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多晶硅历史“冰点”再临 光伏产业难言乐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对多晶硅市场而言,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
2011年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曾经有着强烈市场回暖预期和不俗价格涨幅的多晶硅再次陷入市场低迷的怪圈。当月,多晶硅市场现货报价在年初突破110美元每公斤的高点后,最终经历半年的起伏而跌至45美元附近,已然接近2009年9月40美元的历史低点。
噩耗接踵而至的是,仅仅一个国庆大假的短暂间隙,持续低迷的多晶硅市场就再度遭遇消息面的重创。近日,对价格掌控一直较为坚挺的欧美多晶硅厂商曝出,其在2012年新推出的长期合约最低报价原则上已达到40美元每公斤,甚至有机会触及每公斤35美元价位,相较于目前50美元的合约均价,将出现大幅折让。
这使得成本竞争原本就不占优势的国内绝大多数多晶硅厂商由此遭受两难。一厢是持续低迷的中下游需求市场的价格倒逼,另一厢则是国际大厂低成本竞争的价格遏制。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8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6473吨,刷新了自2010年11月以来保持的6153吨最高纪录。在大量多晶硅流入中国市场,且价格低于国内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被再次拉低。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仍整体面临较大的库存消化压力。其中,受欧美终端光伏市场下滑直接影响的中下游硅片及组件企业,三季度已普遍出现亏损,其四季度将很可能减产甚至停产,由此而及,上游多晶硅订单低价出售以较少损失的概率较大,这使得四季度多晶硅市场价格有可能会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市场需求仍将持续低迷。多位业内市场人士称,尽管欧洲市场在6月初落定了较为积极的光伏补贴政策,国内市场随后也曾启动支持政策,但因欧美债务危机深度影响,三季度初的多晶硅市场仍反弹甚微,未来预期或持续看淡,多重因素下,多晶硅价格将降至历史低点。由此而及,上游多晶硅企业将整体面临利润理性回归,而为确保利润稳定,其惟有通过技改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现货价或持续走低
从今年多晶硅价格走势看,多晶硅市场在一季度一度出现强势回暖。据记者当时调查(详见2011年2月26日19版《多晶硅涨潮调查:短线放阳长线收阴》),其下游市场实际上存在假象,在没有真实需求的支撑下,半年内价格必然会出现回调。
此预判在二季度迅速成为现实。在下游需求市场不甚明朗的情况,包括上游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环节都在当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下滑。而至6月底7月初,由于欧洲主要市场德国光伏补贴政策落地,原计划下砍补贴的政策最终延期,以及国内光伏发电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国内多晶硅市场才再次出现回暖。但由于终端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多大变化且持续萎缩,更在欧洲债务危机及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利空氛围下,其市场价格最终在9月再陷低迷。
据中国硅业协会提供的材料显示,步入9月份后,国内多晶硅价格依旧没有转暖迹象。主流价格主要维持在35万-40万元/吨,较8月份进一步下跌8.5%左右,价格的持续低迷令厂商倍感煎熬,也使年内整个产业的后市充满悲观气氛。而当月价格继续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下游电池片价格持续滑落。据国外权威光伏机构PVNEWS报价显示,9月份国际硅晶圆及多晶硅电池片降价幅度分别达到了7.7%及4.8%。下游产量的快速增加及欧洲装机量未达到预期导致下游市场整体乏力,受电池片下跌所带来的联动性影响,多晶硅不可避免受到拖累。
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多晶硅现货的低价冲击。据称,由于欧洲不少光伏企业在大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相继减产甚至停产,流入到中国市场的多晶硅数量出现了明显上升。国外低价多晶硅对本地市场的冲击力也愈发明显。有多晶硅厂商反映,尽管多晶硅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基本都能销售出去,但是由于当前价格过低,一些成本较高的小厂商不愿继续廉价销售,因此选择停产检修等方式,也造成国外低价多晶硅市场比重上升,从而将市场价格被动拉低。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光伏市场则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市场将以消化库存为主。此前有数据显示,上半年电池片库存量已达11GW。这使得电池组件价格在过去的三个月出现了30%的降幅。据权威机构solarbuzz的最新统计显示,欧洲市场今年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如果国内厂商均按年初指标出货,则预计将超出终端市场需求4.4GW。
该机构还称,2012年将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电池总产能将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50%,而终端市场的需求增长就目前来看预计却小于25%。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产量,明年年底组件库存有可能飙升至22GW。全球的太阳能市场在2012年将继续承受价格压力。
由此不难理解,市场对于目前国际多晶硅大厂给出的2012年40美元的新长期合约仍持观望态度。在他们看来,未来终端需求难以预估,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晶圆、电池、模块都面临供过于求问题而减产,甚至停产,未来多晶硅价格肯定会遭受更大挑战。
不过,也有机构认为,第四季度需求较第三季度要好,主要是2012年又将面临补助下砍的问题,需求被迫提前出现,以赶搭2011年相对较佳的补助。但与此同时,下游终端业内人士也认为,需求会增加,但不会像过往般大幅的激增,所以供过于求的太阳光电产业链,预估仍难跳脱现况的困境,全球库存压力问题同样存在。而第四季最关键的议价仍是多晶硅合约价格走势,因为其关系硅片及电池厂的制造成本。
成本控制将成关键
市场供需短期难以扭转使得处于光伏产业环节的厂商也面临不同的窘境。处于产业中下游的硅片及组件商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已在二季度开始面临持续亏损的状况,部分中小企业已出现减产甚至停产。
据相关券商机构此前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全行业平均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其中,电池片与组件毛利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多晶硅与产业链一体化企业毛利下降0.8个百分点。在美国上市的尚德、晶澳、中电光伏、赛维LDK等光伏企业,二季度业务均出现亏损。
三季度以来,电池组件持续走低,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已很难有存活空间,企业亏损日益严重,尽管为了保证资金流动,很多光伏厂商宁可赔本也在艰难出货,但是如果这样的行情持续下去,近一半企业将面临被迫停产的命运。当前包括Solarbuzz在内等多家专业机构都认为年底电池片及组件平均价格还会较9月份下跌15%-20%左右,届时全球光伏产业很有可能将面临一轮新的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诸如无锡尚德、常州天合、苏州阿特斯等光伏巨头则因为此前与上游厂商签订了价格较高长期合约,则面临毁约赔付和持续亏损的选择。
“由于此前多晶硅价格波动较大,下游大厂为规避原材料上涨的风险,一般都采取签订长单,锁定成本的方式进行合同。但前提肯定是要能赚钱。”四川某大型多晶硅企业人士称,目前有部分大厂是2008年签订的合同,长的达到10年,短的有5年,约定价格普遍比目前的现货价高。
7月1日,无锡尚德宣布与MEMC公司终止了10年的合作协议,并支付了2.12亿美元的巨额赔偿金。据称,终止合约后,尚德将不再需要按合约在2011~2016年间购买大约4.6GW的硅片,预计在接下来的5年内能为尚德电力省下大约4亿美元成本支出。
对身处产业前端的多晶硅厂商而言,受中下游企业价格和成本倒挂的压力,其价格也必然面临下滑的局面。而与此同时,2011年国内多晶硅产能的持续释放以及国外多晶硅的低价竞争,也使其不得不更多倾力于单位成本控制。
9月14日,多晶硅龙头上市公司乐山电力公告称,其将与天威保变联手向从事多晶硅业务的子公司乐电天威增资3.82亿元,以帮助该公司实施单条年产能3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冷氢化技改。该项目拟定总投资达7.58亿元,而通过技改,将有效降低多晶硅单位成本。
冷氢化技改是当前能显著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光伏龙头保利协鑫此前进行技改,已持续使得多晶硅单位生产成本从40美元降至目前的22美元左右,竞争力骤然提升。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多晶硅生产商的成本在40-50美元之间,与国外25美元左右价格相比,根本毫无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通过技改的多晶硅供应商才能确保原有稳定的利润,对垂直一体化企业来说,更可以借此平滑其在中下游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利润分布,提升竞争力。”前述市场人士认为,依照目前多晶硅价格的走势,国内很多厂商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长久下去,行业必然将出现整合,届时八成的企业要遭淘汰。
市场供需内外交困
不过,对绝大多数多晶硅厂商而言,真正左右其产品价格的仍是下游终端市场的供需状况。其中尤以欧洲市场为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5.8GW,其中欧盟全年新增装机达12.3GW。而德国2010年装机达6.7GW,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到42.5%,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欧洲也由此占到国内90%的光伏市场份额。
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市场的光伏补贴政策也直接左右着国内光伏市场的供需变化。2010年9月,正是由于欧洲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幅缩减,该行业在冰冻两年之后意外迎来爆发式增长。多晶硅市场价格更由此攀升至2011年初的110美元。
今年二季度,多晶硅市场价格再次与欧洲国家光伏补贴政策的落地紧密相连。行业机构信息显示,欧洲主要国家太阳能市场需求在6月曾出现一个久违的小高潮。这使得当月国内的电池组件去库存进度明显。华宝证券分析师陈亮称,到6月底组件库存已从4月末的10GW下降为8GW,距离4-5CW的行业正常库存水平已大为接近。
需求的动力主要来自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德国。据悉,5月29日深夜,由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根据计划,德国将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将弥补由此带来的能源缺口。6月初,德国联邦政府讨论并批准了可再生能源法案修订案,原计划于2012年3月份开始生效的削减光伏上网电价补贴计划也从可再生能源法案草案中移除。
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市场意大利一度停止的补贴政策随之明朗。此前,为了保证现有的安装系统能够在补贴下调之前顺利并网,意大利政府已将现有的涉及削减光伏补贴的三号法案延期执行。
不过,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度或许是市场未曾预料的。随之的两个月,欧洲市场需求在短暂的反弹后再次陷入低迷,相关补贴政策的执行也未见动静。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中下游硅片及电池组件产能却不断攀升。这也最终使得下游供需再次失衡,而低价消化库存遂也成为此轮光伏产业跌入低谷的导火索。
尽管国内也随即出台了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化启动的相关刺激政策,但尚不成熟的中国需求市场显然很难消除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根据权威机构EnergyTrend称,德国市场六月至八月的安装量达到2GW,九月安装量预估在1GW,使得德国2012年的补助修正在年初下调外,年中预料也将进行另一波下修,EnergyTrend预估下修幅度将会超过10%,因此2012年全年补助金额下修的幅度将超过20%。如果明年欧洲市场动能仍仅靠德国和意大利二大市场支撑,上述情况将对于欧洲市场的成长带来不小的影响。
EnergyTrend由此认为,外在环境不利需求回温,未来降价在所难免,厂商第四季获利展望不佳。在中间厂商获利不佳的状况下,上半年获利表现较佳的厂商将会受到其它厂商要求同甘共苦的压力,在价格上有可能被迫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以满足客户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9月30日与10月31日分别是意大利与德国的光伏安装截止日,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两个国家的大部分企业肯定会在这两个时间点之前抓紧申报项目,或许会给下游市场需求带来一定动力。但可以确定的是,截至目前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已使得上游多晶硅厂商的新合约价格跌入低谷。因此,供需堪忧的状况能否扭转仍尚需观察。
0
无锡尚德(STP)周二盘中大跌6%,报2.64美元,处于历史低点附近。无锡尚德今年下跌67%,从2008年高点90美元下跌97%。其他光伏中概股同样悲惨,赛维LDK从历史高点下跌了95.5%,最近陷入“污染门”的晶科能源下跌85.6%。今年美国多家太阳能公司破产,包括曾享誉业内的Evergreen Solar。
0
麻烦川投搞些更高科技的太阳能产业,多晶硅你不够别人低成本的,反应太慢了,别人都50000吨你才1000吨技改。这家公司的人都不干活的,赶紧去加入金沙江怒江的开发吧。或者搞个核聚变也可以,起码有个题材啊。
0
通威集团260亿元拓展新能源版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11-09-22 09:56:46 [我要投稿]
自2006年底进军新能源领域5年之后,通威集团将目光投向了新疆,将豪掷260亿元打造全国最大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至此通威集团新能源产业将形成四川和新疆“双基地”发展布局,逐渐形成一条从单晶硅、多晶硅到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生产、太阳能发电、应用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
昨日(9月21日),通威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旗下控股公司四川永祥投资建设包括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3GW太阳能硅片及电池项目和5座各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布局新疆太阳能项目“总投资260亿元布局新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昨日,通威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旗下控股公司四川永祥股份投资建设新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位于新疆阜康市产业园,包括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3GW太阳能硅片及电池项目和5座各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其中,3GW的太阳能硅片及电池项目将分两期开发,开发周期为5年左右;电力车间配套项目规模为5座各3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项目计划5年建设完成。”
之所以布局新疆,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一是新疆在太阳能方面有优势,同时具备传统能源基础;二是新疆阜康市有大型水库能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三是背靠乌鲁木齐等大中型城市,有足够的员工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新疆太阳能项目规划总用地9000亩,分三期开发,建设周期5年左右,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超过3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
“该一体化项目中,规模为50000吨/年的多晶硅项目将采用‘永祥法’多晶硅生产工艺生产优质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只配套供给永祥股份自由太阳能硅片和电池项目。”据介绍,“永祥法”多晶硅生产工艺实现化学物料全封闭循环,无传统工艺的四氯化硅废物产生,所有固体和液体物全部封闭处理后,全部达标排放。
有望成新能源“领头羊”
“从2006年底通威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至今,在四川乐山投资的1万吨永祥多晶硅项目一期1000吨/年项目已顺利投产,永祥多晶硅二期3000吨项目也于今年8月底全面投产,正在快速施工中的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预计明年6月底前投产。”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通威集团了解到,到2012年通威集团多晶硅总产能预计将达到1万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新能源“领头羊”。
“此次新疆布局,通威新能源产业将形成四川和新疆‘双基地’发展格局。”业内相关人士指出,新疆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这将改变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实用水平在15%~20%之间,这一比例大约是太阳能通过水稻、小麦、玉米等植物,固化为人类可食用生物能效率的30倍,是通过玉米生产乙醇的100倍。”刘汉元分析指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接近零碳排放,可说是目前可使用的清洁能源中转换效率最高、使用最简单、最可靠、最经济的清洁能源。
0
幸灾乐祸?哈哈,我是赞赏新光的低调,在惨淡红海中精工细作是川投的长项?川投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欧债催化 中国光伏提前入冬
欧债危机的恶化,会对中国光伏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欧洲国家陆续下调补贴总额的风险又将重现,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体制问题可能提前爆发。
欧债危机再恶化,对80%以上的产品出口依靠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打击将是致命的。
“欧洲光伏市场的需求会因债务危机而压缩,同时,其他市场又无力消化多余产能,光伏产品出口大国中国的光伏业或将提前遭受”年底寒冬“,部分光伏企业甚至会迎来”生死劫“。”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分析说。
欧洲市场将被压缩
欧债危机二次恶化之初,业界最担忧的不是欧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而是中国光伏产品最主要出口对象,欧洲市场份额因此再被压缩。
资料显示,由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光伏补贴政策不明朗,今年1~5月欧洲光伏安装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装机量环比出现大幅下挫,直到6月补贴政策尘埃落定后,欧洲市场装机量方有小幅反弹,但即便如此,中国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销售部经理陈阳历来仍反映,自年初以来,欧洲订单一直差强人意。
而此时恶化的债务问题,显然再给原本就不尽如人意的欧洲光伏市场雪上加霜。“二次恶化的欧债危机,会对中国光伏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宋亮称,为了更有效控制债务问题,欧方必会更加严肃财政纪律,要求严格执行财政紧缩计划,在此背景下,欧洲国家陆续下调补贴总额的风险又将重现,同时,银行贷款的收紧,也使得新增光伏电站的海外融资更加困难,新项目的开展陷入停滞,导致需求进一步恶化。“同时,同样有债务问题的美国市场和迟迟无法被激活的国内光伏市场无法消化欧洲”富余“出来的光伏产能,令国内光伏企业进退两难,甚至可能提前迎来装机量骤减的寒冬。”宋亮补充道。
目前,已经有消息称,国内光伏企业严重依赖的德国市场,其政府可能最快在明年1月份对太阳能补贴措施进行比例高达15%的削减,比此前所计划的幅度多了6%,宋亮担心的问题正在发生。
“现在公司的接单量已经明显下降。”陈阳历直言。
走向“大鱼吃小鱼”
然而,更值得警惕还有,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其产生的影响将不仅限于此,特别是当欧债危机碰上中国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体制问题,结果更不能小觑。
陈阳历就表示,除了来自外部的市场收缩压力外,他还明显感受来来自国内同行“夹击”。他指出,过剩的国内光伏产能在争抢体积越来越小的欧洲光伏蛋糕,令公司即便获得欧洲订单,也面临国内光伏同行“恶性压价”带来的出口利润过低问题。“公司现在出口光伏产品很多都是赔本赚吆喝,在夹缝中求生存,能看到的前景很不乐观。”
事实上,陈阳历所提到的光伏业国内“夹击”的产生根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位常务理事的话完全可以解释:“过去几年中,中国光伏企业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个产业从成长到成熟的漫长过程,本身就有整合与洗牌的需要。但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中仍然存在着暴利,未来有待在暴利下降之后完成全产业链的洗牌。”
对此,宋亮也认同,他表示,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而光伏行业因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缩短了这一过程,由此带来的洗牌过程也会分外残酷。
他预计,如果欧洲债务问题后期继续恶化,那么国内除英利、尚德、国电等先期站稳脚跟或有大集团背景的光伏行业巨头外,其他光伏企业将面临一场“厮杀”,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日趋艰难,“大鱼吃小鱼”将成常态,过不了坎儿的企业只有倒闭。
如果此次欧债危机后期被压制住,宋亮表示,短期内,国内光伏企业还可以“大小鱼”继续共存一段时间,不过长远来看,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
0
看来电池要火!!!
0
光伏成本下来后就看储能电池。如果两个技术都解决了,那么离共产主义就不远了
0
光伏发电只能是能源体系的补充,不可能是主流。
光伏的出路在于分布式电源点,即城市数量众多的高楼幕墙,普通楼宇外墙,广场遮阴板(同时发电)等等,而不是现在的集中式,还要远距离传输。。。
0
代替化石能源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作为补充,
电力不能储存,强调的是发用平衡,
一片云采飘来,
发电量就大降,
靠谁来补充?还是得靠化石能源。
所以,光能,风能,水能,谁都不能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