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以戒定慧,破贪嗔痴,破妄之旅!

12-08-02 15:20 34834次浏览
优秀到卓越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炒股10年,始终不能大成!关键问题在于自身的心态,贪婪、浮躁是最大的劣根性,缺乏自律是最大的毛病!徘徊、痛苦、彷徨、挣扎,其中苦闷不堪于外人说!非常鄙视自己!想了n久,终于决定借助淘股吧这个大平台,借助朋友、高手的眼睛来监督自己,促使自己去完成那关键的突破!
以戒定慧,破贪嗔痴!
破妄之旅从此开始!我相信自己一定能突破!
打开淘股吧APP
27
评论(54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优秀到卓越

15-05-14 16:54

1
衡量专业高手的好坏,并不以获利为惟一依据。更加重要的是能否按正确的市场规律进退和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制定的分析研判和实战操作纪律。
买卖动作展开的犹豫、迟缓的心态不但是成熟度低下的特征,更是心灵意志力脆弱的表现,这才是妨碍投资者晋级的最大障碍。
sunguoming

15-05-09 15:10

0
,牛,精神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优秀到卓越

15-04-30 20:24

0
前几天陪领导面试外汇交易员,小鲜肉一枚。领导抛出问题: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该同学认真思考了一番:嗯,可能是生活上不拘小节吧。然后再解释了一下,大体是屋子里比较乱、对吃喝不太讲究的概念。领导不置可否。我在琢磨,同样的问题,我会如何回答?
若是十年前,除了不修边幅、性格内向这两点之外,我还真没有看到自己其他的缺点。若是现在,我得先问问领导有多长时间来听我讲缺点,然后再掰开手指头数数:一拖,二懒,三不读书;好为人师又有点自以为是;想得到做不到,提得起放不下;写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唱得好;不够洒脱与大度,好怨天尤人,等等。
领导肯定会追问:最大的缺点?嗯,拖延症,一定是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周五要上交的汇评或纳兰随笔,虽然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但在周五之前我肯定能找到几个小时的空闲,码上那么一两千字的。可每次提前落笔的时候,效率都极差,码字出现各种纠结。于是乎,总要拖到周五下午才能动笔,用两个小时写一篇急就章,包括这一篇。
作为一位资深拖延症患者,我赶脚,拖延症基本上可以与知行不一划上等号了。一定是小处积累下的拖沓,在当下那一刻想到却不能做到,沉淀到骨子里,练出了这一身的慵懒。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知行不能合一,才是当下我交易中最深的病。偶尔,我也翻翻之前的Frank Daily系列和随笔系列,蓦然发现,交易上的道理我已经讲得太多太多啦。其实,只要能做到自己所说过的一半,那我的交易肯定能上另一个台阶。说到做到,才是知行合一。
本性难移?转了本性,真的会对交易有好处?有读者不免会腹诽: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作为文艺老鲜肉,我可以负责地讲,本人行文或有夸张,但绝不忽悠。结合自身交易经验,来谈谈自己的另外一个大缺点、大毛病。
我本是山沟里的放牛娃,从小山村里一路考学出来的,不是学霸却是考霸,凭借一身过硬的考试本领,在大学毕业之前都混得还不错,直至工作。工作五六年后,一位好哥们对我讲:“你刚入行的时候,显得非常骄傲。”我顿时莫名惊诧了,啊?自己已经非常虚心地再向老同事请教和学了,怎么会有骄傲?他又补充了一句:的确很骄傲,到现在也没怎么变。
这句评价我当时并不认可,但总在心里徘徊。2010年,中行的一位年轻交易员也和我说过类似的话:张老师,我觉得您还不够洒脱,在意别人的想法有点多。这句我也一直记得,但依然没有从心底认可。
2010年,我刚刚经历了交易上的大挫折,职业的转型,对交易和人生的再思考,读了很多书,也想了很多,问了自己很多问题,也尝试做了各种回答。此后两年,除了给外资银行打工混饭吃,差不多都是在读书和思索中度过。
终于某一天,在琢磨了很久什么是“我相”之后,突然想通了。
在考试体系下千锤百炼的结果,在我个性中形成了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看法。我的考霸生涯,无非是用成绩单在证明自己的优秀。在考试体系下的优秀,形成了一种虚幻的傲娇情绪:心里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表面上又要显得“我很牛X,我本第一”的虚荣。表皮是骄傲的,内心是脆弱的。算不上色厉内荏,但绝对是外骄里嫩。
因为骄傲和在意,所以要努力在交易上有所成就,最好能做一笔很牛很赚钱的交易,能成为经典案例;因为骄傲和在意,所以特别容易执着于观点、证实性偏执,这时候知识越多越反动;因为骄傲和在意,所以不愿意承认失败,不愿意迅速止损,经常左侧交易、逆势交易;因为骄傲和在意,所以心怀侥幸去做交易,运气好时如水银泻地一气呵成,运气不好时就是万般纠结与痛苦,寄希望一笔重仓之下出现奇迹。
嗯,不用再列举了,有这么几条,有没有技术、有没有道理都无所谓了,反正结果已经注定。专业知识再好、研究得再多,放在自己身上,反而都是负担,是障碍,是骆驼身上的草,是鸵鸟头上的沙。
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最大的依仗,反而是自己最大的弱点。一啄一饮,皆有定数。一切都脱不了因果。过去成功的因,种下当下失败的果。要摆脱这个果,必先祛除自身经历累下的因。
盈亏同源,源自本性。
想通之后,豁然开朗,浑身清凉。别把自己当回事儿,多用自身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多反省多忏悔。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去维护什么特定的形象,打碎“我相”对心灵的束缚,随心所欲不逾矩,即是自由。想通之后,我就从一块“外骄里嫩”的小牛排,变成了煮不熟蒸不烂的铜豌豆。
于是乎,观点是垃圾,说对说错无所谓,说对的东西我也不用专门翻出来晒自己的英明神武,说错的东西我也不怕别人翻出来打脸,既然无我,自然没脸,让打脸者无脸可打。
于是乎,经常被市场打脸,打惯了就好,止损成自然。我负责经营的一个期权交易户,运行的是负Gamma,每时每刻都面临一个问题,DELTA对冲要不要止损?止损这东西,止啊止啊止惯就好了,止惯了就不会亏钱了。
于是乎,不在意此前的观点、分析和逻辑,更在意当下头寸的风险,不去幻想赚个大钱,只在意千万别亏掉裤子。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年下来,可能没有什么特别赚钱的能拿来吹嘘的交易,但一定没有亏大钱的交易。
于是乎,看对看错没太大所谓,看空的时候照样做多,而不用再担心人格遭到扭曲。
积难改,其实不用改,您只要参透一个“转”字就好了,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点都不在于改,而在于转。转了性儿,就好了。
所以,我的微信签名是:烦恼即菩提,转其名不转其实。您参一参看,没准儿能有收获。
2008年的时候,在中行,带了一批交易员一同学交易。当时觉得满腹经纶根本无处发泄,每周至少给他们讲一大堂课,两个小时起,还不打折。讲起技术分析来,更是洋洋洒洒,当年PPT的标题叫做——《图形之美》。过了几年再看,好多东西都太教条了,如果再写PPT,名字应该叫做——《图形之骗》。而今若是重写,题目就一个字:《图》。
2014年下半年,在招行,外汇团队招进来几位交易员,有两位还是刚刚毕业的小鲜肉。按理来说,应该给他们讲讲交易,讲讲我那一套技法心道。但事到临头,突然发现自己无话可讲了。交易中最大的变数是每个人的本性,能共享的只是一些大原则,一些个人体悟。而各种技术和分析,能不能发挥它们原本的作用,因人而异。
其实,交易没有秘密。只要能踏踏实实做到知行合一,随便几条交易格言就够了。
譬如:顺势、轻仓、止损;再如:及时止损、让盈利奔跑;再如:IF DONE, OCO。再如: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会空仓的才是祖师爷。
交易之易和交易之难,都在于每个交易者本性之变易。交易之密,密在汝边。
我的皈依师父,首愚大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怕你笨,就怕你不老实。”直到前几天,我才体悟到这句话的威力,做交易,不怕你笨,就怕你不老实,不能对自己真诚,不能对市场真诚,交易可没有侥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老实的人,终究会被大浪淘沙掉。
直到刚刚这一刻,我才恍然,为什么师父的法号叫做“首愚”。既是首愚,也是守愚,顶礼膜拜。
春节将至,先祝愿自己能够治愈拖延症,再恭祝诸位能够在羊年,洋洋得意,洋洋洒洒,摆脱束缚,敞开心灵,廓然无我,心平气和。
对,心平气和。
优秀到卓越

15-04-30 20:24

0
纳兰随笔(十二):交易之易,在不易
(一)
这个小系列要出完结篇,费时较长,因为期间有些想法的变动。回去翻了下前几篇,发现还有几个基本的问题无法回避,需要回答。
(1)话说交易因人而易,密在汝边,那么,变来变去的东西,有没有规律,有没有底线?交易中到底还有那些不变的?若是万变不离其宗,“宗”在何处?
(2)话说交易是顺势而为,那么,长期势、中期势、短期势,又到底该顺哪个势?势又该如何判断?“势”在哪里?
(3)话说交易是概率的游戏,大幅提高胜率很是困难,那么,若是胜率五五开,如何在交易的长跑中生存乃至胜出?
对此,我之前给出的答案分别是:“顺势、轻仓、止损”;移动均线的多头排列或者空头排列;“截断止损、让盈利持续奔跑”。
(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久矣。陷于琐碎日常当中,就很难在飘逸和空灵中寻一角解脱的天空。禅宗的三段论一直是指引我向上迁越乃至超脱的方法,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譬如基本面分析,十年前看到的是各种数据、事件和市场变动的相关性,五年前看到的各种数据、事件和市场变动的不相关性,现在看到的则是影响多空双方的宏观变量、对变量的应变。
譬如技术分析,我十年前看到的是“图形之美”,五年前看到的是“图形之骗”,现在看到的则是“图”。
譬如看市场和人的关系,交易心理的嬗变,第一个阶段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初生牛犊,一片干净,分外纯洁;第二个阶段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简单和复杂交织成一团;第三个阶段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肯定没到第三阶段,可能还在第二阶段的中后段徘徊反复。
(三)
有次和交易室的小伙伴们打德州,赢了几个大底池。运气最好的一笔,用一副“大葫芦”赢了女神的一副“小葫芦”。第二天两人又聊起牌局,她很爽快地说:“等了一晚上才等到一副葫芦,且这副牌概率上只输你手中的那副,当然要推ALL IN了。打输了但没打错。”
说得好,概率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情况下,该下注还是要下注的,碰到了黑天鹅,那是运气问题,不是能力问题。在打法上还是要坚持一以贯之,有耐心、有定力自然就有好结果,不会因为一把牌而检讨改变自己惯的策略。那晚的牌局,她最终还是赢回来了。有时候,交易的失败并非是总结不够,而是总结太多,乃至无所适从。
一场德州扑克打下来,赢家的输赢分布状态必然是大多数牌局亏小注、少数几次牌局赢大注。这种分布状态下,胜率低于50%也一样赚得盆满钵满。
关于德州对交易的启示,我们可以写出好多篇文字,以后有机会再说。
(四)
德州扑克的打法,和海龟交易法很类似,大多数小亏损和少数大盈利,共同铸就了较低胜率下的交易生存与胜出之道。海龟交易法,则是典型的顺势交易法则。
顺势交易下的生存奥妙,不在于顺势,而在于仓位管理。
开仓时轻仓;若试错了,则轻仓离场;若试对了,则加仓并设好保护,用趋势自身的力量来滋养仓位,用浮盈来提供更大保护、创造更多机会。
那么,“势”在哪里?各有各的判断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最好一以贯之。切来换去的方法,不是好方法。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
对于外汇,我个人使用10天、20天、30天均线系统,妙用无穷,足矣。
(五)
回到开头的问题,交易于我,就是一套在顺势形态下的仓位管理办法。
如果非要提升一下逼格,可以概述为:顺势为宗,均线为体,仓位为本。以均线判势,仓位住于势。仓与势合则加,不合则减,仓位住势。此住非住,是名为住,实为无住。
切换成普通话,交易于我,只剩两大律条——
均线多头排列不空,均线空头排列不多,均线无排列不动。
亏钱绝不加仓,加仓绝不亏钱。
此二律,共五戒,尽形寿,汝能持否?
优秀到卓越

15-04-26 14:51

0
本周股市有3个“交易事件”。沪股成交超1万亿元,以致行情显示“爆表”,只能把成交量定格在1万亿元。南车、北车大幅震荡,联袂跌停,被市场从“中国神车”调侃为“中国过山车”。上证指数于周四创下4444.41高点,让市场再度发挥想像——或按谐音,或按音乐简谱,结果截然不同。更有人将数字演化成神谕:4+4+4+4=16,4+1=5,谐音为“要溜”,否则就要“呜……”哭了。

这段行情,因有了微信,更加热闹。每一阶段,人们传递的是不同信息。3000点以下,多空分歧,看空或谨慎者居多。超过3000点,牛市论调迅速增多,券商与“中字头”股票都在大幅拉高后,成为热议和投行强烈推荐对象。跨越4000点后,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战略家,雄心万丈,目极八荒,一轮牛市成为事关国运的大事,有意无意地将牛市能否永远进行下去和国运绑在一起,并力图为它打上政府背书。

在上述各阶段,微信中都不断会有“强烈看好”、“强烈推荐”某某个股,有投行报告,有微信公众号,也有投资者个人的。但近几天,这些“强烈看好”、“强烈推荐”的信息都不见了。看好后市的对象,从一只只个股的具象,转移到了抽象的、纯宏观的大盘。换言之,我们已找不到让自己心跳,盼望着明天快点到来,好尽快买进的股票了。

行情进行到这一步,探讨牛市会在什么情况下见顶,头部长什么样子,似乎有必要。但看了相关文章后,觉得基本分析派都过于复杂,也过于抽象,大多属“场景预设”类。技术分析派只从历史走势上寻找头部产生的基本模式,缺少新东西。它们都对我们判断头部有帮助,但不够。

其实“大数据”时代不仅是因为有了庞大无比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视角。许多以往不知道或不注意的数据,都能成为我们判断事物发展的依据,甚至是关键性依据。

什么数据会成为这轮牛市即将见顶的关键数据?

一是保证金余额。

它反映的是“中国大妈”的力量。保证金余额只有在两种情况都具备时才会不断攀升:主力资金尤其是场外集团资金没有撤退,“中国大妈”仍在不断入市。许多人把这轮牛市的一些神股说成是中国大妈的力量,我说“股价上涨不是因为隔壁的王大妈,楼上的李大爷在买,而是大资金引领的结果。”这轮牛市,场外集团资金才是真正的主力,他们抄起了牛市的底,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券商股和中字头股票的炒作运动,他们让许多平平常常的大型制造业股票演化成中国神股。前有场外集团资金,后有中国大妈,其余的都只能被夹在中间。因此,当大盘不断上涨,保证金余额却连续数周原地踏步,甚至逐步减少,那就是牛市即将见顶的信号,也是我们准备做最后撤离的时候。

二是融资余额。

融资、配资、伞形信托,是这轮牛市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究竟占多少比例,无法准确估算。以可见的深沪融资余额来说,本周四的1.75万亿元,按股票总市值算,占3.14%;以流通市值算,占3.81%。但去年和前几年我都写过实际流通市值的占比问题,中肯估计为总市值的40%,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总市值的50%。就按50%算,可见净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为6.28%,这个占比我觉得应该是靠谱的。把其他方式的融资也算上,无论如何得超过13%了。

老革命常常遇到新问题。杠杆在以往的牛市甚至熊市中都有,尤其是庄家、主力包括场内的券商、场外集团资金,很多甚至是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借贷。但都没有这轮牛市那么吸引眼球,因为那时还没有合规的券商融资,人的眼球不可能被看不见的东西吸引过去。因此,杠杆之所以成为新问题,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能看到它的一角。

引述我在公司内部写的一段话:在融资合规化之后,牛市到顶的判断很简单,只需一个指标——融资余额。检验中外股市几乎都如此:牛市最后一波都会出现指数和融资余额背离,指数不断上涨,融资余额却不断下降或不再创新高。原因很简单:融资也是资金的重要来源,一旦融资余额下降,说明市场的资金增量已有问题,或者说有相当部分资金在选择退场。就个体来说,有胆大妄为、不知进退者。就整体来说,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将自己的财富置于险地。因此,融资余额的下降也许是因为闲散资金已不再宽裕,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嗅到了风险的味道。所以,近期我们防的不是牛市结束,而是市值大幅回撤,因为杠杆+波动=炸药。

保证金余额、净融资余额,这是判断牛市是否进入最后一波的关键性数据,请大家记住。至于坊间流传的头部技术模式,那仅仅是头部的一种模式,即斯波朗迪的“2B模式”,而非全部的头部模式。

本周我一直在温州,当地房产部门人头爆满,大家都在大汗淋漓地往里挤,办理房产登记,以便抵押融资,跑步入市。席间,一位四川老板说他们那里也一样。很多银行都在积极主动地想法把钱贷给炒股人。“这次股市的机会千载难逢,是国家给的钱,不要天理难容。”一位银行界人士如此说。

本周,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小宫因承受不了这轮牛市带来的盈利压力,了结了自己生命。当年我们曾一起去证通电子调研,只是后来就没了联系,原因是我一向疏于人际关系。除了股市,我们还有诗和远方。他选择了更远的天国。一路走好!所有人,包括中国股市。(中国证券报)
优秀到卓越

15-04-26 14:45

0
如何解析市场强弱意义
  @AG作手  

背景

不论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喜欢把“强势”、“牛熊”、“市场”、“机会”等词挂在嘴边;但据我观察,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强势市场与交易机会的逻辑关系。至少从北美机构这边看来是这样的,我相信国内投资者并不会比北美机构聪明多少。

 原理

一切有价资产的涨跌都只是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

简单的说,当各路新增资金认同一个资产价值的时候,这个资产的需求上升,假设供应量不变,该资产的价格上升,不论这个资产的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几何。半吊子的学院派张口闭口就是自由现金流模型(DCF),套利模型(Arbitrage Pricing Model)…这些人大概就认为资产的价格是确信的,可以评估的。他们掉入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之后的positivist的陷阱。

曾经的我也很傻很天真,咨询各大投行的前辈,请教他们公司开发的独家模型。什么CreditSuisse的CFROI, 摩根士丹利的ModelWare 和UBS的VCAM和EGQ 回归价值模型…这些模型也许在你资产几百亿或者主权基金下上万亿资产可以作为参照。10亿人民币以下资金学这些模型得不偿失。

股市涨跌原有大致被学术界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经济利润增长(economic profit growth),也就是业绩;二个是估值的扩张和收缩(multiple expansion &contraction). 新兴市场企业盈利占世界上市公司盈利极小,而他们的市值成长远远大于成熟市场。所谓我们得出大致结论,新兴市场,主要由估值变化影响、受资金驱动。

新兴市场总体看来,基本面的长期相关性还是有,但短期可以低到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在中国这类封闭、年轻的市场,我们主要把握资金动态和持有这些资金的主体。

根据资金量分类,市场里驻扎着六类投资者。

1. 汇金类的主权机构

2. 社保、人寿、君安类的党国嫡亲

3. 华夏、平安类的公募

4. 王亚伟、徐翔为首的私募

5. 游资

6. 散户、和各种民间股神

 所谓强势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认同股市投资价值的人多了起来,选手1到6号都想进来捞一笔。大家都出来活动,直观反映在市场上的结果是市场中的成交量放大、价格上涨。正如前面说到,股价放量上涨是股票资产的需求有效上升,供应量不变的结果。

强势市场中,个股的短线机会的数量与幅度更容易把握。牛市中,短线机会为主。短线的主要方法为追踪市场成交量,即首先不要考虑其它任何因素,以分析量价关系为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重点关注总体成交量最大的一批个股,例如量比放大五倍以上的个股。

同理,在弱势市场下, 选手1到6号对股票资产价值不认可,不愿意持有该资产。需求下降,供应不变,价格下跌。主要反应在成交量低迷。这种时候,汇金也许会增持几大银行和两桶油降低市场动荡。社保人寿之类的巨无霸打底会调动仓位到消费品,utilities之类的保守型股票里面;公募基金业会调动资产到防守板块;私募不少会被迫清仓、专打重组、题材、成长股;游资活动也放缓,开始抓大盘的中期反弹点、联系大机构、挖掘爆发性的题材,把握住拐点做个五六个涨停板就跑;小散天天骂党妈、证监会、大吼中国无救,股市害人。各路股神在微博、**要么肆意宣扬价值投资,要么很娴熟的在目前点位上减去600、700点说“中国无牛市”之类的话。 @神农陈宇 和@向班长 在去年五、六月份上证2000多点的时候,天天大吼1600和1500。特别是@向班长,忽悠、装、发信托、亏、清盘、继续装、骗人,忽悠发散户二期三期。人可以无才,但不能无耻。@向班长在技术层面平庸、道德层面令人作呕。大家一定要远离此类人。 

交易

了解了强弱与成交量的关系和意义,再学择时就很容易上手了。

 前边说到靠资金驱动的高波动性市场中,博弈价值大于投资价值。所以择时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就十分清楚市场强弱。强势市场与弱势市场的主要差别是成交量和换手率的差别。沪深两市的换手率连续高于1.2%甚至2%,我们认为市场处于强势阶段。换手率连续居高显示市场对股票需求旺盛,流动性较好。两市连续换手率低于0.5%,我们称之为弱势阶段,此时投资的思维一定要理性谨慎。两市的换手率处于两者之间的时候,我们称这种市场处于盘局阶段,需要把强弱市场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只要目前大盘或个股能够维持连续大成交量,未来的短线机会就比较大。  

一个更微观的判断市场的方法是,每日开盘观察沪深两市10分钟内新股以外的股票涨幅超过 5%数量能否大于40只(该标准会随着公司发行上升),如果没有,证明当日市场大资金不敢大幅度出来活动,这种时候绝对不要买入任何股票。当确认市场处于强市,选择量比拍在前20位,有良好形态和题材的股票介入。
优秀到卓越

15-04-23 20:37

0
本文是李山泉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北美校友会活动上所做讲座,亦发布于“RUC北美明德微讲堂”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李山泉博士是中国旅美金融协会首任主席,奥本海默基金公司(Oppenheimer Funds),高级副总裁、高级基金经理。
  长期投资的理解和误解
人们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具体问题,譬如长期投资、短期炒作等,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长期?长期投资到什么时候为止?是不是一直持有不卖?人们一直困惑很多。在我这么多年的投资经历中,我体会到长期投资不是任何领域都适合的。因为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有些行业、股票的确适合长期投资,有的却并不适合。我们投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自己投资的标的究竟适不适合长期投资。另外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喜欢频繁交易的人就不容易长期持有。所以说,我的个人理解是,要找到 合适自己、自己能够理解的长期投资。如果盲目的跟风,看到别人说长期持有,自己也说买了就持有不卖,这不是真正意义的长期投资,因为有可能你会将一个原本 适合短期的投资误认成长期的。实事求是地讲,适合长期投资的东西不太多。股票和债券从开始发展到今天,真正拿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到现在还能赚到钱(小编 注:应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收益)的并不多。那么真正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周期问题。
投资周期的长短判断,直接关系到回报与风险
任何行业发展都有它的周期特点,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是慢慢开始然后猛的发展,一旦进入成熟状态,按部就班之后可能机会就不太多了。举个微软的例子,微软在发展的开始阶段,股票增涨非常快,回报率特别高,而之后企业进入成熟期,股票的增涨就慢了许多。所以在投资之前能大概把握行业周期, 有助于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而没有判断清楚就盲目进入某个领域,或者对该领域的周期判断错误,往往都容易损失惨重。比如说,实际操作中人们经常把一个长期 的过程当成短期。这就是我要讲的下一个例子,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互联网的历史,就涉及1999-2000年的“.com”, 这个泡沫的破裂过程。讲这个的意义何在?如果投资在周期上出了问题,那损失就比较惨重。在互联网的初期,很多人认识到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世纪的希望。这话很 对,但是这是个长期发展过程,譬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等,这其中还牵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监管问题。如果你错误地理解了这个发展速度,你认为互联 网代表未来新希望,你就猛投资,结果可能短期内资金过剩,行业消化不了,结果钱就浪费了。每个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这个问题。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 会引起热捧,每个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也许这个行业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初期存在很多投资机会。行业的发展、消化、巩固都需要一个时 间,你要摸清,否则就容易被忽悠。
这种忽悠人的情况多的是,我们回头来看前段时间的石油价格问题。当时石油最高价到150美元/桶, 所以新能源的发展被认为很有前途。这的确是对的,而且新能源应该会有大发展,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蹴而就,这是个长期过程。新能源,你把它当做短期的东西,于是猛投,可是行业发展还是需要过程。你看太阳能等新能源,一下上了很多产业,结果会过剩,短期可能就不太理想,投资也是一样。但是长期来 看,太阳能还是值得投资。那么新能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那大家都不去投是不是就安全了?未必。当你完全不投,可能就失去了选中winner的机会,丧失了在这个领域中获利的可能。所以面对有长期趋势和周期的投资对象,要特别谨慎并且认清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把大量资金押到一个领域,可能就遇到很多问题。因为这是个长期过程,你把它看成短期问题,可能钱压在那10年20年 都没有效果,如果后来活过来,钱没打水漂就很幸运了。所以一个新行业在发展初期的“绞杀”过程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最早期那些互联网公司现在还存在的已经很 少了。因为行业发展的早期,竞争激烈而且技术和理念并不成熟,公司倾向于鲁莽地抓新概念然后扩张。过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个项目不对或者有新问题、新技术, 你该怎么办?那最早的这些公司就是牺牲品。新的技术永远是老技术的杀手,在这个洗牌过程中,你没抓对应该抓的东西,那你的结果就很惨。尽管在一个新兴行 业,但是你投的是这个行业里要被更新换代的旧技术,那风险就很大。
大宗商品的波动与周期特点
基本面讲的供需矛盾
下面接着讲一讲投资大宗商品的体会,这是我的行业了。投资周期的特点在这里更加明显,大宗商品要想赚钱,专家们也很头疼。因为这个行业波动最大,把握很难。为什么大宗商品判断准确很难?这是行业特点。大宗商品就是看供需面,这是价格的决定因素。大宗商品本身差别不大,金银铜,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对生产厂家来看,他们都是price taker。 他们只有通过改变供应量来对价格产生影响。那么,大宗商品为什么判断比较难?因为这个行业是长周期的。为什么周期重要?长周期反映在资源类方面,尤其在供 给这边,不是短期努力,供给就能上去。所谓供给想改变产能,时间很长。但是需求这方面变动相对剧烈,短期需求如果强烈,供给有限,那价格就飞涨。这不像是 技术领域,譬如软件,需求大,那我就多卖一点就行,3-5个月就能满足。但是大宗商品却不一样,大家发现短缺,就都去买,只能是谁能先抢到就归谁。所以价格是平衡大宗商品的唯一工具。
加入期货市场后的供需矛盾
除了本身的供需特点,还有一点能使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期货市场。除了简单的供需,还有庞大的期货市场,有大量的资本做后盾。期货是有杠杆的,highly leverage的play。 期货市场的存在将大宗商品供需的长周期短期化,因为炒期货的人跟搞基本面的人是两类人。真正投资大宗商品本身的,都是实际应用领域的人,他们投资是为了套 期保值等目的。他们关注的是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这些投资者都是长期投资者。但是随着期货市场的兴起,这些人逐渐丧失了对商品定价的话语权。现在在期货市 场里兴风作浪,占主导地位是短期的交易者,以hedge fund为首。他们是专门通过交易期货来获取买卖价格差异从而赚得利益的人。期货加进来的结果就是使某类商品的价格暴涨暴跌,把长期问题变成短期问题。大的券商和投行里面的安排有时很奇怪,预测商品价格的不是研究经济基本面的人,而是研究商品期货的desk的人,专门搞商品价格预测的,他们更偏重期货本身特点,而忽略长期的供需矛盾。
资源的有限性造成产能提高之困难,同时产能削减之艰难
无论是石油、黄金、铁矿石/沙、铜,这些东西都要经过长期的变化才能起作用,我特指产能变化,短期变化很难。所以基本面的供需矛盾,是否跟期货市场一致?我认为经常不一致。我经常跟别人讲,如果真投资这个领域,虽然供需矛盾和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很大,但是如果根据价格变化去跟生产厂家说产能变化,你会发现问题。我举个例子,是发生在去年在高盛参加跟钢铁、铁矿有关的conference。一个分析师对话生产厂家Freeport的CEO Richard,问其对公司未来半年的业绩有何预测。Richard回答说:“像你这样华尔街的人来说,关心的是某个季、半年,因为这联系到你们的报酬;行情不好会影响到你的bonus。可是作为我来说,作为企业的主管,我考虑问题必须要以5年为基础来计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Richard讲得道理是,关注未来5年之内的市场是什么状况,然后决定要不要投资要不要增加生产。因为开发一个矿至少5年而且投资巨大,现在看到的铜的价格变动,应该是好的企业家5年 前就已经大体预见到的。不然容易你花大价钱投资,但建成之后就亏损。这个教训非常多,尤其在大宗商品领域。在高价时期,很多企业就猛投,觉得有利可图。结 果来看,他们只看到了眼下的价格、而非未来的价格。我给大家回忆一下,石油价格高涨期,大家都在拼命找石油增加石油生产,却没那么容易。增加投资建厂,难 度很大,于是就是寻找各种机会,比如页岩油和页岩气。在高油价的条件下,美国的页岩油和页岩气是很好的投资领域。可是这个投资周期过长,现在油价跌了,当 时你按照150美元/桶设计的,现在这个市场,你的项目就会很艰难。我们说黄金也是这样。在1900美元/盎司,企业的主管去融资去建金矿。而金矿从勘探到建成,至少5-7年,这是顺利情况。现在黄金跌倒1200甚至更低,那你当初的决策时按照1900美元/盎司做的,那你的投资盈利基本无望。
那么大宗商品领域,为什么能造成长周期的东西人们用短周期来对待?提高产能很难,投资周期长,为什么还要投?因为人们无法摆脱大宗商品,所有的材料,比如过 去的石油,还有现在的石油化工,你所进行的生产行为离不开这些材料的供应。其他金属行业也是这样。钢铁是很多行业的主要投入;在某个阶段,存在产能过剩问 题,但钢铁的需求又很容易涨起来。因为相对需求而言,大宗商品的产能长期 是趋向短缺的。这是因为大宗商品是个有限资源,一段时间之后并不是摆在明面的,你随时能找到的。石油也是这样。生产原油的成本不高,但是找到石油的成本很 高。你投入很多钱勘探,却不一定能找的到。这是问题关键。那么黄金也是,人类开采黄金几千年,一个矿开采十年二十年可能就采完了。现在首先你要找到一个储 量,然后才能开采。有些开发商和勘探师以找到一个矿源为荣,因为这不是你想找就能找到,能找到很幸运。大宗商品,或者贵重金属的这种特点,就造成了这个行 业的波动非常大。把握起来更难。
大宗商品和贵重金属除了长周期还有一个特点重要:overshoot。凡是大宗商品,一说短缺了,大家抢得越疯,要的越多。越说没有,越怕短缺,越想买,又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于是就产生了向上的overshoot。那么往下也是一样,只要说行业过剩,于是人们开始脱手,很多人怕价格跌。更要命的是,已经建成投产的,这些投资了5、6年, 投了几十亿的厂商,关门吗?只好咬着牙继续生产。最后就看谁能拼得过去了,如果没法维持就只能退出生产领域,开始淘汰,企业倒闭。每个企业在破产之前都会 尽力维持生产然后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提前退出生产领域就表示失败。于是等到熊市里面大家都想出去时,企业竞争的是谁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完成生产过程。所 以说这个时候,厂商一生产,产能还没灭亡,这个时候产量往往继续,供过于求会加剧。结果大宗商品行业,往上、往下都存在overshoot问题。有了这个特点,往上、往下overshoot问题,这是个长周期,那如何把握投资周期,就该是你历练的。譬如铜5年左右的周期,有人在做这种历史总结。但是我认为不够准确,很难量化。每一次周期的特点都不一样,技术的进步等等都会影响投资的周期长短。
流动性的驱动周期与实际供需矛盾的周期矛盾
除了大宗商品本身的周期,还有流动性驱动的周期。有 些投资上涨下跌不一定是基本面造成的,流动性也会驱动价格上涨。为什么大家会很注重美联储政策变更?因为这个会改变流动性。流动性会改变人们的投资行为, 人们手里钱就多了,人们可投资的东西就变多了。流动性,除了刚才讲的美联储会议等,还可以关注市场的投资资金。他们会在不同的assets之间换来换去,这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大家都喜欢某个东西,大家都去买,价格就继续涨。你想把这个搞懂了,也很有挑战性。
·互动问答·
Q:想倾听山泉师兄关于美国及全球产业并购的趋势分析:产业是更集中还是相反?如可能,可否从资源矿产、其他实体产业、金融业分别谈谈。
李山泉:我觉得并购市场,这个市场是永远存在的,并购的时间特点都在发生变化,不是固有的。美国的情况是,企业要重组生产状况,历史上我们看到的都是纵向趋势,但现在的决定因素是行业的特点和资本的运作方法。矿产的并购,不一定是好事,尽管国际上搞了几个大的托拉斯。大企业的economy scale不 一定存在。所以矿业行业,不一定非得大就特别好。金融业也是这样,搞股票的人就不喜欢大的公司。大的公司分析起来很难,它拆了东墙补西墙,你都不知道哪个部门亏损,哪个部分代表未来的前途?另外譬如这次金融危机,大的金融企业就得靠政府去救。他们大了,慢慢地就变成了跟政府机构一样的性质。所以我认为,并购将来怎么发展?还是回到过去传统的方法,企业并购是因为它能通过并购来提高效率,我是站在股东的角度说话,至于政治、经济目的很难说,每个利益集团都有 自己的考量。对股东来说,就是兼并能不能产生更好地效率,有没有盈利更多。所以未来的兼并市场会越来越具体。至于中国走向海外的问题,我们之后再探讨。
Q:想倾听师兄们身处华尔街核心圈,对未来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的最新思考
李山泉:关于新能源,是个长期趋势,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但是大的突破也很难。但是也不排除某个公司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处在了行业领头羊位置。把握了 这种公司,长期持有可能能赚到钱。互联网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当然也有大量问题在克服。互联网到底处在哪个阶段?是否已经到了中年、壮年、或老年?互联网肯 定还有很大空间,但是竞争白热化,进入的资本和聚集的人才已经很多,再找到特别好的机会很难。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Q:互联网金融估值与实际投资之间的风险周期应当如何控制?以及投资比例与估值如何划分比较合理?
李山泉:说互联网估值问题,或者与实际投资的风险,控制。单纯讲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很热,但我觉得互联网就是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互联网是工具,金融本身的特点要求更严格法律架构的支撑,比互联网架构复杂的多。国内好像互联网金融很热门,但是美国相对比较弱。
Q:这半年以来,A股回报率全球第一,尤其是当前大盘已经突破4100点。对于目前的情况,国内个体和机构投资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分散化策略?
李山泉:我曾经也说过一些看法,但是我的确看不懂。各个方面的数据告诉我,(价格)太贵了。企业从各个角度来看,实在不值那个价格,但就是有人在追捧。但这个也是历史经常出现的问题。中国的市场也经常出现overshoot问题,出了4000,大家就去追5000、6000. 大家追涨也追跌。
Q:请问股市大盘趋势如何,冲击6000点有多大概率?
李山泉:让我预测中国股市到底多少点,国内专家更有发言权。但6000点得概率我觉得很小,可是小概率事件也可能发生,比如政府决定四万亿、八万亿的刺激就可能有这个情况发生,或者没有什么投放也能上6000点这也有可能,但预测起来很困难。

Q:IMF总裁拉加德4月16日在IMF与世界银行2015年春季会议期间表示,IMF将于今年内决定是否将人民币列入“SDR货币篮子”。她表示,人民币的"可使用性" 将成为评审重点。“SDR货币篮子”是IMF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其货币篮子里目前共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币已日趋满足“SDR货币篮子”的标准。拉加德在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她在上月访华期间曾与中国官员谈及SDR问题。她表示,中国官方对于加入SDR态度积极,并且清楚地知道需要在货币政策、金融领域做出哪些改变。请问师兄从华尔街的角度如何看?
李山泉:人民币或早或晚会被市场重视。但在走向货币自由兑换和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rmb如 果按照西方的路子走,按照市场规律来看,那么成为一个主要国际货币毫无疑问,现在看它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能否得到国际认可,另当别论。实际上,国内也很 清楚,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个事儿实践起来有难度。主要是央行,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要做到自由兑换,压力不小。人民币汇率产品的开发需要加强,人民 币可自由兑换可能主要在产品开发上得到延续。因为对于自由兑换,不管是老百姓还是企业这些用到钱的人还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练兵的过程。更主要的 是,rmb的国际化过程中,除了市场参与者,监管机构如央行更需要锻炼。要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干预市场,像海外成熟的干预方式,而不是行政方式,这不是通过一天两天就能把人才练出来的,需要很长时间。
 
Q:价值投资与投资周期的关系?buy and hold与投资周期有什么关系?如何识别投资周期?
李 山泉:我认为价值投资与周期可能讲的不是一回事儿,尽管国内外价值投资讲的人很多,但大家理解都不一样。一般的认为是价格够低,你觉得还有价值就买入,但 是具体分析起来也不这么容易。首先就是对价值的衡量,相对价值还是绝对价值?这两者评估方法差别很大。另外对价值本身的评估,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是单 纯入股还是投资之后有改造企业的想法?我觉得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仁者见仁。你觉得这个就有价值,it work你就用下去。至于周期,在周期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价值考量,不管是周期的兴盛还是低谷,永远都要考虑有没有价值。我觉得两者不是一回事,周期是考虑全过程当中的timing问题。价值本身,考虑的却是价值判断问题,很难说某种价值判断对还是不对。有人还因此得了Nobel prize,譬如replace value就是价值。Valuation方法太多,这牵涉到资产估值的问题。不同的投资人在估值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Q:股票投资,师兄是推荐个股投资还是指数投资?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买卖?
李山泉:我还是这句:90年代我就说,任何一种方法的投资都有好、不好。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绝对好,绝对不好。长期短期也是一样,有些人做长期,就适合他,就会做得好。有些人就是做短期投资,做day trading。那并不是day trade的人一定要赚到、或赚不到钱。这个东西不要千篇一律,只要有适合自己地方法,你就去投即可。有的人就是喜欢个股,因为他有自己的方法;还有一种人就喜欢炒option,譬如我的邻居做了一辈子option,也赚钱。所以投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对自己很有效,unique的就好,投资领域不要人云亦云。道理简单,如果100个人,大家都去投一个股票,那这个股票疯长就没机会了。大家都卖这个,你就很难脱手。所以尽量避免这种状态,尽量发展自己的一个投资方向,然后发展的炉火纯青,这样别人就没法超越你。
 
Q:师兄当前有什么投资推荐?个人如何利用投资周期来为孩子的大学教育、为退休做准备?
李山泉:关于投资推荐,每个人的收入结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都不一样,因人而异。为了孩子的教育做准备,美国的529计划就可以,要靠它赚很多钱不可能,但是起码可以减税。至于为退休做准备,这个就更多了,一般美国都是退休经济化,适当拿出一些钱,为退休累积一些钱,到养老的时候就是不错的事儿。

Q:师兄对美元未来一至两年的走势如何看?
李山泉:长期来看,美元走跌(20年的趋势)。因为美国经济问题没完全解决,虽然短期内有些成效。在未来1-2年内,走势强确实有可能的。这是个相对概念,如果其他国家不如美国,依然会走强。
 
Q:一般的CTA策略如果涉及到大量的相关性比较低的品种,包含所有高流动性的外汇,期货和股票的价差合约,在趋势下效果会很好。而且往往其回撤也是呈现周期性的。一般怎么去把握这个投资周期?
李山泉:这个问题技术性很强,牵扯到不同产品。有时候把握这个周期很难,即便你知道,人们都知道快到这个点儿了,差不多了,快要出问题了,你如何play out是 很棘手的问题。就像美联储维持零利率,就是错误的,但这个问题如何克服,如何使利率逐步缓升然后不影响整个的市场,是挠头的问题。所以有些问题能意识到, 但是不一定能解决好。比如突然间说这个股票有问题,大家都想出去,结果谁都出不去,套在那儿了。价格已经跌很多了以后,出不出已经没差别,所以干脆耗在那 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是你意识到了就没问题。譬如我做交易员就这样感觉,有时候你身不由己,没有办法。
 
Q:中国A股的数据来源以及风险控制策略是?
李山泉:A股少说吧,也不是我强项。A股的数据来源我不太清楚你说的是什么,早点出来可能比较好,一般都是比别人早进,比别人早出一般就比较挣钱,你比别人早一步就会有利。
 
Q:市场如何实现对于信息的消化,市场可能会有不同消化信息反映进价格的方式。1、如果prior形成了belief,那么人们会用蛛丝马迹去验证,于是市场就形成price in,在信息兑现的时候就没有价格波动。2、但是信息有时也就是一个shock,市场完全没有想到,当然shock也都会有后续的传导影响。3、或者,这个信息被其他相反的信息dominated掉,没有计入价格。但是在相反的信息对于价格波动的效力兑现之后,这些信息会react later。不知道您可否对于市场这种预期-行为-验证-反馈的传导循环,分享一下您的真知灼见?
李山泉:这是个合理预期理论的问题,预期准确,是个正反馈,信心会增强,反之则降低。投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验证自己能力的过程,如果你不停地bid错,钱耗光了,心理会严重受挫,所以脆弱的心理是做不久的,这是个心理完善的过程,也是个特别难的过程。赔了钱了还硬着头皮往里杀,要不就是你有经济条件还赔的起,要不就是心理素质过硬。这个过程很好也很痛苦,但希望这个过程不要过分痛苦。投资要变成好事儿,要仔细分析分析自己和市场,是不是找到了这个东西能增强你信心,这个很重要。
 
Q:师兄对当前生物科技的周期有什么看法?
李山泉:这是个长期的事儿,有大量的问题等待解决。最近资金流入很多,但是牵涉到基础研究和法律法规,因此说一下子就能好到什么程度,那就有风险了。这是个新型潜在领域,的确有很大的风险。
 
李山泉:投资周期与风险(好文)
·对话范希文·
 
范希文:跟着你刚才的话题,想问一个有关白银的问题。和很多大宗商品一样,白银从4年前约$48一盎司的高价跌到今天大约$16左右的水平,跌幅约达2/3。上一次白银类似的大跌是1980年到1983年美国高通胀回落时期。如果用通胀调整的白银价格衡量,今天白银要涨到$470元左右才相当于回到1980的银价顶峰。但白银的需求和黄金不同,有更多的工业需求。1990年以后,全球对白银的需求一直大于白银的生产,只是因为各国政府,包括美国政府大量抛售白银以及其它原因,才使白银价格这几年备受压抑。今天白银价格和生产成本相比已降到历史低点,白银的库存只有一年需求的25%,白银和其它大宗商品的价格跌幅相比除镍以外远超过其它贵金属,白银看上去非常具有吸引力,至少比A股是这样。
你对白银这么看?白银的熊市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全球通缩在抑制白银上涨上的因素有多大?
 
李山泉:历史上炒白银的人就很多,上下波动幅度比黄金大多了。白银的交易比例,从100年来看,大体是60左右,每60盎司白银兑换1盎 司黄金。有人认为白银会大涨,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但是白银预测比较困难,因为白银生产厂家比较小,而且白银一般是副产品,生产别的金属的时候会伴随生 产。大量白银的矿也有,大体来说比黄金的分散度要高很多。白银有工业用途,但也不太大。过去用的很多的照相等技术,现在基本都回收或循环使用了,已经不像 过去起那么大的作用。看好白银的投资者,认为开发的潜力很大,是用在精密仪器、医疗产品等。白银的医疗功能开发好,会有好产品,但是这是个小领域。综合而 言,工业用白银需求不大,最主要还是作为稀有金属,跟黄金有个固定比例关系。白银的开采量要大于黄金。白银还有一点也要考虑:它生产的量在那里。赶上价格 走高,生产量就会很快上去。白银的存储量比黄金要多多了,虽然有难度,但是开发起来比黄金容易。至于能赚多少钱,当时黄金大涨的时候,有人看好白银,确实 也这样,这个领域还有期货的作用,大涨大跌很疯狂。
 
范希文:还一个问题。价值投资大师Benjamin Graham一直强调成功投资的两个必备因素:一是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分析框架,二是投资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即所谓胜不骄,败不馁。从你个人的经验来看,你认为哪一个更难做到,为什么?
 
李山泉:还是讲关于投资人的素质问题。投资人的心理素质比较重要,因为方法,程序是每个人都用,但能控制自己情绪是很重要的。记得上回去哈佛,专门有给基金经理讲一些行为金融学。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是不是投资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投资行为。这个领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大量的问题有待回答。譬如投资最怕的是什么,over-confidence,就会造成你觉得无所不能,对市场的判断如何准确,这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投资人最好humble一点,毕竟人对客观环境的影响力还有限的,所以谨慎一些更好。因此投资心理过硬比其他东西更加重要。尤其是赚了钱、赔钱都有好的心态,这个很难做到。因为有时不好的情绪会影响投资业绩。你不能fall in love with one stock。比如有的人追踪一只股票或一个领域很久,就会抓住不撒手,觉得这个股票绝对会有利可图,结果半死不活很多年,时间成本太高。
优秀到卓越

15-04-21 21:49

1
人人皆具佛性,然凡夫佛性被世俗尘埃所埋没。我们生活在世俗间,难免被贪、嗔、痴所困扰而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坚守内心的正念、善念并时刻忏悔,其内心便会越来越纯净、善良,慢慢地一切诸恶、不顺、病痛、折磨都将远离您,您福报会越来越大、诸事会越来越顺遂。抹去心中尘埃吧,您的言行便是在度自己。
优秀到卓越

15-04-21 21:38

0
研究是要讲方法的,有的人研究行情太努力,反而变成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深林!太专注细节会把自己弄晕。有的人对基本面的研究又太不重视,根本不知道博弈的标的的情况和变化,又会太迟钝,搞不清楚市场的大方向。
优秀到卓越

15-04-21 21:37

0
一个大牌对冲基金合伙人,给手下传阅的一封信,摘录一段:“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