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littlestone1兄,哈哈!!!都是古方,南方古郎中,喜欢四两拨千斤!用量都较少,生姜中桂枝加入后会增加通向四肢药性及热量,
来个药性强的: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
桂枝、芍药、生姜各150克,甘草100克,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100克。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0
但双脚仍有轻微水肿,嘱姜枣汤继续服用,山药薏米粥可作药食续用----------------------------------------这个可能就是病人本身的病气场已久.已经不能回复到100%健康态...........
0
郭树清不让炒垃圾,目前他已经做到了..................他让炒蓝筹,这个我们做不到,即便做到要等几年.郭树清还让炒高科技,原话意思是你要找到中国的微软......................不好找啊.那就慢慢找.
0
谢谢海莲.---------海莲的三个方子都有姜,应该都是古方.但是我觉得用量不够.---------------脾重要,但切除了确实可以活很久.---------------------------------脾一旦切除,基本就是废人了.我见过30岁的那个几年前切除脾的年轻人,多好的年龄.我握他的手,指甲连个月牙都没有.活着而已.
0
中医倒不是伪科学,中医生倒是很多伪大夫
脾重要,但切除了确实可以活很久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上贴中过于简单的描述不能对病症作出判断。但汗肯定是营卫不和的问题,但营卫之气也是元气的分支。而长期出汗后如果出现有痉病,那就按痉病治!
痉病者,汗亡津血亏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播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契从(带疒边),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太阳不降,肺脏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目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萎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龄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对于普通汗症下面自已对着看是哪一个症状:
中医的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人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出汗,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就是中医的汗证。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人体的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外泄,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使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进行治疗。
自 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中医主要分为一下三型进行治疗:①肺卫不固。证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汤加味。
盗 汗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热等。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脾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绝 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黄 汗
多属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五苓散加减。
战 汗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战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辨证论治。
汗证一病中医辩证治疗效果很好,但在多年的临床、教学过程中,有些西医院校医学学生由于不懂中医辩证,常常要求给他们出一个简单、实用,不用辩证的方剂,便于临床方便使用。以下验方----“雨汗停方”,这首方剂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却可以解决一部分燃眉之急。为何取名“雨汗停方”,实际是为了形容出汗象下雨一样之意。
雨汗停方:
当归15g,生地9g, 熟地9g,龙骨15g,牡蛎15g,黄芪15g,白术10g,柴胡12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9g,藿香10g,防风6g, 浮小麦15g,炙草6 g
0
littlestone1兄好: 4年前我检查出脾轻大厚42mm,9个肋单元。近年身体每况愈下,抵抗力减低。 最近持续低烧,整天大汗淋漓,在县中医院就诊2周没明显效果。今日看到楼主的帖子感觉碰到救星,请楼主指点。------------------------------------------这个你还是请海莲医生回答吧.........我只讲大方向,每个人情况都不同,太具体的自己悟吧.
0
对数坐标下,333点和998点连线在2060处...........超级支撑..............................印度全国电网瘫痪..............这个和动车组有一拼,,,,,,,,,,米国人够狠>>>>>>>>>>>>>>>>>>>>>>>
0
楼主继续啊。
0
自己是湿热体质,又有点脾虚,请问如何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