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神马呓云 2011B

11-06-27 07:50 6098次浏览
licai86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厉以宁,炮轰央行偏执狂的货币政策! 2011-06-27 01:53:45

最近,我们惊异地发现:经济学家们异口同声在炮轰央行的货币政策中的偏执狂,而中国货币委员会内部对货币政策偏执性分歧巨大,夏斌等坚持货币政策的均衡性,要使利率恢复正利率。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指责多多。本次重量级人物政府高参厉以宁,也加入其中,充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为什么在社会和业内口诛笔伐下,央行如此执着货币政策的偏执性?
我们认为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从经济或金融角度来解释,已经是政治经济学概念了。本届政府别的不说,从货币供应量角度看,2003年末全中国总货币总量为21.8万亿,而到2011年5月已经是76万亿(数据从央行网页可查到),据此推算,到2012年新桃换旧符,估计到时候的货币总量就接近87万亿了。这个数不光我们知道,领导们更门清其中是什么含义。因此,玩命借转型之口和打击房地产,玩命收缩货币,就是企图抑制货币政策9年拉开的潘多拉盒子的通胀效应。按10年说,谁的资产翻了4倍,只有房价如此吧!也就是说房价是合理的,而其它物资和收入都会逐步涨上来,来适应货币总量的增长。
就此一事,我们来评价央行10年功绩,又是什么呢?印钞票!!!
(下面是厉以宁发言新闻的原文)
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25日-26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在会上表示,存款准备金的增加,这样一刀切,结果普遍感到紧缩状态了,滞胀不是没有可能的。以下为文字实录:厉以宁:谢谢,我的主题是论货币流通量的正常水平,这个提法总的说来是没有问题,我们对中国而言,应该专门考察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货币流通量的正常水平?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中国所有制结果正在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中国的城乡差别还是二元结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是搬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只可能造成这个结果,所谓正常水平就是紧缩,因为中国跟西方市场完善的国家是不一样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把外汇储备所占用的人民币放到货币流通量的正常水平中,这是一个到现在为止没解决的难题,九十年代,我们应付通货膨胀的时候,外汇储备只有几百亿美元,或者一千亿美元,所以那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今年就不同了,三万亿美元,人民币都出来了,我们现在能把这个三万亿美元一下子大量减少吗?不现实的,也做不到的,这就来计算我们货币流通量正常水平,谁能算的出来?算不出来的。第三个问题,一定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中国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为什么?因为刚才讲,企业规模是不一样的,大中小企业就不一样的,企业跟个体工商户,跟承包土地的农民又不一样的,而总量的调控,譬如存款准备金的增加,这样一刀切,结果普遍感到紧缩状态了,而理论家还振振有辞,还没有回归到正常水平,你那个正常水平是什么水平?第四个问题,紧缩货币流通量如果过了头,会有什么结果?要严防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资金链的断裂又同产品供应链的断裂是连接在一起的。在当前的形势下,在实行货币流通量所谓正常水平回归时,很可能引起产品供应链的断裂和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出现停产,工人下岗这样一些情况,也可以使个体工商户收缩,使承包土地农民收入下降。这是因为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受到了不同的冲击,有的地区,有的人群受影响大,于是就会发生上述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经济学界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时候,容易忽视结构问题,忽视微观经济的变动,也容易忽视目前存在的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把已经偏紧的货币流通量误认为还没有回归到正常水平,继续紧缩,从结构层面来讲,加剧结构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从微观层面来讲,产品供应链的断裂,而引起的失业人数的增加同样不可避免。第五点,滞胀不是没有可能的。在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预期,一个是通货膨胀预期,一个是企业盈利前景的预期。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对治理通货膨胀是有效的。但如果忽略了企业盈利前景预期,企业不但会降低投资的信息,甚至会见好就收,因为再经营下去,就得不偿失企业,对前景的不看好,和采取收缩的做法,必然使财政收入减少等等问题,滞胀就是这么来的。另一方面,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增长滑坡,这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目前在采取措施之前,不能忽略两种预期同样重要,否则,难道我们费这么大的劲实现货币流通正常水平,就是引发一次滞胀吗?谢谢大家。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3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licai86

11-06-27 21:31

0
联讯证券:货币紧缩结束 A股升势展开  2011年06月27日 10:10:22 □ 文国庆   
  货币紧缩结束加仓直至满仓
  我在上周小结中指出紧缩政策大致告一段落,不久市场就会出现转机。上周末我出差到广东的几家营业部作三季度投资策略报告,强调的主题就是一个:看好三季度行情,主动建仓、加仓直至满仓。
  尽管央行在6月14日宣布再次提准,由此收回货币3837亿元左右,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最近六周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净投放,累计净投放货币4940亿元。上期也说过,只要央行当周净投放超过940亿元,就可以明确货币政策的转折,本周的实际投放数量,双倍于这个数字。
  从央行对外正式公布的数据看,本周到期货币数量830亿元,发行票据回笼10亿元,常规化操作净投放货币820亿元。与此同时,央行对两大商业银行定向逆回购1300亿元,使得本周实际向市场净投放货币2120亿元,政策转向信号异常清晰!  
  央行本周迅速增大货币供应表明:这一轮货币紧缩又做过头了。坦白地说,最近一次的提准毫无必要,甚至是南辕北辙。从我对货币数据的观察看,从紧政策做到4月份刚好合适,五月份开始小幅度放松恰到好处。但是,4、5月份的通胀数据让央行有点无所适从,迫于某些舆论压力而对货币做出了过度调整,事实证明这次与2008年类似,紧缩过度了。紧缩过度的信号近期一再出现:民间借贷利率攀升至30%以上,银行间超借利率陡升,央票无人认购,6月PMI下降至临界值。
  通胀的回落是不可避免
  在当今经济学界,货币理论是最不成熟的理论,它与实践的脱节程度最高,当实践证明政策依据的理论错误时,及时改正是明智的选择。央行提准先收回3837亿,再通过公开市场释放出4000多亿,看起来好像是脱裤子放屁--瞎折腾,其实是央行在理论框架不清背景下的政策试错过程。
 
  股市提前经济见底
  政策转折后,经济会持续回落一段时间,物价也会从通胀向通缩转化,这是经济界的惯性定律使然。资本市场呢?它是一个小惯性系统,确切地说,它是货币政策的晴雨表,本周的连拉四阳,周五放量超越前期平台,本身就说明了下跌周期的结束和上涨周期的开始。
  不管欧债危机如何深化、美国市场如何涨跌,它们对中国股市近期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反过来看,欧洲的麻烦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的问题也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它们的麻烦更多依赖于中国经济的正常化,而不是相反。因此,在未来的三个月,中国股市将是全球市场的领头羊,在上证指数恢复到3000点以前,别拿国际市场和美元指数说事儿。(作者系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licai86

11-06-27 14:30

0
瑞信证券:中国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66% 
瑞信证券最近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虽然2010年中国银行新增贷款的势头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考虑到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表外业务及企业债的增加,2011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其实已经高达166%。文章同时指出,这样的高负债率对银行以及中国实体经济的运营构成威胁,并将影响中国整体的经济政策。
中国《财经》杂志最近发表瑞信证券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的研究文章说,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贷款余额占GDP的比例已上升到147%,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则更高达166%。
他在文章中说,中国银行业贷款2010年降到了8.3万亿元,似乎2009年贷款猛增的势头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最近中国央行出炉的‘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改变了我们的看法。”
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除新增贷款,还包括资本市场融资和银行其他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所提供的社会融资总量。
陈昌华说,将本外币贷款、银行表外贷款和企业债三个融资渠道筹措的资金量加在一起,中国全社会2009年和2010年透过以债务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为 13.4万亿元,也即中国的社会债务余额为13.4万亿元。其中银行的表外业务贷款从2009年的1.6万亿元急升到3.8万亿元,增长1倍多;同期企业债的发行量,在2009年和2010年时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
长期以来,中国央行一直较多地使用人民币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指标,但是随着中国的债券市场和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增长等社会融资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中国央行今年4月首次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指标。根据中国央行官员的透露,2011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将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
瑞信证券的陈昌华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委员会使用的一个统计程式分析,中国的总债务(包括银行贷款,表外贷款和债务余额)与GDP关系,到2011年3月底时,总债务与GDP之比同长期趋势的偏离达到了19个百分点,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表外贷款业务的激升。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一个国家的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在一段时期大幅高于它的长期趋势时(以10个百分点为基准),那么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便存在相当高的风险。
陈昌华提出两点警告,第一,中国整体经济的高负债率(其中不少是地方政府贷款),将对整体金融政策产生一定影响。纵使通胀回落,中国央行和银监会在放松银根前也会因为高负债率产生过滤。另外,如果不规范银行业的表外行为,无论如何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也不能全面消除金融业的风险因素。
虽然经济学界早就意识到中国的隐性债务问题,但是陈昌华得出的数据仍然令人吃惊,因为通常所认为的是中国债务与GDP的比例是60%。路透社最近的报道说,2010年中国债务与GDP的比例是40%。中国人大一名官员一月份表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约达10万亿元人民币,因为地方政府通过构建数千家融资平台形成了这些债务,所以具有隐蔽性。6月初,有消息说,中国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到3万亿人民币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
licai86

11-06-27 10:19

0
海宁评析刘军洛新书《中产阶级与叶利钦》  2011.6.26
  内容跳跃很多,理解起来很费力,跟不上节奏,所以评论起来不容易。
  首先,刘军洛的主要观点:中国通货膨胀2011年第三季度到顶。2011年年底,中国产能过剩最严重。黄金在半年一年内大跌70%左右,抽干市场的流动性,然后2011年底,中国房价暴跌70%左右。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大萧条
  刘军洛谈论中国2011年4月的通货膨胀,主要由于商品都出口了,如果这些出口商品投放到国内,物价是大跌的,大量出口是因为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弱。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