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券商资管集合计划改为备案制
-------------------------------------
券商推出的集合理财、集合投资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一样,正在快马加鞭的将次级债风险转移到投资者手中
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暴发,银行倒闭,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富人受损;俺们的次级债暴发,银行坏账增加,信托公司倒闭,普通老百姓受损
中国式次贷
财新《
新世纪 》 记者 张宇哲 田林
尽管央行调查统计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远未形成国外的成熟的资产证券化信用链条,但种种迹象表明,相互之间风险渗透的信用链条已然形成。
这是个击鼓传花的过程。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贷款有困难了,于是借道信托、理财产品、券商、基金等渠道,以基建信托、城投债等方式延续资金供给。地方融资平台固然有动力,贷款者也乐得为之。
表面上看,这是免费午餐。贷款者看似无风险地获取了相对银行贷款利率更高的风险溢价——地方政府信用终极担保,刚性兑付之势依然。违约之虞,暂时放诸脑后。
过去一年中,信托产品狂飙突进,达到了创纪录的5.5万亿元,并维持了零违约记录。城投债市场在短暂冰冻后,再度受市场追捧,成为支撑债市红火的重要支柱。银行理财产品则成为向信托、城投债甚至私募股权投资(PE)源源不断输送资金的重要渠道。资金最终总是来自银行,只是换了通道,改了名目,放在了银行表外,满足了监管要求,同时遮蔽了风险敞口。
如果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这个游戏也许还能继续。但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上述这些表外金融产品的违约风险被系统性低估这个事实,很难避免系统性曝光:价格并不能代表风险,风险信号已被高度扭曲。
“之所以还能玩得下去,因为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都是不合格的,无论投资者还是融资者,都缺乏自我约束,都是‘庞氏’投机心态,大家都在赌。”
华泰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对此评价。
他们赌,地方政府不会破产,再低级别的也不会,因为上一级政府不会见死不救,最终中央政府一定有办法兜底。
系统性风险,正是在参与者明知风险却放任风险累积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