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九芝堂,就不能不提到
同仁堂 和
东阿阿胶 ,因为他们仨太像了:做的产品相似、都是上百年的老字号、品牌价值都比较突出,但我们来看看他们三个的经营状况和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不支持站外图片]
从表中可以看到,九芝堂从2003年开始业务基本上停滞不前了,而东阿阿胶和同仁堂的收入都翻了好几番,大家做的产品差不多,为什么业绩相差那么多,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九芝堂管理不善(事实上,市场对九芝堂的低估值也是基于公司管理层的不思进取)。对股市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九芝堂前实际控制人魏东对九芝堂的实业经营不在意,他在乎的是利用九芝堂这个平台施展他的资本运作之术,一个不注重实业经营的制造业公司怎么可能有好的业绩?2008年,涌金系掌门人魏东突然去世,九芝堂的资本运作之术戛然而止,经历两年的动荡,2010年,魏东的兄长魏锋接任董事长一职,表示要回归实业,终于让人看到了300年公司凤凰涅槃的希望。
九芝堂是做OTC医药的,做OTC药跟做酒差不多,关键在于产品的知名度和对销售渠道的掌控。2012年1月,公司请来了在医药营销的泰斗级人物程继忠担任公司的总经理,请程继忠来掌舵,说明公司董事会看到了公司发展的软肋,认识到营销对公司的重要性,只要能发挥程继忠的能量,公司未来业绩的想像空间是非常大的。平心而论,九芝堂这个公司是不错的,从2003年到2011年,公司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但是经营现金流一直非常不错,反映出公司的造血能力非常强,这些年虽然没增长,但也没败家,资产负债率也一如既往的维持在20%一下,而且公司300年的牌子足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导致今天这个状况,是因为好的公司、品牌没有好的人去经营。
九芝堂的管理、营销转型已经开始,但从管理转型到业绩爆发,这中间须有一个过程。2011年四季度公司业绩有些超预期,但我还不能十分肯定的说业绩已经到了拐点,因为2011年四季度的收入并没有怎么增加,利润增加是因为消减了部分销售费用。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公司营销方式由终端推动型向渠道推动型的转变。终端推动型靠消费者主动选择公司的产品,因而前提是公司的产品有足够的知名度,大量广告是必不可少的。而渠道推动型则依靠渠道推销人员的推销,如果公司给经销商和药店的价差大,那渠道商推销的力度就大,广告费用反而可以相对少一些。目前渠道推动型是OTC药企的主流营销方式,毕竟当你去药店买药,医师的推荐是你的重要参考依据。
九芝堂可以买吗?我认为可以买,即使没有程继忠的加盟,跟同仁堂和阿胶比,估值上也是有优势的。但是什么时候买呢?对于风险偏好比较大,能拿一年以上,不在乎一时的涨跌的人来说,可以在业绩出现拐点之前买进(这样的人会获得很大的收益,但也会承担公司转型失败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小的人,可以等业绩确认出现拐点时再买进不迟。业绩拐点确认不见得就会出现股价的高点,比如
酒鬼酒 、沱牌和
海信电器 ,都是在今年1月份确认业绩爆发的拐点,股价照样上涨不少。在这个市场上,后知后觉者永远占多数,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拐点时就看到业绩拐点的毕竟少数,这样的人固然能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但也会面临独自坚守和暂时浮亏的痛苦。大部分人还是只有等到公司公告业绩大增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个公司的业绩这么好,怎么早没发现?接下来如果大家对公司的业绩分析后发现还能能保持甚至会不断超预期,各路资金会不请自来,那个时候才是股价涨的最好的时候。
再来说说九芝堂最近股价,从公告程继忠担任总经理那天开始,公司股价开始走强,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些投资者看好程继忠而买入九芝堂,4月17日大涨也许是因为2011年业绩有些超出市场预期,但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我的理解是那天的大涨还是跟程继忠有关。为什么呢?假设没有程继忠加盟这回事,光凭10%左右的超预期的业绩,九芝堂不大会大涨并连续几天上涨,大涨的逻辑我估计是:没有程继忠的九芝堂都能超预期,那有了程继忠的九芝堂还不得更加超预期啊?(甚至不排除某些人因为2011年业绩超预期而认为公司业绩拐点出现,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股市上本来就没有假如这么一说)后来4月25日一季报公布后,公司业绩未达到市场预期,股价一直很纠结,一直在一个平台整理。目前公司股价的催化剂要看半年报,如果半年报业绩再次超预期,则可以确认公司业绩拐点的出现,股价就将打开上涨空间。
总之,九芝堂回归实业、营销转型、未来业绩持续高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就看业绩什么时候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