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产大豆主产区种植遭毁灭性打击
大豆曾是黑龙江人的骄傲,是黑龙江省几千万农民的生命线,这个产业的兴衰牵连着几千万黑龙江农民的利益。然而,近日由大商所组织的大豆、玉米考察显示,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正在逐步“萎缩”……东北国产大豆种植遭到毁灭性打击,昔日的大豆故乡已经很难找到豆田的踪影。
大豆遭冷遇 水稻成新贵
考察发现,黑龙江东部地区大豆种植“没落”趋势不可避免,水稻成为该地区新宠。
从富锦往东,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和水稻田,考察团成员戏称这次考察为“搜豆之旅”。终于在该市大榆树镇智仁村,考察人员发现了一块大豆田。据正在田间作业的许大嫂介绍,她家共有2垧地,合30亩,大豆种了4亩,苞米种了8亩,余下的田全种了水稻。“这块地里,种大豆的只有俺家和隔壁老王家,整个大榆树也没几家种大豆了。”许大嫂的说法让人颇为吃惊,而她的丈夫则说大榆树种大豆的田还能占到两成。
说起不种大豆的原因,许大嫂的说法主要是大豆“不值钱”。“大豆1亩地只能打2袋,玉米1亩地能打10袋”,她的说法很实际,尽管在种粮成本上玉米比大豆高很多,而且种玉米比种大豆费事,但大多数农民还是愿意种玉米和水稻。
农场情况如何呢?6月14日走访的宝泉岭管理局已有大片豆田被强制性改为水田;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上,水田占到了压倒性地位,但也有稀疏的豆田散布。
据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技术人员介绍,该农场约有110多万亩地,今年大豆种了不到6万亩、玉米10万亩、水稻94万亩;而去年大豆、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分别为8万亩、4万亩和83万亩。
不论是农场方面,还是个体农户,考察人员发现黑龙江东部平原地区大豆种植业的衰落无可避免,豆田减少幅度也让人吃惊。
6月14日,东线考察团途经共青农场、军川农场等地,两天考察一路难觅大豆茁壮生长的景象。
军川农场是宝泉岭管理局下辖的11个农场之一。据该农场农业专家漆跃进介绍,农场有近60万亩耕地,今年水稻种植面积高达46万亩,旱田约10 万亩,而去年,水田面积仅26万亩,但去年秋收后,有20万亩旱田翻作了水田。“尽管改造成本很高,但没有办法,这是上面的政策,要努力增加粮食总产量, 大豆产量太低,和水稻没法比。”而当问及今年10万亩旱田中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比例,漆跃进明显不愿回答。
按漆跃进的说法,军川农场一公顷大豆产量约3吨,而玉米产量高达14~15吨,水稻产量和玉米相当。从种植成本看,玉米每公顷约8000元,大豆每公顷约6000元,水稻每公顷约15000元,大豆种植的性价比劣势显而易见。
在前往有“大豆窝子”之称的集贤、桦川考察的路上,遗憾的是这里几乎找不到一片豆田。在集贤县笔架山劳改场附近的一处农田,当地人说,“由于当地种大豆亏损,已经没人种大豆了。”
比较效益下降 种植减少
黑龙江大豆、玉米西线考察团对北安、孙吴等地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现象较为明显,受近期大豆下游市场需求拉动,大豆贸易商和农户手中余粮较少。
位于北安市的黑龙江省红星农场是一个以农为主、综合开发的国家大型二类企业,该农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由去年的60%降至40%,下降幅度较大。据该农场王场长介绍,今年红星农场粮食种植面积为33.5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而去年种植面积仅为7万亩;大豆种植面积14万亩,去年20万亩。
王场长说,今年北安管理局(辖区耕地473.9万亩,包括红星农场)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变化也较大,玉米种植面积由去年60万亩增加到今年14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由去年200万亩减少至今年140万亩左右。
“玉米大豆种植收益相差较大是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王场长称,当地玉米、大豆收益每亩相差200元。
调查发现,国家政策支持和玉米、水稻等作物收益明显较高是农民种植大豆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
考察人员对几个种植不同作物的农户种植收益情况进行了测算。首先以玉米为例,绥化市太平镇平安村孙姓村民种植100亩粮食作物,据介绍,今年玉米种子成本930元/垧(1垧合15市亩),而去年种子成本是780元/垧;今年化肥、农药、人工成本合计4200元,租地成本达4000元,合计总成本达9130元。该村民表示,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如果后期没有灾害天气发生,一垧地玉米产量能够达到17000斤干粮。按目前玉米收购价1元/斤计算,减去种植成本,一垧玉米的收益约为7870元。
再看水稻的收益,绥化市北林区双台镇村民丵王德龙今年种植120亩农作物,其中80多亩全部为水稻,减去种子、化肥、人工、租地等成本费用,按照一垧地16000斤的产量,1.34元/斤价格计算,一垧水稻的收益在1万元左右。
最后看大豆的收益,北安市东胜镇东利村农户均以种植大豆为主,该村一户村民说,大豆成本一垧地达6000元,其中租地成本在3100~3200元之间。按照一垧大豆4000斤的产量,2.02元/斤的收购价格计算,该农户一垧大豆的收益仅为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