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二:赚了利润不赚钱
A股上市公司第二大隐忧,是净利润与现金流的不对等。换句话说,很多上市公司赚的是账面利润,而不是实实在在的金钱。
巨灵财经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272家上市公司在净利润增长14%的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却仅同比增长8.79%,为2.59万亿元。
关键问题是,除了金融、资源等垄断企业外,许多公司经营现金流出现萎缩,甚至是巨额净流出。
现金流榜单中,工行依旧雄踞榜首,去年经营现金净流入3481.23亿元,平均每天净流入9.54亿元。其次是中石油,全年经营现金净流入2901.55亿元,平均每天流入7.95亿元。而排名前20的公司去年共实现经营现金净流入2.38万亿元,占比高达91.89%,高于净利润前20名占比18个百分点。
上述20家公司之外的1252家公司,201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仅为2198.16亿元,同比下降49.83%。其中,有370家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数。
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存货高企是占据上市公司现金流的重要原因。截至12月31日,1272家公司应收账款净额为1.2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095.21亿元,增幅高达68.32%;存货账面价值2.4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42.63亿元,增幅达到28.98%。
地产公司是现金流出的大户,也是存货积压的大户。巨灵财经统计数据显示,已经公布年报的61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证监会行业分类)2011年年底账面存货已经达到6838.05亿元,较年初增加2094.64亿元,平均每家房地产公司积压存货超过100亿元。按照61家公司2011年总营业成本1345.25亿元估算,即使不再开工新项目,旧项目也不再增加新投入,这61家公司平均也需要5.08年才能将现有存货全部消化。
一些中小板、创业板企业的存货绝对金额虽然没有房地产公司那么吓人,但是它们也饱受存货占用资金之苦。
如
汤臣倍健去年存货余额达到1.14亿元,较2010年年末增加70.20%,而2010年存货余额为6709.48万元,较2009年年末增加100.60%。
应收账款对企业盈利的侵蚀更加明显。特别是已经陷入行业寒冬的企业,即使通过承受坏账风险来保证收入,有时也无法扭转盈利下滑、甚至亏损的局面。
如光伏行业的
超日太阳,去年一直因高企的应收账款,受到市场诟病。公司一季报显示,2011年初应收账款余额约6.50亿元,到去年一季度末增至9.92亿元,去年中报时暴增至19.26亿元,已经超过了上半年17.98亿元的营业收入总额。到三季报时,应收账款增至20.35亿元。对此,公司表示,前三季度销售客户基本集中在光伏电站建设商,其建设运行机制导致回收期较传统零售客户更长。
今年1月31日,超日太阳修正了业绩预告,表示去年业绩同比下降35%~65%,原因之一就是“滚动的应收账款总额同比有较大幅度增加,计提坏账准备同比也有较大幅增加”。
某券商策略分析师指出,应收账款和存货大幅增加,一是反映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实现收入,不惜采用更加宽松的信贷政策,承担坏账风险;另外也反映了实体经济活力下降。“现在货币政策并未实质性宽松,而企业通过正常经营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下降,这将减弱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会引发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需求。一旦无法再通过牺牲现金流来获得利润增长,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是最自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