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这是对的!不是破坏
0
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个备受压制的孩子得到自由后一定会搞破坏。他过去受到的所有的压迫都要通过破坏和暴力释放出来。
0
安全感,来自自然的成长状态
发布时间:2009-01-12 18:08:14 作者:孙瑞雪 点击率:6020
--------------------------------------------------------------------------------
问题:丫丫6个月时,我销假上班。自此,白天外婆来看护她,下班以后我再接手。现在丫丫3岁4个月了,让我头痛的是,她在陌生的环境里总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从不主动与人交往,在家则没有这个问题。比如:其他孩子抢她的东西,她不知躲闪拒绝,更别提去要回来,但是东西被抢走后她会对我发脾气;外人给她东西,无论多么想玩、想要、想吃,也不敢自己拿,必须让我帮着拿回来,至少要拉上我才行;刚上幼儿园时,即使大小便憋得难受,也不敢跟老师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也很头痛为什么她安全感如此不好。
我首先想说明的是儿童成长的理想状态,并以此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一个生命从母体中出来,降临在这个复杂的物质世界里。这个世界蕴涵着复杂的关系,复杂的心态,复杂的意识形态,而婴儿对此一无所知,他仅仅带着巨大的生命动力来到世界。母亲,是他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在知道母亲不在眼前也依然存在之前,他首先需要时时看到母亲,触摸到她,嗅到她的气味,听到她的声音,得到她的关注;痛苦时需要母亲迅速来到他的身边,帮助他,使他舒服。孩子能经验到这世界是安全的、好的,他便会将此关系延伸到家庭之外、母亲之外的环境中去。
我认识一位美国妈妈,她有两个孩子,大孩子4岁多,小孩子1岁多。常常能发现,无论手中正做着什么事,只要孩子需要,她都会立刻放下,先照顾孩子。那大孩子永远都全副精力地探索世界,小贝贝也精力旺盛地在抓、拉、爬,认识世界,而她永远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让孩子在需要她时能看到她,但同时,她也不干扰孩子。
这位美国妈妈曾问我:“你能发现我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吗?”
“有什么不同?”
她说:“我的孩子不用回头找妈妈,而很多孩子都会害怕妈妈不见了,总是回头找。”
总是回头找妈妈的孩子,跑不远,也不会勇往直前,充满信心。
原本,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不离开孩子,孩子永远在母亲的视线内,孩子的呼唤妈妈永远都能及时地回应;等到孩子长大些了,探索的范围更大,孩子需要的时候,也能在妈妈劳作的地方找到妈妈,不会产生离开妈妈的焦虑,直到他有足够的能力,不再时时依赖母亲的呵护。母子的分离,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但现实是,目前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必须去挣钱,要生存;或许,我们有的人自我也没有成长好,在刚刚获得自由的时候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丫丫妈妈在孩子6个月的时候,白天就要离开她。孩子一整天见不到妈妈,她需要和接替妈妈的外婆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在新的依恋关系建立之前,与妈妈的漫长分离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否感到环境、他人对他没有威胁,通常取决于带养孩子的人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质量,这个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儿童同外人以及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取决于成人的主观愿望。
首先,我要说的是,儿童是否能得到带给他安全感的爱,取决于他生活中那个客观存在的关系。理想状态下,带养孩子的是母亲。但是母亲本身不能保证孩子处在一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关系氛围中,更根本的是,带养他的人能否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例如:带养他的成人,即便是亲生父母,如果经常吵架,儿童待在旁边也会感到害怕,感到惶恐,感到被抛弃,感到不明白,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被抛弃,这种被抛弃在一边的同成人之间的关系,容易造就具有这样一种心态的儿童。
再比如:带养孩子的成人在孩子爬高时惊恐地说,“会摔”;使用一样东西的时候惊恐地说,“会伤”;走在某个环境中时,成人惊恐地认为,“会丢”;端杯子的时候惊恐地说,“会烫”,等等。这种非常害怕出事,不给孩子空间的担忧的心态,以及这种担忧所派生出来的行为,都能被儿童感受到。成人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感到外界是如此不安全。而这一切并不由成人是否认为自己爱孩子来决定。
所以我想,要解决安全感的问题,除了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的成长的途径外,再没有其他方式。假如父母要把孩子交送到另一个成人的手里,把家庭的环境转换成了幼儿园的环境,至少应该由母亲和孩子一起来熟悉这个人或者环境,熟悉之后,使孩子体验到转入新环境、新关系中是有爱存在的,才能够谈到如何帮助儿童解决其他问题。高质量的抚养关系衍生出来的爱的感受是帮助儿童的前提。
0
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
发布时间:2009-02-23 11:23:58 点击率:4802
--------------------------------------------------------------------------------
“当儿童获得自由时,他不再听成人的摆布,他依照生命的秩序来发展。他在玩水中变得专注而且安静,虽然他弄得满地是水;在捉迷藏时,他总藏在一个地方,从不试图换个藏身处,你每次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他时(他很高兴你发现他),他就快乐地哈哈大笑,并不断要重复这个在你看来既愚蠢又毫无意义的游戏……” (来源:父母必读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阿 兰)
这是孙瑞雪老师在她的《爱和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
的确,与智者对话会让人变得聪明起来。而孙瑞雪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者,她用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挚爱和小心翼翼的仰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向生命致敬。
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和妈妈们一起聊一聊有关给孩子自由的话题:到底什么是自由?自由的界限在哪儿?谁又能“赋予”孩子自由……
谁在扮演孩子的“上帝”?
马莉:我觉得我们要给孩子自由,先要问问我们自己,什么是自由。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考高分,做乖孩子,可以说,我们一直在渴望拥有自由但却从未曾获得过。所以,从很悲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此外,即使我们对自由有充分的理解,我们能“给”孩子自由吗?我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怎样的角色呢?
孙瑞雪:你说得很对。我们都是从小被父母、被老师“管”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严重的束缚的印痕。如果我们不懂得收敛和把握,让它恣意地发挥的话,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惯于控制孩子,惯于代替孩子作决定,惯于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来代替自然赋予孩子的密码。我们总是搞不清一个概念:我们要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说要由我们来塑造孩子的精神 ,而只需给他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秩序在自由中生成
吕莹:应该说给孩子自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愿望,但同时我们又会有一种隐约的担心:这样一个释放着天性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很好地适应吗?他会屈从于那些条条框框吗?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到收放自如。
孙瑞雪: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儿童的心理、行为、认知不能有外力的强制和压迫。我们为什么要把自由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由于儿童必须将他内在天赋的本能借助于环境而表现出来,以便建构自我和形成一个自我。因为环境必须是自由的,自由才会有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就等于没有出生过。同时,人的意志和心理的强大是通过自己作决定、并把自己的决定付诸实践来形成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话,他的意志就被闲置了,这个时候,他就会成为别人的一部分;也许,他一生都不会建立自我认同感。
其实,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还能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惊人的!比如,任何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孩子在幼儿园院子里玩的时候可以没有老师看着。但是在我们学校这就是一个现实。孩子也没有因此而出现过危险、暴力、粗野的行为,孩子们各得其乐地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正是未来秩序化社会的雏形,儿童会帮助成人解决我们成人世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这样一个结果,正是源于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精神:爱和自由。
选择:让孩子自由地呼吸
汪海燕:我儿子很喜欢车,一进商场就要买车,我一直都在满足他。3岁左右,我发现他学会了选择,挑自己喜欢的买。但是到了4岁,他要的东西越来越贵重了。这时候,我没有办法很轻松地就满足他。有一段时间他很痛苦,我也很痛苦。
孙瑞雪:给孩子买东西是个经济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要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大,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当我们在经济上渐渐承受不起时,我们就会想用教育的方式抑制孩子的自由。于是,冲突出现了。其实,规则保护了自由,没有规则成人会因为对此问题产生的焦虑和恐惧而萌生对儿童的谴责。所以就有了规则,原则是如果我的经济状况只允许我每周给他买一样玩具的话,我就告诉她,每周六,妈妈可以带你去选一样玩具。如果我的经济条件达不到,也同时告诉他,大的玩具,妈妈一个月给你买1次,每周你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玩具。有孩子过生日了,突然给他一个惊喜,给他买一样他渴望的东西,也很好,不会破坏规则。
我给我儿子买的最贵的玩具是一款日本生产的拼插玩具,1000多块钱,光示意图就很厚的一本,小小的零件必须特别仔细地拼插才可以,最后拼出一个很大的机器人。他大概磨了我1个小时,最后我咬咬牙,还是给他买了。买回家以后,他整整拼了3天3夜。到晚上2点钟他太累了就倒下了,早上6点钟起来继续组装。最后拼完了就再也不做了。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到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具有挑战性的。等他挑战到最高那个阶段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要这个玩具了。
有时候,自由和规则又是弹性的。要视你的养育观念、经济条件一起综合考虑。
陈维之:那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是由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你的经济状况好,孩子的自由度就高一点?
孙瑞雪:不是。孩子对家庭的物质条件本身没有概念。我们给予孩子的只是选择的权利。或者说,这样给了孩子一个空间。如果一上来就说这个不能买,那个也不能买,孩子体会到的不是你没有钱,而是你与他的冲突,冲突才是造成儿童内在伤害的原因。因为孩子对钱以及钱数无概念,他看到你一边说没钱,一边又会为自己买衣服,为家里买吃的,这对儿童是无法理解的。
不给孩子建立规则就是“暴力”
孙瑞雪:在很多人看来,规则和自由是相互抵触、相互抑制的。实际上,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而且,在心理学上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儿童建立规则就是暴力。因为没有规则的话,那么,比儿童强大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给孩子的规则是晚上可以看1个小时电视,实际上,这条规则不光制约着孩子,同时也制约了我们大人。倘若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这种规则,那么,很可能孩子能否看电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情绪:高兴了,孩子就能多看一会儿;不高兴,连1分钟都不让孩子看。这就叫“暴力”。因为权力是掌握在你手里的。
我们幼儿园还有一条规则就是“请等待”。如果别人玩的东西你也要玩,那么,你必须等待,老师不会干预。如果这个过程的权力完全掌握在大人手里。孩子们就都要仰视她,等着她发号施令。所以,在我们学校,这件事情是不允许老师插手的,老师也必须遵守。
从这个角度来说,规则在保护儿童。这样,儿童和成人都一样遵守,平等出现了,儿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由自己把握,安全感也就产生了。这也使儿童产生了一种心态: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大人没完没了地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就是清晰的对环境的把握。
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
陈维之:我女儿喜欢荡秋千,每次都要一直玩到幼儿园要关门了。我告诉她幼儿园的秩序我们一定要遵守,可是她又正玩到兴头上。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呢?
孙瑞雪:抱着她离开,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我们必须离开。
陈维之:我是这样做的。但是她每次都哭,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从来都没玩够过。另外,每次去亲子班,到上课时间了,她偏不去,但是等去了以后她又不肯走。她做什么事情的惯性特别大,但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孙瑞雪:我觉得这件事情跟你有关。当你犹豫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抓住这个心理。如果你坚定地这么做,孩子很快就会知道不能影响别人的。这是一个建立规则的过程,你要把它坚持到底。
马莉:我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小区举行篝火晚会。我们也带着孩子去了,他表现得很好。到7点钟,我老公给孩子爷爷奶奶打电话,让他们把孩子接走。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我们同事就觉得很不理解,他玩得很好啊,为什么要让他离开呢?我说,这是我们的规则,我答应带他来参加晚会的时候,已经和他约定好 7点钟离开。而且,如果孩子继续待在这儿,会妨碍我们两个继续享受篝火晚会。后来,他高高兴兴地跟爷爷奶奶走了。
陈维之:我相信孩子有这种自律性,但是如果他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你让他走,他会那么愉快地接受吗?因为每次我在这种场合让孩子走的时候,她就是不肯走,就要哭。
孙瑞雪:其实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你要拒绝孩子做想做的事情,他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而且在你的孩子这个年龄,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先寻找你的底线。把你逼到顶点,看你能怎么样。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一个规则,在这个范围之内让他探索。
孩子必须遵守的3个规则
王敬凯:我们总是抱着很美好的心愿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由”会和我们的原则发生抵触,这时候,我们很难取舍。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规则孩子必须遵守。
孙瑞雪:我们的规则就有3点:
第一, 不能伤害到孩子自己。孩子爬到了一个高桌子上面,有可能摔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抱下去。一开始好像小孩子不明白,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做的话,他会自己总结出经验:好像我一到类似这样的地方,妈妈就会把我抱开。
第二, 不可以打扰别人,也不能侵犯到别人。比如我们都在开会,一个小孩进来大吵大闹,他的妈妈应该立刻把他抱走。
第三,不能破坏环境。除此之外,孩子都可以自由地活动。
让孩子建立最后的安全感
孙瑞雪:我曾经见到过一位妈妈,她和孩子逛商店的时候,叮嘱孩子不要走远,否则妈妈就找不找你了。结果她的孩子真的走了。她就悄悄地躲在后面跟着看。孩子找不着妈妈在那儿哭她也不出来。等孩子哭了一会儿她才出现。然后她告诉孩子,你看你会走丢吧,假如你走丢了以后会怎样怎样,说了很多。她的孩子确实以后再也不敢走开了。她也认为自己这个方法很成功。
我还有一个美国朋友,她的孩子跟中国的孩子一块玩儿。她观察出一个差别:她的孩子想到哪里就直奔哪里,目标专一,因为他知道妈妈始终都在远处关注着自己;但中国孩子会频频回过头找妈妈,总是在确认妈妈是否在那儿。
我更赞成美国妈妈的做法,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既给了孩子自由,又给了孩子安全感。
孙瑞雪: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著有《爱与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儿童心 智成长丛书》等。
陈维之:科研人员,女儿3岁
汪海燕:财务,儿子5岁
张迎:职员,女儿3岁
马莉:编辑,儿子2岁
吕莹:科研人员,女儿2岁半
王敬凯:讲师,女儿3岁
0
母爱是儿童的天和地
发布时间:2009-02-23 11:20:42 作者:孙瑞雪 点击率:2836
--------------------------------------------------------------------------------
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大多还记得,十几年前曾有过一篇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青海一位母亲因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把孩子活活打死。实际这个所谓的轰动并没有真正触动谁,我们从撰文记者的评论可以看到这一点,他说,实际孩子的母亲是爱孩子的,平时好吃的总是先给孩子吃,总是给孩子穿好的等等。那时我只有二十来岁,我只是觉得一个母亲能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活活打死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个漫长、可怕、恐惧、残酷的心理过程,这,能叫爱吗?
以后,类似的报道总是不曾间断过,但它们依然没有从灵魂深处触动过我。七年前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当这个生命在我体内孕育、成长,出生……当我捧着他看时,我几乎是泣不成声,他唤醒了我心灵、情感、精神以及全部的良知、感觉和爱,从那天起世界在我的心中开始不一样了。
我开始观察周围的孩子、父母;观察我的朋友、亲戚、邻居。无论我走在公园、商店、街头还是一些朋友的家中,我所能看到的大多是对孩子的呵斥、训导、怒吼、谴责甚至是殴打。有时我夜里回家时,已经是十一点钟了,还能听到一位父亲训导孩子的声音从窗户里传出来。“怎么这么笨,这道题这么简单也不会!”有时,俯在窗口看下面的孩子们在沙堆上玩,突然就会有一位骑车子的妇女在沙堆前停下来,大声呵斥着一个孩子,这孩子在众多的小朋友面前毫无尊严地跟着妈妈离开了。这些现象如此地普遍,又这么不被人们所感知,而且还被称为父母对孩子的爱。
有一次,一位家长向我询问她孩子的学问题,她叙述孩子如何淘气。我请她举一个例子,她说:“有一次孩子作业没做完,到学校后,老师惩罚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孩子站在讲台上,两腿挺直,把作业本放在地上来写,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只有她的孩子坚决不做,老师就上前来,用手按着孩子的后脖颈使劲下摁,孩子抗议地扭动挣扎,因为这样,老师让孩子请家长到学校。”这位家长平静地说完这些后又说:“你让我怎么办,我不得不到学校给老师道歉。”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问:“你干什么?”“去承认错误!”我说:“你知道吗?如果你不爱你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将不会有人爱他。你知道吗?这个事件会抽去你儿子的脊梁骨,他怎样再在那六十个孩子面前做人。”在判断这个问题的是非上,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应该不难,也不是一个过于费思难解的复杂问题,但为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无一例外地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它触动了我。
当我再去问很多家长时,家长们会说:“你有什么办法呢?何况是孩子,我们这么大的人都被叫去当孙子挨训,你的孩子不还得在那儿学吗?”仔细思考错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深深地思索和探究这一问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社会根源,但如果仅从母亲的角度来思考,没有学校的错,没有老师的错,没有社会的错,更没有孩子的错。所有的错误在母亲,如果一个母亲连母性的本能都没有了,不去保护自己的幼儿,不去保护自己毫无自卫能力的孩子,在孩子备受侮辱和精神掠夺时,母亲不能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孩子,没有勇气像动物那样看护自己的幼崽免受伤害而奋不顾身地挡在前面,而是把错误都指向毫无办法,也没有出路的孩子。无论母亲和孩子之外的世界怎样,只要母爱还存在,所有的一切就都存在着希望,然而母爱在哪里,我想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彻底的堕落。
一次,亲戚的孩子来我家,他看着我同我的孩子一起玩耍,说:“等我长大了,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杀了我妈!”我被他的话震慑了,那年他仅九岁。我说:“你在胡说吗?”他坚定地说:“不,我会这样做的。”我心里很慌,问:“为什么?”他说:“她总是打我、骂我。”我说:“举一个例子。”他说:“比如说,你的拖鞋没有放好,她就开始骂你。”我说:“噢,你可以告诉她,妈妈,这是我的家,我可以放松一下的。”他说:“她会立即说,你的家?你是靠我养活的,这是我的家。”我看着那孩子,这种父母对孩子心理上的掠夺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我无助地对他说:“你有没有想过,试着说服她。”他说:“她会说,你敢顶嘴。只要我一顶嘴她就很生气,要打我。所以,我只好不顶嘴,坐在沙发上听她骂。”他给我说这些时,非常平静,而我却哭了。我对他说:“一切都会有希望的……”,他却毫无表情地看着我。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如此冷静地说出这些,除了让自己麻木,我不知道还能有其它什么选择。
从母亲杀孩子,发展到现在大量报道的孩子杀父母。杀人的事天天都有,几乎都可以用人类的理性来理解,但杀母亲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原因是生命的最早状态是依靠母亲而生存的。什么样的理由能让人杀母亲呢?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有必然性。许多人都曾经生活在苦难中,因为存在着爱,而使他们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老师的训斥和辱骂,社会的不理解和不平只会使人心理变态,但还没有勇气杀人。现在到了杀母亲、就一定是到了绝望的最底限。实际上生存的最底限也是没有母爱,生存品质的最底限还是没有母爱。每一个有过孩子的成人,扪心自问,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才使我们孩子变成这样。
难道我们的生存环境艰难到了让我们丧失母爱的地步吗?我们在街上、邻居家、在某一公共场所,无处不见教训打骂孩子的现象。而周围环境却毫无反应和感觉?
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时,我们不禁要问:连最起码的人本性中的爱都没有的父母和老师,有什么道德和素质呢?
在动物界,如果动物幼崽出生后没有母亲,幼崽存活的可能性完全等于零。在动物的世界里,母亲跟母爱是并存的。如果幼崽由人类饲养,再放回自然界,它生存的机率几乎等于零。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哈罗博士用婴猴做实验,发现婴猴对关爱的需求,超出对食物的需求。但实际这类猴子其后的处境才更引人深思,由于实验的过程使婴猴丧失了同母亲在一起的机会,这类的婴猴无法生活在猴群里,有的不久就死去,活着的几乎连跨骑的能力都丧失了。由科学家强行使其交配之后,所生婴猴几乎都虐待自己的孩子,甚至将孩子虐待致死。
从婴猴成长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人类的成长在心理成长上并没有多少超出动物。如果今天,我们还要谈素质和道德教育,无疑,母爱是最高的教育。母爱使人正常化,母爱保护了人类幼儿的成长,即使一个孩子一天学都不上,有母爱的他也会是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人。母爱使自然界的生命得以繁衍,得以进化,使生命的个体在自己的种类中变得强大而有优势。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丧失,唯一不能失去母爱,一个人的成长中如果失去了母爱,从本质上来讲,他就已经失去了一切。动物界,母爱基本就意味着母亲的本能,而人类所不同的是,由于异化,母亲存在,但有时无爱,有时意味着暴力、遗弃、仇恨和失望,这种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存在。而本能的丧失,是我们人类需要警觉的事情。母爱是生命世界里的天和地,是人类存在的唯一不可替代的生存和成长的保证。
0
婴儿——依恋——母亲
发布时间:2009-01-14 10:51:48 作者:孙瑞雪 点击率:3018
--------------------------------------------------------------------------------
有一次,在广州做一个讲座,讲座结束以后,一位妈妈留住了我:“孙老师,我的宝宝1岁8个月,因为我不太会带,孩子哭闹不休让我休息不好,为了不影响工作,所以7个月的时候就将孩子送到了外婆家。1岁的时候因为太想他,就把宝宝接回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换了环境,宝宝很认生,胆子好象也越来越小了。我现在非常着急,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一个母亲在还没有做母亲之前,生命里就已经蕴藏着一种自然界天然传递来的最本质的能量——处在生命之中的高度敏感的沟通能量和本能的心灵之爱。这种沉睡的潜质只有在做母亲时,依靠和婴儿的频繁的接触来唤醒。婴儿依靠自己的吮吸,依靠自己从生命中走出来而带来的生命能量,唤醒自己的母亲,然后依靠和母亲的连接来建立同外界连接的桥梁。这个机会对母亲和婴儿同等重要。婴儿能否在头六年与母亲连接上,是一个生命质量的关键。这个机会失掉了,焦虑也就跟随孩子和母亲一生。
婴儿从出生起,就已经处于一种关系中了,他必须透过这种关系使自己活下去。在生命头两年,婴儿需要强烈的依恋、占有并且和母亲一体化。必须依靠母亲回应他生理的所有需要——饥饿、疼痛、舒适以及情绪方面的需要——恐惧、焦虑、快乐、好奇。在这样的关系中,儿童体验着对母亲的感受,从而发展着儿童对人的信任和安全感等等。
出生时,尤其在头几个月里,婴儿生活的全部内容似乎都集中到了两个地方:口腔和肛门。这样的一种状态更多地集中在母亲对他生活的照顾上,当他的身体出现一点情况,比如:拉了、吐了、尿了或者哪里不舒服了,母亲能否对他的身体产生及时的回应,这种回应能否持续地、良好地、积极地进行下去,这样的重复的照顾,将决定儿童与母亲之间是否产生依恋的关系。
实际上一个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依恋关系建构他最早期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自我价值感的基础。这样在身体上的照顾派生和发展出了儿童与人的关系的基础,派生出了人对世界的信任,这是关键的意义所在。
有的时候当幼儿发出一个需求的哭声,大部分的情况下父母会认为这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的,我们不去回应儿童。这种“不回应”最直接的结果是缺乏对儿童身体、感官的触摸和刺激,同时也将导致缺乏这种刺激所发展出来的其他系统。这样将会使一个人在生理的、智能的、心理的、情感的、乃至于精神上的方面产生匮乏和亏欠,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导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问题的开端。
而另外一种,就是在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中出现母子分离。暂时的分离会使孩子焦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离开妈妈时撕心裂肺地哭的原因。如果孩子在几个月时离开了妈妈,婴儿就必须重新把别人作为“妈妈”,这样他就失去了与他天然连接的人。这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就使孩子经历了一次心理上的被抛弃。等到孩子在恐惧和焦虑中重新找到“妈妈”,刚刚建立起来安全感时,又把孩子带走,这是孩子和“妈妈”的又一次分离,孩子感受到的是第二次被抛弃。这些都为儿童的未来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这本是一个人一生的开始,而起步时就混乱了。
也可能这样的观念会使类似的妈妈感到内疚和痛苦,但我们仍需把这样的事实呈现出来,警醒每一位妈妈:不要这样抛弃孩子。让你的孩子依恋你吧,用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触摸孩子,在和孩子的游戏中让孩子大笑,直到你感觉用你的心可以瞬间感知到孩子的内心。
0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序位,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
0
规则与平等
规则: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优美和内在的秩序;
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就能够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而这样的孩子将是基本规则的保护者和产生更自由的规则创造者。
“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对基本规则的共同遵守,于人类社会来说,意味着对每个个体自由的最大保障,而对教育来说,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是让儿童自由、独立成长的最大保障,建构儿童完全自律的品质和智能。对于未来的社会来说,他们将是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者和执行者。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平等: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人际的和谐和友爱。
若一个人在建构自我的阶段,生活在没有权威、没有说教的环境中,那么他将从小坚守自我的自尊、朋友的真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不因面对权威而卑怯,也不因面对弱小而狂傲,他将在未来生活中享受精神和人格的平等带来的快乐,并形成勇于面对自我的勇气和品质。
“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当儿童在充满爱,拥有自由,建立了富有人性而清晰规则的平等环境中成长,儿童将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判断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人格特征也随即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