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键是现在还没点着太阳啊
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30年,试验性可运行装置还没影子,商业应用至少还得30年之后再说
0
中国首批ITER部件开工典礼在我所举行
2011-08-15 | 作者:文、图/邓九安 |点击:377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8月14日上午11时,中国首批ITER部件开工典礼在我所建成的超导导体生产大厅举行。随着工人师傅在导体生产线上进行流水作业,这意味着中国首批ITER部件——承担的ITER导体任务正式开始批量生产。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罗德隆,合肥研究院院长王英俭,我所所长李建刚、党委书记张晓东等出席典礼,吴新潮副所长主持开工典礼。在开工典礼上,罗德隆对中国首批ITER部件开工表示祝贺,他介绍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表示要通过参加ITER计划,以10%的投入享受100%的知识产权,促进我国在核聚变领域水平整体提升。他最后表示,参加ITER计划各项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王英俭、李建刚代表首批ITER部件承担单位表示,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按时提供合格部件。
中国首批ITER部件开工典礼所在的这个大厅,是我所专门为超导导体研制生产而新建的,在这个40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安装有自主研制的导体成型机和绞缆、收缆等设备,此外还包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长达1000多米的穿管线,这为为全面完成采购包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罗德隆在考察首批ITER部件(ITER导体)开工生产时,项目负责人武玉研究员介绍说,中国的ITER导体生产实现了100%的国产化,在ITER七方中,除了中国外只有日本能在此方面达到100%的国产化率。等离子体所为参加和承担这项国际任务,并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感到骄傲。
超导导体是ITER装置上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十分关键的核部件,其质量问题十分重要。ITER参与的七方中有六方均分摊了导体制造任务, ITER国际组也有一系列的质量和测试标准。在过去的近3年里,在国家科技部、中国聚变中心的支持下,我所科研人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工业厂家开展了密切的配合,在导体生产中严格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实现全部国产化的基础上,始终严格按国际组的标准,做到质量第一。国内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市申海特种镀饰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长通电缆科技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公司等企业在ITER超导导体的研发和制造过程上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在承担ITER导体任务的六方中,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够做到所有试验样品全部一次性通过严格苛刻的国际验证的国家,且样品性能处于六方的前列。
出席典礼的还有ITER中心的潘传红、王敏、刘生,我所副所长傅鹏、ITER办主任陈俊凌、超导电工研究室主任武玉和导体生产的全体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