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热炒干旱概念
农产品价格持续暴涨
2010年5月14日,长三角一粮油接运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从外轮上卸运进口大豆。 CFP
【财新网(微博)】(记者 王莉)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仍未停歇,学者认为,这对于中国食品价格的影响目前而言尚不明显。
8月21日,对美国大豆产量的担忧,以及资金再度涌入豆类市场,使国内外豆类期货价格攀升。当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豆类期货创出近期高位。CBOT11月大豆合约收于17.325美元/蒲式耳,较前一个交易日大涨49美分。其它如9月豆粕、豆油等合约的涨幅均在2%以上。玉米、小麦主要期货合约也走高。
国内豆类期货整体上扬。8月22日上午,大连豆一1301合约报出4884元/吨,在前一日上涨1.76%的基础上再涨1.16%。
今夏美国遭遇半世纪来最严重旱情,俄罗斯也出现干旱,自5月末以来,国际市场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期现货价格持续上涨。
作为大豆进口依存度超过70%的中国,受到进口传导影响,大豆期现货价格攀升更为突出。
据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测算,今年年初以来,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上涨了14.8%。受大豆现货价格上涨的带动,豆粕、豆油等产品现货价格也不断上涨。给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粮食价格的调控带来困难。
信达证券分析师康敬东在报告中称,受干旱影响,美国国内粮食产量预期减幅较大,大豆减产已成为既定事实。但全球范围内,大豆及其相关产品的供需总体上相对稳定。对比全球供需关系,当前节点,大豆和豆粕价格的疯涨存在不理性因素。
“目前期现货价格变动,超过市场供需预期引起的合理变化。涨价主因是游资对干旱概念的炒作”。他称。
康敬东分析称,7月以来,国际市场上大豆期现货差值不断扩大,豆粕和豆油的期现货价差总体也逐步扩大,“说明大豆及其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是由于对预期的炒作引起的”,他称,后期一旦资金趋于理性或者灾情减退,期现货价格必然出现回落。
大豆相关产品价格已受到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关注。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国家发改委于日前约谈中粮集团、鲁花集团、益海嘉里、九三油脂集团、汇福粮油集团等五家食用油企业。要求上述企业从8月15日开始,每周周三中午前报送其小包装食用油产品出厂价、批发价及零售价。
中粮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建豪8月21日对财新记者表示,由于成本上涨,集团确实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他未明确回复,未来一段时间其旗下食用油会否涨价。他称,中粮会控制产品价格上涨幅度。
殷建豪表示,中粮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增加市场份额、内部流程优化、提高管理运作效率来抵消成本压力,“尽可能通过积极的企业运作,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价格上涨幅度”。
他没有正面回应定期报送食用油价格一事。
原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认为,受美国干旱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畜牧的饲料,价格会出现上涨。但从其多年经验判断,由于中央和地方储备,及调控体制影响,国内大豆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
聂振邦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8月16日的论坛上透露,目前中央已采取调控措施,最近有一部分玉米和大豆来充实市场的粮源,保持价格的稳定。
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和资本市场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及中国经济学家孙驰认为,考虑到中国的粮食自给情况,全球粮价上涨短期对中国影响很有限。
他们同时提到,中国国内大豆价格一直以来已经跟随国外价格波动;由于人工成本及其它投入品价格上升,过去几年中国粮食价格已有持续的上涨。
大和预计今年三季度中国通胀仍低,四季度有所反弹,全年CPI涨幅为2.8%。“随着猪肉价格上涨,明年二季度中国通胀可能抬高。”孙明春和孙驰在报告中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