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液晶的战争-京东方

11-06-15 12:14 6543次浏览
westersea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一、

正如液晶产业发展历所证明的,进入这个行业就像骑上了虎背,骑着不舒服,但下来更危险。只要不想退出,就必须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京东方管理层很清楚:5代线切割的面板,并不能供应最具潜力的市场——大屏幕液晶电视。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年销量超过3000万台,产值超过千亿元。作为最核心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竟然全部依赖进口。
京东方在建成5代线后的扩张计划,要从深圳的“聚龙计划”说起。2005年下半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受进口面板制约之痛的创维、TCL、康佳、长虹等四家彩电巨头,计划合资在深圳建设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在向外国企业寻求技术支持时,或者干脆被拒绝,或者被索要巨额技术转让费。于是他们主动找到了京东方,双方各占40%的股份,再加上深超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占股20%,组建了深圳聚龙光电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深圳市政府也表示愿意提供77亿元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京东方在筹建5代线时,同时成立了6代线的B2项目组,只是因为海外上市计划流产,导致无法实施。聚龙计划一商定,京东方立刻就组建了数百人的技术团队。但是就在聚龙计划的消息传出来后,日本夏普于2006年6月主动向深圳方面提出建设一条7.5代线的计划,深圳市政府和四大彩电巨头都产生了动摇。而长虹干脆撤出去做等离子(PDP)了,京东方则被晾在一边。后来经过一年的谈判,夏普违背其最初提出的承诺,要求在控股的情况下转让技术,导致谈判到2007年9月终止。夏普后来又到上海搅局,当夏普与上广电合作的6代线项目已经获批时,它又退出了。就这样,日本人在中国各地耍了一圈之后,使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至少推迟了2-3年。而中国一年的面板进口额就超过300亿美元。
2006年末,京东方和上广电NEC分别亏损15亿和20亿元,龙腾光电也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三家企业曾探讨过“整合”,但是在经营主导权上难以达成一致。到2007年市场好转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在此后的发展战略上,京东方认为贸然上高世代线风险太大,于是决定选择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道路——建设投资规模较小的低世代线,在中小市场液晶面板市场最到最强,然后伺机向高世代线扩张。
2007年渡过财务危机后,京东方终于有了开始扩张的机会,而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在成都建设一条4.5代线。这个项目还是源于聚龙计划时,几个地方政府(武汉、成都、长春等)主动找京东方商谈在当地建线的可能性。由于成都市提供的条件较好,双方一拍即合。
虽然不是建高世代生产线,但是成都4.5代线采取的融资模式,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为后来京东方建设6代线和8.5代线打开了一条融资通道。这个模式的成功要从北京市政府对5代线的投资讲起。此前,北京市政府(通过国资委下属的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借款28亿给京东方以支持5代线建设。在后来遭遇资金困难时,京东方提出将借款转成京东方集团的股份,一方面可以帮助京东方渡过难关,同时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回收这笔资金。
北京市政府同意了这个办法。事后证明,这笔投资对北京市来说非常划算。除了由于项目而得到的税收(5代线每年上交利款10多亿元,上游配套企业上交税款27.8亿元)外,后来京东方的股价从“债转股”时的2.72元涨到12元,北京市政府在股价10元时将一半股权变现卖了20亿元,剩下的股权市值也超过25亿元。
这个经验为京东方展现了一条融资的新出路: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于是这个模式被应用到成都项目上。成都市除了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外,还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7月,京东方为成都4.5代线搞了一次定向增发,向成都方面增发股票18亿元。此外,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的银团提供贷款16亿元,并且将还款期变为10年。2008年3月,京东方的第二条TFT生产线,成都4.5代线开工,总投资34亿元,到2009年10月正式量产,2010年4月达到满产。其生产的小尺寸液晶屏,主要用于移动多媒体终端上。完成这一轮投资,京东方的资本渠道和产业发展关系就基本打通了。
一旦找到了新的融资模式,京东方的“野心”就再度萌生,开始寻找建设6代线的机会;并把目标主要瞄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三个地区。原本京东方还是考虑选择深圳,除了交通、市场等因素外,6代线要融资175亿元,必须要跟有财力的大城市谈合作。2008年4月,京东方的管理层应邀访问安徽合肥,一下子被合肥市政府打动。合肥方面的厂址土地已经准备好了,还承诺深圳能给多少,他们就给多少。在评估之后,京东方发现合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东临长三角、西接华中腹地,更重要的是水、电供应充分(一条6代线每天耗水2万多吨,耗电惊人),有长江还有巢湖,而且安徽还是个电力输出省。此外合肥的技术人才密集,在全国排名第五,而且人员相对稳定。同时合肥已经积聚了一批相对规模的家电产业,但因技术含量不高而根基不稳。合肥市政府在充分考虑风险后,下定决心与京东方一起上6代线项目。

2008年秋天,京东方与合肥市签订了6代线资金框架协议,合肥市承诺出资60亿元,并承诺在增发不成功时保底90亿元。2009年4月13日,计划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破土动工。由于京东方为了建设6代线,已经准备了3年时间,所以在技术上非常有信心。2010年11月17日合肥6代线实现量产,设计月产能9万片,主要切割18-37英寸电视和电脑显示屏。

2009年6月8日,京东方经证监会批准后发出公告,为合肥6代线定向增发120亿元。由于社会各界看好液晶产业(中央已经将新型显示器列为发展重点),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加入,使得投资者信心大增。最终京东方顺利从资本市场筹集120亿元,合肥市政府只掏了30亿元,就让6代线在合肥落户。而且在6代线动工后,已经吸引了十几家配套企业申请在合肥开发区建厂。这股产业集聚热潮,使合肥市不得不紧急向中央申请加大开发区用地许可。
2008年金融海啸后,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的威胁,中国政府也开始了“反周期投资”,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北京市政府在寻找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时,亦庄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立即就想到了京东方的8代线。其实京东方早就力图向市里申报8代线项目,但那时正忙于奥运会的领导们无暇顾及此事。在得到政府支持后,京东方的8代线立刻进入方案实施阶段。2009年8月31日,京东方的8代线(后调整为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奠基,总投资达到280亿元。由于8.5代线在工艺流程上与6代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工艺难度有所提高,所以项目推进得很快。(三星、LG、夏普都是在建成5、6代线后,建成了8代线)
京东方8.5代线项目建筑面积约71万平米,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C1、C2、C5、C6地块,包括阵列工厂、成盒工厂及彩膜工厂、模块工厂以及综合动力站、综合办公楼、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设计产能每月9万片玻璃基板,基板尺寸2200mm×2500mm。2010年7月31日厂房主体结构封顶,2010年12月底开始工艺设备搬入。计划2011年6月投产,2011年三季度实现量产。该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大批配套企业,每年形成近1000亿元的产值,提供超过2万个就业机会。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对该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第一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京东方设立。以推进液晶显示器件研发、上下游技术融合、标志制定和人才培养。
北京798艺术区残存的包豪斯建筑。这片庞大的厂房原来是北京无线电三厂,建于1957年。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批企业中多数未能形成竞争力。到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换代浪潮中大批倒闭。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3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westersea

11-06-23 10:49

0
推荐一只牛股,富瑞特装,呵呵
ivyhoo

11-06-22 13:27

0
谢谢提供资料,学了
耐心的猎人

11-06-15 13:12

0
好文。
rsq111

11-06-15 13:03

0
3块买的放到明年看看
westersea

11-06-15 12:58

0
等月底再继续
ben699

11-06-15 12:58

0
早对京东方有想念,就是吃不准进场时机
rsq111

11-06-15 12:45

0
请继续
westersea

11-06-15 12:26

0
四、
  由国外企业和地方政府推动的“液晶热”出现后,有关部门很快提出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应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决定总共只批准5条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当时京东方北京8.5代线、TCL深圳8.5代线和昆山龙飞光电的8.5代线都已经获批。于是5个名额还剩下2个。而争夺这两个名额的候选项目还有5个。包括南京夏普的8代线,中方占股75%,夏普占股25%;安徽合肥的鑫晟光电,背后是京东方在主导;再加上三星苏州的7.5代线、LGD在广州的8.5代线,和成都富士康光电的项目。这个“五进二”的角逐异常激烈,各方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恰恰是着眼于数量控制的政策重点,使得有关部门陷入“困境”,批准谁不批准谁成了一道难题。使得本该在2010年4月末做出的最后批准决定,迟迟未有结果。直至20210年底,国家发改委才批准了三星苏州7.5代线,和LG广州8.5代线项目。日本和台湾厂商悉数出局。
  由京东方挑起的这场“液晶热”,确实表明中国TFT-LCD产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也说明它完全有可能发展起来。但外资在华争相建厂背后的“杀机”,也说明了政府部门把握本国产业发展准入门槛的重要性。
  京东方的扩张,在日、韩、台地区企业眼里是如此的可怕,就是因为京东方完全是在重复挑战者的成功之路。经过20多年的转型,京东方已经在精神状态和运营模式上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企业。因此,一旦解决融资问题,京东方的扩张在技术上是不可阻挡的。只要京东方在8.5代线站稳脚跟,就没人能够阻挡它继续挺进到最前沿,甚至成为新技术的开创者。
  如果把京东方的成长,与中国市场的因素联系起来看,这种前景就更加明显。过去,由于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对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税率较低,2005年确定为3%。随着京东方5代线的投产,26英寸以下尺寸面板的关税,随即提高到5%。一旦中国本土TFT液晶面板产业起飞,中国不仅可以把所有液晶面板的关税提高到这一水平,而且在WTO框架下可以继续提高。仅此一项就能使进口产品失去竞争力。这将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企业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会削弱它们依仗掌握面板资源,在电视、电脑显示器等终端产品上,对中国企业形成的垄断性优势。尤其是依靠中国市场的台湾企业,这种打击将是致命的。
  正是由于看到这个可怕的下场,日本、韩国、台湾企业才不顾一切想要挤占“五进二”的名单。比规模更需要注意的是,诸如三星、LG、夏普等企业都是综合性集团,它们在竞争过程中,经常使用“流血竞争”的手段,用恶意低价策略挤垮竞争对手,再用其他产品线的盈利来维持液晶产品的运营。早在2006年,美国旧金山法院,就裁定三星、LG、友达、奇美曾经在1999-2006年间合谋操纵面板价格,最终的罚金总额超过15亿美元。证明这些企业在操纵价格方面是有“前科”的。
  与上述企业相比,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不仅规模较小,而且还存在产业结构上的短板。三星、LG、夏普都是综合性的电子集团,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京东方目前还只是单一的生产液晶屏的企业;自主品牌的液晶电视、电脑显示器等终端产品才刚刚起步。一次剧烈的液晶周期波动,就足以将其陷于死亡边缘。而TCL与京东方相比更加脆弱。因此,目前仅有的两个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液晶热”所带来的风险。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形成压倒性的规模优势前,保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喜的是,京东方目前已经解决了融资瓶颈。投资者的踊跃热情,足够京东方再建设2条8.5代线。那么还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京东方能否抢在外资之前,挤占更多的市场容量。
  根据目前的市场研究报告,京东方和TCL的两条8.5代生产线在2011年3季度投产后,仍然能赶上新一轮的液晶景气。三星苏州7.5代线直到2011年5月30日才举行动工典礼。LG广州8.5代线(创维占股10%)尚未确定动工日期。一年的时间差,很有可能使其投产时就赶上液晶衰退期,将减少它们对中国企业的威胁。与此同时,京东方等国内企业,必须密切关注韩国三星在大尺寸OLED产业上的动向,防止其借助新技术优势,再次获得垄断地位。
  中国几十年来产业发展的斑斑血泪告诉我们:市场永远换不来核心技术,妄图通过“拿来主义”依靠引进合资来发展本国产业,最终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世界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概况
—————————————————————————————————————————
厂商  代数  厂址  玻璃基板尺寸  月产能  投产时间
—————————————————————————————————————————
夏普  10代线  大阪堺市  2880×3130mm  7.2万片  2009年10月
京东方  8.5代线  北京亦庄  2200×2500mm  9万片  2011年6月
TCL华星光电  8.5代线  深圳光明新区 2200×2500mm  10万片  2011年三季度
三星  8.5代线  牙山市汤井  2200×2500mm  6万片  2007年8月
S-LCD  8.5代线  牙山市汤井  2200×2500mm  7万片  2009年6月
S-LCD  8.5代线  牙山市汤井  2200×2500mm  7万片  2009年6月
LGD P8  8.5代线  京畿道坡州  2200×2500mm  22万片  2009年3月
LGD P8E  8.5代线  广州开发区  2200×2500mm  12万片  待定
友达L8A  8.5代线  台中中科  2200×2500mm  4万片  2009年7月
友达L8B  8.5代线  中科后里  2200×2500mm  6万片  2011年二季度
奇美Fab8  8.5代线  南科高雄园区 2200×2500mm  6万片  2010年3月
—————————————————————————————————————————
京东方北京亦庄5代线,总投资12亿美元。这个让京东方经历生死考验的项目,让其具备了产业扩张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市场储备,以及面对液晶起伏周期的心理准备。
京东方北京亦庄8.5代线厂将于2011年6月投产。
注:
夏普大阪府堺市工厂,是世界第一条10代线,总投资42.8亿美元,2009年10月投产,月产7.2万片,玻璃基板尺寸为2880x3130mm,主要切割40-65英寸面板,年产1560万块(40寸)。具备8.5代线建设、运营经验的企业,已经有能力建设10代、11代液晶生产线。
目前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夏普LB-1085型108寸液晶电视,于2009年7月推出,可视面积为238×134厘米,分辨率1920×1080像素,最大功耗1130瓦,整机重量195公斤,参考售价146万元人民币。该电视采用夏普位于三重县的龟山第2工厂(8代线)的液晶面板,玻璃基板尺寸为216×246厘米,原本可以切割6片52寸屏幕。而这么大的玻璃基板只能切割出1块108寸屏幕,导致成本极其高昂。只有日本厂商不惜血本打广告时才会做这类产品。

2011年5月,京东方在北京科博会上展出了32英寸(偏光)不闪式3D液晶面板、42英寸快门式3D电视、46英寸裸眼3D电视、55英寸液晶面板等系列产品。京东方在产品技术水准上,已经完全达到国际水平。其2010年推出的46英寸裸眼3D电视,售价高达18.8万元。
TFT液晶玻璃基板(3.5-7.5代)尺寸及经济切割尺寸比较。

日本尼康研制的FX-75S(85S)LCD用曝光机,是液晶面板生产线中,薄膜晶体管光刻技术的核心设备。每台占地面积11×15米,生产节奏为60秒每片。京东方8.5代线共采购了16台FX-85S曝光机,单台价格估计接近2亿元人民币。目前全球LCD曝光机市场被日本尼康和佳能垄断,2009年Nikon出货45台,Canon出货38台。随着中国LCD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国企业必须竭尽全力,在设备、原材料配套领域建立起自主体系。只有具备全产业链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
westersea

11-06-15 12:20

1
三、
  京东方的“野心”决定了它还要继续在“孤独”中冲锋。其扩张势头牵动了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神经。自从合肥6代线开工后,在金融海啸中停顿下来的夏普10代线、三星和LG的8代线、友达和奇美的8.5代线都恢复了建设。同时,夏普、LG、三星、友达、奇美开始加紧到中国大陆活动,与各级政府积极接触,“探讨”在大陆建线的可能性。那段时间,中国媒体上不断流传着台湾企业关于京东方的负面谣言。2009年京东方上马8代线,更像是一场“地震”,使外国企业对中国技术封锁的“长城”在瞬间坍塌。从京东方8代线动工的那天起,一场外资纷纷要求在华建设高世代线的“液晶热”便席卷中国大地。
  2009年8月26日,京东方宣布启动8代线。仅仅5天后,这条生产线在北京亦庄举行了奠基仪式。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改变了所有业内“玩家”的心态。8月31日当天,日本夏普宣布与南京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行“8加6”代线计划。具体合作计划包括夏普将龟山第1工厂的6代线(建于2004年)出售给南京熊猫,并提供技术支持。另外在今后合作建设一座与夏普龟山第2工厂同等的8代线。夏普这么做的原因是:在金融风暴打击下,夏普6代线的32寸面板价格跌至130美元。同时夏普正在建设总投资42.8亿美元的10代线。这两个因素导致夏普在2008年亏损13亿美元。为了筹措10代线建设资金,便急于把旧的6代线买给中方。但夏普同时提出8代线项目,明显是受京东方的刺激。
  8月底,韩国LGD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广州建设8代线(计划2012年投产)。9月初,韩国三星做出决策,计划斥资32亿美元,在苏州或者深圳建设一条8代线(计划2011年底投产)。10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22亿美元在苏州建设一条7.5代线,月产9万片。于是在短短不到10天时间里,未等本国政府批准,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就以惊人的速度,敲定在华兴建8代线的计划。
  日韩企业的行动引起台湾面板厂的激烈反应。9月2日,台湾友达、奇美同时公开呼吁台湾开放面板到大陆设厂。另外一家有台湾背景的面板厂商也在行动。昆山龙飞光电耗资43亿美元的8.5代线,在9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计划一年半建成。龙飞光电就是昆山龙腾光电的第三期计划,主要大股东也与龙腾相似。台湾最大的制鞋企业宝成集团是该项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由于台湾禁止面板厂赴大陆投资,宝成集团一直否认投资龙腾。而奇美、友达也均否认与龙腾有技术上的联系。
  在液晶热潮中,总部设在广东惠州的TCL集团,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决定建设一条8.5代线,很快获得政府批准。尽管TCL是个新手,这却是继京东方之后,第二个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2010年1月16日,TCL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双方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光明新区高新产业园建设一条8.5代线。设计月产10万片,每年可切割26-55英寸液晶屏1400万块,计划于2011年三季度试投产。
  该项目源于前面流产的“聚龙计划”。聚龙计划流产后,TCL一直寻求通过从国外企业购买技术进入液晶面板产业,但困难重重,没能成功。2007年,TCL与韩国三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三星的技术支持下(包括三星提供人员培训和指导,支付技术转让费)建设一个液晶模组厂(4条生产线)。项目于2008年4月打桩,9月厂房封顶,11月搬入设备安装,到2009年2月量产,当年即实现盈利。TCL模组厂本来是为三星代工,但项目的实施却使TCL逐渐形成了自主的建厂能力。在这个项目的4条生产线中,只有第一条是由三星协调招标,其他三条的设备采购则都是TCL自主招标、采购设备并组织建设(采用的大多是三星供应商的设备)。TCL通过这个项目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并通过实践获得了自主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的能力。该项目又于2009年6月开始了二期建设,新建2条生产线。
  液晶模组项目的成功,给TCL管理层以信心,同时也使他们熟悉了液晶面板行业,在业内建立起人脉关系。在向外国企业购买生产线的设想走入死胡同后,TCL通过一名资深的台湾技术管理者(奇美电子电视面板事业处总处长陈立宜,经历了5代、5.5代、6代一直到7.5代线的建设和销售;因连续亏损而辞职,被李东生揽入麾下),按照自主建线的需要招募了一支由100多名有经验的台湾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包括奇美电子电视面板事业处技术总监陈政嵘)。就这样,TCL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自主建设一条8.5代线的方案,并迅速获得了实施。
westersea

11-06-15 12:16

0
二、
  从某种角度来看,京东方正在进行一场“豪赌”:当自己的运营业务还处于亏损和盈利之间转换的边缘时,就敢募集500亿元资金投入6代线和8.5代线的建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行为恰恰符合液晶产业“不扩张就灭亡”的规律——巨人只能在重压下成长壮大。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鲁夫说过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在中国被广泛引用,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在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很少有哪个行业会像液晶、半导体产业那样,技术每个月都在飞速进步,而新生产线投资动辄就是数百亿元人民币,折旧周期却长达数年。很多人对京东方这种看似“豪赌”行为的非议甚至骂得狗血淋头,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恰恰是中国粗放型产业体系下,所养成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仍不适应高技术产业剧烈竞争的特性。
  这种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三高产业,正是发达国家得以占据产业链高端的“天然壁垒”,而中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要努力突破这些壁垒,才能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下。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半导体工业起步时间,只比美国晚了10年;液晶面板起步时间,也只比日本晚不到10年,然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和液晶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被更晚进入这些产业的韩国和中国台湾远远甩在后面。除了外国技术封锁、投资决策迟缓、投资强度不够、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外,各级政府在电子产业发展政策上“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决策失误,需要负很大的责任。
  各地政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技术的合资企业,很难摆脱外资企业对于技术、资本、市场的控制;而自身的惰性,使得这些企业进一步失去了自我升级的能量,只能沦为外资厂商的傀儡。缺乏具备独立竞争性的上游电子企业,使得中国人在这个飞速巨变的庞大产业中,失去了得以维持技术进步的“学平台”。中下游配套企业在失去上游龙头企业牵引的情况下,难以靠自身力量取得单独突破。而外国企业又绝不可能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这使得中国整个电子产业链的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远。在技术出现“代差”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难以像传统产业那样,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取胜。而外国企业在占领中国市场后,依靠从中国市场获取的巨额盈利,进一步增强了其对中国企业的压倒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方、华为等一批快速壮大的上游龙头企业,为中国电子产业实现群体突破带来了可能。他们的产业平台,能够为中下游的基础原材料、关键设备研发企业,开辟出生存空间,使得我国自主的电子产业研发体系,有了进入上升循环的机会。以京东方为例,在合肥6代线上马后,原来生产CRT显像管的咸阳彩虹集团,开始上马液晶基板玻璃配套项目;原来生产胶片的保定乐凯,上马偏光片项目;此外还有一批半导体设备企业,在为研制半导体和液晶生产线的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攻关。京东方所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技术阶梯上的爬升,将导致由外国企业控制上游技术的“垂直分工”模式,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一旦中国企业突破了产业基础技术的瓶颈,那么决定产业成长速度的,就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进取性的高强度投资战略。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