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投资移民政策被指给中国人量身定做 像陷阱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1-11-25 09:42 打印 | 转发 | 评论 在今年所有美国投资移民申请者中 中国申请者占到75%
根据美国移民服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今年共有2969名中国公民申请了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即“第五类优先就业型移民签证”,是美国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设立的投资移民签证——编者注),934人获得批准。在今年所有美国投资移民申请者中,中国申请者占到75%。
招商银行和贝恩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国大陆富人里,60%的人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投资移民打算。在受访的亿万富翁中,27%的人已完成投资移民,47%的人正在考虑移民。
“投资移民是美国专门针对中国富人设计的一个项目。”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肖炼,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投资移民可能是“陷阱”。选择投资移民美国可能面临多种风险。
“像是给中国人量身定做”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投资移民潮?
肖炼:出现投资移民潮,并不是因为这两年想移民美国的人突然多了,而是和美国当前的移民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两年,美国政府突然对中国人的投资移民热情起来,本该在2009年10月30日到期的“EB-5经济特区项目”(该项目针对EB-5投资移民者设立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内,移民申请者的最低条件为投资金额不少于50万美元,同时需要创造至少10个全职就业机会——编者注),被延长至2012年10月30日。
记者: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做?
肖炼:众所周知,美国当前还没完全走出经济危机,投资与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于是,吸引大量中国人投资,成为改善美国经济低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虽说每个移民者的最低投资额为50万美元,但实际上许多移民者的投资额要高于50万美元。这样算下来,美国光是通过吸引中国人投资移民,就可获得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现金流。
同时,投资移民还需在美国当地创造10个以上的全职就业机会。
此外,美国房市依然低迷,投资移民的中国人就扮演起了美国地产救市者的角色。
记者:有评论说,现在的美国投资移民政策感觉像是给中国人量身定做的。
肖炼:的确。如今“50万美元让你立刻变成美国人”、“移民美国一条龙服务”等各式各样的移民广告在国内铺天盖地。一些国人至今对国外,特别是对美国的生活抱有幻想,认为美国什么都比国内好。而且,中国人有个惯,不论走到哪儿都爱买房子。这也是美国投资移民政策设计者愿意看到的。
可能面临诸多风险
记者:不过,在有些国人看来,花50万美元就能移民到美国,像是天上掉馅饼了。
肖炼:依我看,可能是“馅饼”,更可能是“陷阱”。投资移民可能套牢部分移民申请人。美国之所以欢迎中国的投资移民者,关键是看上了中国人兜里的钱以及能创造的就业机会。他们不可能白白欢迎你过去分享他们的福利蛋糕。更重要的是,投资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可能面临经济、社会生活、法律、安全等多种风险。
记者:您所指的经济风险是什么?
肖炼:按照移民签证的条件,移民者必须在美国有投资,并且雇用当地人就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连美国商人都不愿在本土投资,纷纷把工厂建在中国、越南等地,难道中国人到美国开公司就能赚钱?
美国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很高,这会导致移民者经营成本上升;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像工会,力量非常大,这对移民者的经营是个很大挑战;如果遇到纠纷,需要打官司,大多数中国移民不精通英语,更不熟悉美国联邦和地方法律,这将是更大的困难。
对于移民者来说,当前在美国投资,赔钱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赚钱的可能性。按照美国现在的投资移民政策,50万美元加10个就业机会,换来的只是有条件的移民签证,要等到移民者的投资行为维持两年后,才能申请转为永久居民签证。而这两年,一个赔钱的投资项目就像一个巨大的窟窿,移民者不知道要往里面填多少钱。而且,一旦投资项目没能维持两年,签证会被取消,移民者就需要自行承担投资项目失败等一系列损失。
记者:生活风险又有哪些?
肖炼:美国的福利体系比较完善,但享受好的福利是以缴纳高额税收为前提的,没缴足税款,移民不可能享受各式各样的福利待遇。由于在美投资经济风险很高,一些移民者基本上过着“没有进项,只有出项”的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语言再不通的话,衣、食、住、行都会很不方便。最重要的是,移民可能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中国青年报)
0
浙江富商移民潮追踪: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国籍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1-12-07 16:20 打印 | 转发 | 评论 国外给了名额,媒体给了最好的移民宣传,很多民企很可能在这一轮舆论漩涡中选择移民。不解决民企生存环境的“重”与“痛”,接下来很可能会迎来一轮真正的移民大爆发。
11月的浙江义乌,气候远比北方暖和,唯有早晚略显凉意。
伊美广场大酒店里,人来人往,这里每周一场的移民宣讲会如期举行,听完之后,几十人渐次离去,只剩下三两个人在咨询,看似与往常一样。只是,咨询的人更加警惕陌生人的存在,并不愿和记者就任何移民的问题交谈。他们试图用“个人隐私”将关于移民的一切都包裹、隐藏起来——尽管移民并非一个禁忌的话题。但,当下除外。富商移民的话题连日来持续升温。
有媒体日前报道说,在温州债务危机当中,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主以实业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再通过各种地下途径将资金转移出境,等待时机宣告破产后移居海外。“如今很多义乌的企业主名下基本已是空壳子。”
舆论对此大哗。有学者甚至指出,这些人富商移民,只考虑个人因素,而不管国家大局和国家政策,没有肩负起先富起来应有的责任,而且他们将受惠于国家政策和广大员工辛勤汗水的财富转移至海外,产生的影响是恶劣的。
日前,记者前往义乌实地调查,得到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不同说法,其中一些值得人们深思。
移民国外的人数确实在上升
外界的舆论压力已经传递到了义乌当地。
面对面采访一些民营老板,本报记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点,移民话题开始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现在,他们担心的不是财富的来源被质疑,而是他们担心自己被推置道德的审判台上,被质疑为向海外转移财富。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很难给出一个“是”或“不是”的回答,颇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味道。
中国小商品城日用百货商会会长楼仲平,比较了解民营企业主的心态。他表示,企业主移民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就义乌、浙江的情况看,移民人数和留在国内的企业主相比,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近两年来,移民国外的人数确实在上升,但是“民企是否引领了这波移民潮”这值得探讨。
尽管民营企业家移民早已存在,但近来才开始升温为热点话题。
今年4月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有60%受访者已经完成或正在考虑投资移民,在可投资资产过亿的富豪中,有27%已完成移民,47%表示正在考虑。
近日,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称,14%的中国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另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
这些听起来言之凿凿的数据,着实让不少人心存担忧,但也有不少人质疑。
义乌市公证处主任骆敏给出的数据似乎同样具有说服力。他介绍说,没有发现义乌有所谓的“移民潮”,今年的1月到10月期间,公证处共办理移民公证29件,比去年同期的24件仅增5件。2009到2011这三年,基本情况是每月两件,“从我们这里来看,办移民公证的人数最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
但一家移民中介公司的林姓工作人员认为,义乌当地公证处的数据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因为移民不一定非要在当地办公证。他坦言,最近几年来,他们办理移民的人数在逐年增长。至于是否存在最近媒体所报道的“假破产真移民”现象,他表示不了解具体的实际情况,也不方便透露太多,毕竟这是属于客户的隐私。或许是出于职业惯,他不忘怂恿本报记者,“你最好也尽快办理移民。3到5年内政策可能有变。”
对于民企老板移民的数据,本报记者还相继询问了义乌的公安、工商、外事等相关部门,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答案。他们表示,移民具体的数量以及去向,他们的部门并不掌握。当地一名政府官员称,“谁也弄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也不知道社会上那些调查数据从何而来。我个人认为这些数据也就是老板们自己说说而已。”
“策略性移民”占较大比例
11月2日,《国际先驱导报》联合做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短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近3000网民投票。
结果显示:有36.43%的网民投票认为,富商移民是为了“逃避可能发生的违法制裁”;31.48%的网友认为,富商移民是因为“国外的教育和生活资源等比国内优越”;在影响问题上,45.2%的认为,富商移民“将导致国内人才和财富流失”;41.3%的认为,长期下去,对国家发展不利。
关于民企老板(富豪)移民的原因,显然很难简单地归结于哪一种。有研究机构认为,海外置产和投资是他们选择移民的主要原因。支撑的一个证据,就是在美国投资房地产的中国人数量大幅增加。自2008年以来,“到国外去抄底房地产”这样的口号,就一直存在。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富豪们选择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策略性移民”占较大比例,他们通过海外投资获得海外身份,为家人和子女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环境,而自己的生意和资产大多都还是在国内。义乌市公证处主任骆敏说,移民公证过程中有一个询问移民目的的环节,她经手的案卷90%以上的移民申请者是为子女教育。
有多份研究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海外投资、便于旅游、生育子女、税赋较轻等因素是移民的民企老板给出的答案。也有观点认为,基于国内投资环境的压力,以及对私有财产安全的担忧,不少民营企业老板将其资产转移至海外。移民者倾向于认为,外国有着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高的私有财产保护水平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财产来路不明的企业家,想通过移民的方式将财产转移到国外“漂白”。
至于民企老板(富豪)移民海外的影响,则有不同观点。乐观者认为,这是正常情况,不必太大惊小怪,因为这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进步。
在浙江,不少人对移民更是持开放态度。这跟当地的浙商文化分不开。浙商是民资海外投资的开拓者。青田等地因为许多人在海外做生意而被称为侨乡。本土浙江、省外浙江和世界浙江正成为“浙江人经济”崛起的新坐标,海外投资一直是浙商“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浙江让浙商流淌着“向外”的血液,每当海外有新的投资机会或“价值洼地”出现的时候,他们总会勇立潮头,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舞台。
多个移民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浙江老板拿“绿卡”的比其他省份多。
真正的移民潮或可能爆发
对抱有叶落归根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移民海外,背后肯定有着不一般的滋味。假如真的出现了所谓的民企老板“移民潮”,“难道整个社会不该反思,他们为什么要移民?”楼仲平反问。
一些民企老板表示,核心问题仍是民间资本投资压力如何纾解的问题。去年以来,国内楼市、股市低迷,善于逐利的浙江民资开始将目光向海外转移。在10月底举行的浙江省第18届房博会上,往年的温州炒房团不见踪影;在二手房市,多个中介公司坦言,许多温州投资客开始保本“抛售”,涌动的温州民资开始撤出经营多年的楼市,它们向何处去?
“国外移民政策的放宽,和国内民营企业的投资需求,两方面促成移民人数的增长。” 楼仲平表示,在移民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主违规违法情况,但这是极个别的。“我常年关注义乌本地的民企发展,经常和企业主座谈,也常搞调研,我自信我了解的情况应该是义乌民企的主流。”楼仲平说。
今年初以来,企业界关于本轮调控收紧了流动性的“叫苦”声从未断绝,与此同时,制造业受制于原材料涨价、员工工资涨价及用地紧张、用电紧张的局面。移民,被一些人解读为民企老板为应付“危机”买保险。
据本报记者调查,杭州、温州、义乌等地的民企移民,实际上大多数只是拿到了“绿卡”身份,而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国籍以及在国内的生意。“所谓的移民,只是一条退路而已,选还是不选,现在都还未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企老板告诉记者。
被问及是否会移民,此间多位民营企业家表示,移民与否是自己的自由。从香港、台湾过往的移民潮看,一个时期的集中移民,常常会在不远的将来有一个回潮。长远来看,移民总是在动态中保持相对平衡。
“国外给了名额,媒体给了最好的移民宣传,很多民企很可能在这一轮舆论漩涡中选择移民”,楼仲平不无忧虑地说,“不解决民企生存环境的‘重’与‘痛’,接下来很可能会迎来真正的移民大爆发”。
0
中国知识精英流失全球第一 移民潮背后中美博弈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1-11-15 13:51 打印 | 转发 | 评论 一面是积极地吸引海外投资,一面是投资移民“蠢蠢欲动”,中美两国的资本流向格局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中国海外人才流失近80万
为吸引投资移民,提振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美国国会提案称“外国人购房超50万美元可获美国居民签证”,道理似乎很简单:在国内购买力相对住房需求极度饱和的情况下,借助移民的力量消化过剩的房屋存量,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复苏;50万美元换来的美国永久居留权(即“绿卡”),并不能直接找工作,但可以带来更具财富实力的消费,进而能够打破消费萎靡不振的僵局。
美国还准备成立跨23部委的办公室,大力推动美国“招商引资”行动,并通过本国的市场、资源优势重振美国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投资外移以及内需后续增长乏力,很多国家都把移民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也经历了从劳工移民、留学移民到如今以智富阶层为主力的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中国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
在国际移民大潮中,近几年中国海外移民也呈扩大趋势。中国社科院2007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中国知识精英的流失也成为全球之首。自1978年以来,中国有107万海外留学生,而只有27.5万人回国,有近3/4的人才流失海外。
留住“财富”要先打破垄断
近些年中国如此大规模的“潮涌现象”,不仅造成了中国的财富流失、人才的流失、税收的流失、消费的流失,更对中国“橄榄型社会”的建立造成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然而在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中国也正在付出巨大的增长代价: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较高的税收负担和较低的福利水平等等,这一切开始动摇了人们幸福的基础。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国民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政府总支出的1/2到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NP)的20%~30%。而相比之下我国2009年中央财政中的社保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分别为7.6%、2.7%、4.5%,整体国民福利水平相去甚远。
投资移民看重的是发达国家相对宽松的创业制度环境。金融危机以后,为提高全球竞争能力,美国采取了诸多鼓励投资政策,如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提供劳务、投资和培训服务等。对于在非中心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开发区投资的企业,美国政府还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与之相比,中国与企业创业相适应的孵化体系、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等制度设计还很落后,体制障碍构成了基本的制度性约束。
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产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些原本做实体经济的民营资本移民意愿萌生,部分企业主甚至通过腾挪银行贷款或海外汇款等方式转移资产,资本外逃不但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也使得国家财富流失严重,防范财富大规模流出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通过更好机制和政策环境把财富(物质财富和人才财富)“留住”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议题。好的制度依靠的不是政府的经济反哺,而是打破垄断,制度保障的经济自由、产权自由和流动自由等,让更多的要素流动起来,应该扩大对内开放,通过制度安排让市场真正发挥其在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中国整体宏观税负,构建有益于民间投资的经济生态体系,创造财富并把财富留住。
0
中国知识精英流失全球第一 移民潮背后中美博弈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1-11-15 13:51 打印 | 转发 | 评论 一面是积极地吸引海外投资,一面是投资移民“蠢蠢欲动”,中美两国的资本流向格局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中国海外人才流失近80万
为吸引投资移民,提振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美国国会提案称“外国人购房超50万美元可获美国居民签证”,道理似乎很简单:在国内购买力相对住房需求极度饱和的情况下,借助移民的力量消化过剩的房屋存量,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复苏;50万美元换来的美国永久居留权(即“绿卡”),并不能直接找工作,但可以带来更具财富实力的消费,进而能够打破消费萎靡不振的僵局。
美国还准备成立跨23部委的办公室,大力推动美国“招商引资”行动,并通过本国的市场、资源优势重振美国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投资外移以及内需后续增长乏力,很多国家都把移民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也经历了从劳工移民、留学移民到如今以智富阶层为主力的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中国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
在国际移民大潮中,近几年中国海外移民也呈扩大趋势。中国社科院2007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中国知识精英的流失也成为全球之首。自1978年以来,中国有107万海外留学生,而只有27.5万人回国,有近3/4的人才流失海外。
留住“财富”要先打破垄断
近些年中国如此大规模的“潮涌现象”,不仅造成了中国的财富流失、人才的流失、税收的流失、消费的流失,更对中国“橄榄型社会”的建立造成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然而在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中国也正在付出巨大的增长代价: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较高的税收负担和较低的福利水平等等,这一切开始动摇了人们幸福的基础。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国民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政府总支出的1/2到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NP)的20%~30%。而相比之下我国2009年中央财政中的社保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分别为7.6%、2.7%、4.5%,整体国民福利水平相去甚远。
投资移民看重的是发达国家相对宽松的创业制度环境。金融危机以后,为提高全球竞争能力,美国采取了诸多鼓励投资政策,如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提供劳务、投资和培训服务等。对于在非中心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开发区投资的企业,美国政府还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与之相比,中国与企业创业相适应的孵化体系、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等制度设计还很落后,体制障碍构成了基本的制度性约束。
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产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些原本做实体经济的民营资本移民意愿萌生,部分企业主甚至通过腾挪银行贷款或海外汇款等方式转移资产,资本外逃不但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也使得国家财富流失严重,防范财富大规模流出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通过更好机制和政策环境把财富(物质财富和人才财富)“留住”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议题。好的制度依靠的不是政府的经济反哺,而是打破垄断,制度保障的经济自由、产权自由和流动自由等,让更多的要素流动起来,应该扩大对内开放,通过制度安排让市场真正发挥其在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中国整体宏观税负,构建有益于民间投资的经济生态体系,创造财富并把财富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