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忆经典-融易通:止损-成与败的分水岭

12-08-08 13:53 2963次浏览
萝卜丝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止损:成与败的分水岭 以下列表相信许多人都看见过或了解过,但还是有必要将它展示出来:   假设某投资者投入到股市里的资金是一个固定数,以下列表显示的是在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下、为实现“翻本”而对其剩余资金所提出的升值要求:
假定亏损比例剩余资金比例实现“翻本”要求剩余资金的升值率
10%90%11.10%
20%80%25%
30%70%43%
40%60%66.66%
50%50%100%
60%40%150%
70%30%270%
80%20%400%
90%10%900%
以上列表说明:30%以内的亏损都还是可以容忍的,亏损超过40%就很危险了,亏损达到50%则理论上应该是“翻本”无望——因为你居然有本事让剩下的资金在单位时间里翻番,按理说要么当初就不会有过半的亏损、要么就还能继续有机会再度稳定地翻番——更不要说会亏钱了。   所以,当帐面亏损达到40%时,帐户的主人就已经不宜继续交易了。撇开当时的大盘状态和所持有的具体股票不论、其需要解决的是以后该如何止损的问题。因为亏损40%是从亏损10%开始的,假如投资者一直都没有想过止损的问题,等到亏损达到40%时再讨论也就不再有什么积极意义了——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比如什么叫对和错、什么叫一错再错、什么叫错上加错。简单地说:对行情的趋势、性质、目标的了解和把握,一个都不能少——否则不能进入股市。   这就是在炒股的过程中为什么一定要有“止损”的原因。   为什么股价会“单边”走低?   由于股市是投机色彩最浓厚的市场、投资者持有股票的目的经常主要不是为了享受红利、而是寄希望于赚取“差价”;这就会导致股票价格经常会严重偏离其“价值”——包括偏高或偏低、并且这种价格和“价值”严重偏离的现象会经常存在的和长期存在着,其意味着即使你在股价明显低于其“价值”时买进也很难避免蒙受因其继续下跌和持续低迷而导致的损失。   因此,在你所持有的股票长期处于浮动亏损的情况下、“长线投资”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既然在“投机”状态下股票的“价值”已经成为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其在未来能否涨跌与现在的价格高或低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过去的长期下跌并不能成为今后必定上升的基础或潜因。   只要你是在亲自操作股票买卖,就不能回避心理因素对操作结果可能会产生影响的事实。不可否认的是: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对人的投资信心是会有打击的,这种打击体现为即使有朝一日你的持股能够扭亏为盈、你也极有可能没有信心等到该股终于赚大钱了的那一天。原因很简单:由于你以前不知道它会如何“跌”、所以今后也无法判断它将如何“涨”。   就纯粹的投机而言、股市里的盈利只有一种体现:历次的盈亏相抵后的净值为正数。如果平均的盈亏次数大致相当,则盈利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每次盈亏值的比例控制好、具体说就是让每次的盈利值大于每次的亏损值;此外就是设法将盈利次数所占的比例提高。   还是让统计数据来说话吧:在2000年9月28日——2001年9月28日期间,深市中累积跌幅超过50%的股票计有10只、跌幅在40—50%的股票计有12只、跌幅在30—40%的股票计有31只:合计53只、超过总数501只的10%;沪市中跌幅超过50%的股票计有6只、跌幅在40—50%的股票计有7只、跌幅在30—40%的股票计有23只:合计36只、超过总数627只的5%。若把新股和次新股统计进去则该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大。   从另一个角度统计的结果是:在2000年9月28日——2001年9月28日期间,深市中保持上升状态的股票计有137只、处于下跌状态的股票为364只;沪市中保持上升状态的股票计有218只、处于下跌状态的股票为409只   为什么一定要有“止损”? 就是因为股市里有绝对差的股票和绝对差的行情周期存在(以上统计数据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不愿意止损的投资者基本都是属于不知道股票可能会跌到什么程度的——即不了解“目标”;既然不了解下跌目标、当然也就不会知道上升目标。因此,除非你手上持有的是大牛股、否则你将注定没有赚钱的机会。因为:如果你持有的股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且你不做止损、其结果将是一直亏下去;即使你握有的股票曾经一度处于赚钱状态,但由于你不知道上升目标何在、也就不知道该否卖出,当其升势终结、跌势来临时就仍然无法避免亏损的结果——前提是假如该股不是大牛股(事实上,绝大多数股民坚决持有的股票往往不是大牛股而是深度被套的股票)。   也许人们会问:在股票赚钱的时候才卖、处于亏损时就“扛”,这样做可不可以呢?也不行:因为你还是不知道“后果”。不知道“后果”就确定不好“卖”的价位以及无法避免遇上将长年走熊的股票,赚钱少了则盈亏无法相抵、赚钱多了……你有这个把握吗?   为什么不能被动等待“解套”? 除了上述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动等待“解套”导致的最大损失是时间上的损失—要知道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可用于炒股的有效时间并不是很长的;此外,在被动等待“解套”的过程中会坐失众多的、有可能被捕捉到的、更好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是由于你没有后续资金,更主要的是在股票被“套牢”的同时、心态也被“套牢”了!千万不要说“我怎么知道该换哪只股票”、“万一换股又被套呢”,因为这样就等于承认:你根本就不适合做股票—至少现在不适合。再说了:你既然不知道该换什么股票,那你怎么又有如此信心持有现在这只“被套”的股票呢?难道继续持有它——仅仅就是因为它“被套”——的理由就很充分了吗?   所以,对于完全没有目标概念的投资者来说,一切模式下的操作都将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性、其后果也就很难乐观了。   西方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沉淀成本,即暨已发生的一切都是既成事实;对于其后发生的变化皆应视作新的开始。其在股市里的体现为持股的浮动亏损就是沉淀成本——相当于亏损部分已从帐户里划出;如果(仅仅是如果)后来浮动亏损减少则相当于该持股升值创造的新的赢利——并不能改变原来的亏损已经发生过的既成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就不必进一步列举了。   沉淀成本概念出现在西方,反映了西方人的思维以求变为主导;东方人又如何呢?中国有这样几句老话:“好汉不吃眼前亏”、“好死不如赖活”、“以不变应万变”等等,基本上属于消极应变——甚至“退而求其次”。所以,落实到投资领域,西方人重势,中国人重价;西方人关心“只要能赚”,中国人担心“万一会亏”;西方人多以止损为代价来搏取利润的最大化,而中国人则沉迷于“水滴石穿”……其结果,西方诞生了众多的象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超级富豪,而中国则形成了散户占90%的6000万人的股民队伍。   也许有人要问:止损就如此重要吗?难道说止损是唯一的选项吗?止损后一定能“拨开云雾见晴天”吗?我个人认为:能否走出“止损”这一步是质的区别;“止损”后的结果好坏只是量的差异——没有止损意识就等于没有正视错误的勇气,也就失去了探索成功之途的可能!有无“止损”是决定成与败的分水岭!迈不开这一步,一切“改良”的努力都将会注定失败!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萝卜丝

12-08-08 14:02

0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

这也是股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则要求有“诚信”与之相配套(今年提出“诚信年”的口号虽然晚了一点和滑稽了一点,但总算是明白了目前社会矛盾恶化的症结之所在)。股市里有一个领域曰“投资分析、咨询”,就属于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有钱的炒股,没钱的“说”股——跟修自行车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为什么社会上会派生出一个修自行车的行当?一是车主不可能对车熟悉到什么毛病都能自己发现,二是车主即使知道车的毛病所在、也未必自己修得了;三是车主即使知道该如何处理车的毛病、不一定有合用的工具。此外还有个值得不值得的问题——车不一定会出毛病、车不一定都会出很大的毛病、车不一定在什么时候才会出很大的毛病,总不能买车的同时就自备一个修理厂吧~?
  投资分析、咨询这个行业就好比修自行车的。股民再职业、也不过是股民而已,就好象谁家里都有自行车但未必都准备有修车的工具;专业的投资分析、咨询机构对股市的研究至少要比普通股民来得全面、深刻和细致(就好象修车摊再简陋,扳手、改锥等基本工具总还是齐全的)。不是说股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请教分析师,而是说有了这个分工以后、股民需要掌握的技术侧重完全可以由“分析”向“操作”转移;股民需要具备的不是独立分析市场的能力、而是能够读懂分析师对市场的分析以及对其之分析的可信度作出接近正确的判断——这就是合理的社会分工。
  遗憾的是:现在的股民即没想过自己应该具备一些什么素质、水平,也没反思自己应该把握什么要点;由于社会(包括股市)事实上普遍缺乏诚信,所以对市场服务也多持极其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对提供服务者的动机、能力持简单的怀疑态度,另一方面盲目崇拜所谓的“大师”、“高手”,盲目相信一些极具诱惑力的投资回报承诺。试举一例:笔者曾经遇到过对“融易通”有好感的股民网友,但其坚决不相信站在他面前的那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就是“融易通”~~——认为我是打着“融易通”之名想招摇撞骗!我问他“我有必要冒充那个没什么名气的家伙吗?”他虽然说不上来,但“革命警惕性”却丝毫没有减少。
  最终我选择了放弃证明自己——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到某网吧以“融易通”之名发一个帖子,因为我觉得没这个必要:无论我们多么虔诚地希望为这个社会多做点什么,但我们对这个社会能够施加的影响却注定是微乎其微的。任何人的命运都只能由其自己选择、自己决定。
萝卜丝

12-08-08 14:01

0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抄底”上?
可能是集恐惧与贪婪与一体了吧。由于恐惧,所以不敢顺势买正在上升的股票(并且在理论上建立依据曰“不宜追涨杀跌”);由于贪婪,总觉得跌得很多了的股票“总会”有一点——哪怕一点点——反弹的机会吧。这种人往往不知道考虑:该股为什么会“跌得很多”,“现在”买进还会继续跌吗?会跌到哪里?以后反弹——假如一定有的话——一定可以达到你买进的价位以上吗?
换一个角度说:当股价低于市场平均成本价时,其究竟是应该吸纳还是应该唾弃?
我们都认为现在的股市是“庄股”时代,其特征之一就是市场平均成本价基本就是庄家的持股成本价。那么,如何看待股价低于市场平均成本价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用归纳法来讨论这个问题:
  庄家行为:吸货/出货
  庄家行为过程:做庄/弃庄
  庄家行为结果:全身而退/亏损套现
  综上所述,当“股价低于市场平均成本价”时,如果发生在长期熊市以后的低位整固期则说明其有可能——仅仅只是可能而已——是庄家在震仓洗筹;而如果是发生在长期上升行情结束以后则极有可能是庄家已经决定“弃庄”了(所以才不计成本地出货以至于股价跌破其持股均价)。
  结论:不买“股价低于市场平均成本价”的股票,积极关注刚刚向上突破“市场平均成本价”的股票。
许多勤奋的朋友寄希望于“一招定乾坤”,不是说绝对做不到、但有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进一步说是研究方向问题。即使再勤奋、推理再严密,如果方向出了问题、恐怕也会应了“南辕北辙”这个成语。
  经常有些勤于思考的股民会提出一些貌似深沉的问题;恰恰是这些貌似有深度的问题经常会阻碍了我们更简明、直观地判断行情趋势。“怎样分清是真突破还是假突破?”,是的:我无法证明我一定能分清所谓的真假;但是,既然只有“真假”两种可能的结果、为什么不可以带着止损追买呢?
  股价不是涨、就是跌,这句话说说容易、坚信的人却不多,为什么——
  因为都不愿意止损!
曾经有无数人问起“你如此(自认为)有能耐,你究竟在市场赚了多少钱?”。言外之意,如果没赚多少钱、就不要在“这里”谈什么理论经验之类。
  撇开笔者究竟赚了多少钱不论(因为这涉及到个人隐私~),形成这种意识的人可能没想过:研究、分析、预测、操作分别是不同的“功夫”,对当事人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所有的世界冠军背后都有一整套为他服务的人:包括教练、研究人员、陪练甚至营养师等等,这些人各自可能都永远成为不了冠军,但他们可以“制造”出冠军来。
  为什么会这样?其中除了体能、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以外,还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举个例子:让我们在平地上沿着一条直线(或者几公分宽的“管道”)前进、不许“出界”,一般的人都可以做到;但如果是在摩天大楼顶层的护栏上行走,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胆子。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障碍。由于心理素质方面的缺欠,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进入理论上的最佳状态——于是,即使是索罗斯、也无法把全世界一网打尽。
为什么大家都更愿意去“抄底”?
首先,已经创新高了的股票是几乎每个人都不愿意——或者说是不敢——追买的;原因无它:担心一旦掉下来——那怕仅仅是正常回落——不知道“会跌到哪里”。(有意思的是:1999年笔者为了向股民证明已经创新高了的股票其实是最安全、最具有投机价值的,专门写了一本书《挑战时空 `99强势股160例精解》[海南出版社出版]。说是“精解”,其实不过是“看图说话”;文字部分加起来不足2万字,但均有上升目标预测。结果如何?90%均到达预测目标。有人曾经对此嗤之以鼻:赶上“5.19”行情,那还不是怎么写怎么是!有本事预测一下熊市时的个股上升目标看看?笔者不敢顶嘴,但私底下却辩解道:我凭什么非要去预测熊市时的个股表现——你以为我傻啊~!)
  其次,即将创新高的股票也是几乎每个人都不愿意——或者说是不敢——追买的;原因无它:担心万一突破不了、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这一点倒是涉及所谓的经验和技巧问题。比如会不会数浪、会不会判断图表形态(在调整形态结束后再度调整“历史”高点,一般是有机会成功突破的)、会不会判断上升力度等等。但根本问题仍是一个止损问题。
  最后,“正在上升”的股票经常不是散户追捧的首选——比如连续有过2个以上涨停的股票,持续升幅超过百分之多少的股票,当天高开超过百分之多少的股票等等;理由还很充分:什么累积升幅过大、派发风险增大、不能给庄家抬轿、上升空间有限等等。
  于是,惟有“抄底”才是“正确”的。
 经常看到关于“底”的分类的讨论,其实有意义的底只有三种:即历史底部、上升趋势中的回调底部和下跌趋势中的阶段性底部。历史底部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能够发现甚至捕捉到的机会极其渺茫,所以不应该在讨论范围之列;发现和捕捉“上升趋势中的回调底部”是最具操作价值的,因为其后“必然”存在一轮幅度可观的上升行情;至于“下跌趋势中的阶段性底部”是最难把握的:一是该“底部”本身不好判断,二是其后是不是必然有一波反弹(注意:不是“牛市”)行情也不容易判断,三是反弹的力度和幅度也很难确定。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股民恰恰喜欢抄的就是第三种底。因为“上升趋势中的回调底部”距离“顶部”不是很远(所以才被称之为“调整”),不足以消除人们的“惧高症”;而“下跌趋势中的阶段性底部”出现以后,一般都已经相当“便宜”了、人们认为买了以后即使被套也“不至于永远不能解套”。注意:他还没开始就已经作好了被套的准备。由于知道“顶部”在哪里,就好象苏区游击队找到了党组织一样心里顿时塌实了——套吧,我还担心没有解套的哪一天?!这种股民的投资结果不用问也都会很清楚了……
“抄底”的后果可能是长期被套,长期被套的后果就严重了。
  一是精神上和信念上都倍受煎熬、摧残和折磨。你想吧,或一直没有解套机会、或是“曾经有一次可以解套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可惜没有珍惜~~”——为什么,有谁是为了“解套”而买股票的,当然还想赚钱啦~!但是,既然不知道“底”在哪里,当然也就不知道“顶”在哪里了;于是,无论反弹到什么价位,都以为还能再“看高一线”。
  二是长时间的被套令当事人对市场彻底没有了“看法”——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去问一下被判“无期”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几年后、当牛市终于到来时.当事人已经不敢再相信四季中有春天着一说,赶紧解套了事——为什么?毛阿敏不是经常感慨“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吗~!
  所以,长期被套的人是不可能在解套以后居然还能“守得云开见日出”的!
  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买→被套→长期等待→解套→再买→再被套→再长期等待→再解套……,如此恶性循环,笔者不禁要问:您不觉得浪费生命吗?!
萝卜丝

12-08-08 13:59

0
分析与操作 
融易通  2002-03-20 12:09 
1、分析——尤其是技术分析——象中国人学日语:入门容易,然后越来越难;操作——尤其是“止损”——象修《葵花宝典》:入门很难,然后就攻无不克。
2、分析——尤其是讨论后市会涨还是会跌——经常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不是涨、就是跌;假如不涉及目标测量的话,存心想说错都很难。于是就有专家说:“今天大盘放量上扬证明了我3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
3、操作理念方面最容易接受的是“抄底”:一想到有那么多的人买得比自己“贵”很多,不由得就心花怒放;即使“抄底”之后股价仍继续下滑、那也有安慰:“庄家”比我套得深——与庄共舞嘛~!
4、分析和操作均涉及方法问题;方法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有人靠演唱赚钱,有人以走钢丝为职业;有人定力好、有耐心长期持股,有人对瞬间的市场变化极其敏感、侧重于短进短出。所以,弄清楚自己的条件和状态并据此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路数出来,可能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5、能成功地预测底部很重要吗?不。底部的出现不过是在一瞬间内发生的事,发现它是偶然的、捕捉到它更是偶然的;重要的是事后能否知道它已经出现了。买进并且持有一只已经盈利的股票并不难,难的是知道在什么价位或曰时机卖出:同样的道理——不要期盼着能在顶部出货,因此也不要因为出货以后该股还在继续上涨而懊恼、更不要因为出货以后该股还在继续上涨而改变策略再度介入。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属于你的,另一种是不属于你的。
6、表面上看,任何分析都是有具体标准的:看涨的和看跌的理由均很独立;在你没有持股以前,你不会很含糊地去看行情——包括有人问你对股票的看法时,你的回答一般还是很明确的;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经常是在有了持股以后、或问你的人需要你对你的回复负责任的时候:这时候明明已经是消耗性上升了,偏认为“至少还在涨”;明明已经开始掉头下滑了,却期盼“不过是正常回调”、即使是逼近“底部”了亦指望能“构筑双底”——更不要说创新低后指望出现反抽来“解套出局”了。这时候的“分析”,与其说是在解释行情、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
7、有这样一种分析是属于“自设前体法”:比如“如果后市在上升过程中有量的配合的话、将****”,其实这等于什么都没说(常见于“大腕”之“股评”),而且后市无论涨跌都得算他对:如果涨了、他可以说“你看,我说会涨吧~”;如果没涨或下跌了、他更可以说“你看,没量、所以会跌!”新股民这时候往往会对此佩服得“有如滔滔江水”(周星弛语),时间一长、言者自己也以为是“至理名言”。与之相仿的还有“对后面行情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了!”、“不妨考虑做做波段”等等。
8、关于操作技巧方面好象是很少有人谈及的:也许人们觉得它不入流,或者认为其本来就不存在、拟或没有存在的必要?
什么叫操作技巧?
举个例子:拿大盘在1400点以下时的操作来说吧。怀疑是底部——至少怀疑接近底部、但又没有明显的上攻信号,买吧、怕被套;不买吧、怕突然启动而“踏空”。怎么办?少买一点不就得了~!这就是所谓的“技巧”。
又比如现在的行情:持股吧、怕回调;空仓吧、又担心就这么涨上去了。怎么办?这也涉及到所谓的操作“技巧”问题。
所以,技巧虽然是依附于“分析”的,但仍有独立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技巧本身不一定能“创造”利润,但却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障利润的兑现。
9、虽然分析技巧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对错、好坏之分,但最终分析出来的结果仍会有优劣之别;就好象无论30年前的大学同窗(也就是所谓的“舍花”、“班花”、“系花”之类)在你眼里仍然是多么的风采依旧,但在不相干的人看来、怎么说都是“稍逊风骚”了。
常见的关于操作策略上的路数有这样几类:
1、资金分配类:即是在同一个价位一次满仓、还是分时段介入;是将全部资金集中在1、2只股票上、还是分散到10只8只股票上。
2、理念惯类:是重势还是重价,是顺势追捧还是逆势承接。
出货方面也有不同:是按既定目标出、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是在正在上涨的时候就直接出、还是等到回落到不可容忍了才出。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至少还算勤奋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百分之百成功的“抄底”诀窍。由于时间有限、并且对方以“知识产权”为由不愿意直接阐述,于是笔者提议采取一问一答的办法来鉴定这个问题。
  “是用某指标来对‘底部’作判断吗?”
  “是的。”
  “是不是以某参数的某指标在处于若干值以内的时候证明该股已经到底?”
  “是的。”
  “至于是什么级别的底部,事先并不知道、是吗?”
  “是的——至少会有反弹。”
  “所以,将发生什么规模的反弹,事先也不知道、是吗?”
  “是的——但确实是会反弹。”
  “这类型的股票的共同特点就是曾经长时间的处于下跌状态,对吗?”
  “是的。”
  “所以,你认为——事实上也是——其必定终有一天会发生反弹、并且该反弹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得到的?”
  “当然!”
  “你所说的‘值’是一个固定的数还是某数值区间?”
  “……低于某一个数值吧——”
  “那么,是一进入这个状态就可以买了?”
  “差不多是吧……”
  “一进入这个状态就一定是到‘底’了?”
  “差不多是吧……”
  “那我们可以下结论了:你知道什么叫‘超卖’吗?”
  “知道——我是的就是……”
  “你知道什么叫指标的‘钝化’吗?”
  “知道一点。”
  “不用举例了,任何股票(的指标)在跌到你所说的那个数值之后一定还有机会继续下跌的;也就是说:股价有没有到‘底’和其当时所处的指标(包括在任一参数下)的数值之间是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的。比如:‘底背离’时对应的股价才是真正的底部所在,而此时的指标一定是在相对高处。”
  “当然,如果再把‘底背离’的因素考虑进去就更……”
  “你是早就有研究还是现在突发奇想?早有研究就不会有上面的内容——因为它们之间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是突发奇想就不必再多说了!”
----------------------------------------------------------------------------------
看见了吧:很多“成果”在经过辩论之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夭折”了。
萝卜丝

12-08-08 13:56

0
漫话“分析” 
融易通  2002-01-11  
  
   21世纪是更多地靠分析来决策的世纪。上个世纪的特征之一是“短缺”,“短缺”时代的特征是只要拥有资源就注定能产生收益、所以“产值”就是一切——此外就是产品品种的单调、性能的单一和同类产品之间没有差异。“短缺”时代股市的特点是齐涨齐跌、但基本以涨为主。“短缺”时代之后就是“过剩”时代,“过剩”时代的商品以体现个性为特色,在生产上也不再追求大批量、而讲究“日新月异”。就拿我国的小汽车发展进程来说:曾经是“北京吉普”、“红旗”和“上海”一统天下,后来也只增加了“桑塔纳”、“切诺基”和“捷达”等很少的几种。然而、在此后至进入21世纪的不到十年里,无论是品牌、型号还是款式都可以称之为“琳琅满目”。对应到股市的表现,自然也是在整体随大盘起伏外、个股的走势将极具个性化——即个股逆大势而动的特征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投资者不仅要有把握大势的能力、更要具备及时发现和捕捉“异动”股票的水平。 
  好的方法要在特定的背景之下才会有好的结果。比如oicq可以说是成功创意的经典,其是在个人电脑高度普及、英特网的覆盖面快速拓展等背景下诞生的。但是,假如提早哪怕三年、其也极有可能因“早产”而“夭折”。 
   此外,一个成功的运作模式(方法)未必能在各种“环境”之下都得到发展。新近问世的“投币售货柜”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推出的确迎合了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市民生活需要的发展(如“铺面”租金渐趋昂贵、“即兴”消费渐成时尚、社区治安整体良好、公民素质同步提高等),但若放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恐怕就很难推广——极有可能当地80%的消费标的不是小巧玲珑的小吃和饮料、而是大袋的粮食和生产资料(这还不论有多少公民能读懂“操作说明”)。 
   背景变了、方法也要变。“超级市场”是商品零售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在“步行”时代、“超市”必然以在城市居民集中居住的地点开设为主,但到了“汽车”时代、“超市”势必由“闹市”走向“郊外”:一方面“汽车”时代引发了“泊车”问题,另一方面“汽车”时代解决了“距离”问题。 
   再以“顺势而为”为例,这几乎是属于“真理”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应用上也是需要“因势利导”的:遇牛市要追涨、赶上正在厢体内震荡的股票则应该“逢低吸纳”;“逢低吸纳”这个理念从外表上看好象没有“毛病”,但在大牛市中却经常派不上用场—极有可能你终于逢来的那个低远远高于如果当初下决心追时的那个高。经常有人在牛市结束后自我安慰曰“其实我对大势并没有看错,只是赚了指数赔了股票”。按照笔者的估计:他根本连指数也没有看对—否则怎么会在牛市里去买“熊股”呢?无非是一怕正在上涨的股票不会再涨、二怕正在上涨的股票只要他一买就跌,于是专挑未启动的股票去买并将该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等待轮涨”;结果牛市都已经进入尾声了、也终于没有轮至。 
   事实上,方法——以及思维——本身也存在需否扬弃的问题。例如:研究“星期几(股票)一定会涨(或会跌)”、“在什么月份(股票)经常会涨”、“在每月几号(股票)会涨”等等,这种思维在路数上就已经有问题了、因此注定不会有理想的答案。又如:从开盘后30分钟(或其它单位时间)的股票涨跌状态里根据某种理念去发现值得介入的股票、恐怕这种方法也将是徒劳无功的。 
  总之,学(包括研究和创造)技术分析首先应该循序渐进,“否定”某分析理论的必要准备是“了解”该理论、而“发明”某理论(或技巧)之前则应该先确认拟“发明”的对象是否已经存在以及不存在的原因和理由。
萝卜丝

12-08-08 13:54

0
技术分析:“知”与“行”哪个更难?! 
融易通  2002-01-11 17:50 
自从道氏理论问世以来,陆续产生的各种技术分析理论、流派大概已不下百种,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一直未有定论——恐怕也永远也不会有定论——的对技术分析的质疑。 
事实上,人们普遍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明和应用技术分析的人对技术分析的成立与否以及其之合理性、适用性(以及适用范围)、正确性和准确率等等的“质疑”经常会比纯批评家要严厉(有时甚至近乎严酷)得多。道理很简单:纯批评家可以是来自很多种人和基于很多种原因而产生——其可以是因为发现了技术分析的致命缺陷而对技术分析产生质疑,也可以是因为自以为发现了技术分析的致命缺陷而对技术分析提出质疑,还可以是因为有质疑一切的爱好而顺便也对技术分析提出质疑……发明和应用技术分析的人就不一样了:其质疑技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能够接受它、应该如何接受以及接受到什么程度;前者质疑技术分析仅仅只是为了放弃技术分析、而放弃一样东西——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经常会发生的和比较容易做到(甚至是必须做到)的事(读者不妨稍微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有意或无意间放弃的东西是不是很多)。 
什么是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通过对股价历史走势的统计、归纳,在研究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其未来可能的运动趋势并据此确定操作策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包括归纳、分析、排除、确认、比较、决策在内的完整的思维过程。 
技术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技术分析不属于自然科学。各种技术分析理论、流派、技巧等在表面上虽然都有一整套概念明确的内容——比如“曙光初现”、“黄金交叉”、“价量背离”什么的,但是其绝不会象“1+1=2”这样有绝对标准的答案;换句话说,尽管这些技术概念、内容经常能够证明着什么,但却未必能够必然地预示着什么。 
其次,技术分析类的各种理论、技巧虽然各自都有着比较严谨的体系和概念标准,但其不会象学诸如舞蹈、乐器、美术等那样,只要你达到了各自标准的要求以后就可以“毕业”了——掌握技术分析的熟练程度和因之赚钱的多少程度之间未必有什么因果关系。 
技术分析——进一步说是技术分析的应用——最难把握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行情的变化不断“修正”分析思路和应对方略的过程,其是无法做到一劳永逸的。曾经的“正确”未必能够必然成为今后“正确”的基础和依据。 
许多技术分析理论和技巧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盲区:那就是导致股价在后来走强或走弱的技术现象在其既往走弱或走强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就拿始于2001年6月14日展开的上证指数下跌行情来说、在该下跌过程中就出现过若干次“见底”信号:如K 线方面、从黄金分割上、就均线而言、拿图形来说。也许技高一筹的人能够将这些信号“过滤”掉一部分,但是、只要是有超前预测底部爱好的人就都有可能在该期间或多或少地误判过“底部”。 
学技术分析有一点象学围棋里的定式:定式本身是“科学”的、不会定式肯定下不好围棋;但若仅仅只知道定式的应对顺序而不了解应变要点、恐怕也是下不好棋的。股市也是如此,你永远不可能遇上绝对一样的市场背景、你面对的总是全新的市场状况——与你在学技术分析时遇见过的“经典案例”总是不尽相同——尽管其最终都不过是简单地表现为“涨”和“跌”! 
若想在股市里必然获胜、要想驾驭技术分析,惟有多观察、多比较、多练。跳水冠军是怎样诞生的?是通过几千次的近乎无休止地反复演练才达到熟以至巧的;所谓熟练,熟是娴熟、练是练达——仅仅达到熟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实现由熟至练?一靠勤奋、二靠好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再熟也只会落得个“熟视无睹”而已。 
  说到方法、笔者认为:方法本身或许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成败与否往往与方法的应对是否得当有着密切的关联。拿“短线是银”来说、持此论者肯定有足够的成功案例来证明该理念的“先进”性。但是、该理念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在股价正处于急跌的时候、人们普遍喜欢去“抢反弹”。表面上看许多股票在急跌之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弹,若抢反弹成功、不就可以甚至“足以”证明“短线是银”吗?但是、问题是你进场的地方是不是局部底或者你是不是正好在展开反弹行情的前夕刚好进场以及你是不是能够做到“见好就收”或“遇变则退”。 
  虽然技术分析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最终我们还不得不说炒股离不开分析。可以这样说:虽然分析未必一定能确保你炒股赚钱、但是完全不会分析则注定你将无法赚钱。另一种与之相似的说法是:既然天下连免费的午餐都没有,就更不要指望会有白拣的“利润”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