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存款搬家

11-06-05 10:02 6831次浏览
licai86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不同往常的存款大搬家调查 缘何弃股市奔新欢 2011年06月03日 23:31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存款搬家再次上演。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4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同时各家银行4月份的居民储蓄存款锐减,其中住户存款(较居民户范围更宽,统计上包含了个体经营户存款)的净减少额就达到了4678亿元之多。
  事实上,近几年发生存款搬家在千亿以上规模的现象并不常见。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7年4月、10月及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国内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均发生了多则近7000亿、少则1600多亿的搬家现象,同期股市也出现了7%~21%的涨幅。
  此次不同往常。正当业内认为“存款搬家能为股市做贡献”的时候,4月存款的大幅减少,却没有刺激股市的上涨。
  上证指数在4月18日摸到年内最高的3067.46点之后一路下行,至今未有反弹迹象。4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1451.41亿元,较上月还减少了172.6亿元。股市吸纳储蓄资金效应不复存在。
  如今,存款照样“搬家”,但目的地已经不是股市了,那存款流向了哪里?
  不同以往的搬家
  人民币存款为何锐减?业内普遍认为与“实贷实付”制度实施有关。一方面,企业贷款难导致前期自有资金支出增加;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为了应付时点考核,此前惯用的在月末左手倒右手(贷款转存款)的伎俩,也难以为继。
  月末、季末冲动之后增长乏力,也是锐减的原因。《华夏时报》记者查阅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一年的金融数据发现,每年的4月、7月、10月是存款集中流失的月份。
  可以发现的是,存款集中流失的三个月,都是季末考核冲时点之后的首个月份,“一是后续增长乏力,二是银行为了冲时点而到处腾挪的存款,又恢复到原位。”安信证券高级分析师景晓达表示。
  同时宏观数据依旧“不给力”。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这比同期活期0.5%的存款利率还高十倍多。同时这一年多来,在连续加息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也仅为3.25%,三年期存款利率不过4.75%,都明显低于CPI增速。因此,银行储蓄搬出银行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
  而事实上,存款搬家并不罕见。以最近的一次存款搬家为例,2010年10月,根据央行统计数据,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769亿元,明显低于9月1.45万亿元、2009年同期2897亿元,环比更大幅下降88%。
  存款搬去哪里?数据显示,就在央行公布2010年10月信贷数据(2010年11月11日)的前一周,中登公司披露数据,当周(2010年11月1日—5日),股市周开户数创当年11个月以来新高,同时持仓账户数再创历史新高。截至当周末,A股持仓账户数为5427.47万户,较前一周增加27.98万户,A股账户的持仓比例升至36.35%。
  存款搬家将成为推动股市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以存款集体出逃的2010年10月为例,当月A股主要股指深证成指以16.56%的月度涨幅居全球主要股市股指榜首;上证综指当月累计上涨12.17%,表现亦居全球主要股市股指前列。
  如今,存款还是照样“搬家”,目的地却已转变。
  一方面,上证指数在4月18日摸到年内最高的3067.46点之后一路下行,至今未有反弹迹象;另一方面,新增A股开户数环比下降。根据中登所数据显示,仅以2011年4月25日-29日当周为例,新增A股开户数为24.85万户,较前一周下降5%;截至当周末,A股持仓账户数为5681.58万户,较前一周还减少3.59万户。
  在楼市方面,和去年急促反弹相比,今年4月份的内地楼市也显得“低调许多”。除北京、上海外,今年4月天津、武汉、深圳等地的新房成交量均环比大幅下降。
  青睐信托
  “最近有什么新信托产品卖,年息15%的还有吗?”某股份制银行下属分行一位业务经理最近不断接到客户和朋友们的咨询电话,“一天差不多十多个。现在银行员工有时间就卖信托产品,有点像早些年的代售保险和理财产品,一家银行可以动辄卖十几个亿。”
  为何如此火爆?上述业务经理坦言,“是宏观环境造成的,楼市车市遭遇限购令,股市跌跌不休,最大的矛盾在于,货币政策从紧导致体制内资金萎缩,但CPI高企,说明体制外资金增加。”
  根据用益信托统计,仅4月共发行银信合作产品80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4528.14亿元,平均每款产品规模达到5.64亿。如此一来,信托产品找到了新的机会。但问题是,信托公司由于没有自己的渠道,最终还要依赖银行渠道销售。《华夏时报》记者获悉的利益分成大致是,银行代销手续费佣金收取5%—7%,信托公司收六个点左右的信托管理费。
  而记者注意到,最近各家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主要为地产信托,其中最突出的是“保障房性质”的信托产品。“在1.3万亿投资保障房资金中,敏感的信托资金正虎视眈眈。”用益信托分析师李旸表示。
  2010年信托产品市场共发行23款保障房信托产品,但今年一季度此类产品就发行了14款,募集金额达33.9亿元。同时,保障房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节节攀升。
  以正在发行的瑞信棚户区改造项目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其信托期限为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9%,认购金额100万元起。而湖南信托的上述两款“保障房”产品认购起点更低,分别为50万元和70万元,但对比收益率,中融信托的鄂尔多斯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年化收益率更高,是9.5%-12%。
  某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该私人银行部今年开始已经销售了天津、北京、昆明三个保障房信托产品,募集资金规模分别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他们的销售门槛,已经由原来的400万元降到了现在的100万。“低门槛能吸引更多普通投资者加入。”
  如此看来,“一方面准入门槛降低,另一方面是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上述人士坦言,也正是如此,信托成了储蓄出逃流向的“第一站”。
  新欢委托贷款
 另外一个出口是“委托贷款”。在20%-30%的高利率回报之下,各种资金借道“委托贷款”,融出资金,储蓄出逃银行。“受资方多为房地产企业”,北京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说道,“从今年的情况看,委托贷款数量和利率都明显增加。”
  央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是去年同期委托贷款增加额的2.1倍。
  对银行而言,一方面,委托贷款属于银行中间业务,银行作为受托人不承担任何贷款风险,只收取手续费,“最重要的是不用占用资本,只充当中介的角色,就可以坐收至少千分之五的手续费,何乐而不为。”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说道,另一方面也是受制于监管层对贷款的限制。
  一位外资私募基金人士说,所谓委托贷款,就是受贷款方决定接受贷款方,银行充当中介角色,双方商定价格,操作简便,重要的是可以规避一些监管要求,因而备受活跃的资金所青睐。
  5月25日,金陵饭店披露的一笔总额为2亿元的委托贷款颇具代表性。该公司通过江苏银行南京河西支行向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提供2亿元的人民币委托贷款,用于中南建设的经营资金周转,其委托贷款利率为12%,且按季度支付利息。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去除上市公司出于正常经营需要给关联公司提供的贷款,上市公司通过银行至少已经发放17笔委托贷款,合计金额近1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仅香溢融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今年就发放了4笔委托贷款。而在这些委托贷款中,只有1笔为2年期贷款,其他均为1年期及1年期以内贷款。
  从利率来看,公布贷款利率的14笔委托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达到16.8%,其中最高一笔委托贷款利率达到22%。
  尝到委托贷款甜头的企业,今年更是兴趣盎然。而银行也同样受惠。“银行内资金太紧张了。尤其是5月刚刚提了准备金,一下就冻结了3700多亿。现在无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都是‘紧’字当头。”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说,“而做委托贷款,一方面收益可观,更重要的,如若在我们这里做委托贷款,那么存款肯定要放我们行的。”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内部获得的《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称:贷款委托人和借款人必须在我行开设存款结算账户,用于委托贷款划转,并应按照“先存后贷,先收后付”原则遵守。
  如此一来,借机揽储,也成为“委托贷款”中不得不说的秘密。“除了收取业务佣金,银行拓展客户的商业贷款需求、代发工资和本外币结算业务等。”上述人士说道。
  隐忧显现加息或重启
  事实上,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存款搬家”更像是在通胀下无奈避险的行为。回顾以前数次“搬家”,初衷之一便是防止财富贬值,而不得不把存款转入股市,或者是楼市,而持续上涨的资本市场更制造了赚钱效应。
  “5月、6月储蓄肯定会回流一部分储蓄到银行,”安信证券高级分析师景晓达对记者表示,“但5月总量应该不会很大,6月会有个集中爆发回流银行的阶段,银行又到了季末考核冲时点的时候了。”
 在存款快速搬家的同时,“通胀”也成了宏观经济中最敏感的一个词汇。一方面存款释放了流动性;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必然推高物价上升的预期。
 “而即便如此,存款更愿意被释放,但无形中加剧了流动性压力。”景晓达表示,这种循环过程,如若相互推波助澜,“将使宏观调控难度愈来愈大。”
  CPI的数据同样不给力。4月CPI“成功”破5之后,最近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严重,受灾范围广,这将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压力。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5月CPI涨幅可能为5.2%左右,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但6月和7月CPI涨幅将达5.6%-5.7%,10月之前CPI涨幅可能都在5%以上。
  隐忧显现。而直接导致的是加息或许又将成为央行调控的手段。
  而从历次央行加息的时间窗口观察,似乎有迹可循。央行今年前两次宣布加息的时点为2月8日和4月5日,分别是春节假期和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按照两个月一调的频率,随着6月端午节的临近,又一个加息窗口随之开启。
  中金公司分析师亦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非但不存在放松的基础,反而面临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6月份将加息一次,三季度将再加息一次,央行会继续使用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数量型工具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也将逐渐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至少将持续到三季度末。”
打开淘股吧APP
3
评论(2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licai86

12-01-04 07:56

0
股市必读  (2011-12-27 09:17:25)
  这两天看一个论坛关于券商的帖子,提到股民如何被黑,而股民99.99%都会上当被黑,包括我本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个股市必读,也许有利于人们减少损失。
  希望人们少一点损失,就是我的一个愿望。
  1、佣金 *  很多人一开始不知道佣金是可以谈的,尤其是早期的散户,开户的时候佣金千分之三。
  现在券商营业部门可罗雀,你去开户就需要问最低佣金,一般都在万分之六到万分之三的区间。
  即使你得到万分之三你要不要高兴,这万分之三也有名堂,要搞清楚是不是包含什么鸟规费,有些券商打察边球坑人,答应万分之三,然后实际交易的时候,什么鸟规费另算,一般规费就要万分之二。这样你的佣金就是二+三等于万分之五。
  佣金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券商给你万分之几,而是最低每笔佣金数额,一般都是最低每笔5块。对!每笔5块!
  所以很多人们就死在这,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以前也不知道这个问题。
  即使券商给你万分之三,但是你的交易额也必须使佣金大于5块才合算,否则,每一次收你5块。也就是说,每一次交易的金额必须大于5/0.0003=16666.67,也就是说你每一次交易的金额数量必须大于一万七千块钱,你的佣金才是万分之三,假如你买卖的股票价格是8块,就必须买卖够2100股/次,才能享受万分之三的佣金。
  如果你只买卖100股,很多散户都这样干,100 X 8=800块,你以为佣金是800*0.0003=0.24,错!佣金最低必须5块,小于5块按5块收,这个时候你的实际佣金比利是5/800=0.00625,就是千分之6.25。没错!是万分之62.5,是万分之三的20.8倍。也就是说你交易一次100股的费用,相当于你交易2100股的21次的费用!
  这是人们在股市里大规模亏钱的一个原因,如果你的帐户里才2万块钱,那你只需要频繁交易一年左右,你的这2万块基本上就全交给券商了。
  这个奥秘是券商发财的基础,但券商从来不会提醒你。
  有些交易软件里面有对帐单一栏,你可以看看昨天的交易对帐单,其中有些券商的软件配置里会单独显示佣金费用,你一定要拿计算器算一算实际佣金比例是多少。
  还有一些券商在答应你的佣金之后,一年、半年的会悄悄地调高你的佣金,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常看对帐单,所以会有很多人中招。如果你发现了,券商就会给你调回去,但你只是很少的个把人。这一招会给券商大量增收。不要以为大券商就不会这么干,这个行业里都是一样的。
  我自己在佣金上贡献了很多年之后才明白的。希望有缘的人们不要继续贡献。
  2、分红
  如果你不是价值投资者的长线投资,而是短线的博弈投资者,你千万不要去买即将分红的股票。
  越是分红的股票,对新来的短线投资者越是亏损!
  亏在哪? 1)、收税20%。 2)、除权后的下跌。3)、一进一出的手续费
  1)收税20%
  我国法律规定收利息税为20%。利息税包括股票分红的股息所得。所以如果股票分红1块,那要交0.2给财政部。
  2)、除权后的下跌
  有些股票不光分红还拆股,用股票来取代分红的钱,比如10股派发10股,就是给你分50%的收益。但是证券交易所会在分红派息的当天对股票进行除权,把股价调下来,10股派发10股就会下调50%,原来8块就会变成4块。
  长线价值投资者会把分派的股票卖掉,把分红变成收益,所以一般分红后都会下跌。
  分红派息以及除权,使得你的帐户总额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还要收你20%的利息税。
  所以即将分红的股票是短线散户必然亏本的交易。
  为什么要除权我后面再单独讲。
  3)、一进一出的手续费
  一进一出的手续费起码两个5块,加起来就是10块。这是交易成本,前面佣金部分已经讲过的。
  所以散户短线进出一个即将分红的股票就是亏死了,必须亏的是10块佣金、20%利息税,还有股票下跌的亏损。
  中国股市不是完全不分红,还有一部分是分红的。但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分红的机制,在分红前后进出股票是必然亏损的。
  分红的股票只对长线投资和原始股东有益,对短线博弈投资者只有害没有益。
  3、切忌不断进出各种股票
  人们都喜欢不断进出各种股票,这是各种股票对博弈投资者的诱惑力,各种技术分析的形态看起来就要涨的样子,吸引人们不断进出,抛掉手中的,买进已经涨了的。结果是抛掉的开始涨、买进的开始跌。
  一年下来你炒作过很多股票,开始涨面上必然是亏多赢少,金钱在减少。而一年之后,你没有真正拥有过任何一支股票。
  不断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亏损的。亏损的几率是90%,能够每一次都在那10%的盈利范围的人很少很少。
  股市里看起来天天都有涨停的股票,似乎你每天抓住它就能够发大财了。
  事实上,你是抓不到的。越想抓亏损速度越快。
  4、市盈率
  无论是博弈投资还是价值投资,市盈率都是必须看的一个重要参考。
  市盈率是分辨股票泡沫大小的标记。
  一个几百倍市盈率的股票,说明它的股价过高,或者盈利过少,无论哪一点,这个股票都会跌多涨少。涨是暂时的,跌是必然的。
  所以即使是短线博弈,也要防止“恶庄”象“重庆啤酒”那样拉高出货、连续跌停套死的问题。一旦碰到第二天开盘跌停谁都跑不掉,会亏死了。而这种股票往往都是市盈率过高,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股票。
  看到那种市盈率超过这个朝代年限的股票一定要脚软。
  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合理范围在20倍以内,超过40倍的要小心,超过80倍的不要去碰。
  5、单一持股
  你要进入股市的时候,先要想好投资谁,最好是身边熟悉的公司,那样容易知根知底。看清楚它的市盈率是否可以投资。
  中国股市在熊市的时候市盈率一般都在3-5倍,甚至有个别在2倍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身边的股票有跌到4倍左右的都是可以进行投资的股票。2倍的股票就意味着2年翻本,可以闭着眼睛进去。
  无论你是博弈还是投资,这样的股票才是合适的。
  进入股市的时候,你要算清楚你准备投资买多少股的股数。如果你投资的是一门生意,你一定会算清楚你投资的时候拥有多少股票,然后每年获得这些股票的收益。价值投资和投资一门生意是同样的道理。
  博弈投资是把股票倒来倒去,赌自己盈,股票变来变去,一年过去也没获得什么收益。所以如果要博弈,你最好也只博着一个股票,胜算还会大一些。
  6、高抛低吸
  在股市能够成功的人都会说这一句话:秘诀就是“高抛低吸”。
  “高抛低吸”听起来容易,实际上什么是高,什么是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识。
  但相对“买高卖低”而言,“高抛低吸”能够赚钱,而“买高卖低”必然亏损。
  最简单的办法是熊市底部就是“低”,你牛市顶峰就是“高”。
  7、分红派息和除权
  分红派息和除权是股市、债市的基本制度、基本规则。
  股票的分红派息和除权的原理来自于债券市场。
  债券是固定收益的证券。
  股票是变动收益的证券。
  要理解除权的来历,就必须了解债券是怎样派息的。
  债券和股票一样都会上下波动,但是债券的价格分为净价和全价。全价=净价+应计利息,债券的利息是固定的,会分摊在每一天里,比如7%的债券利息,每天的利息所得就是7/365=0.019178。你持有一张100块面值的债券一天就可以获得0.019178元,这个每天0.019178的利息就叫应计利息,持有365天就可以获得7块钱。
  如果只持有n天,在n天后卖掉,所得利息为n X 0.019178,这样接手你那张债券的人就要先把这n X 0.019178的利息付给你,然后他再去享受剩余的利息(365-n) X 0.019178。
  实际上交易所里的债券几乎都不是100块来交易的,有时是98块,有时是102块,这个由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价格叫做净价。当甲乙双方达成某一个净价进行交易的时候,交易系统会把应计利息计算在里面,叫做全价成交。就是交易系统自动把卖方的利息算好,由买方支付给卖方。
  这就是:全价=净价+应计利息
  债券的交易就叫做净价交易,全价成交。
  股票的股息是变动的、是未知的,所以股票无法采用类似债券那样的净价交易,全价成交。所以只能采用全价交易,全价成交。就是你交易的时候,不把你应该获得的股息计算给你,因为只有等到分红的那天才能知道每股获得多少收益,预先支付多少股息给你都有可能不正确。
  但是股息是存在的,我国是每年股票分红一次,美国很多很多股票都是半年分红一次,每个月都计算清楚,每季度公布股息。所以美国的股票都会在公布业绩之后出现涨和跌,盈利好过预期就会进一步涨,这是股价反映了全价的值。
  所以股票的价格是:全价=净价+未知的股息
  股票的交易叫做全价交易,全价成交。
  知道全价、净价和利息之后,就要看债券利息的发放过程。
  假设债券交易的价格始终不变,都在面值100块,债券是净价交易,全价成交。净价=100快不动,而全价=净价+应计利息=100+应计利息。当到派息日时,把利息放到帐上,应计利息重新从零开始计起。从全价的角度看就是派息除权,就是利息到帐、全价下调。股票没有净价和全价之分,是全价交易,全价成交,所以分红派息除权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利息到帐、全价下调。
  债券派息除权全价图: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付息的时候,净价100块不变,把利息放到帐上,应计利息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假如利息为7%,而全价=净价+利息,所以看到的全价就是100块,帐上得到7块(还没扣掉20%的利息税),应计利息=0。然后晚上就会进行“利息归本”、“什么红冲”、“什么冲红”之类的处理,从7块中扣掉20%的利息税,你就只剩下5.6块。
  看看帐户的变化:
  付息前一天,你的帐上余额=0,  账户市值=107,总资产107。

  付息后,
  不收利息税的话,帐上余额=7,  账户市值=100,总资产107。
  要收利息税的话,帐上余额=5.6,账户市值=100,总资产105.6。
  所以,做债券的人都知道避税,就是千万不要在分红前买入债券,自己拥有的债权也要在付息前卖掉,让别人去承担利息税问题,等付完息之后再重新买入。从而避免帐户被财政部收掉利息税而亏损。
  股票的分红派息也是同样,假如股价8.8块,拥有十股,分红十股分8块。收益率为8/80=0.1=10%。
  付息前一天,你的帐上余额=0,  账户市值=88,总资产88。

  付息后,
  不收利息税的话,帐上余额=8,  账户市值=80,总资产88。
  要收利息税的话,帐上余额=6.4,账户市值=80,总资产86.4。
  很难不幸,对于个人而言,股市是需要收利息税的,目前只有银行利息、国债、地方债不收利息税。
  债券投资者都知道避税的问题,可是股票投资者却很少知道这样避税。
  所以,债券的付息前后如果不收利息税的话,你的总资产并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你继续持有到第二年付息你的总资产才会增加,然后逐年增加,这就是长线投资能够赚钱的原因。
  股票也是同样道理。
licai86

11-12-27 09:12

0
买银行理财产品步步惊心:银行大厅出没各色“大忽悠”  2011年12月12日 08:01 
http://money.caixun.com/content/20111212/CX01ui7a.html
虽然银保驻点销售已经被叫停,但是保险推销员仍出没银行大厅,很多客户本来要买银行理财,却被这些人骗买了保险。而为了创收,银行工作人员也有忽悠客户的动力,常把保险产品或者券商理财冒充银行理财推荐给客户,从而赚取佣金。
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对银行的信任那是根深蒂固的,我们总是会认为,银行和银行工作人员是绝对不会骗咱的。不过,世易时移,现在的银行早就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服务社会嘛,那是其次的。所以在银行,我们一样会遇到各色各样的“大忽悠”,一不留神就落入对方惊心设计的圈套中。当您发现真相,惊呼“上当”之时,一切都晚了。
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客户在银行遭遇“大忽悠”的新闻,本来客户要买银行理财产品,却被骗卖了保险、券商理财产品等。“大忽悠”们主要有两类,保险推销员和银行工作人员。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例子吧。
银行理财产品惊变保险 缘是“李鬼”做怪
虽然从自去年11月份,银监会就叫停了银保驻点销售保险理财产品,所谓银保“驻点销售”,是指保险公司派人驻点在银行,向客户推介保险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和银行对驻点销售人员都无法实现有效管控,容易引发销售误导。
但作为寿险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银保渠道曾在保险公司的收入中占半壁江山,保险公司怎肯放弃这一阵地?虽然银保“驻点”销售被明令叫停,但“巡点“销售盛行起来,即保险推销员不定期到银行大厅物色“猎物”,看到合适的就上前兜售保险产品。尤为恶劣的是,一些保险推销员甚至伪装成银行工作人员,他们穿着和银行员工一样的服装,对客户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推销时含糊其辞,绝口不提自己卖的是保险产品,极力给客户造成一种错觉,即他们是在卖货真价实的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客户在银行遭遇这样的“李鬼”,被骗买保险的事件层出不穷。
银行客户被买中航证券理财品 亏损11%成冤大头
在银行大厅忽悠人的并非只有保险推销员,还有银行工作人员。通常银行和保险公司、券商等都存在一些合作关系,银行替二者代销保险产品、券商理财产品等,并收取一定的佣金。为了创收,银行工作人员也有忽悠客户的动力,他们经常偷天换日,把保险产品或者券商理财冒充银行理财推荐给客户。
杨先生曾买过一份中航证券的理财产品,他是今年1月份下单投资这款产品的,其实当初他对券商理财产品并不熟悉,也不想买这类产品,直到下单时,他仍然以为是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我那时刚好有一款理财产品到期,就咨询了大堂的客户经理,有没有收益高一点的产品?当时客户经理告诉我,有一款理财产品,专门做二级市场套利,风险很小,预期收益不错,保守估计也有6%到10%;如果运作得好,收益更可观。”
因为半年后要还贷款,杨先生跟客户经理声明投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半年内,“没问题,三个月后可以随时赎回,跟基金一样。”客户经理介绍。
在证实不是基金后,杨先生下单买了这款产品。直到拿到对账单时,杨先生才发现是一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上面写着中航金航理财2号,而且要付1%的手续费。“怎么不是你们银行的理财产品?”杨先生疑惑地问,大概是木已成舟,这回客户经理清楚地告诉他,“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我们是代销的,这个产品比我们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多了,我们自己也买了。”
想想钱都扣了,更何况客户经理都买了,产品风险应该不会大,“大不了三个月封闭期结束后马上赎回”,杨先生这样想。三个月过去了。杨先生在网银上查了一下,这款产品的净值0.99元左右,除去1%的手续费,要亏2%,“总不能亏本赎回吧,放一段时间看看再说。”杨先生自我安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航2号的走势每况愈下,“我隔一段时间看看,心里总是要痛一下,0.96元,0.94元,0.92元,0.91元,昨天一看,只有0.90元了。加上手续费,半年多时间已经亏损11%了。”杨先生说,“本想着还款之前赚点小钱,这回算是亏大了。”因为马上要还贷款,杨先生只能割肉在网银做了赎回操作。

年末客户赎基金转战银行理财产品  2011年12月26日 08:20 
http://money.caixun.com/content/20111226/CX01um4u.html
临近年末,银行年末高息揽存,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诱人,而股市行情萎靡不振,部分客户开始赎回公募基金或私募产品,转而投向银行理财产品的“怀抱”,由此引发公募和私募基金的应对压力。
据证券时报12月26日报道,记者日前在深圳福田区一家国有银行网点采访了解到,临近岁末,又到了银行年底冲贷款的关键时刻,“现在银行层层下达任务,领导亲自督阵我们卖理财产品,并且下达了"死命令"!”上述网点一位理财经理透露,由于房地产信贷今年控制得很严,银行转而把业务发展的突破口放在了理财产品销售上,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20%。
为了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拿到一笔可观的年终奖,不少银行理财经理近期还劝客户赎回公募和私募基金产品,转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上述理财经理透露。
而对于客户来说,受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利空因素影响,A股市场近期疲弱不堪,上证综指甚至一度跌至2200点下方,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几乎全军覆没,无一取得正收益;部分私募产品亏损幅度甚至超过40%,客户的信心开始松动。
记者了解到,不仅公募产品被客户赎回,公募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也遭遇到部分客户的赎回,甚至一些客户不惜违约,在非开放申购期间赎回专户理财产品,转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总经理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掌管的一款产品净值下跌了23%左右。上周,一位高净值客户就“不顾挽留”,毅然决然地赎回了这款私募产品,然后拿这笔超过500万的资金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
“我之所以赎回,主要是不看好明年的行情,而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年化收益率又如此之高,趁这个机会搞点过年钱!”家住深圳华侨城的一位建筑公司老板表示。
面对客户赎回旗下产品转而“突击”银行理财产品,一些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显得颇为无奈。“没办法,客户有选择的自主权,如果明年的行情不好,我们公司可能真的熬不下去了!”上述深圳一家私募的老总压力重重地表示。
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如此“气势汹汹”地挖客户,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老总也下了“重手”:为了鼓励渠道多销售自己打理的产品,这位私募老总给第三方理财机构开出了1.4%或1.5%的提成奖励,也就是说,渠道卖出100万的私募产品,就能拿到1万元以上的提成。“如此高额地奖励销售渠道,也算是变相应对银行理财产品对我们的强大冲击了!”这位私募老总表示。
licai86

11-10-10 07:39

0
中國不翼而飛的一萬一千億元銀行存款  《金融時報》博客
今年七月,家庭以及企業客戶總計從中國的銀行提取了11, 000 億人民幣的存款(1725億美元),相當於GDP的2.5%。到了八月,儘管獲得了1880億的新貸款,家庭客戶的存款額卻僅僅回升至260億人民幣。
企業客戶的存款額增長的要明顯一些,但仍然低得不正常。雖然九月的數據還未出爐,中國媒體報導已經預測主要國有銀行的存款會在九月的上半月大幅減少。那些存款都去哪裡了?
越來越多人認同的一個看法是,家庭存款轉移到了財富管理項目上(WMPs),這些項目又向公司提供融資。這說法不無道理。畢竟,當家庭客戶存款的實際利率比-3%還低的時候,他們有較強的動機把存款轉移到有較高回報的財富管理項目上。
但假如真是這樣,公司存款應該大幅增加才是。但種情況沒有發生。舉個例子,在八月的時候,企業的存款增加了3710億人民幣,但這幾乎就是新增加的3600億人民幣的企業貸款的總數。財富管理項目提供的資金對增加企業存款的作用看來是零。
最低限度來說,我們還得把八月份貸給家庭客戶的、沒有化為存款的1880億人民幣新增貸款計算在內。假如這些錢是用來償還給公司的話,企業的存款額理應增加。可是我們沒有看到這一現象。
說得確切些,政府的存款在八月增加了1010億人民幣。但即使發給家庭的1880億人民幣新貸款被全數用來直接或間接的納稅,依然有880億人民幣不知去向。
毫無疑問,大多數的稅款都是企業繳納的。因而不翼而飛的家庭存款依然是個謎。
考慮到中國在八月份再次錄得貿易盈餘(170億人民幣),而銀行體系的資金應該增加1070億人民幣的時候,這些款項的消失更令人摸不著頭腦。
再者,中國人民銀行在八月總共兌現了1630億人民幣,給銀行體系注入資金。而銀行存款的準備金額並沒有上調,一些銀行的保證金存款準備金額新規定要在九月才生效。
當然,有人會說那些錢不過是從賬面消失,並被納入到銀行中其他資產的黑池而已。這也是說不通的,因為財富管理項目的目的就是支付企業的開支。所以,假如款項最終落入公司的帳戶,又或者收款者把款項付給另一家公司,企業的存款額應該有所增加。
最後,另一個可能性就是這些款項完全離開了中國,因而引致銀行存款絕對的減少。毋庸置疑的是目前的情況看來並不是如此。官方的銀行數據在七月和八月的外匯購買依然錄得增幅,顯示中國把更多的美元轉換成人民幣,而不是相反。
一個最近出現的漏洞是,中國的進口商可以用境內的人民幣繳付給境外的供應商。而只要是可以合法地進行經常賬戶交易的地方,投資者也可以把金錢轉移到海外。今年到現在為止,通過香港進行的人民幣進口結算交易金額已經超過10,000億人民幣。
假如通過香港進行的進口結算規模夠大的話,大量的境內存款便有可能離開中國,而不會對只會反映境內貨幣兌換的淨外匯購買數額構成變化。當然,即使是這個漏洞也不能說明在最近幾個月的存款顯著下降的原因。
謎團雖然仍未解開,但揭開這個謎對想要知道經濟前景的投資者而言是重要的。假如大額款項正在移到影子銀行體系,那麼一個不受政府控制的金融系統所佔的市場份額便會急升。假如大額的款項正在流出中國,這可能就是中國大規模而且持久的資金外移的序幕。
核心提示:今年七月,從數字上來看,中國的存款金額減少了11000億人民幣。作者分析了造成這一數字變化的多種可能性。排除一些不能自圓其說的可能之後,作者問:中國是否存在一個規模巨大的“影子銀行”或是拉開了存款外逃的序幕?
licai86

11-10-02 16:11

0
银行存款惊现大规模搬家 资金链或断  2011年09月30日 08:53:36 □ 徐岚  信息时报 
http://capital.cfi.cn/newspage.aspx?id=20110930000292
  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的警报再次拉响。市场最新消息称,9月下旬部分银行的存款余额负增长幅度破纪录地达到了3%。这也就意味着,一家存款余额为10万亿的银行,本月存款流失可能达到了3000亿。而在9月上半月,四大行被披露的存款负增长规模达到了4300亿左右。存款突然间如此猛烈地下降实属历史首次,超出了市场人士的预料。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如果央行不紧急释放流动性,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链随时有可能出现瞬间“崩断”的危险。
  存款缺口严重影响贷款
  每到了月末季末本应是银行开打存款保卫战的时候,但这个国庆前的揽储战况却没有那么乐观。昨日有媒体爆料,据华东地区银行人士透露,到了9月下旬,部分银行的存款余额负增长幅度破纪录达到了3%。
  银行体系的资金压力,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飙涨也可见一斑。昨日Shibor中短期品种多数走高,7天利率上升25.75个基点报5.0675%,2周利率上升8.42个基点报5.0767%。按照惯例,这种态势会持续到月底。
  实际上,这并非银行存款首次拉响锐减警报,9月以来,存款一直在加速流出银行体系。9月前1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出现罕见的天量负增长。当时就有市场人士预计,全国银行业的各项存款锐减可能高达6000亿元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存款缺口严重影响贷款,国有四大银行同期贷款增量仅870亿元人民币左右,银行资金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对于银行尤其是四大行存款锐减的原因,东方证券提出了两点可能:其一,中小银行加大了拉存款的力度。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有市场人士透露,四大行有比较稳定的资源,存款数额不会集体减少,如三农储蓄规模较大的农行等存款所受影响就有限。而且中小银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目前就有不少中小银行人士把面临的流失压力归责于大型银行,认为是大型银行首先挑起了理财产品大战,建立资金池、加大理财产品发行节奏,才会造成中小银行存款分流严重。第二种可能则是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都出现了减少,而这种猜想几乎得到了所有分析人士的认同。
  银行存款流向何处?
  那么,银行存款到底流向了哪些地方?可以肯定的是,银行体系存款大幅度下降,应该与股市和楼市无关,因为这两个市场一个处于全球最熊,一个刚刚开始下跌。无论从近日股市的资金流向还是从楼市成交量来看,这两个市场几乎都得不到市场流动资金的青睐。那么最大可能是企业资金面严重紧张,居民存款被“高息”吸走。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能够提供高息的,一是银行理财产品,二是民间信贷。值得关注的是,7月份以后银监会对银行业理财产品的管理在不断地加强,央行要求将银行业表外业务中的理财产品纳入表内管理,并且同样上缴存款准备金。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被纳入存款管理,因此9月存款大幅度下降应该与表外业务关系不大。
  排除掉银行表外业务,“影子”银行成为提供高息的最大可能去处。“从银行所处地域和客户结构来看,如果客户集中在城区、或者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区域,那么流失压力就会比较大。”银行人士间接回答了存款主要流向,即民间借贷领域。分析人士表示,在温州、东莞、福州等民间借贷最为活跃的城市,民间融资的月息高达20%甚至是30%,已经是银行存款利率的10倍左右。这笔“生意”不仅诱惑了银行存款大笔流出,甚至让银行信贷资金也加入到高利贷行列中。据业内保守估计,目前有将近3万亿银行信贷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再加上原来的银行存款,这个数字可以想象将更加夸张。
  除了国内借贷市场的扭曲繁荣,欧债危机也被认为是银行存款锐减的原因之一。东方证券认为,虽然9月份的外汇占款数据还未公布,但由于数月来欧债危机加剧,全球资金出现了集体避险的现象。加之近期美元指数不断拉升,因此全球的流动性有向美国流入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的资金减少,也会影响存款出现下滑。
  银行资金链或现断裂危险
  现在市场关注的是,银行体系的存款严重流失将导致何种结果?国有四大银行9月来贷款增量仅87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是一个极不正常的信号。仅从广州地区情况来看,商业地产贷款利率近期飙升,商业地产贷款的利率从年初基准利率上浮10%~15%,上浮至现在的30%~50%,以上海为代表的部分区域甚至对商业地产“限贷”。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的贷款利率急升,银监会的警示商业地产风险只是一个催化剂,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银行自身额度频频告急。可以预计的是,如果银行存款继续流失,9月下半个月甚至包括四季度,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和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供应将大幅度减少,一些地区甚至有可能出现“供血”中断。有市场人士直言,银行业大量资金流向体外已经发出了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央行不紧急释放流动性,在紧急降低存准率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加大市场货币投放量,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链恐怕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瞬间“崩断”的危险。
licai86

11-09-02 11:15

0
银行理财:火爆中的隐痛  2011年08月03日 15:36  《新财经》    文/蔡庆涛
  今年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增,银行短期理财市场异常火爆,背后的因果逻辑与风险又是怎样的?
  前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后遗症,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集中爆发。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PI涨幅为5.4%,其中,6月CPI高达6.4%,创3年以来新高。尽管经过了几次加息,一直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目前也只有3.5%。普通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通货膨胀快速蚕食着。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使银行不得不大量发售理财产品来应对资金紧缺的局面,投资者也因投资渠道短缺而纷纷选择购买理财产品。
  但从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收益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没跑赢CPI,有的产品甚至没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市场“井喷”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10803/153610254091.shtml
  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超过1万亿元的市场预期。其中,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功不可没。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是节节升高,有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7%。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民生银行6月推出的一款161天的理财产品,12亿元在5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理财产品火爆的背后,是百姓抗通胀意识的增强。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宣传上,还是产品设计上,都存在很多误区。
  笔者近期以客户身份先后在农行北京顺义支行和建行北京海淀支行的营业网点做了一些调研。农行姓卢的大堂经理给了笔者一张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名单,上面有12只理财产品,其中,期限最短的2天,最长的183天;年化收益率在2.8%~5%之间。
  在产品结构一栏,除2款期限最长的产品(分别是91天和183天)是保本保证收益外,其他10款相对短期的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卢经理也承认,进入7月份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比6月底的收益率下降了不少,原因在于,6月底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完全是为了突击完成上半年的存款任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到期的7732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有7款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有2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负。光大银行上海某支行行长也对笔者表示,确实有一些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能真正拿到手的到期收益率。比如,农行发售的一款期限2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2%,如果购买100万元的产品,其利息收入是:100万元×2%×2/365=109.59元,绝对不是20000元。
  另外,理财产品的计息方式与银行存款不同,银行定期存款是在存款当天就开始计算利息,存款到期立即返还本金及利息。银行理财产品在正式计息之前都有一个发售期,发售期一般在3~5天,也有5天以上的;同时,理财产品到期后还有一个清算期。
  在发售期和清算期,理财产品是不计算利息或只计算活期利息,比如,前面提到的农行发售的2天理财产品,认购期如果是3天,到期日还本清算期又是3天,客户的资金实际上被占用了8天。那么,这款产品的资金年化收益率只有109.59×365/(8×100万)=0.5%。这样的收益率仅相当于目前活期存款利率,而相比之下,目前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是1.49%。
  从这个角度看,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更何况,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不得提前赎回,与银行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相比,无论是方便程度还是稳定可靠程度,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要关注发售期和清算期。
  另外,长期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你要为此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北京工业大学的杨教授告诉笔者,上半年她买了几款短期理财产品后,终于经不起折腾,将到期的资金全部委托给了第三方理财公司了。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与在银行存款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银行签署一份《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中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相关风险做了提示,并要求客户逐字抄写“本人已经阅读上述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字样,并亲笔签名。
  很多投资者看到厚厚的《产品说明书》,里面还有很多专业词汇,都是草草翻阅,不愿意仔细阅读。很多投资者认为,国家的银行应该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听任银行工作人员的摆布,随意在《产品说明书》上签字。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将风险留给了自己。
  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应该是收益率风险。我们注意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为预期收益率。北京一家建行营业部的大堂经理也表示,建行的理财产品一律为浮动收益。
  很多投资者往往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当作银行承诺的最低收益率,这是认识上的很大误区。既然是预期收益率,就有可能在理财产品到期后,达不到银行之前承诺的收益率。
  政策 时刻悬在脑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6月24日,银监会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风险提示,并指出了当前理财产品乱象,理财市场恶性竞争等严重问题,并对银行理财的违规操作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事实上,商业银行热衷于销售理财产品,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在理财产品的发售期和清算期,其募集资金可以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用来增加银行存款。
  在当前紧缩货币政策下,存款是银行的生存之本。而且进入6月以后,监管部门开始对银行的存贷比进行日均考核,银行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大量销售理财产品。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表内理财产品包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但表外理财产品却未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
  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由于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实行日均存贷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银行的放贷资金。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以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的方式给企业贷款。目前,银行‘双重表外化’现象非常明显。‘双重表外化’是指存款‘出逃’到表外理财,造成负债方的‘表外化’;而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造成资产方的‘表外化’。‘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规避了监管部门的监管,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结果将表外风险转嫁到表内。”
  所以,金融风险放大效用绝对不可以小视。此前,银监会就专门针对银行理财市场出过重磅炸弹,曾一度全面叫停过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而这次银监会的理财业务座谈会,也再次给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一旦理财市场乱象依旧,势必招致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出台。到那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普通的投资者也受牵连。
  笔者也注意到,银行《产品说明书》有关提前终止合同的条款规定中,明确只有银行有权提前终止合同,不对投资者提供提前终止权。所以,一旦政策生变,投资者的损失不可避免。
bigtime

11-06-30 22:02

0
理财产品算不算高息揽存呢?
licai86

11-06-30 19:03

0
中国着手遏制理财乱象  2011年06月30日 13:57 PM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 

中国已采取行动遏制银行短期、高收益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各银行掀起了一场放贷狂潮。在监管部门看来,上述产品的爆炸式增长是这场狂潮带来的、有可能导致危险的副产品。
中国银监会(CBRC)在周三公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商业银行应采取进一步措施管理和披露与所谓“理财产品”相关的风险。这些理财产品的功能,相当于期限只有几周的定期存单。
过去3年里,中国各银行发放了海量的贷款。如今,它们正想方设法吸收足够的存款,以使自己的贷存比低于75%这一监管门槛。
对中国的大银行来说,这个目标毫无疑问可以实现。但对中小型银行来说,它们得要参与到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才能扩大、甚至只是维持自己的存款基础,而新管理办法对它们正在采取的激进举措发出了正式警告。银监会表示,“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无市场分析预测、无风险管控预案、无风险评级、不能独立测算的理财产品。”
人们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担忧,多集中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面——尤其是银行向地方政府发放的海量贷款,以及出现违约潮的可能性。
中国国家审计署本周表示,地方政府的总债务已超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
但是,上述对理财产品的限制措施表明,随着银行争先恐后地充实自己的存款基础,它们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面也在出现问题。
根据监管部门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要比贷款利率低很多,这让它们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净利差,掌控了一种有保障的利润来源。但是,储户不愿把钱存入低收益的存款账户,所以银行一直在推出各种理财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在2天至31天之间。按年率计算,这些产品提供的利率最高为8%,相当于基准的1年期存款利率(3.25%)的两倍多。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驻北京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表示,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吃紧,“这是由这些产品的短期性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所致”。
银行必须每隔几周将理财产品滚转一次,以保持资金的流动。如果客户决定不再购买这些产品,那就相当于提款,银行必须为客户准备好相关款项。但银行的资产却主要系于长期贷款,不容易变现。
据官方新华社称,中国理财产品总额高达7万亿元人民币(合1.082万亿美元),为去年底的三倍多,相当于中国银行业存款总额的9%。
译者/邢嵬
snowtiger312

11-06-22 22:34

0
如果有这么高的关联度就太恐怖了,完全可以根据m0/m2来判断顶底了
snowtiger312

11-06-22 22:30

0
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这么高????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licai86

11-06-22 20:25

0
【 · 原创: invest 2011-06-22 10:17 】 
------------------------------------------
多谢参与!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