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转帖)乡村调查报告之 --- 云南农村探亲见闻

12-03-08 09:48 2729次浏览
shawnee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论坛里有人已贴了湖南农村的见闻,我来贴一份云南农村的见闻

----------------------------------------------------------------------------------
清风乱翻

我每年都去云南的农村探亲,把在农村见到的一些情况写下来,供有兴趣而又没有农村经验的朋友参考。
我比较熟悉的一个自然村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河谷地区,从昆明经高等级公路,之后是20公里二级公路和10公里柏油铺的县道可直达村中,客运车比较多,交通便利。目前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50公里,不过离最新修建的铁路只有13公里了。
小村约有50户人家、人口接近200人。多数农业家庭粮食、蔬菜、肉食可以自给自足,每户核桃果每年收入千元至万元不等。一半以上家庭有壮年劳力,每年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两月左右(初级劳务和果树嫁接各半)可积蓄五、六千补贴家用。
约有10户人家属于半农业性质,他们算是当地的“小康”,一般除了蔬菜自己种以外,每年能有2~10万的工资类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当地小学教师、医生、村干部和经营日杂等小生意的以及部分退休后回农村居住的原公职人员。长期外出打工的不足10人,主要是中学毕业不愿回家务农的青年。陆续有在城市打工不适应又回家的。
六、七十年代生人有约两成青年通过求学,辗转进入了城市安家,但80之后通过读书跃出农门的人非常少,少数谋到公职的也基本是乡村干部、教员之类。
极贫困的有3户,几乎都是祖上没有家底又懒惰造成的,都有老屋可以住,粮食蔬菜可以果腹,衣服基本靠接济。
立足当地农业致富的首富,目前除了约4亩的院子比较显眼,上面的建筑物以及固定资产倒真不算多,按当地市值也就几十万。男女主人主要是有胆识、勤劳,务农以外,从80年代至今先后做过粮食加工、木材收购、屠宰、果品收购及粗加工等,逐渐积累下的家业。
以上属于多年来该村比较稳定的结构。近三年约10人参与了季节性的特色农产品收购,每年能赚两三万。另有一户,以前属于贫困户,两年前抓住一拨机会,利用互联网搭桥,完成了几次特色苗木的大宗交易,赚了几十万不详,算是暴发户,后续发展有待观察。
当地经济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山林确权以后,8成的村民近4、5年都到离家几公里的山上种植了核桃树,每户几十株到几百株不等,目前还没有进入大量收获期。核桃一般两年或三年嫁接苗才可以种到山上,正常管理经过4、5年才开始挂果,8到10年才逐步进入盛果期,之后能盛产上百年。按当前市价,一株盛果期的核桃年销售收入两千到近万元不等。据小样本调查,每株核桃苗每年的维护成本需三百元(自家劳力多的可以冲抵一些),对于这个低收入的农村,能坚持到收获的家庭还是要克服不小困难的。
周边地区也在大量种植核桃,据我在农贸市场的观察,2011年核桃产量已经有明显放大,但价格还算稳中有升。核桃本是个好作物,未来巨量核桃进入盛产,必定对传统的消费形式和价格形成冲击。面对新的产销形势,不知道当地政府有没有进行部署。遗憾的是据我所知,目前没有听说。
当地几乎所有家庭都居住在独立院子中,主屋为土墙木架瓦顶的两层房,多数另有独立的厨房、厕所、畜圈。当地农业户口的可以免费申请到宅基地,在上面建一栋当地常见的两层共六小间的土木瓦房10万元可以搞定(欠下的劳力以后慢慢还)。80年代初就通了电、村民集资将山泉水引到了各家各户。
尽数村民都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费、住院费用65%可以报销,两年前听在县医院工作的同学说,农民上医院看病、住院呈爆发增长。农村人口除了缴自己用的电费,已经不再缴纳任何税费,还有一些专项的补贴费用发放,08年到现在,家家户户安装的太阳能有千元补贴,将外墙统一刷白有几百元补贴,新建厕所有几百元补贴。还有一些具体的如“种粮补贴”、“母猪补贴”之类的。去年开始全面推进养老保险,60岁开始每月可领取200多元,80岁开始另有高龄补贴300多元。
当地的娱乐活动不多,八十年代之前少数人家听收音机,约一月可以看到场露天电影,其他人串门聊天或关灯上床。九十年代多数家庭看电视、影碟。近10年来更多元了,但打麻将占据了主流。不但休闲打,专业打麻将的村民也有好几个。其中一个靠四处打麻将赢钱盖了一栋房子。有退休教师组织大家晚饭后“打歌”(当地的民族舞),还是偶尔有一二十人参与。
当地比较隆重的活动是婚丧事,不仅亲戚要参加,全村所有家庭、半数人口都要参与,在主家杀猪做菜摆宴席,正客一天、相帮两天,共三天。此外,多数家庭每年腊月都要“杀年猪”,当天也请乡亲一起聚餐。婚丧事客人要送礼金,吃年猪饭则不必送。多数人家在吃上舍得花销,譬如杀年猪当天可以请乡亲吃完一头猪,还有些人家额外买来烤鸭、鱼、羊等待客。
典型家庭一:常住5人,爷爷78岁,其小儿子36、儿媳不祥、孙子7岁和2岁各一。他家主要精力在当地务农,种有5亩田,夏季水稻和玉米,冬季麦子和蚕豆,还有几颗盛产的核桃树每年可以收入三四千元,四年前上山种了近百棵核桃树还没有收成,经常喂两三头猪、两三头奶牛和一些鸡,产的粮食和畜禽除了自己吃之外,可以卖大概1/3,刨去成本赚不了几千元钱。小儿子每年外出务工两个月可带回五千元钱(做过嫁接核桃、也到省城做过初级电工)。爷爷的大女儿嫁到外村了,是个小学教师。爷爷每月从政府领取200多元养老保险,全家成年人享受65%报销的医保。居住独立院子的土木结构瓦房。
典型家庭二:常住人口5人,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女。爷爷67岁,儿子37岁。与家庭基本一样居住独立院子的土木瓦房、种粮、养猪鸡、种有未收成的核桃树、儿子偶尔外出务工,他们不养牛而是养了2、3十只养,爷爷每天赶去山上放牧。还有不同在于:爷爷共有4个儿女,都各自成立家庭,在本村务农,也各自建了房子;当年包产到户时他家分到的核桃树比较小,数量相对多,几年前已盛产,每年共可收4、5万元,但要分给4个家庭。
家庭三:常住三人,阿婆84岁是家中唯一农业人口,每月可以从政府领取300多元高龄补贴和200多元养老保险。多数儿孙在外定居,有在县城的也有在省城、在美国的,是当地读书人最多的家庭。她女儿和女婿退休后回老家同阿婆同住已4、5年,他们每年有约5万元退休金,种少量粗粮喂鸡、种一些蔬菜家庭吃。他们居住的老屋为当地比较普遍的土木结构二层瓦房,独立院子。
家庭四:常住两人,夫妻二人,男主人48岁,种有水稻、麦子,男主人断续做过生猪生意、屠宰,去年买了辆三轮摩托偶尔载客拉货。按说男主人在当地算是赚钱比较积极的人之一,但是目前房屋和家私在当地算中下。他多年前将前妻休了,现在这个是第二妻。他们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打工。
家庭五:父子两人,父亲57岁,女主人几年前因病去逝,儿子28岁未成家,有两个女儿长得比较清秀,已嫁人。儿子高中毕业曾到昆明做装修工,吃不了苦干了几月回家务农至今。同样的工作起步,他一个表哥干了十多年,4年前已经在昆明买房安家。这父子俩都偏懒,目前种田果腹,除了核桃每年能卖两三千元外,没有别的收入,一直居住在祖屋。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2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shawnee

12-04-11 10:21

0
第三当然是理想之选。但90%的人没有这么中正,不是1,就是2。
shawnee

12-04-10 16:36

0
出去旅游,去住农家乐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来,吃住自由随性,便宜倒还是其次的了。
二来,可以了解一下我们这些城里人并不熟悉的农村,也算是社会调查吧。
shawnee

12-04-10 16:30

0
这次清明假期,去了浙江临安的一户农家里住了几日。和农家老伯闲坐聊天,了解了一些农村的情况。

他们村里60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200左右的退休金。还有每年交30元,可报销50%的医疗费,感觉也比较满意。

他家的农家乐生意算村里面顶尖的了,旺季每天基本住满,淡季也能做到每个周末有人住。他指了指坡上另一户装修不错的农家说,那家从过完年到现在还没开过张。

家里毗邻起了两栋楼,总共有68张床位。最新的那栋11年国庆造好,花费90万。据他说,他家那栋老楼每年可产出纯收入十余万左右。

临安市对于农家乐还是相当扶持的。据他说,他们开农家乐是不收税的,不过开办前要有些培训。因此,那里的农家乐极兴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感觉这家对日子还是挺满意的。当然,也有不满意,对干部的腐败不满意。

开办农家乐,农民固然增收了,不过我感觉,有些缺乏规划,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不小,为了建房修路到处都有大片裸露的黄土。多数人去开农家乐,传统农业自然也不搞了,很多原本的农田里都种上了竹子。但竹子这东西吸水太强,其实对绿化并不很好。据从前来过的人讲,这里的山没有以前绿了。不过,水倒还清澈。蔬菜在那儿居然很贵,还是因为种的人少了,求的人多了。供需规律在起作用,没什么好讲的。农村的电费也不便宜,1块多一度电。人工同样不便宜,请个烧菜的厨师,人工费要1,2百一天了。说05,06年刚开办那儿会儿,才30,40块的。因为人工贵,农家乐的规模也不大,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家里老老少少齐上阵。清明假期那阵,老俩口都是每天3,4点起来,到了晚上8,9点才能坐下歇会。感觉还是挺辛苦的。
shawnee

12-03-13 09:18

0
无论数据如何,但有一点是真的,即针对农村人口的补贴是广泛存在的。
一天

12-03-10 10:02

0
我也是云南人,LZ的数据是挑最好的人家吧?
退休金5万?
60岁以上每月200?

你说的是世外桃源吧?
石头脑壳

12-03-09 15:36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shawnee

12-03-09 15:19

0
更多农村信息...

广东
我在广东欠发达地区,,我来说两个地方,出生地和工作地.
出生地,靠近县城,没有山,只有田,大部分青年都外出广州深圳东莞打工,一般除老屋都新建有钢筋水泥新房子,.留在家里的一般都是从事建筑业和做小生意为主..,除了外出过年回家开私车,家里私家车子基本上没有的,在农村能发财的很少.现在种田什么都用机械,农民很闲,除了农忙天天打麻将,买私彩.
工作地,一个山区,距离县城50公里海拔600米,适合种绿茶,以前价格不好,而现在茶叶价格不错,如果每年春茶可以采摘500斤以上的话,整年的茶叶纯利可得15000元左右.所以大家都不种田,都种茶,农民也是很闲,除了农忙天天打麻将,买私彩.
广东地方都是人多地少,人多山少,所以不用很多人在农村就可以靠机械种田种茶.所以大家都很闲,很闲文化娱乐锻炼根本没有,就是打牌买私彩的多.
现在推广新农保,农民超过60岁,只要用10元钱开个户,每个月政府就给50元.当然还可以出钱买,最低档70周岁以上一次性出600(60周岁1500元),每个月可以有10元钱,加上政府的补贴50元,每个月至少有60元.新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只要30元就可以购买,因为政府补贴200多.

广东的好处其实就路好,无论多偏远的路,只要是行政村,公路一定是通的,所以只要勤快的人是不愁吃穿,农村通常都是懒的人才穷,至于计划生育,农村基本上都是2个以上的小孩,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确不行,很多早早辍学,出去打工....

农村寿命现在80岁老人比比皆是....

江西
我也是来自农村的,江西中部一个小地方,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算是比较适合居住的农村,童年这里有很多美好回忆,我每年都回去一两次。

这10来年农村变化最大的是住房的改善,之乎家家户户盖起了三层小楼,去年回家发现,连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也盖起了新房。这对农民来说,可能要花费他们多年的积蓄。建起来的房子利用率很低,当中很多农户房子建起来后,装修一新,没有好的去处,还得去深圳打工,所以常年大门紧闭。

我们那里是山青水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我爷爷奶奶辈都是90多岁的高龄,普遍老人高寿,但就是这2-3年,发现有些叔伯辈的走的比较早,都只有60多岁。本地水土环境并未受到破坏,分析原因,喝自酿水酒太多,抽烟猛,胃癌肺癌的比例大,农村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戒酒戒烟。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合格食品带来的,农村充斥着大量的伪劣产品,农民缺乏保护意识。

在我们那里留守儿童问题并不突出,很多外出的家庭普遍都带上小孩,即使有小孩留在家里,夫妻俩起码有一个在家。但明显感觉农村的人气在下降,往城里迁的家庭增长很快,平日里回去,村里村外很少见到人走动。

分析下农村人口外迁的情况,我家附近有十来户人家,女孩子外嫁的情况不分析,主要像我这种成了家的男孩子(30-40岁),有一半已经脱离农村。

一位在城里做了老师买了房,小孩都是自己带;一位在东莞开了厂,有车有房,父母全部过去帮带小孩;一位在深圳做外贸生意,有车有房,父母也全部过去帮带小孩;一位在外地也有自己的公司,有车有房,父母阶段性过去帮带小孩。

还留在农村的5-6个像我这种年纪的,一般都学有一门手艺,木工、泥水匠,电焊工,手艺工在南方工资一般150-200元一天,但不保障天天有活干。现在农村集中搞建房,很多人在家里倒是很有生意,一年到头没什么闲着。

真正一门心思种地的少,很多优质粮田集中到少数几户人家。用工成本大,插秧100块钱一亩(手工插秧),收割150-200元一亩(收割机),地租100元每亩。就算收成好,农民也没多少赚头,从农民手里收购的粮食100斤110元。可怜农民了,去年回去,吃着家里的米饭,比我在南方买的4元一斤的米煮的饭还香。

说说农村家电普及的情况,液晶电视在农村刚刚开始流行,普及率40-50%,一般是中端国产液晶,冰箱的普及率估计有30%左右。洗衣机在我们那边还没见到,普及率为0%。空调一般一户在主卧室装一台,普及率20%左右。

其他片段
1. 老家在湖北西部,这几年每年都回去,感觉:1,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了;2,粮食产量到了900公斤/亩,粮食问题是个伪问题。

2. 农村这两年的变化是巨大了,比如说公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了。像乡村里,镇府出钱请挖掘机,当地人出地,村村通了。

3. 我的老家在陕西省渭南市农村,曾经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家的苹果很赚钱,家家户户盖新房,日子普遍很好。后来,苹果过剩了,税收又重,农民挖了苹果树种棉花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收入比农村多。农村除了道路实现了村村通以外,总体情况还不如过去好。

4. 前年,我一个河北农村的亲戚,家里几亩地被征收,给了三十万。全家都很开心,买车,盖房,现在估计所剩无几了。万一经济危机,一大群这样的农民兄弟找不到工作,地又没了……

5. 农村的情况这几年确实好许多了。过年刚回了一次家乡,发现村里的汽车多起来了。亲戚都说让回家乡发展算了,别呆深圳了。每次回家乡,哥就感觉自己就是一城里来的穷人了。

6. 过年回LG老家江西,看到的情况是:农村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只有点钱的都在城镇上买了房,弟妺在村卫生所,过年发的节日费1万元,城镇的消费水平不比大城市便宜,衣服比深圳贵,打折少,有了钱,大家都愿意穿品牌。菜价比深圳略便宜(可能是过年期间)。农村里的供电系统还跟不上,电压不足。LG家是装了自来水,可还是用井水比较多。亲戚间在农村有点头脑的都利用资源和赚到钱,但小孩子的教育明显没跟上。以后想到再补充

7. 我家山东聊城,主要产小麦玉米。只说我们村的情况,地没有荒废,但是年轻人确实都出去打工,只在过年时候回家。村里剩下的主要是40以上的人。打工的收入没有太多吧。我们村很小,收入差距很大,但是收入多的也是正当途径,在外混的好,工作的好。老人年龄还是很高的啊。没有什么大病。

8. 我们一个小山村,200口人不到,现在村里的田地也基本都荒掉了。不过,对于原帖的结论我不赞同。农民不耕种土地,是因为土地产出太少。而修路造房,产出却多了去了。某些农村的耕种不具有比较优势,为啥不放弃耕种,去做更有产出的事情呢? 我们村种的八角、竹笋,七八年前每家有几千上万块钱的产出,现在也没人要了,雇工采摘或自己采摘,算算人工伙食,能剩下的少的很,还不如去打工算了。
粉红豹

12-03-09 10:54

0
顶个有心云南人
somewind

12-03-09 10:42

0
“农民上医院看病、住院呈爆发增长”

  这个现象可能有普遍性  之前  俺也发现基层医院爆满

  医疗行业  出牛股  概率极大
寂听

12-03-09 10:31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谢谢提供情报。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