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耐心是美德

11-10-18 16:10 2294次浏览
深思熟虑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今年的市场状况,最可以相比的是2008年的市场。

2008年:国内处于通胀,调控过程中,并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尤其是欧美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增长迅速萎缩。危机高潮标志:08-09-15美国雷曼破产。国内见底标志:国内于08-11-09推出4万亿救经济计划。国外见底标志:09-03 美国金融机构压力测试过关。

今年,2011年:国内处于通胀治理调控过程中,伴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深化。危机高潮标志:目前还未到来,很可能是希腊债务违约。国内存在债务危机,在于:1、国内的地方政府平台10万亿债务;2、影子银行系统约10万亿规模,高利贷危机正在演化深化。

目前欧元区债务危机还没有发展到最坏时期,国内情况还没有到最坏时期:高利贷危机导致地产硬着陆,很可能会导致金融地产恶化,最坏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在春节前引爆。

以此分析看,市场还没见底,熊途将漫漫。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2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深思熟虑

12-02-05 23:57

0
大盘反弹多时.

预计这次在流动性改善的状况下, 大盘在2月将走高, 很可能会到2500.
深思熟虑

12-01-01 17:16

0
【 转帖: 三点  2012-01-01 16:32  只看楼主(-1)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61/0  复制分享 】 收藏 2 推荐1 加油券0/0 
  尹中立 :2012年投资市场展望(2012-01-01 07:49:59)转载▼标签: 杂谈  

  一、2011年回顾
  
  在2012年展望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和检讨一下2011年的投资思路和心得。2011年的投资市场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基本在笔者的分析和估计之中。
  
  从年初开始,我每个季度写一篇有关股市投资的文章(参见我的博客),主要观点如下  

  年初写了《影响2011年股票市场的两个因素》(1月),对2011年股市作了前瞻性预测,认为影响2011年股市的最重要因素是物价,物价上涨将导致货币政策紧缩,股市不会上涨。依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把控制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股市面临的资金面将比2010年更加紧张。另外一个影响股市的因素是汇率,它决定着国际资本的全球配置,中国投资者在2011年要警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风险。

  从2011年的股市运行看,前9个月的股价都与物价高度相关。当物价节节走高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收得比较紧,民间出现高利贷,股市资金流出迹象明显,大小非减持越来越猛烈,成为股市下跌的最主要原因。从第三季度末开始,市场从担忧物价转向担忧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担忧经济出现“硬着陆”,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预期,从10月份开始外汇占款开始减少,资本外流现象出现。与笔者的估计基本吻合。

  5月底,在股市出现破位下跌之后,笔者写了《5.23股市大跌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认为,2009年后,股市运行出典型大三角形形态在5月底开始出现破位,从历史上看,这个心态与 1992-1995年类似。1993年之后的宏观经济走势及股市运行轨迹十分值得当前的投资者镜鉴。2011年的股市与1994年有诸多的类似之处,5月23日股指选择向下突破,投资者需要警惕新的“大熊”重新光临。此言不幸言重。2011年股市的跌幅与1994年只差1个点!这不是巧合,是历史的必然。
 
  7月份的《与下半年股市有关的几个问题》对下半年的市场进行了分析。认为,既然7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把控制物价还放在第一位,而且重申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则下半年的股市不会比上半年好。针对当时市场一致的观点,如“估值水平已经创历史新低,股价不会跌”等等,笔者有针对性的分析,认为:“市场利率高启压制了股市估值”,“蓝筹股为什么没有行情?从行业分类看,这些都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其估值与周期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悲观的预期;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蓝筹股大多数属于国企,这些企业以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为最重要的目标,为股东盈利是次要的目标。从投资者行为看,基金规模扩张的快慢就决定了蓝筹股股价上涨的速度”。

  并预言,下半年“中小板和创业板风险更大”。
 
  10月份,笔者专门针对估值问题写了篇文章《股票的估值体系已经发生巨变》,笔者从封闭式基金的估值水平变化得到启示,认为“股票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维持高估值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历史上的估值水平对目前及未来的股市没有参照意义。另外,指数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改变了股市生态,中国股市改变了之前只能上涨才能赚钱的时代。结论是“垃圾股、创业板、中小板风险巨大”。

  从第四季度的股市表现看,领跌的正是“垃圾股、创业板、中小板”,这些股票在第四季度平均下跌超过30%
  
  二、机构投资者为什么会失误
  
  反观2011年的机构投资者的判断,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股市机构投资者而言,2011年是超预期的痛苦的一年。之所以出现超预期的下跌,肯定是因为“预期”本身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2011年机构投资者集体失策的关键有三点:
 
  一是缺乏历史的经验,2009年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股市运行与1992年后的情况基本相似,只要有历史的眼光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1992年信贷与投资井喷之后,股市出现飙升,但很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接着是1993年6月份开始了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收缩,股市从1500点跌到1993年底的800点附近。1994年,市场资金紧张,高利贷现象出现,股市出现快速下跌,1994年8月份政府出台“三大救市政策”,股市暂时出现井喷,但全年下跌22%。

  二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全流通之后,中国股市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股指期货市场出现后,中国出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中。例如,简单地将2300点的估值水平与1000点或1600点对比,而估值水平逐渐下移的现象却不多数投资者善意忽略。

  再如,对汇金公司买进股票的行为解读政策干预股市,并对此寄予过高的预期,显然,很多人对“政策市”仍然情有独钟,依然相信政府对市场的主导能力。其实,类似的问题在2008年已经出现过,4000点以后,政府不断地出台托市政策,而股市一直跌到1600点,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股市才止跌。

  三是难以摆脱感情因素的支配。在投资界并不缺乏“聪明人”,但这些智商很高的人难以摆脱“屁股指挥脑袋”、“仓位决定态度”的困境,因此,他们难以成为真正超脱的“高人”。
 
  三、冷静面对2012年的市场风险

  按照我的一贯分析逻辑,2012年的股市将面临比2011年更大的挑战。
  
  从历史对比看,如果说2011年对应历史上的1994年,那么,2012年应该和1995年类似。经过1993、1994年的宏观调控之后,到1995年物价基本得到控制,经济实现“软着陆”,股市开始向好,尽管当年仍然下跌14%,但随后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大牛市。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2012年是黎明前的黑暗呢?结论应该是否定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1995年的中国是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现在的中国已经是高度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二,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比1995年恶化了很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巨大。如果说1992年的经济过热出现了海南、北海等少数城市的房地产泡沫的话,今天的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当年的海南、北海!

  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视角看:对2012年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房地产市场。2011年房地产投资估计在6万亿左右,比2010年实际增长20%左右。但从2011年10月份开始,房地产投资的环比出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估计2012年房地产投资应该比2011年下降20%左右,即下降到5万亿左右。不排除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如下跌30%以上),因为从2011年第四季度后。每个月的投资额已经大于销售额约1000亿左右,未来的开发商必须大幅度减少投资支出才能保持现金流不为负。即使假设2012年的销售额和2011年接近,投资应该会减少20%左右。

  而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明年的房地产投资会增长15%-20%。这是笔者有别于主流判断的主要差异。
 
  假如笔者的判断正确,则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将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挑战(参见笔者2011年12月底的文章)。在过去1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里,中国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从产能看,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主要是铜)等的产量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如果房地产投资减速,则这些产品都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

  只要房地产投资一减速,这些行业都将遭受沉重打击。股市里的所谓“五朵金花”将黯然谢落,所有的周期性行业都会受到打击。在外围经济不振的双重打击下,2012年的经济运行十分沉重。

  从金融层面看:美元走强是大概率事件(主要是因为欧元走弱),受此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将形成明显趋势,从2011年10月份开始形成的中国的资本外流与外汇占款减少现象还将持续。受此影响下,存款准备金率会下调,但银行资金紧张难以缓解。

  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黄金、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进入熊市,石油由于受到伊朗核危机的困扰,有不确定性,但石油下跌的概率大于上涨的概率。

  金融层面同样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分析房地产市场主要侧重于实体经济层面,关注房地产投资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少有人从金融运行的层面来关注房地产市场。

  从笔者的研究结果看,房地产市场相当于货币政策的放大器,它起到了半导体电路里二极管的作用。当房地产价格上升时,通过按揭贷款的人增加,居民的金融杠杆增加;同时,政府得到的土地出让金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政府的金融杠杆亦随之增加。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则一切都反过来,缺钱会成为常态。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的状态下,即使政府出台货币政策刺激,效果都会非常有限。欧美国家当前的现象就是如此。
 
  有人可能不同意上述看法,理由是2008年底房地产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但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逆转。但笔者认为,今非昔比,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即使出现经济下滑,也不会再次实施如此猛烈的宽松货币政策了。再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表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显示决策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希望中国经济摆脱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

  因此,笔者认为,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影响下,货币会自我收缩,货币增长速度仍将在低位徘徊,市场资金持续紧张。
  
  总之,2012年仍然需要关注风险。

==============================
基本同意以上观点。
深思熟虑

12-01-01 17:15

0
【 转帖: 三点  2012-01-01 16:32  只看楼主(-1)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61/0  复制分享 】 收藏 2 推荐1 加油券0/0 
  尹中立 :2012年投资市场展望(2012-01-01 07:49:59)转载▼标签: 杂谈  

  一、2011年回顾
  
  在2012年展望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和检讨一下2011年的投资思路和心得。2011年的投资市场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基本在笔者的分析和估计之中。
  
  从年初开始,我每个季度写一篇有关股市投资的文章(参见我的博客),主要观点如下  

  年初写了《影响2011年股票市场的两个因素》(1月),对2011年股市作了前瞻性预测,认为影响2011年股市的最重要因素是物价,物价上涨将导致货币政策紧缩,股市不会上涨。依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把控制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股市面临的资金面将比2010年更加紧张。另外一个影响股市的因素是汇率,它决定着国际资本的全球配置,中国投资者在2011年要警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风险。

  从2011年的股市运行看,前9个月的股价都与物价高度相关。当物价节节走高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收得比较紧,民间出现高利贷,股市资金流出迹象明显,大小非减持越来越猛烈,成为股市下跌的最主要原因。从第三季度末开始,市场从担忧物价转向担忧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担忧经济出现“硬着陆”,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预期,从10月份开始外汇占款开始减少,资本外流现象出现。与笔者的估计基本吻合。

  5月底,在股市出现破位下跌之后,笔者写了《5.23股市大跌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认为,2009年后,股市运行出典型大三角形形态在5月底开始出现破位,从历史上看,这个心态与 1992-1995年类似。1993年之后的宏观经济走势及股市运行轨迹十分值得当前的投资者镜鉴。2011年的股市与1994年有诸多的类似之处,5月23日股指选择向下突破,投资者需要警惕新的“大熊”重新光临。此言不幸言重。2011年股市的跌幅与1994年只差1个点!这不是巧合,是历史的必然。
 
  7月份的《与下半年股市有关的几个问题》对下半年的市场进行了分析。认为,既然7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把控制物价还放在第一位,而且重申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则下半年的股市不会比上半年好。针对当时市场一致的观点,如“估值水平已经创历史新低,股价不会跌”等等,笔者有针对性的分析,认为:“市场利率高启压制了股市估值”,“蓝筹股为什么没有行情?从行业分类看,这些都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其估值与周期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悲观的预期;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蓝筹股大多数属于国企,这些企业以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为最重要的目标,为股东盈利是次要的目标。从投资者行为看,基金规模扩张的快慢就决定了蓝筹股股价上涨的速度”。

  并预言,下半年“中小板和创业板风险更大”。
 
  10月份,笔者专门针对估值问题写了篇文章《股票的估值体系已经发生巨变》,笔者从封闭式基金的估值水平变化得到启示,认为“股票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维持高估值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历史上的估值水平对目前及未来的股市没有参照意义。另外,指数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改变了股市生态,中国股市改变了之前只能上涨才能赚钱的时代。结论是“垃圾股、创业板、中小板风险巨大”。

  从第四季度的股市表现看,领跌的正是“垃圾股、创业板、中小板”,这些股票在第四季度平均下跌超过30%
  
  二、机构投资者为什么会失误
  
  反观2011年的机构投资者的判断,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股市机构投资者而言,2011年是超预期的痛苦的一年。之所以出现超预期的下跌,肯定是因为“预期”本身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2011年机构投资者集体失策的关键有三点:
 
  一是缺乏历史的经验,2009年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股市运行与1992年后的情况基本相似,只要有历史的眼光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1992年信贷与投资井喷之后,股市出现飙升,但很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接着是1993年6月份开始了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收缩,股市从1500点跌到1993年底的800点附近。1994年,市场资金紧张,高利贷现象出现,股市出现快速下跌,1994年8月份政府出台“三大救市政策”,股市暂时出现井喷,但全年下跌22%。

  二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全流通之后,中国股市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股指期货市场出现后,中国出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中。例如,简单地将2300点的估值水平与1000点或1600点对比,而估值水平逐渐下移的现象却不多数投资者善意忽略。

  再如,对汇金公司买进股票的行为解读政策干预股市,并对此寄予过高的预期,显然,很多人对“政策市”仍然情有独钟,依然相信政府对市场的主导能力。其实,类似的问题在2008年已经出现过,4000点以后,政府不断地出台托市政策,而股市一直跌到1600点,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股市才止跌。

  三是难以摆脱感情因素的支配。在投资界并不缺乏“聪明人”,但这些智商很高的人难以摆脱“屁股指挥脑袋”、“仓位决定态度”的困境,因此,他们难以成为真正超脱的“高人”。
 
  三、冷静面对2012年的市场风险

  按照我的一贯分析逻辑,2012年的股市将面临比2011年更大的挑战。
  
  从历史对比看,如果说2011年对应历史上的1994年,那么,2012年应该和1995年类似。经过1993、1994年的宏观调控之后,到1995年物价基本得到控制,经济实现“软着陆”,股市开始向好,尽管当年仍然下跌14%,但随后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大牛市。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2012年是黎明前的黑暗呢?结论应该是否定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1995年的中国是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现在的中国已经是高度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二,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比1995年恶化了很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巨大。如果说1992年的经济过热出现了海南、北海等少数城市的房地产泡沫的话,今天的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当年的海南、北海!

  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视角看:对2012年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房地产市场。2011年房地产投资估计在6万亿左右,比2010年实际增长20%左右。但从2011年10月份开始,房地产投资的环比出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估计2012年房地产投资应该比2011年下降20%左右,即下降到5万亿左右。不排除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如下跌30%以上),因为从2011年第四季度后。每个月的投资额已经大于销售额约1000亿左右,未来的开发商必须大幅度减少投资支出才能保持现金流不为负。即使假设2012年的销售额和2011年接近,投资应该会减少20%左右。

  而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明年的房地产投资会增长15%-20%。这是笔者有别于主流判断的主要差异。
 
  假如笔者的判断正确,则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将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挑战(参见笔者2011年12月底的文章)。在过去1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里,中国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从产能看,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主要是铜)等的产量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如果房地产投资减速,则这些产品都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

  只要房地产投资一减速,这些行业都将遭受沉重打击。股市里的所谓“五朵金花”将黯然谢落,所有的周期性行业都会受到打击。在外围经济不振的双重打击下,2012年的经济运行十分沉重。

  从金融层面看:美元走强是大概率事件(主要是因为欧元走弱),受此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将形成明显趋势,从2011年10月份开始形成的中国的资本外流与外汇占款减少现象还将持续。受此影响下,存款准备金率会下调,但银行资金紧张难以缓解。

  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黄金、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进入熊市,石油由于受到伊朗核危机的困扰,有不确定性,但石油下跌的概率大于上涨的概率。

  金融层面同样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分析房地产市场主要侧重于实体经济层面,关注房地产投资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少有人从金融运行的层面来关注房地产市场。

  从笔者的研究结果看,房地产市场相当于货币政策的放大器,它起到了半导体电路里二极管的作用。当房地产价格上升时,通过按揭贷款的人增加,居民的金融杠杆增加;同时,政府得到的土地出让金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政府的金融杠杆亦随之增加。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则一切都反过来,缺钱会成为常态。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的状态下,即使政府出台货币政策刺激,效果都会非常有限。欧美国家当前的现象就是如此。
 
  有人可能不同意上述看法,理由是2008年底房地产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但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逆转。但笔者认为,今非昔比,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即使出现经济下滑,也不会再次实施如此猛烈的宽松货币政策了。再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表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显示决策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希望中国经济摆脱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

  因此,笔者认为,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影响下,货币会自我收缩,货币增长速度仍将在低位徘徊,市场资金持续紧张。
  
  总之,2012年仍然需要关注风险。
深思熟虑

12-01-01 16:48

0
睡了个大觉,就到了2012年。

上证综指收盘2199.42,2011年全年跌幅22%。

展望2012年,市场会怎么走?预判分析,2012年市场继续探底是大概率事件。年K线,上证可能走出带上下影线的阴线。理由是:欧债危机还会继续发酵探底,美国经济可能弱增长。中国的债务问题将可能会继续发酵,地产在保障房竣工的影响下价格进一步下跌。12年的年K线是走成11年(-22%),还是10年(-15%)的形状,目前看都有可能。假如欧债危机爆发,那么可能走10年的K线形状,假如欧债危机没有爆发,那么很可能走成11年K线的形状。更长远看,13年很可能伴随着房产税推出,全年走出红K线。

近期看,2012年,春节前可能震荡下跌,春节后伴随2会可能有弱反弹,之后或许再走上阴跌之路。指数很可能跌破2000,下行至1800,还是1600,要看国内政策选择和欧美日经济状况。

当然,意外大事件会改变走势。总之,系好安全带。
深思熟虑

11-12-15 10:02

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2012年的经济走势。

形势比2008年更严峻。大幕在拉开。倒逼机制下,会出现一些牺牲品。资本市场则要顺势而为。
飘香一叶

11-11-30 15:17

0
分析很深入
深思熟虑

11-11-30 12:53

0
是恐慌性下跌吗?

不是。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到-10%的跌停板。
深思熟虑

11-11-24 11:27

0
山雨欲来风满楼!

--------
金管局推出2招防范新一轮金融海啸
2011年11月24日07:20腾讯财经[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据港媒报道,欧债危机扩散,金管局推出两招防范新一轮金融海啸。第一招是要求海外银行的本港分行,逐步落实贷款与资金来源的年期匹配,即长期贷款要以长期资金来融资。第二招是要求所有银行提高监管储备,由去年底占贷款0.85%,提高至1.4%。分析员指金管局两招,在本港经济开始下滑时推出,势会令到本港的银行信贷进一步收缩。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指出,当局今年起要求本港银行提高监管储备要求,预期本港所有银行能够如期达标。以9月底本港银行贷款规模达到5万亿元作估算,港银在资本上需要额外调拨多275亿元,以满足监管需要。

估计港银行需多拨275亿元

市场忧虑欧资银行在市场撤资,令全球出现信贷危机。「国际形势变化,故要做更多保护措施,以减低风险。」陈德霖在北京接受访问时指,外资分行在市ń虾檬保都活跃于市场,惟一旦周期逆转,流动资金趋紧,就会马上向客户追收还款和删减透支额度,令动荡的市场雪上加霜。

陈德霖指出,明年香港经济的乐观情绪不大,不明朗因素多,意大利的发展是目前最大不确定因素。金管局尤其关注外资分行的资金来源,由于外资分行在本地存款相对较少,资金来源主要倚赖同业拆借批发和母行,资金来源相对短期,金管局要求银行把贷款年期与资金来源匹配,「如果贷款年期是1年,(资金来源)就不要短钱,比例应该以长钱为主。」他指此项要求于今年逐步落实,至于匹配程度,金管局会与外资分行个别讨论。

分析:新招对外资分行影响大

有银行业分析员认为,金管局新招对在港外资分行会构成很大影响,因为外资行在香港存款基础较弱,假如当局不容许以银行同业市场拆入的短期资金与长年期贷款匹配,将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虽然这些银行尚可透过发行次级债或存款证取得头寸,惟资金成本较高,银行只好「贵来贵去」,同时提高贷款的息率,将成本转嫁企业。「在客户没有违约的情ㄏ拢外资行应不至于要向客户call loan(即时还款),因为会破坏客户关系。」

金管局今年初同时要求银行提升监管储备,部分银行8月公布中期业绩时,因为储备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比率已见下降,包括渣打、恒生(0011)、东亚(0023)上半年都已进行部分提拨。陈德霖昨天表示,去年监管储备及综合拨备占整体银行贷款,平均为0.85%,今年底将会升至1.4%,可以想像,在全年业绩公布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比率极有机会将会再度下降。至于明年会否再增加监管储备要求,他则谓未有定案。

根据金管局数字,9月份贷款与垫款总额达到5万亿元,较去年底升19%。如果按旧有标准0.85%计算,整体监管储备为425亿元,新标准则需增至700亿元。
toarms99

11-11-24 11:24

0
楼主是真高手啊
深思熟虑

11-11-24 11:23

0
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已经正式进入中心地带。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