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盛重工和
全柴动力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上周五晚间起,从宣布将撤回强制要约收购的材料、到周一顺利取回要约收购材料、周二公布将申请取回保证金,坊间又有传闻称熔盛和全柴已要求政府在安徽境内雇佣部分律师,散布有利于熔盛重工赖账的信息,以方便8月26日即本周末全椒县就顺利地理直气壮地把首付款6个多亿退还给熔盛重工。然后买卖双方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只留给全柴股民和全柴职工一地鸡毛两行清泪满腹怨愤。正如有些散户在股吧里呐喊的“我们小散不是输不起,但是输要输的心服口服”。
伴随着这整件事情进展的,是股价的大起大落,机构散户的进进出出,或许不排除有内幕消息人士的先知先觉,股民从上市公司到证监会到上交所到国资委到信访办的来回奔波、投诉和抗议。
当然,这起A股史上首例要约收购违约案例的出现,给市场上企图通过法律法规框架基础上博取套利差价的机构和个人敲响了警钟。当《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证券法》《公司法》白纸黑字的权利义务、罚则补偿实质上或许是一种纸上谈兵,或曰是海市蜃楼的时候,投资者们或许真的要好好反省了。
在硬币的另一面,从熔盛重工和全柴动力在1年多时间的公告序列里,笔者忽然领悟到存在一种崭新的盈利模式,甚至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无风险套利模式:
吸筹---放出朦胧重组利好---拉升股价---正式公告重组、高价要约收购、保证金作为保障---公告取得所有国资委商务部批文---稳定股价 悄然兑现---撤回要约收购---要回要约保证金---返还首付款--整个赢利完成。
显然,最能把握这种崭新盈利模式的是所谓的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预计这种新模式出现后会受到上市公司和相关利益方的热烈欢迎和效仿,普通投资者若能识别个中猫腻不妨可以采用新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切入。而仍然想通过合法合规合理的分析研究来做套利的朋友们,应该考虑转战更成熟的市场。
(本文系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