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无情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首先声明,本人接触投资虽有4年多时间,但是一直怯于具体的行业、企业分析,理念方面关心的多一些。这篇文字,也不敢说是聊聊,主要是最近看到朋友的想法,也引起了一点感想。
多年前,对《社会学家茶座》之类的刊物有兴趣,记得有篇文章的题目是,“哲学是一门手艺”。说的是一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哲学爱好者,未见著书立说,但自己能说出一些至理之言,甚至与一些哲学大家的言论近似,看上去很“哲学”。该青年愤愤不平,认为我们说出来的“名言”、“警句”、“思考”很接近,但为何我籍籍无名,他们却名满天下?文章作者于是说,哲学,归根到底是一门手艺。你必须在追求哲学的道路上走过每一个必经之步,在每一步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逐步向高阶递进,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想要的价值。而那些脱口而出的名言警句,我们也承认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你没有证明自己获得它的具体过程。
拿这个故事来说的目的,是想说,我自己绝对算一个,包括绝大多数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在内,都像这个业余的哲学爱好者,只是程度深浅不同。我们都在看巴菲特的书,都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的价值格言,都知道巴菲特买了富国银行,包括巴菲特买富国银行的理由我们都看过了。但是巴菲特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我们还没有。我们还没有证明我们的理解能力、执行力到了巴菲特的那个程度。
巴菲特的传记、致股东信、对他本人的研究文字早已是汗牛充栋,我绝对承认这些书籍对我们的学价值。但是,我们不知道他在上个世纪50、60、70年代分别有哪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不知道他除了读年报,还阅读哪些书目,不知道他的哪个前辈、朋友在哪件事情上对他有最深的影响(芒格除外)。就是说,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巴菲特个人具体的心路历程。何况,现在的资讯如此发达,一个人即便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必须在公众面前对自己有相当程度的隐藏,甚至会有故意误导的地方。我们永远不知道,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积累到何种程度之后,遇到了富国银行,并且买了它。就像他买IBM,我们不知道他内心到了一种什么感觉,说,我可以了。然后,出手。真的,其实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最近有个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就是在理念上与老巴相悖的,我很容易排除(当然,前提是我愿意认可、接受老巴的那一套),但是看起来与老巴的理念相符的,未必值得投资。换句话说,如果认可老巴的这套,那它只是成功投资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具体到银行股上面,我个人感觉,朋友们从宏观出发,要么是不良贷款、地方债平台之类的,要么是银行的财务数据,动辄PB、PE、拨备率之类的指标。这些方面的分析重要吗?重要!关键吗?关键!可是,总是感觉好像差了点什么。
我自己在想,其实从产品就能了解一个企业、甚至行业。而在所有这些行业当中,个人武断的认为,银行业提供的产品最特殊:钱。其他行业,不管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个人都以为,产品与货款都是反向运动的,而且在一个层面上就结算完毕。但是银行业的经营不是这样的,当然,银行业也有中间业务收入,可看看09年以来的天量贷款,我绝不怀疑银行是专门拉闸泄洪的水库。
银行业提供的产品,是资金;利润来源,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管理的风险,就跟我们看企业一样,伟大的企业都是事后方知的,银行贷出去的每一笔钱,能否真的连本带息收回来,其实也只有事后方知。所谓的抵押,所谓的担保,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在出事的时候,都是不顶用的。这一点,我没有具体的案例或翔实的数据,但是看看那些在台上冠冕堂皇的人们,那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贪污了多少多少个亿的人们,在某个时间段,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由的人。这种自由,我想是超过了天堂。这种体制下,银行不是成了很多人的自动或半自动取款机吗?那些现在看起来还款状况良好的贷款,有多少是实实在在有实业支撑的?有多少是循环贷款用后面的钱在堵前面窟窿的?我不知道。难道这些情况,不比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复杂厉害么?芒格说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说的虽然是美国,其实不正是对我们这个体制下的现状一种很绅士的表达吗?有些行业有些企业像固体,比如消费类,比如可口可乐;有些行业、企业像变形金刚,外面压一压,它就变一变,这是行业天性决定的。
因此,我想向朋友们请教,银行流出去的钱,它的流动轨迹是怎样的?应该用什么方法分析它的现金流状况?如果我们不能在每个环节上都证明钱是安全的,那,我们如何证明结果的安全性?如果我们连这个企业的产品都不懂,我们如何保证自己投资的安全性?写到这里,记得好像有人说过,银行业投资是投资里最高深的,而我们,一群业余投资者,有什么理由对此感到自信?
我这个帖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投资也是一门手艺,我们除了知道那些经典的投资格言,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些格言背后包含的那些血的教训?二是,银行股投资,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