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能力说得太多了”500万千瓦送电能力成空。许多专家们认为,要解决中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输电不如输煤 在国家电网公司给自己的回信上看到“全面成功”的说法时,王仲鸿教授感到又可气又可笑,“当然,国家电网不会承认试验线路是个笑话。”2009年5月21日,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UHV2009)在北京开幕。参会代表观看特高压工程建设成果展览。王文/CFP
78岁的王仲鸿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就职近60年,一直从事电力系统教学和研究工作,就特高压电网问题已经写了71篇文章。“我觉得特高压交流有问题是从2005年的北戴河会议开始,当时我觉得国家电网把输电能力说得太多了。”
王仲鸿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国家电网公司广为宣传,100万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能送500万千瓦,其逻辑非常简单:输电损耗与电流的平方是成正比的,如果电压提高1倍——从50万伏提高到100万伏——电流减小1倍,输送能力差不多就能达到原来50万伏线路的4倍,也就是400万—500万千瓦。 通过2009年的一次国内会议,王仲鸿看到了试验示范工程的录波图,
从录波图上看,试验示范工程平均输电功率254千瓦的振荡分量为58万千瓦,比值为22.8%,超过一般安全运行的规定值10%,不能安全运行。录波功率的动态过程显示的是失去稳定前的摆动,它不在电网固有的振荡周期范围0.7秒到10秒之间内,而是在20到40秒之间变动。 经过进一步实验和仿真计算,王仲鸿认为,由于电网中各种电器元件对交流电输送都有阻碍作用,如果试验示范工程要安全输送280万千瓦电量,其交流输电最大功率应为329万千瓦(以安全裕度15%计算)。王仲鸿举出试验示范工程现场的试验录波说明,平均输电功率达到254万千瓦已不能运行。
国家电网公司也明白,试验线路现有的送电能力并不能达到原来宣传的水平。他们的解决办法是要求扩建。
2010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核准了试验示范工程的扩建工程,将再增加投资43亿元,在试验示范线中途扩建三座100万伏变电站,新增1200万千伏安变电容量。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线总投资升至近100亿元。 但王仲鸿认为,“扩建了也送不到500万千瓦。” 王仲鸿从一位在山西工作的工程师那里获知,他们曾对从山西送出500万千瓦电,在河南南阳分流200多万千瓦的情况进行过仿真模拟,发现所谓的500万千瓦输电很可能并不是从山西长治到湖北荆州,而是仅存在于山西长治至河南南阳之间。
也就是说,号称要远距离送电500万千瓦,其实途中不断分流打折,真正到地方已经分流过半。 这其实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惯常做法。计划建设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至江苏南京的100万伏特高压输电工程,锡盟出口为940万千瓦,行至北京分流432万千瓦,至济南又分流273万千瓦,到南京仅剩235万千瓦。 淮南向上海送电亦是如此,淮南先向芜湖送电300多万千瓦,在芜湖附近新建一个发电厂,将芜湖至浙江这段不足150公里线路的输电功率提高到500万千瓦,到了浙江再分流,实际送到上海的不足200万千瓦。
此外,电力专家蒙定中和吴敬儒还强调,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考虑,
要解决中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输电不如输煤,
“比下来(输电)不经济,差3倍”。其中关键,是中国产煤地多缺水,使用空冷机组的发电煤耗比水冷机组共多15.5%,平均输电1500公里功率损失较输煤大2.5%,而如果用铁路输煤到用电中心建火电厂可使用水冷机组,前者比后者要多耗煤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