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打开
下载
打开
下载
下载
验证信息
获取验证码
一键领取
打开app查看
打开app查看
重读精神分析
11-07-18 12:07
1764次浏览
陌上花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 近期又有了更多的假期,最愉快的事情莫过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和看书了,尽管这些书都是看了几遍的,但还是忍不住又找出来看,虽然是专业书,但却比小说更打动我,更愿意随手拿起就看。
接下来计划重读大学时的一些经典教育理论,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理论及伍尔夫的全集,克氏作品,顺便再看看叔本华他老人家。边读边摘,加以理解式的备忘。
忽然想起,近来上的网最多的还是来淘股吧,恍惚是下意识的点击,也许一部分是因为这里营造的真实所致吧,那么,就让自己在这里也安一个家,聊作自己的一些心思的备份吧。
1、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便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人生的问题上,我们只会接受那些早已与我们不谋而合的观点,只有当它们与我们自己心理生活深处的体验相一致时,我们才会认为这些观点是真实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P142\P279)。
——-的确,每个人的都有一张心理地图,每个人都是自我预言的实现,远的不说,自己在初毕业时就想专心搞心理学,终于在千兜百转后还是回到了这条路,很感谢精神分析给我的指引,也感谢自己的勇气,终于没有被主流价值观裹挟而去,做真正想做的自己。
更有指引意义的是,孩子的人生一定要他自己地经历,这些自己跌过伤过的心理体验才是他的人生的丰富和意义,否则,父母出于让他少走弯路的大道理和保护只会成为杀手---君不见这么多外表精致却活得迷茫虚无的人?
“人生困难重重。……一旦真正了解并且接受了人生困难重重的事实,我们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人生也就显得不那么多灾多难了。……生活的真正难处在于:面对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是一段非常痛苦的过程。各式各样的问题使我们沮丧、悲哀、痛心、寂寞、内疚、懊恼、愤怒、恐惧、焦虑甚至绝望。这些都是令人不舒服的感觉,有时比肉体的痛苦更难以承受。正因为各种冲突造成的痛苦是如此强烈,我们才开始正视问题。也正因为人生总是问题不断,我们才觉得生活苦乐参半,甚至苦多于乐。”
“自觉有人珍惜(肯定)的孩子,自然就会珍惜(肯定)自己,这种认知可贵甚于黄金。‘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种自知之明是健全心理的要素,……它直接源于父母的爱。从小沐浴在爱心当中的孩子,即使成年后遭遇种种波折,也因着坚强的自信而不致于灭顶。”
——-无价值感,根深蒂固的无价值感,正是许多人的心理疾病的根源之一,这一切都源于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予无条件的爱
2。《缺乏安全感》:“瑞秋生活在表现不佳就会被家庭开除的阴影之下,在家中从没有安全感。母亲对她的态度就像对雇员,瑞秋只有照预定的期望达到各项生产指标,在家中的地位才有保障。既然她从小在家里没有安全感,跟人相处时,又怎么可能觉得安全呢
“所有小孩都有充分的理由害怕被遗弃。大约从六月开始,孩子开始察知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的分离的。这种认知立刻使孩子发现,自己相当无助,必须依赖父母才能生存。小孩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被父母抛弃无异宣告死亡。”
“幸运的孩子在童年期能享有父母言行一致的爱与照顾,成年后不但建立起坚强的自我价值感,也极具安全感。……但很多人未必有这种运气。有人自幼就接触到死亡、遗弃、忽视。有些孩子即使未必遭遇这种不幸,也可能得不到父母适时给予爱的保证。某些父母为了管教上的方便,不惜运用恐吓的手段。他们残忍的告诉孩子:‘不照我的意思做,我就不会爱你了。你自己想想,你会落的什么下场。’父母用控制和专制取代了爱心,使孩子对未来怀有超出事实的惶恐,危机感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难以化解。”
——— 在中国,父母用控制和专制取代了爱心的情况无处不在,且美名其曰,“我是为你好”!警惕这种“以爱的名义作恶”的行为。
“所有人的宗教(世界观)无疑都发源于他们的文化。……但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其实还是家庭。父母就是这种文化的领袖,而影响我们最深的并不是他们说的话,而是他们的实际行为--他们如何相处,如何对待我从前的兄弟姊妹,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对待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庭的小宇宙里经验的一切,决定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行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的世界观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宇宙不变的法则。充满爱心,宽大为怀的父母,使孩子相信上帝也同样充满爱心,宽大为怀;即使在他们成年后,世界仍然可能是一个跟童年时代一样孕育人生的地方。严酷无情,凡事以惩罚为手段的父母,使孩子成年后相信的也是一个残酷而睚眦必报的世界;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孩子当然会把世界视同为一个缺乏温暖的地方。”
“史都华心目中的世界危机重重,如果他不极其谨慎地遵循童年时代小宇宙的法则,喉咙就会被人割断;他永远生活在两个成年人的残暴统治之下。但并非所有成年人或父母都那么专横无情;世界的大宇宙中有各式各样的文化、社会、人与父母。”
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患者老是把‘我应该’或‘我不应该,挂在嘴边,表明他们自觉任何事都没有选择权,一切都要听从外来力量的操纵。”通过做“应该做的事”,我们鞭促自己去达到理想的自我,确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避免惩罚!当我们违背\达不到\实现不了它们时,它们便反过来对抗我们自己:毫无理性的自责、突然地感到低落、不安、精神疲惫、焦虑或暴躁恼怒……正是潜藏在“应该”背后的惩罚性的自恨的威胁,使得“应该”成为一种真正恐怖的政权,所以我们必须完成“应该”、或者推卸责任。(卡伦.荷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P113\P77)
“疾病在症状出现之前已存在,症状本身不是病,而是治疗的开端。它的不受欢迎,使它更有资格视为一种神恩--神的礼物。它是来自潜意识的信息,唤醒我们展开自我检视和纠错。”在《精神分析与宗教》一书中,弗洛姆同样说到:“我们不能把症状看作是需要被击败的敌人,而是相反,应当把它们看作是能指出我们错误的朋友。”
“正如同一般的神恩一样,大多数人会抗拒这项恩赐,不肯照信息的指示去做,用各种方式逃避疾病的责任。他们否认症状,故意忽视它的存在,用‘每个人都会偶尔失常一下’作遁词。即使他们承认自己有病,也经常以各种微妙方式,把过错推给外界,亲戚的冷漠、朋友的虚伪、大企业的贪梦、社会的病态甚或命运。唯有少数肯正视自己的症状的人,才会知道症状是自己灵魂失常表现于外的现象,他们会接受潜意识的指示,从这项恩典中获益。他们会面对自己的缺失,承担治疗自我过程的痛苦,但他们也会因而得到极大的报偿。”
“我们必须先扛起解决问题的担子,才能解决问题。只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问题’,毫无助益;光是期待别人替我们解决问题,问题不会消失;唯一的办法是挺身站出来说:‘这是我的问题,我来解决。’”
对此,作者引用的一个希腊神话可以用作注解:“复仇女神变成仁慈女神,这项改变主要是因为奥瑞斯提斯愿意为自己的心理疾病负责才得以发生。在他设法摆脱复仇女神的纠缠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所受的惩罚不公正,也不会以社会或其它牺牲品自居。复仇女神乃是降临在阿特留斯家族身上咀咒不可避免的结果,也象征着心理疾病是个家族内部的问题,父母或祖父母的罪过由子女来承担。但奥瑞斯提斯并没有怪自己的家族,虽然他这么做也没有人会说他不对。他也不怪众神或‘命运’,相反的,他愿意负起一切责任,尽力补救。这过程历时非常久--大多数心理治疗也往往如此。最后他痊愈了,而当初带给他痛苦的事物也变成了带给他智慧的使者。”(
在这里,首先有一个认识的问题,有一个认识到“问题是什么”的问题。除非人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后明白自己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否则个人的任何努力都无异于和自己的影子打架,而被幻觉搞得头昏脑胀的只能是那些勇士们自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P69\P70)。精神分析方法预设了一种终极关怀的态度,它倾向于唤醒患者的疑惑感和问题意识。这种疑惑是分析中最有意义的治疗因素,因为患者通常把自己的反应、欲望、行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把困难解释为另外一些原因--如坏运气、体质等的结果。他惊异地发现了自我的一部分,而它的存在却是他从来没有质疑过的(埃里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P72)。
——————这一观点对许多治疗师很有启迪。
分析治疗是一条古老的道路,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得到提倡。用苏格拉底与印度哲学的话说,这是“基于自我了解的重新调整之路”。其中具体的新东西是获取自我了解的方法,这一点我们要感谢弗洛伊德这位天才(卡伦.荷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P338)。
————“一套在童年时代发展成功,而且在童年时代很适用的观念与反应,被不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是我们中很多人共有的问题:一直没有机会发展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而将童年经验原封不动地带入成年后的世界。
到了6岁时,小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他已具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他的‘生活模式’,能从这个世界和自己这里得到什么\期待什么,对此他已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概念。此后,他就从一张固定的统览表来看待世界,由此小孩对自己的世界赋予意义。即便这种意义大错特错,即便这种处理问题和工作的错误方法会引起一系列的痛苦不幸,我们也不会轻易就放弃这种意义。”心理咨询的作用,就在于修正这张“统览表”,使它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使它有利于我们的自由、成长与幸福。这也是作者在《心灵的宗教》一章中结合多个案例所论述的东西。
3。精神分析--按照这个词的发明者弗洛伊德的看法--只能适用于他那种特殊的方法,即用某些受压抑的冲动来解释神经症症状的方法;广义上,它是一种使无意识过程进入意识的治疗形式,涉及无意识过程的作用、无意识得以表现的各种形式。—《未发现的自我》P107,《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P6
打开淘股吧APP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1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寂听
11-08-02 13:10
0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选择什么样的哲学。
泪。
陌上花
11-07-23 11:57
0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许多专业解释,但我个人认为,这也与受虐上瘾症有关,在婚姻中也能找到这些痕迹。
另外,我重点还想说,这个人质这种关系里的也是获益者。(在心理上的,潜意识的获益)。
关于这点,如果展开来说的话,就能写一篇论文了。暂说这么多。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