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目前全球各国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大约有130 ~150种。各种抗癌药物制剂大约有1300~1500种。目前在抗癌药物分为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西药中包括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等,中药包括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药物和中成药。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在众多抗肿瘤药中,天然植物类抗肿瘤药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据了27.0%的份额,其次为抗代谢类肿瘤药,占26.1%。在单品排名前10位的抗肿瘤药中,植物类抗肿瘤药占据了前两个席位,为紫杉醇和多西他赛。预计今后5~10年内,以单克隆抗体、生物工程疫苗和反义寡核苷这3类生物工程抗癌药将居世界抗癌药物市场的统治地位。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我国生物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八个重点包括:⑴加强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研究;⑵加速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培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特别是培育抗旱抗盐碱的植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材质、质量品质,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新型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⑶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技术,重点支持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新药研制、基因治疗、试管移植等技术,为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⑷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发酵、生物催化等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⑸加速发展生物质能,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⑹加速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⑺加强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⑻加强生物安全研究,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0
部分抗肿瘤药品生产及研发企业
生产公司 抗肿瘤药品名称
恒瑞医药 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左旋亚叶酸钙、伊立替康、来曲唑、培门冬酶、S1替加氟
海正药业 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来曲唑、紫杉醇、长春瑞滨
在研仿创药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华神集团 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临床IV期结束)
江苏吴中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临床III期)
海南海药 特素(紫杉醇注射液)
0
重组蛋白药物
长春高新 水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
(长效生长激素、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以及重组人胸腺素α1即将上市)
通化东宝 重组胰岛素市世界占有率第4位,国内份额第一
双鹭药业 重组rhG-CSF、重组白介素-2(125Ala)、 rh-bFGF
安科生物 重组生长激素粉针、重组人干扰素α2b
华北制药 在研重组EPO、重组rhG-CSF,重组白蛋白
誉衡药业 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 (III期临床)
0
部分生物制品上市公司和研发企业
生产公司 单克隆抗体
中信国建 在研注射用重组人 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在研重组抗 CD25 人源化单抗
在研重组抗 HER2 人源化单抗
在研重组人鼠嵌合抗 CD20单抗
双鹭药业 在研治疗肿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单克隆抗体药物
丽珠集团
在研治疗肿瘤和类风湿关节炎单抗药物
健康元
复星医药 在研4个治疗肿瘤和类风湿关节炎单抗药物
一致药业 在研9 个单抗药物,包括 4~5个肿瘤药物和 3~4个类风湿治疗药物
海正药业 在研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
华神集团 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 肝癌靶向药物(利卡汀)
0
如何运用券商研究报告
券商研究报告不是武林秘籍,但如果运用得好的话,你也能发现不少的市场机会。
对研究报告的运用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是否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否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
看券商研究报告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这些地方能给人以启迪。
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要求他们的观点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的。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怕的是故意做的“虚假”报告。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不要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的判断才可信。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例如,某报告说某电机厂要涨,一看,确实涨了,就信了那个报告照着操作。如果这样,十有八九你会进错了场。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其实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 的不可能发出500W 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看一看造发电机的企业有谁?那个最牛?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闭门造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考察,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但问题是通常都会想错。因为有时财务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个企业的全部,这时靠“想当然”来推断,怎么可能不会出错呢?
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却只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
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600824,某研究报告分析时,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别人的土地是每年都要计提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每年都在升值。商铺虽然也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会高得吓人。
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像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最好不过就是发现问题,而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必须的。
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优秀的调研员可能精通某个企业,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却不是什么时候都准确的。作为股民来说,如果单纯的想脱离行业抓个股,事实上,长久来看很难成功,除非的你资金量小得可以不计。在这个市场里能跟上大庄步伐做的只有三种人:第一种,老鼠仓,他知道底牌;第二种,做行业分析能够精确的预计后续业绩的;第三种,确实市场经验非常丰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千万不要靠技术分析来分析什么东西,对于主力来说,关心的只有量价,反正拉升之前手里的筹码要足够,市场换手要充分。至于你们谁拿着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筹的方式多种多样,你靠技术也许能成功个一两次,但多数时候还是被洗出去了。操盘手筹码拿够了,图形做好了,资金部调不钱来,你照样趴着。要想有足够的持股信心,你必须有坚实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能力.
对于报告的解读必须放在充分认识大势的环境下。除非有那种完全低估和绝对低价的股票你可以一仓打满,大多数时候你还需要考虑大势的。刚才说过做报告的都是有立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不得不在这个市场里的,所以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死多头,任何时候都认为股票是好的应该涨的,如果你照着那样去做,死得会很难看。
综观各大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风格有多种多样。有的是看个股的形态推出应时的报告,类似于一般媒体的股评,这类报告往往推出时已经涨幅较大,而且已经脱离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十有八九会套。因此如何辨别非常重要。一般涨幅过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缩才能考虑。如果个股分析报告出现在股价相对底部,技术指标和均线系统均上涨,并且成交量放大,应及时介入。
当然每天大量的分析报告并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一些目前不具备买入条件的个股,应该把其存档,一旦跟踪一段时间,技术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时再拿出来仔细阅读,可能更有价值。
0
俺不就是在等吗?刚有个公告,情况在慢慢明朗了,呵呵~~
0
以下总结了一些投资者判断信息价值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谨慎看待券商的研究结论。牛市期间,国内很多分析师为股市暴涨寻找理论支持,投资者甚至视国内上市公司市值超越美国同行为骄傲,盲目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但盲目乐观的研究和定价群体。而在熊市中,很多年轻分析师忽视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浮躁心态最终被泼了冷水后,其研究的公信力也出现了下降。所以投资者应站在经济周期的高度,理性看待某些曾经出现的券商研究结论和股价走势一致的暂时现象,更要注意到研究结论(尤其在周期拐点时候)和股价走势并不相符的情况的存在。
2.认真分析券商研究报告的逻辑合理性。券商的研究报告虽然结论不一定和市场走势一致,但仍旧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很好的分析素材。因而投资者应当抛开单纯对结论的关注,深入研究报告的内在逻辑,用自己的头脑作出判断。例如,摩根大通“报告门”事件中,投资者就应关注经济刺激方案出台的可能性,其力度和效果对股市的影响。中信银行事件中,应警惕巴菲特抄底中信银行本身是否可信,以及抄底的是A股还是H股。罗杰斯常说自己关注中国股票,投资者也应当问问他买的是A股吗?
3.认识到券商的研究结论和其实际操作不一定是一致的。摩根大通“报告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如,今年4月1日,瑞银把上海汽车的目标价由22.26元大幅下调至10.4元,当天股价跌幅8%以上,随后QFII连续4日大幅买入1.13亿,推动股价大幅上涨。
4.关注媒体对信息转述时可能存在的失真。专业研究的语言和逻辑通常不能在大众媒体中得到精确的体现,因而券商的研究结论和分析思路很可能被曲解。因而对媒体的报道,尤其是那些对英文报告的转述和翻译,投资者应仔细思考文字间可能存在的歧义。争取找到报告的原文自己分析或咨询专业人士进行解读,避免盲目跟风。
应进一步完善对信息发布渠道和投机炒作的监管
在国内股市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除了投资者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研究分析判断能力以外,有关部门对恶性炒作等亦应当进行严格规范。
1. 加强对券商研究成果发布的日常监管。券商的研究结论往往能够影响市场对信息的解读,因而监管部门也应当适度建立券商研究报告对市场影响的责任制,避免出现券商通过研究报告间接恶意扰乱市场的行为出现。监管机构还应避免对外资投行的忍让,对这些各方面领先的机构更应当从严监管。
2. 加强对舆论媒体的监管。监管部门应监督舆论媒体信息发布的公正性、客观性,倡导其社会责任,提升其专业素质。
3. 防止熊市中国内机构相争。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景气下降周期中,股市价值的亮点也从原来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演变成阶段性的投机性价值,国内投资机构也往往因为难以忍受预期收入和盈利的突然大幅下降,而采取互相倾轧、渔利散户、违法违规、题材炒作等手段创收,这些行为破坏了市场公正,不利于自身长期发展。因而监管机构应大力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法,通过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来获得投资者长期的信心。
4. 未雨绸缪应对未来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前,应完善市场对信息冲击、大额交易冲击的防范机制以及市场大幅波动后的应对机制。大小非市值管理业务一旦推出后,还应注意防止大小非股份的交易过程和融资融券手段的配合使用对市场冲击的放大效应。
0
如何看待券商研究报告和股价波动的关系——来自摩根大通“报告门”事件的启示
2008年8月20日,摩根大通研究部流传出一则未经证实的政策利好传言,上证指数暴涨7.63%。翌日,美林证券提出驳斥,上证指数当日暴跌3.63%,并连续5日累计调整7.19%。A股大幅振荡期间,国内券商没有及时作出正面的回应,而是通过和QFII、基金一同大幅减仓来表明自己对传闻的不认同态度,同时部分游资散户被套牢。投资者并没有在此事件中吸取足够的经验,仅事隔一周,一则巴菲特抄底中信银行的传言把很多散户套牢高位。这些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摩根大通“报告门”事件始末
2008年8月19日,《东方早报》收到摩根大通的一则研究报告,报告中分析师称中国政府将出台千亿元经济刺激方案。虽然报告并没有对这个“方案”最后能否出台给予充分的说明,但《东方早报》8月20日早上发布快讯时,在用词上给予了积极的转述。国内诸多知名券商对此消息没有作公开评论,国内舆论跟风猜测利好政策如何兑现,上证指数暴涨7.63%。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Topview数据测算,基金和QFII席位当天借机净卖出36.8亿,国内券商也以净卖出3.9亿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并不认同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观点,游资和散户成为净买入方。21日,美林证券发布了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驳斥了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观点,并认为该报告对投资者有误导。国内券商也出现反对摩根大通的言论,国内舆论蔓延出利好未能兑现的悲观情绪。上证指数当日暴跌3.63%,随后连续5日累计调整幅度达到7.17%。鉴于此前股市在新华社十余篇股市维稳社论和《人民日报》的连续呼吁下持续下跌,《南方都市报》慨叹新华社12篇社论的影响力居然不及外资投行的一则传言。摩根大通利好传言的落空虽然做空了股市却并没有冷却投资者狂热的投机心态。仅事隔一周,游资借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则巴菲特抄底中信银行的传闻,在26日大举买入1100万中信银行股票,导致股价在盘中出现大幅振荡,成交量也较前一日陡增5.5倍。基金和QFII则在当日净卖出3800万,部分散户被套牢高位。
A股市场对传言过度反应的原因
1. 投资者盲目轻信外资投行的研究结论。摩根大通的报告经国内媒体传播后,国内券商没有时间在当日给出回应,其他第三方权威机构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来得及在当日给出澄清或说明。投资者在没有认真评判研究报告逻辑合理性的情况下,盲目相信其最终结论,造成了利好传言带来的乐观情绪充斥市场的局面。第二天,美林给出的逻辑充分的驳斥又引发了市场对利好传言预期落空后的过度悲观情绪。实际上,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放松是可期的,只是力度和效果并没有大到逆转经济周期的程度。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对外资投行抛出的研究结论过度反应。
2. 传言抓住了市场对实质性利好的期盼心理。1999年《人民日报》发表《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的社论后,股市发动了“5?9”行情。最近新华社十几篇社论,也是意在提振投资者信心,然而市场却无动于衷。原因是,现在的市场很实际,投资者期待针对宏观经济的实质性政策利好。摩根大通传出的经济刺激方案恰恰抓住了市场的这个心理。
3,股市大幅下跌后有内在的反弹需要。8月8日到8月18日期间,上证指数意外地下跌了15%,客观上存在技术性反弹需要,因而利好传闻容易引发投机者参与炒作。事实上,游资和大散户正是20日买入的主力。同时,传言也抓住了基金近期高位接盘失利后的出货需要。Topview数据显示,8月8日到8月18日期间,基金席位净买入191亿,成为市场下跌中最大的承接方。在20日的反弹中,基金净卖出36亿。
4.主力资金的借题发挥和中小投资者的投机心态。在国内广大投资者专业判断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国内某些资金常利用一些并无确凿根据的名目来撬动市场。摩根大通“报告门”和中信银行事件中,都有不同的主力资金借题发挥制造振荡,相互渔利。同时,大量中小投资者的投机心态也助长了市场炒作行为。如果说,股市对摩根大通的“报告门”事件反应过度反映了投资者之间对专业研究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预期落差,那么中信银行事件则清楚地暴露了市场一直就存在的对虚假传闻的过度投机心态。
0
如何有效运用券商研究报告
对研究报告的运用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时候是有启迪的。
1、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什么问题,怕的是故意搞的报告,在这个圈子里都应该清楚,大报上搞篇报道5 万也能搞定了。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才行。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东方电机的报告说好了,虽然也大涨了,如果你学这个方法你就上当了。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 的不可能发出500W 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看一看造发电机的企业除了东方电机还有谁,600786 牛吧?他都那么牛了,东方电机不涨才怪。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2、闭门造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问题是通常会想错。最近有一份报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关心的一个产品的价格,我一开始还很兴奋,仔细一看,做出来的产品价格变化图表居然和我是一模一样的。就是直接上网抄的产品报价。虽然整个报告象摸象样了,内在风险却一样很大,所以大家对于实地的调研报告要多关注,尽管很多傻瓜去了实地也搞不清楚真东西。
3、调研报告通常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
4、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600824,中金的报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土地别人是每年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铺虽然他们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高的吓人。
5、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象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最好不过就是发现问题,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我不知道大家资金量怎么样,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很必须的,攻关调研也是一门学问,不要象有些调研员傻乎乎的去了等于没去.
6、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优秀的调研员可能精通某个企业.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不是什么时候都准确的,作为股民来说,如果单纯的想脱离行业抓个股,事实上长久来看很难成功,除非的你资金量小的可以不计.跟大庄做超牛,在这个市场里只有三种人,第一种,老鼠仓,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种,做行业分析能够精确的预计后续业绩的;第三种,确实市场经验非常丰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千万不要靠技术分析来分析什么东西,对于主力来说,关心的只有量价,反正拉升之前手里的筹码要足够,市场换手要充分.至于你们谁拿着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筹的方式多种多样,你靠技术也许能成功个一两次.多数时候还是被洗出去。操盘手筹码拿够了,图形做好了,资金部调不钱来,你照样趴着。要想有足够的持股信心,你必须有坚实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能力.
7、对于报告的解读必须放在充分认识大势的环境下.除非有那种完全低估和绝对低价的股票你可以一仓打满,大多数时候你还需要考虑大势的.刚才说过做报告的都是有立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不得不在这个市场里的,所以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死多头,任何时候都认为股票是好的应该涨的,如果你去那么做,死得会很难看.
综观各大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风格有多种多样。有的是看个股的形态推出应时的报告,类似于一般媒体的股评,这类报告往往推出时已经涨幅较大,而且已经脱离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十有八九会套。因此如何辨别非常重要。一般涨幅过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缩才能考虑。如果个股分析报告出现在股价相对底部,技术指标和均线系统均上涨,并且成交量放大,应及时介入。当然每天大量的分析报告并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一些目前不具备买入条件的个股,应该把其存档,一旦跟踪一段时间,技术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时再拿出来仔细阅读,可能更有价值。
0
最后,选择多家券商研究报告作为投资参考。投资者在研读券商研究报告时不能只看一家观点,需要博多家之所长。因为任何一个研究团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所以不同券商的研究报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身的特色。虽然国内券商的研究报告常常观点相似,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这里让了解多家券商报告并不是仅仅看他们的观点不同,而是取其精髓,了解不同券商对于市场分析的侧重面、角度和分析思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许很多券商对于市场的研判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研判和分析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研读多家券商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分析,而不只拘泥于一家券商的分析思路,能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正确性的概率。
总而言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最好是“自力更生”,券商的研究报告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而且要辩证的参阅多家券商的研究报告,看报告不要只盯着目标股价,关键是看报告的内在逻辑性,研究结论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持。同时,在选择券商报告时也要注重品牌,就像买衣服一样,要的品牌一般都会有相对好的质量。好的券商报告,可以引导投资者如何去正确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庄托”无处不在,在券商报告中出现的股票,而且也是自己看好的个股,要注意收集该公司、相关行业、行业内公司的报告,进行综合的对比,而不是盲目投资。听到某个个股的利好消息后,要主动寻找相关报告来看,分析消息的可信程度。因此,投资者需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研读券商投资报告,并且进行投资决策。如何理性地借助券商报告指导自己的投资,关键还是看投资者自己学和思考的深度。在投资过程中,思考者生,模仿者亡,正确的投资思路才是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