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接着盖楼。
事故之后,主流的新闻网站,各大主流论坛等都及时传递了不少信息,面对海量信息自己都感觉到无所适从。于是突然想到有没有铁路专业论坛,看看专业人士(不敢用专家一词,不知道是不是大众的悲哀。)对这个事件是什么态度。还好铁路人上网的也相当多,自己也的确了解到了一些铁路专业性的信息。
说来第一次了解铁路专业人士还是在05年,那年办公室来了一个新同事,聊天中,这位兄弟说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当时一群同事对这个稀有职业都感到陌生。这位兄弟不时也秀秀自己的铁路知识,什么东风车头怎么这么先进,功率多少,最高时速多少,净重多少。说实话当时的单位跟火车没有半分钱关系,这兄弟经常把大家说的云里雾里。现在还有点印象主要是两点:
1,火车司机收入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2,火车司机上班环境恶劣,主要是电磁影响大。脱发,生千金是火车司机的职业病;
最近通过这些论坛的介绍,自己现在才知道铁路的管理方式,部门设置有其特殊性,比如说调度,电务,工务,站务等几个环节的分工。
他们也对主流的几个事故原因提供了自己的分析和猜测,当然红马甲白马甲对半开。从心里个人认为他们比栏目主持人,围脖达人,公众人物的言论要精准得多,可信度高得多。
偏见就偏见吧,人活着又不是为了“均见”。呵呵
0
前面提到了国内,自然也是为后面国外引个头。自己曾有过多次的德国火车乘坐经历,由于不懂德语,当然主要从个人的感官去描述了,呵呵。
鼎鼎大名的ICE,主要是在法兰克福附近坐的。当年自己还没有坐过国内的动车,刚刚登上去的时候就感觉一个字:豪华,似乎有点过了。记得车体最好的一次是每个窗子上都配了座位的预订信息栏,其实就是显示该位置是否被预定,个人觉得有点花哨了,其他硬件条件都是不错的,比飞机舒服多了,但是座位的设置不是很规则。好像每节车厢还会有玻璃隔离出来的商务仓或者是一等舱,座位不多。那一次正好是一个周末,很多德国本地人提着大件行李,并且手中多握有几个车票信封,应该是换乘用的车票,从工作地回家过周末的套票。
关键的信息:车辆速度,这个还真的不知道,不过有一段路很明显感觉到车身与旁边的河流水平面呈一定角度,估计那一段的瞬时速度不会低,此感觉在磁悬浮上感觉非常明显。很可惜原本1个半小时的路程晚点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在一个半掩式的隧道中等了30多分钟,那个枯燥啊,本想停就停吧,找个能看风景的地就行,谁知道两边都是水泥墙。
关于ICE,自己和当年的同行人员都感觉,虽然好多车都带ICE标识,但似乎它们之间差别也比较大,至少有两个小类,车厢和速度都有明显的差别;
从车辆的速度,车厢的内饰,车辆的行程和车票的性质看,我们曾坐过主要四类:第一个豪华ICE,就权称特快吧;第二个普通ICE,应该就是普快;第三个可能是城市圈列车,有点像轻轨和地铁,贼慢,是个站就停,反正都是同一个类型的自动售票机上买的票,应该是铁路,呵呵;第四个是我们最喜欢的周末套票,多人团体票很便宜,且24小时内无限次的上下车,好像不能上那种豪华特快,这种票我们理解就是扩大消费,增进旅游业发展的福利票,因为很多德国家庭就买这种票在德国境内的旅游线路上畅通无阻。当年本想从法兰克福去柏林一游,可是一打听拿这种周末票来回均要在车上过夜,因为不是特快,而原东德地区治安又比较差,无奈只能放弃。
最让人蛋疼的地方:极其复杂的德国列车时刻表,据说是第一年做第二年全年的行车计划,它们可不像国内一个列次是很固定的时间安排,感觉是同样的车次,出发时间和达到时间每天都有差别,真的很无语;另外好多地方必须要选择联程,多数是出于车票成本考虑,不然票价飙升2~3倍或更高,多数时间换乘就给你3~4分钟时间,那个急啊。有这个时间安排全年的行车计划,还不如固定下来,保证每餐准时到达,减少车次的取消或者变更,反正乘客是看菜吃饭的。估计德国人的方脑袋觉得牛人就应该这样生活。
0
个人坐过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民航飞机;
个人坐过的最快的四轮交通工具是不清楚第几代的捷达,在175~185之间持续跑了1个半小时;(现在仍有余悸,当时交过路费时隐约可以看到轮胎处飘出来的烟。)
个人坐过的最快的有轨交通工具上海的磁悬浮,400多公里,两车擦身而过时有点心惊肉跳,明显感觉车身的晃动和车厢的气压变化;(从06年到11年,明显感觉坐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车体的外表疑似老化较快,希望是灰尘凝集造成的假象。)
个人坐的动车较少,不清楚是日系还是欧系或者美系的,比红皮特快来说那是舒适了很多,高铁没机会坐。
个人坐的地铁仅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我坐的线路比较固定,明显感觉上海的车体要宽大一些,空间比北京的好,当然同城之间的线路应该也有差异。
以上就偶的国内速度之经验。
0
似乎有点偏题了,赶紧抓回来!
关于动车,偶就乘坐过4次,均是回浙江的丈母娘家,而因为老婆,市内交通或者其他诸多原因的影响,每次我们都是跨进动车,下一秒机车就关门启动了,带着一堆行李赶这车可不是一件舒适的事。不知道这个论坛上有没有“上面有人”的豪杰,帮忙反馈一下民声:既然动车可以做到3~5分钟一个列次,那就干脆提供动车出租服务,招手即停,随上随下,充分满足广大乘客的交通需求。
周末这两天自己一直在关注就此事件所呈现出来的民声,由此可以到拆那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已有高度:
1,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技术原因是什么?人为因素是什么?谁来承担责任?
2,为什么还会有幸存者被发现?
3,为什么要切割车厢并掩埋?
4,为什么受损线路要尽快通车而不先完成搜救工作?
5,为什么还要高速的铁路系统?
自己有幸向砖家月殳先矢口,叫兽Mr. Guxianzhi,和民間大師知先股热线交流,从多个方面对此事件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