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阳投资内部的人喜欢称董事长裘国根为“裘先生”。据说这位中国阳光私募的领军人物,很有“先生”风范。
比如,他很喜欢思考,偶尔写作;他是高等院校教材《投资学》的主编之一;他会经常回到母校人大,花时间与在校的年轻学生们交流。
当然,还需要提到的是他的投资业绩相当出色。从定性的方面来说,他凭借出色的投资能力让自己进入了福布斯富豪榜;从定量的方面来说,2008年9月成立的重阳1期,目前的净值是2.56元。收益率名列业界前茅。
前几天,他又回到人大做了一场演讲,与年轻学生们分享了他对投资的理解。
他着重谈到了心里的投资“第一要义”——投资成功的第一要义是避免大亏,有人形容地产界的成功秘诀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那么投资界的成功要义是“不要亏损不要亏损还是不要亏损”。高尔夫比赛中的最后赢家不一定是频现小鸟、老鹰,但切记打爆。投资人也是如此,切记打爆,大亏。
他强调说——平庸和精彩交替的结果是惊人的复合收益率。
我深为赞同。
如果你看过我两周前的专栏“柯林斯传灯”,就会知道他对十倍速公司进行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之后,发现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是——日行20英里。
不是心血来潮忽快忽慢,而是按照既定的规划,稳定均衡地向目标前行。好比龟兔赛跑中的乌龟,这样的人最终走得最快最远。
而上周我的专栏“巴菲特为何追求相对收益”,也研究了巴菲特的历史业绩。
Berkshire公司自1965年至2005年共41年间的净值增长率是个很有意思的数学题。
数据告诉我们,41年间巴菲特有39年的收益率分布在0-50%之间——仅一年超过50%,1976年净值增长59.3%;也只有一年业绩为负,2001年亏损了-6.2%。
更具体来说,39年间有5年公司净值增长率介于40%-50%;有7年公司净值增长率介于40%-30%;有9年公司净值增长率介于30%-20%;有12年公司净值增长率介于20%-10%;共有6年公司净值增长率介于10%-0。
你会发现,落在10%-20%之间的年份最多。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巴菲特的业绩,你会说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在这41年间,巴菲特的表现有时候平庸,有时候精彩,但从来没有过暴利,也没有大亏。
但最终结果呢?这4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5%,共增值3052倍,也就是说,1965年投入的1万美元在2005年底变成了3052万美元。
没错,这就是复利的威力。
此刻,让我们再回头来看裘先生的那个比喻:高尔夫比赛中的最后赢家不一定是频现小鸟、老鹰,但切记打爆。投资人也是如此,切记打爆,大亏。
只要你不犯大错,平庸和精彩交替的结果就是惊人的复合收益率。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呵呵,好的!下次注意!本以为这里只是自己的私家花园,没啥人来看的!
0
优秀到卓越
高手语:
请注明是康乐股剩
原创: 康乐股剩 2013-06-04 00:22 只看该作者(-1) 】 控制总资金回撤是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踏空和买错总有机会修正,但超出心理承受力的套牢时常难以再有勇气修正,它是巨亏的根源,当账户总资产回撤达到自己设定的幅度,就要无条件的执行纪律。我始终认为,能稳定控制资金回撤的人,买入和盈利不成问题!
这样不仅是对康乐股剩的尊重,也方便其他人向他学。
0
高手语:
控制总资金回撤是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踏空和买错总有机会修正,但超出心理承受力的套牢时常难以再有勇气修正,它是巨亏的根源,当账户总资产回撤达到自己设定的幅度,就要无条件的执行纪律。我始终认为,能稳定控制资金回撤的人,买入和盈利不成问题!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现在这个阶段就是等待出击的阶段,慢慢的等待机会的出现!瞄准!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哎哟,这个是转帖,指的是上涨阶段的高手的看法,不是指现在!我忘记说了!汗!
0
①等待 出击
②趋势 波段
③热点 节奏
1
迈克吴:股市的赢家都是纠错极快
点评:要学会随时认错。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股市两种风格会交替出现,价值回归和成长投机。有时,估值越高的新兴成长股涨幅越猛,例如2000年的纳斯达克(美股)大牛市就是如此,那只是一个互联网牛市,其他非互联网股票涨幅很低。有时,极度低估的传统行业股票和价值股票猛烈的估值修复。例如,在2012年,道琼斯美国房屋建筑指数涨幅为惊人的78%。金融板块位列标普板块表现前十。
不管价值投资还是成长价值投机,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要后知后觉,不要死不认错。
2013年04月01日
很多人并不懂,其实自己的一生如果不是早死,股市每隔10-12年就会有一次大赚钱的机会,当然期间也有小小的熊市,问题是于你中间不能出错,不让本金大赔,在机会来了还要有现金能勇敢抓牢。哪怕就是最顶尖的投资大师都有几乎判断失误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扭转观点的话。我的老师在1999年NASDAQ在快速飙升前的4月份一度极为看空美股,当时写了机构策略信极为看空,并建议卖出(这封建议信我一直保留着)。但是,他的这个个人观点自在一个月后被指数放量新高,大批股票创历史新高给推翻了,如果之后看这封信,毫无疑问大师颜面扫地了,在今天的中国,他肯定是被大众的嘲笑对象,也就是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可以说句:什么大师,这样不准。我之后曾经为这个事和他讨论过一次,他说: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因为自己的个人偏好,而不能按照市场的实际表现立刻纠错,那后面10个月,美股100年中最彪悍的牛市就和你无缘了。那是2001年我问他的,为什么当时转变那么迅速,他继续说:股市从来不在乎你是谁、也不在乎你的观点、更不在乎你是不是权威、你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执业者,你要自己服从的是确认的事实,如果指数和你判断相反,大量的领导不断出现,你坚持空头,只能说你无知。你来股市是成就事业和赚钱,并不是来证明你的一厢情愿学术研究和你个人的任何所谓安全稳定的不盈利投资理念,因为股市从来就不曾安全过,任何时候、任何股票任何点位都没有100%的安全。特别特别是如果你在判断与事实明显相反,而你坚持错误,哪怕错误已经开始,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股市的赢家通常都是纠错极快,跟对大转折点,放弃错误有时候很纠结,因为你要推翻权威的自己。回过头看,1999年到2000年3月就是个大牛速战行情,NASDAQ上超过30个股票一年涨幅超过10倍,10个股票涨幅超过15倍,5个股票涨幅超过了20倍。你如果坚持死理,持有呆若木鸡动都不动的所谓安全股,2001年熊市一来,这些安全股最后一样稀里哗啦暴跌。我问那你的信都发了,不是很没有面子吗?他说这时候不是丢不丢人的面子问题,而是你是不是坚持从业道德坚持正确反对错误,每一个人都经常出错,专家就是帮客户把错误的成本降低到最少,这样你的面子才会长久地更完美,因为股市活下的人都知道我们随时都可能错,只有loser才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要错一定是行情有错。
1
在初升阶段一定要拿住头寸,在主升阶段一定要拿住头寸,在疑似头部阶段还是一定要拿住头寸。聪明人多了去了,真正能拿住的有几个,目前阶段就买完睡觉,下午起床看看,静观其变,有本事的做领涨股,没本事的抱杠基。多动招损,不如守中。
1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法师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象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清楚楚地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