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A股市场为什么"不死不活"

12-07-11 20:16 39873次浏览
海海人生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 这篇文章6月17日发表于我的新浪博客:阳光海岸:海海人生的博客)

目前A股行情低迷,很多朋友用"不死不活"来形容当前的市场行情,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我们分析如下:06年A股股改后国有法人股上市扩容,整体上逆转了A股市场供求关系,国有法人股流通和新股发行使供给大规模地增加,A股市场整体流通市值已由05年的1万多亿增加到17万亿,原来3-5千亿的新增资金就可以让市场"风起云涌",现在即使是7-8千亿新增资金也可能只是"死水微澜"。而市场赚钱效应不足又严重制约了需求,市场新增资金需求很小,甚至无法弥补新股IPO的需要,更不要说原来锁仓的国有法人流通后的资金需求,造成A股市场严重的供求失衡。市场供大于求的直接结果就是股票价格定位不断走低,大盘蓝筹尤其严重 ,04年-05年熊市低部很多银行股的市盈率定位还有15到20倍,08年底在8到10倍,目前已跌破5倍, 很多蓝筹股即使已卖出白菜价,但是需求还是跟不上,这类股票仍在不断调低定价以释放这一供求矛盾;小盘股的定位也处于历史低位,很多优质小盘股04年-05年熊市木末期的定位接近30倍(例如用友软件 ),08年底接近20--25倍(科大讯飞远望谷 ),现在很多股票2012年动态市盈率已低于20倍,10-20倍市盈率的小盘股遍地皆是。即使到A股市场整体定位已处于历史最低,源于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目前仍然看不到定位走低趋势有终止迹象.....



要改变这一趋势,短期内最直接有效地战术就是减少供给、增加需求。但是,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巨大,停发中小板、创业板为主的创新类公司显然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严重不利,所以靠停发新股来减少供给可能性非常小。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需求,而目前国内能够新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需求几乎是杯水车薪,我们来看看A股可能增加的几类资金来源:

一是普通投资者(包括股民和基民)。已经参与的投资者在A股二十年的发展过程投入资金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已比较高,整体上又没赚到钱,他们投入更多的资金空间不大,同时,城市可以新入市的投资者已经不多,农村居民虽然整体可开发规模较大,但是由于收入的限制,家庭平均金融资产不多,短期内进入股票市场可能性很小,所以普通投资者未来5年能够新增的需求不大。

二是保险和社保类资金。这两类资金有一共同特点:规模受限、厌恶风险。特别上社保资金每年的征收规模与相关的退休人员支出相抵后,留存规模很少(不像美国有几十万亿美圆的养老基金留存),很多省份还有很大的基金缺口,能够进入社保理事会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国有股转移或减持,也就是说只能卖老股买新股;保险资金要保持流动性有一部分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但是目前20%的上限比例已经不低,为了保持风险可控制,未来再次提高人市比例可能性已经不大。

三是券商的自营盘。券商由于历史的教训(2001年以后的大熊市让很多自营业务比重很高的券商破产),这几年恢复元气后,自营业务比重仍然很低,券商类资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预测,保守型券商可能会保持目前规模,激进型会有增加,但是增加的空间也不大。

四是游资。这类资金目前比较活跃,也主导着短期市场的行情,但是这类资金很大一部分都在国内不规范的市场体系中存在原罪,比如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随着市场逐步规范、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它们的命运存在变数,其目前的炒作方式并不合法合规,未来可能为健全的法律体系所不容。

所以,未来真正能推动22万亿规模的A股长期走强的力量,可能只有国际资金长期大规模的流入。这也是其他国际开放经济体股票市场资金构成的普遍规律,目前印度市场约3分之1的资金来自国外,韩国股票市场在高峰期外资接近50%。从中国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来看,中国外贸总额占到GDP的3分之1以上,换句话说,中国GDP的3分之1以上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的,中国证券市场未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资金是国际资金也是合理的,完全靠国内资金来推动22万亿市值的A股再次走强不合理也不符合逻辑。将来的A股市场,必然有一波外资进入潮,可能也是A股再次走牛的重要力量。中国证监会近期为了搞活A股市场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鼓励各类资金入市、规范证券交易行为、健全交易制度,但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市场仍然在低位徘徊,主要原因就是新入市的资金体量太小,要撼动目前庞大的市场很难。



国际资金持续进入A股市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只有外资能够正常地不设限地流入流出,也就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以后,A股市场的资金结构才会发生真正地改变。这也是QFII额度大幅度提高后,进入市场的QFII并没跟上额度增加步伐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的GDP已超过7万亿美圆,规模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圆,规模世界第一,可以保证30个月的进口(国际外汇储备警示线是2个月的进口额度),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底气进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也势在必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进行了数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正在推进,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也提出要在2015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民币市场化必须推进,也只有人民币市场化后,上海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把2015年看成一时间点的话,人民币的市场化改革可能在2015年以前,如果人民币市场化能够提早成行,A股市场重新进入牛市就具备了真正的基础,比较成熟的国际化资金会推动A股市场规范健康的发展,A股也有可能进入真正的价值投资时代。
打开淘股吧APP
50
评论(11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夜雪归人

12-07-11 20:49

0
沙发
失忆的狙击手

12-07-11 20:47

0
郭肃清就是肩负着终结者投机市职责来的。
jx8413

12-07-11 20:46

0
未来牛市的基础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
守望高新

12-07-11 20:45

0
笨驴

12-07-11 20:45

0
定偶像
学习者

12-07-11 20:39

1
推荐,现在是局部牛市。
rifle

12-07-11 20:36

9
未来牛市的基础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本项下还没有实现基本可兑换等。
目前人民币走出去的状态确实只能称为跨境人民币业务。
   一种货币要走向国际就意味着要在国际上广泛交易和使用,要有大量的非居民甚至是外国官方持有,这就需要这个货币有非常成熟、稳定的交易场所,还要有规避风险的产品和工具,有合理配置资产的市场。这就需要有一个规模巨大、体系完善、结构多元和产品丰富的人民币金融中心,这个金融中心应该是上海。
  上海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成为全球人民币中心。
  首先是人民币支付结算中心。从全球来看,人民币支付结算的体系最终还是要以中资银行为主,这种支付结算体系有可能汇总在上海形成一个清算中心。
  其次是人民币融资中心。这个融资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贷款还包括股票、债券及其他形式,未来很长一个时期能够提供人民币综合融资的市场应该是上海,而目前上海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
  第三是全球人民币交易中心。上海的市场构成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外汇、存贷款、保险等,体系比较完善,正在并已经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规模巨大的交易场所。
  第四是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即在大量交易的基础上形成全球的人民币产品的定价场所。
  第五是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全球人民币持有者需要通过合理的市场配置来获取平衡的收益和降低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风险。
  第六是人民币产品的创新中心。作为全球人民币的主要交易场所,必将产生持续不断的创新要求,未来创新的重要源泉还是在上海。如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能提供这六个方面功能,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就会迈得十分沉重。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龙头狙击

12-07-11 20:36

0
现在行情不错啊
简简单单

12-07-11 20:35

2
先顶再学
多空有理

12-07-11 20:35

0
好!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