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利益之争?王会生PK鄂竟平

11-07-30 04:42 1851次浏览
小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中国政协》杂志 2011年第3期

解决水资源短缺希望在大海

文◎王会生
  水资源是支撑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北方淡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迫使政府投入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用以缓解京津冀严重缺水的现状。但是,跨流域调水受供水量、工期、造价、水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淡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保障的严峻形势,加快发展海水淡化, 扶持水电联产企业,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成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实施海水淡化产业的有利条件:一是海水淡化可以从增量上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作为提取淡水的基本原料,大海海水储量巨大,可以说取之不尽;三是海水是一种无国界的资源,不存在资源争夺;四是生产淡水的基本原料——海水,其成本为零,无需向任何一方付费;五是海水淡化生产稳定性强,不受原料供求和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六是淡化水的水质非常纯净,可与市场上销售的纯净水相比。
  从国际看,大规模应用海水淡化已有成功的实践,海水淡化已解决了约2亿人的用水问题,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水源。目前,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特别是以色列和美国等国,将海水淡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计划。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额已达248亿美元,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2015年预计将达到564亿美元。
  从国内看,近几年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全国海水淡化实际产水量已达到42.5万吨/日,占世界总量6.6‰。我国香港地区过去严重缺水,1975年建成了一个日产18万吨的海水淡化厂,现在淡化水已成香港全部生活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目前在建和待建的海水淡化工程有30多项,有1/3的工程淡化规模达到了10万吨/日以上,全部建成后,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195.8万吨/日。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国投北疆发电厂海水淡化装置,采用“发电—供热—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淡化水水质指标全部符合或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指标》,首次在国内实现淡化水大规模进入市政管网,缓解了天津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海水淡化技术己具备规模化应用的基本条件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技术指标已经完全成熟化,成本也逐步降低,能耗指标已下降了近90%,大规模海水淡化的技术条件日趋成熟,海水淡化朝着单台装置产能扩大和淡化厂建设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我国用反渗透法、蒸馏法、电解析法淡化海水都已经达到了工业生产规模。先后建成了25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5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初步构建了海水淡化的技术体系。其中,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海水淡化与跨流域调水相比更经济、更可靠
  海水淡化的成本费用与远程调水的成本费用相比相差不大。目前调水项目都是政府运作,价格并非由市场决定,但海水淡化的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由企业来运作,所以,最终算出来的海水淡化水价格总比调水价格高。问题在于调水的费用计量的是日常运行费与管理费,而没有将国家的工程投资费用、引水渠道的土地占用费、设备费,以及因引用水而造成的间接损失计入调水成本,如果将这些费用计算在内,那么远程调水的距离越长,其成本就会越高,可能远远高于海水淡化的成本费。
  海水淡化比调水更经济、更可靠,水量、水质更有保证,更适合我国国情。从已经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看,规划三条线总投资约5000多亿元,调水总量约450亿吨。如果用海水淡化解决近海地区的水资源紧缺,按照海水淡化吨成本计算,可节约一半投资,吨水成本也低于南水北调的成本,而且海水淡化水纯净,不减少陆地淡水总量。天津、唐山、青岛、烟台等严重缺水的城市都在海边,输水距离很短,建海水淡化工程经济上更合理。北京至渤海直线距离100多公里,都是平原,利用管道输送淡化水施工难度很低,基本不占农田,其难度远低于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工程。

  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确保国家水资源安全
  把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沿海缺水地区,特别是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战略决策去认真筹划,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泽子孙的民生工程。华北地下水的漏洞已经很大,现在天津滨海开发、环渤海地区上了一批大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源,发展是不能持续的。一旦真的水荒降临,就真像专家预测的那样,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成为不适合生活居住的地方。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近两年,我国海水淡化产量增长虽然较快,但目前仍然只有每天约50万吨海水淡化的产量,相当于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与日益扩大的供水缺口不匹配。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缓慢原因:一是成本略高。尽管近年来海水淡化的成本在逐年下降,但与直接抽取地上、地下淡水相比,成本仍然较高、耗能较多,海水淡化后管道输送的造价及施工成本较高,还面临征地补偿费不断增加的挑战。二是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国家虽然发布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淡化虽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法规和文件中,“十二五”规划也将“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列入建议方案,但基本是原则性的框架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配套细则,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扶植政策不到位,政府投入的资金偏少。目前主要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和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对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给予支持,项目经费一般不超过1000万元。缺乏对大型海水淡化自主示范工程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国内首台(套)自主大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资金支持明显不够。四是对水资源的安全形势和海水淡化的战略意义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鉴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影响。*及早统一认识,及时做出决策,把海水淡化作为解决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一条根本性途径,在“十二五”规划中安排建设北方海水淡化基地示范工程。像当年抓大庆油由那样,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植,全力推进实施,解决京津冀用水紧张趋势,丰富京津冀水资源配置,优化水源结构,在华北地区形成地表水、调来的水和淡化水的良性循环。建议将海水淡化利用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海洋局牵头,制定“国家海水淡化利用战略规划”,并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近期规划建设北方海水淡化基地,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水源,远期解决沿海城市缺水、探索沿海城乡利用淡化水的战略途径。建议国家制定和完善海水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及海水利用的有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国内大型企业进入海水淡化领域。一是通过水价改革逐步调高自来水价格,为海水淡化水进入供水市场创造公平环境,努力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二是鼓励发展大型水电联产项目,对水电联产的企业,可参照热电联产“以热定电”的原则,采取“以水定电”,提高发电运行小时;三是通过对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采取减免措施,增强还贷能力;四是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扶植海水淡化逐步走上产业化和规模化之路。(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小河

11-07-30 10:37

0
王鄂之争看似为水,实际利益之争。
王,PP坐在海水淡化上,言论一边倒。
鄂,PP坐在南水北调上,言论一边倒。
有没有比较权威的第三方综合观点?暂时没看到。
个人陋见,两人都放大优点回避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对沿海入海口的影响,同样需要大量能源...
海水淡化:没有矿物质,酸性,不宜长期饮用(一般需调和或调节pH值),不宜浇灌...
飞翔铁

11-07-30 09:40

0
南水北调又有人唱高调了,南水北调大成本,影响怎么样,水也搞不清,但我想对南方的生态必定是坏的,现在的江河还是需要大水的冲涮的,否则水污染将会很严重,并不是仅仅减少了几十亿方水这样简单的事,搞不好就是北方受益有限,南方生态恶化!
看来北京的首都地位最好要改改
这么多人弄到北方不适宜生存的地方付出的代价太大
与其大动干戈,还不如计划生育,让人口慢慢下降到8亿,才是国之大计
要这么多人干么?---不就是一群追求畸形消费的么?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