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无良记者看错小数点.诽谤601886江河幕墙

11-09-01 20:49 1460次浏览
无亏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江河幕墙:10天花完募资20亿 又现5亿缺口

2011年09月01日15:12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作者:于勇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开心网|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  本刊记者 于勇

  用超募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在新上市公司中并非新鲜事,但是在短短10天就将20亿募资花完,则是A股市场罕见。在极短时间内“明目张胆”的大规模动用8.89亿元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使得江河幕墙(601886,股吧)成为了A股最“挥霍”的上市公司。

  更为嚣张的是,招股书中原定的“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使用募资为6.49亿元,但此次却用募集资金置换出了11.7亿元,而另一大募投项目“北京总部基地”建设还需募资投入5.4亿的情况下,8.89亿元超募资金却被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也就是说,上市10多天,20亿募资不但已经花完,立马又出现5亿多元的资金缺口。

  在创业板、中小板公司中出现一些不规范很常见,但作为主板上市公司江河幕墙将招股书中募资计划当“儿戏”的行为,令人惊讶。记者发现,江河幕墙资金链持续吃紧,上市募投项目很有可能只是个“道具”,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才是上市的最终目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荒唐的一幕,一直在IPO承销业务中被人诟病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依然是程序式地走过场,表明上市公司此举“有助于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和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所有的督导、监管形同虚设。

  该花的不该花的 20亿全花了

  江河幕墙是幕墙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从事建筑幕墙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和技术服务。公司于今年8月18日上市,共募集净资金20.87亿元。江河幕墙在招股说明书称,此次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北京总部基地项目,项目投资总额是7.75亿元,其中IPO募资投入5.49亿元;另外一个是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下称“光伏墙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为6.49亿元,全部由募资投入。

  在江河幕墙招股书中有关“募集资金运用”的部分,公司清楚地表示募资的使用顺序是:“若实际募集资金金额不能满足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则由公司通过自筹资金解决,如实际募集资金有富余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为此,公司还详细制定了上市后三年每一年的募资投入金额,而且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分别用于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是多少(见表1)。而且非常清楚地注释,“第一年”是指“募集资金到位后的12个月份”。

  表1:江河幕墙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资金投入计划表

项目名称 募集资金投资 固定资产 流动资金 募集资金投入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北京总部基地项目 5.49 1.32 4.18 2.79 1.87 0.84
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 6.49 2.62 3.87 2.56 2.39 1.54
合计 11.98 3.93 8.05 5.35 4.26 2.38

  然而,此次8月30日的公告彻底把投资者“打蒙”了。十几天前刚说过的话,立马便自己抽自己的大耳光。公司原计划总投资6.49亿元的“光伏墙项目”突然一下变成了11.75亿元,而且原来计划分三年投入的项目,突然说“我已经建成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另一募投项目此次置换620万元后,还需募资投入5.4亿元跟进。一般情况下,超募的8.89亿元留着用于这一项目的后续投资。但公司却将这笔巨资用于永久性的补充流动资金,还不是像其他上市公司只是短期“借用”。江河幕墙的赤裸裸不但是连衣服都不想穿,甚至到了连皮都想扒掉的地步!

  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造成如此赤裸的行径,主要原因还是公司的货币资金很紧张,急需要资金“解渴”。

  资金链一直吃紧

  江河幕墙上市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严重的资金缺口。曾经有媒体质疑,在近三年中,其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三成以上,引发了市场的关注,2008—2010年,江河幕墙的应收账款总额分别为12.62亿元、16.62亿元、23.19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69%、39.67%、44.74%,应收账款呈逐年攀升的态势。相比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公司的净利润增长显得较为迟缓,2009年到2010年,净利润增幅仅为5%,而应收账款的增幅却达到了39.53%。截至2010年底,江河幕墙账龄在3年以上的逾期应收账款余额为6474.11万元,占比高达11.21%(欠账时间超过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都可以确认为坏账)。

  对于上市前三年的应收账款占比过高的现象,公司的解释是,公司客户为政府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客户的资信状况较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很容易就造成了坏账的增加,这无疑给公司未来的盈利带来负面影响,也更加容易造成资金链的吃紧。

  上市之前应收账款就已经存在了遗患,上市后公司的现金更为吃紧。江河幕墙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显示,上半年应收账款余额为21亿元,而同期的货币资金余额仅为5.03亿元,才占到整个流动资产的11%。应收账款共计达到了24.52亿元,3年期以上的应收账款达到1.5亿元,占比6.1%(见表2)。

  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江河幕墙此次急于用超募资金补充永久性流动资金,显然是为了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财务隐患。

  表2:江河幕墙2008-2011年财务数据 (单位:亿元)

时间 净利润 应收账款总额 营业收入
2008年 1.98 12.62 34.47
2009年 2.91 16.62 41.89
2010年 3.06 23.19 51.82
2011年上半年 1.4 24.52 24.07

  5亿缺口难弥补 募投项目可能为“浮云”

  对于这样一家刚上市的公司,十天之内将募集资金便挥霍掉。一方面资金链条堪忧,但是另一方面募投项目尚存在5亿的缺口,这个缺口又该如何来弥补?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也才5亿,既然超募资金8.89亿已经用于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而且募集资金也已经花完,那招股说明书中的募投项目资金来源就只有通过其他来源来完成。

  募投计划中指出,北京总部基地项目的流动资金计划是第一年投入2.51亿元,第二年投入8264.8万元,第三年8377.7万元,而且这还有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等需要资金来购建。如果今年按计划投入2.5亿元,这些钱从哪来?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河幕墙近三年的净利年均不到3亿元,在新项目建设短期成效难现、两个项目回收期为7年以上的情况下,募投项目建设极有可能被耽搁,如果真这样募投项目将成“浮云”。

  诚信缺失、钻“漏洞”已有前科

  事实上,在上市之前,江河幕墙就存在着诚信问题。

  2004年7月,江河公司(江河幕墙前身北京江河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由江河幕墙实际控制人刘载望、富海珠于1999年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由1000万增至5000万时,4000万增资是由江河源(江河幕墙第一大股东北京江河源工贸公司,公司由刘载望、富海霞夫妻于1998年设立)的名义出资,江河公司称此次增资是因承揽业务需要而增加注册资本。但是蹊跷的是,在2004年7月,公司分配股利4000万元,分配于股东刘载望、富仁珠的股利各为3200万元、720万元,分配款由股东江河源全部代收,江河源以这4000万进增资。随后的9月份,江河源便将增资部分的股权全部转给刘载望。

  无独有偶,2005年,公司注册资本从5000万增资至8000万,采取了跟上述一样的方式。

  江河源同为刘载望控制的公司,为何要采取上述的方式,先由江河源代持,再将股权转让回刘载望等人名下?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实际控制人刘载望等人为了“逃税”而采用了这种迂回的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如果先进行个人分红,然后再来增资江河公司,两次增资共7000万元,需缴纳个人所得税1400万元左右。而通过上述的方式,江河幕墙则不用缴纳这1400万元。

  在两次增资的过程中,均未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验资。为什么当时不验资?而在随后2006年10月江河源再增资2000万元时,却进行了验资。这些安排也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的逃税嫌疑。

  没有诚信的上市公司,犹如海市蜃楼;而拥有了诚信,才有了驶得万年船的基础。对于新股公司的问题,广大投资者虽然具备越来越强的承受力,毕竟人无完人,公司也难没有完美公司,但江河幕墙的行径完全是在挑战投资者的承受极限。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