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美联手引爆生物燃料新概念 7股望爆发
去年夏天,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在海外媒体撰文称,美国应当叫停生物燃料生产。由于美国将相当大一部分的玉米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使得本就已经歉收的玉米能够进入粮食和饲料市场的数量变得更少。
据上证报报道,近一年后,美国对生物燃料的探索仍未停止,却换了一种更为绿色的方式,其合作伙伴来自日本。日本媒体近日报道称,该国企业伊藤忠商事将于2014年起,在美国生产作为汽油替代品的新一代生物柴油燃料。该类燃料无需使用大豆等食用谷物,且成本显著降低,并且能够较少环境负荷。
报道称,伊藤忠及其子公司近期与美国石油化学品巨头燧石山资源公司、生物燃料开发风投公司贝内夫埃鲁成立了合资公司。对生物燃料的生产将利用燧石山资源公司的工厂,初期产量将相当于美国生物柴油燃料产量的5%。
而这些成品则将销售给美国石油巨头。这种新型生物柴油燃料将采用生产作为汽油替代品的生物乙醇时产生的副产物,而并非传统的大豆等食用谷物。
涉足生物燃料的并非只有美日两国,巴西及欧盟等地区对这一新型能源的研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各国政府则为这一产业提供了多项扶持措施。
欧盟委员会去年10月在一份公报中建议,调整欧盟生物燃料开发政策,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鼓励使用其他替代原料开发新型生物燃料。
欧盟委员会表示,在对“第一代”生物燃料加以限制的同时,鼓励新能源企业利用垃圾、麦秸和藻类等非粮食原料开发新一代生物燃料。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不会改变其2009年制定的一项约束目标,该目标要求到2020年,欧元区境内交通运输领域能耗的10%必须为可再生能源。
而在中国,发改委网站日前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秸秆综合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优惠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作物收获及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机的补贴力度,提高还田和收集率,扩大秸秆养畜、保护性耕作、秸秆代木、能源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支持规模。
数年前,时任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的法提赫·比罗尔便表示,生物燃料在满足世界需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如果没有生物燃料的话,要平衡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会困难得多。
国内最新进展及相关概念股
今年稍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我国中科院联合完成了以浮萍为廉价原料炼制生物燃料的研究。
中国国家发改委网站日前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秸秆综合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优惠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作物收获及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机的补贴力度,提高还田和收集率,扩大秸秆养畜、保护性耕作、秸秆代木、能源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支持规模。
全球各地对以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发展均有不同扶持政策,显示新型生物燃料业的前景被看好。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相关业务的公司包括生产燃料乙醇的
海南椰岛,主营生物工程研发的中粮生化以及生产纤维素乙醇的龙力生物等。
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biofuel)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所谓的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动物和微生物。不同于石油、煤炭、核能等传统燃料,这新兴的燃料是可再生燃料。
生物质能技术获突破浮萍制油明年有望产业化
中科院透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等联合完成了以浮萍为廉价原料炼制生物燃料的研究。研究表明,每天生产5000桶交通燃料以上规模的浮萍炼制,在油价超过每桶72美元时就可与石油交通燃料竞争。
中美这项最新的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炼制情况的分析表明,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小规模浮萍炼制过程(每天生产1000桶交通燃料)即可在成本上与石油交通燃料竞争,而较大规模浮萍炼制过程(每天生产5000桶交通燃料)则在油价超过每桶72美元时就可与石油交通燃料竞争。国内专家对本报记者指出,根据现阶段掌握的数据,最快在2014年,浮萍制油有望迈向产业化,人们可以真正用上藻类生物燃料。
在这项研究成果公布前,国内已有公司涉足“藻变油”领域的技术研究。总部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早在2009年因成功研制“微藻吸碳吐油”受到全球关注。新奥集团生物质能源技术中心总经理刘敏胜曾对媒体表示,到2014年公司在内蒙古的微藻生物柴油示范工程陆续达到5000吨设计产能,正式实现产业化。
投资建议:结合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中从事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为迪森股份(
300335 );从事涉及生物质发电的公司为长青集团(
002616 )、
韶能股份和凯迪电力(
000939 );从事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公司为龙力生物(
002604 )和中粮生化(
000930 )。《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对上市公司短期直接影响不大,能反映到上市公司业绩上的只有财税补贴和电价补贴,但《规划》中1400亿元的巨大投资总量和各子行业高速增长的预期将对打开行业发展空间大有裨益,预示着“十二五”内生物质能产业将走上飞速发展的轨道。从解读《规划》的角度出发,分析师最为看好生物质成型燃料类公司的整体发展;其次为“具备原料保障能力”的生物质发电企业;相对看淡可能面临技术上新抉择的液体燃料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