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牛股
2001年至2005年A股市场经历了罕见的长期大熊市,上证综指从2001年初的2073.48点一度震荡下调至2005年末的1161.06点,期间还曾一度下探998.23点的调整低点。从2001年初至2005年末的整整5年时间里,A股市场调整堪称惨烈,上证综指累计重挫了44%。
由于大盘持续下挫,期间多数个股自然不能幸免。统计显示,2005年12月31日前首发上市的1321只A股中,共有1212只股票在2001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里出现下跌,占同期全部A股的比重高达91.75%。
在此局面下,一时间“熊股辈出”。统计显示,2001至2005年股价跌幅超过50%的股票多达908只,占同期A股的比重达到68.74%。另外,同期累计重挫逾75%的A股也多达357只,占同期A股比重高达27.02%。
尽管市道不佳,但在2001年至2005年A股超长大熊市中,仍有少数股票逆市上涨,最终获得了明显超越大盘的收益。统计显示,109只A股不惧熊市,在2001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里逆市上涨,缔造了一时的传奇。
牛股“只唯实”
与熊股辈出不同,2001至2005年牛股产生显得特别艰难,因为同期逆市上涨的股票本来就只有区区109只,与同期下挫股票不在同一数量级上。尽管牛股产生的土壤如此“贫瘠”,但2001至2005年累计涨幅超过50%的A股仍然达到31只,成为同期名副其实的大牛股。
其中,
海通证券、
烟台万华和
航天电器分别以308.45%、236.73%和206.42%的累计涨幅,成为2001至2005年期间最夺人眼球的超级大牛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累计涨幅惊人,但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以上3只大牛股按当年年报测算的市盈率分别仅为11.65倍、19.31倍和24.48倍,带有明显的价值型烙印。
如果翻看31只大牛股的履历,可以发现2001年前上市的股票数量为13只,而2001年后上市的股票为18只,新老股票数量基本相当,显示这一时期的牛股,对新老股票并无明显偏好。与此不同的是,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以上31只大牛股按当年年报测算的市盈率平均仅有24.45倍,整体上具有很鲜明的价值型股票烙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2001年至2005年期间,二级市场造牛股之时,基本遵循了“不唯新、不唯老、只唯实”的价值投资理念。
分析人士指出,2001年至2005年价值投资理念之所以能够发芽滋长,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与A股市场的疲弱形成反差的是,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脚步却有持续加快迹象。同时,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贸出口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出口增速持续处于高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流动性逐渐趋于宽松。所有的这一切,为依托价值投资理念制造牛股提供了绝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