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通过辩证治疗有效的,我就相信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陆兄,在你身上仿佛看到我读医时的偏执影子-----狂热批判中医!!等到了临床,才学乖.哈哈!!!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写的全面又细致,和刘力红思考中医相得益彰!
0
哈哈,只能怪中国人顽固不化了,现在连西方人也开始迷恋中医了!!!
现在我们医学界都无法在理论上击溃中医,老百姓也死脑筋只相信疗效而迷信中医,看来陆兄有能力做好事啊!!
兄弟不妨去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退休冯世纶看看(现在可能在武警三院),最好把他丑事抖出来,他实在令人嫉妒!!!这样也可把中医搞臭.他是目前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最好被证明是假的.
兄弟,记住一点-----可重复性正是中医优点之一!!!不要以伪中医与骗子水平或线性思维评论中医.
0
感谢楼主。
知道这本书后,在网上购了一本。
0
建议陆兄系统地批驳中医,不要做无价值的指责!!!尽管不大赞成其中一些观点,但无碍别人学.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关于黄芪的升提作用,上一则医话谈及对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重用可降;但对于脏器下垂者,有宜重用黄芪以升之,血压之升降于脏器之升提不同。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胃粘膜脱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作,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药,再珍时已无胃痛。《中药大辞典"黄芪》条目内载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脱肛方,用黄芪四两,防风三钱。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用平胃散加芒硝不效,后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该方即开股三(当归30克、川芎15克、血余炭9克、龟板24克)加黄芪120克,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黄芪在外科疮疡方面,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在某西医院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不知要换多少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药后渗液减少,不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疖疮不是大病而相当棘手,每每此伏彼起,反复不已。1978年曾治一小孩,自两岁开始,每至夏季,疖疮发作,用抗菌素时稍好,稍好又发,如是反复,交秋之后乃愈。三岁时夏季又发,至秋而愈。及四岁,时正六月,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拒病邪所致,拟扶正却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四剂。再诊,新起之疖疮已少,即用前法:黄芪、白术、茅根花各9克,皂角刺6克,云茯苓、绿豆、炙甘草12克,四剂。疖疮乃不再起。患儿之父为军医,翌年一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克,陈皮3克,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二剂,此后疮为再发。
王清任善用黄芪,特别是重用黄,最重者用至八两(240克),我仿其法治一截瘫患者,曾用黄芪十二两(360克),效果不错。药理实验与临床都证明黄芪无毒性,但黄芪到底是药而不是粮食,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出偏差。四十年代治一肺结核患者,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服一剂后觉额部发热,第二剂全面部发热,三剂面颈均觉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使我印象深刻。曾用补阳还五汤治脑血栓之中风患者,药后觉头皮痒甚而体温增高一度左右,脉稍浮,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而热退,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失语稍有进步,乃知辨证不准确。细察患者脉虽然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气有些虚但不甚,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虽向好转。这又是一次教训
0
邓铁涛论黄芪(转载一) (2008-02-05 10:30:58)转载▼
标签: 健康
中医理论一贯认为黄芪是升阳之药,每当我讲黄芪能治疗高血压时,听者多产生疑问。1986年8月有机会到新加坡交流中医学术,又被问及升阳之黄芪何以能治高血压?我举出《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华医学院图书管理人员检出该书617页,其中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中药剂大剂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我的经验得到药理研究的证明。但李东垣《脾胃论》生发脾阳,必用黄芪;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治雄重大气下陷以生箭芪八钱为主药。张氏认为黄芪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又说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既能升提又能降压。但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经验,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
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血压的结果。我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当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的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我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阳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医院西医主任学过中医,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我说不必,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也。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精华。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实卫”就是“固表”。李氏又说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其后《丹溪心法》有自汗之名方“玉屏风散”之创立。此方不但治自汗,有些盗汗之属气虚者亦适用,我用此方治疗不少盗汗证。
《丹溪心法》原防风与黄芪一两,白术二两,每服药散三钱加姜三片,水煎服。我用此方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各药之分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不用生姜。这是根据方歌“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也。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见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有一医建议用苍术代白术,服后盗汗淋漓!不知苍术功能燥湿发汗,凡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若兼阴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克。至于纯阴虚之盗汗,李东垣之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我曾会诊一烧伤病人,每晚盗汗严重,仅用当归六黄一剂而汗止。本方黄芪之分量为其它药量之一倍,此阴阳互根之义也。
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我惯用之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12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服半月至一月,以治疗容易感冒之患者,以取代注射丙种球蛋白(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是名医蒲辅周的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云。此散预防感冒,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黄芪的升提作用,上一则医话谈及对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重用可降;但对于脏器下垂者,有宜重用黄芪以升之,血压之升降于脏器之升提不同。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胃粘膜脱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作,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药,再珍时已无胃痛。《中药大辞典"黄芪》条目内载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脱肛方,用黄芪四两,防风三钱。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用平胃散加芒硝不效,后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该方即开股三(当归30克、川芎15克、血余炭9克、龟板24克)加黄芪120克,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黄芪在外科疮疡方面,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在某西医院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不知要换多少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药后渗液减少,不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疖疮不是大病而相当棘手,每每此伏彼起,反复不已。1978年曾治一小孩,自两岁开始,每至夏季,疖疮发作,用抗菌素时稍好,稍好又发,如是反复,交秋之后乃愈。三岁时夏季又发,至秋而愈。及四岁,时正六月,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拒病邪所致,拟扶正却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四剂。再诊,新起之疖疮已少,即用前法:黄芪、白术、茅根花各9克,皂角刺6克,云茯苓、绿豆、炙甘草12克,四剂。疖疮乃不再起。患儿之父为军医,翌年一月求治断根,问取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克,陈皮3克,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二剂,此后疮未再发。
王清任善用黄芪,特别是重用黄,最重者用至八两(240克),我仿其法治一截瘫患者,曾用黄芪十二两(360克),效果不错。药理实验与临床都证明黄芪无毒性,但黄芪到底是药而不是粮食,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出偏差。
四十年代治一肺结核患者,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服一剂后觉额部发热,第二剂全面部发热,三剂面颈均觉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使我印象深刻。曾用补阳还五汤治脑血栓之中风患者,药后觉头皮痒甚而体温增高一度左右,脉稍浮,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而热退,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失语稍有进步,乃知辨证不准确。细察患者脉虽然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气有些虚但不甚,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始向好转。这又是一次教训
0
岳美中-论黄芪
发表者:郭兆安 (访问人次:49)
黄芪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因为它应用最广泛,所以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现在我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其适应症,非敢云必当,不过是启其端绪,愿与大家共同商讨,因为中医学术蕴藏实多,极待发掘,提出黄芪的应用问题供参考。
黄芪的应用:
(一)治疗慢性衰弱症: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从没有用过黄芪,这一个问题,已很久没有得到解决。要说仲景不用黄芪?何以《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在《伤寒论》虽属三阴症,亦绝对不用?这必有它的理由,后来读邹澍的《本经疏证》,谓《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假如汗出亡阳,一用黄芪,也是“闭门逐贼”。所谓“闭门逐贼’,是以实表说黄芪,亦未能详尽其理。自后反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金匮要略》治虚寒证,除《呕吐哕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呕吐及下利病两用四逆汤外,则概不使用。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到现在还未敢妄下断语。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像附子那种救亡于顷刻剽悍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二)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匮要略》中用黄芪的七方,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皆治肌表水湿之证,且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而“虚劳里急”,小建中汤也有主治之文,则黄芪是主治“诸不足者”,颇为明显。又仲景治虚劳方首推薯蓣丸,而方中并无黄芪,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说他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但专谓主治肌表之水,我认为尚有一间未达。就《金匮要略》用黄芪论之,黄芪五物汤所治之“血痹”,不一定有水;黄芪建中汤所治之“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黄芪汤所治之黄疸,更不一定有水。可是这三个方虽不必治水,确系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黄芪治自汗盗汗证之,它能治自汗盗汗是治表虚,绝非治水。邹澍解释说,防己茯苓汤中用黄芪“以是知黄芪非止汗者,特能引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盖黄芪治肌表衰弱,是从仲景用黄芪诸方归纳出来的。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结果,并非其因,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未能说明黄芪真实功用。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血痹篇》黄芪五物汤主治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结合中医之言风,及风痹之用黄芪,实开后人以黄芪治瘫痪之成法。《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毒风顽痹,手足不遂,身体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又黄芪酒主治偏枯,黄芪酒主治八风十二痹,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肌肉消削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三)治中气下陷:中气二字始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及《灵枢·口问篇》,《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并咽,而布胸中”,腹肠为脾胃所司,苦泄与鸣,中气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主,故不用焉。”是水谷之气生于脾,可称脾气,亦即中气。常见人因饥饱劳逸过度,以致发生体倦盗汗,言语无力,食少无味,微热心烦,脉虚大等症。其原因多系脾胃内伤,谷气不胜,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后人解谷气为五谷之精气,通会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李东垣作《脾胃论》,以治当时现实常见病症,甚有功于世。其中创制之补中益气汤,能补中气,亦即是能补脾胃之气,通会肌腠之元真,以之治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之疾患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每有显效。但补中益气汤之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东垣谓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然则补中益气汤之应用黄芪,仍未出仲景用黄芪之范畴,不过在视于方剂的组织法度与配伍品味如何,而随时发挥其振起肌表衰弱的能力罢了。有的人提出治虚损膀胱有热尿血不止者,于蒲黄丸中,用黄芪固下焦之卫,认为这样地黄麦冬始得合而奏清热之功,并借其升阳以达表,而水府之热,遂以投清热而除,这是善于组织与配伍的,后人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知母、黄柏,以治清阳下陷之尿血;加赤石脂,以治气虚之慢性脱肛,加龙骨、牡蛎、茜草,海螵蛸,以治脾气下陷之带浊症,都有效验。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更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是根据东垣补中益气汤所制出的,方为黄芪、升麻、柴胡、桔梗、山萸肉、党参等)颇有捷效。
(四)治痈疽久败疮:《神农本草经》载:“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张寿颐曰:“黄芪为固表主药,甘温之性,专走肌肉皮肤……张隐庵谓痈疽日久,正气衰微,故为久败……溃久元虚,或虚寒之体,可以四君,六君、保元,归脾等方,随宜择用。”此外,有谓黄芪用于肾炎,可以消除尿蛋白,用于消渴症(糖尿病),可调节新陈代谢。
黄芪的禁忌:阴虚身热者勿用。表实有热,积滞痞满者忌。上焦热甚,下焦虚寒,及病人多怒,肝气不和,痘疹血分热甚者,均忌。朱丹溪说:“黄芪补元气,肥自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胸满用陈皮亦可解,在黄芪方剂中佐以陈皮,可免胀满之弊。(
0
g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