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6月8日下午发改委:国际板考虑年内上交所推出

11-06-08 21:45 6542次浏览
金刚8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6月8日下午消息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上透露,成品油调价机制、阶梯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年内将推出,同时他透露国际板将考虑年内在上交所推出。
  日前下发的《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知》提出,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具体内容包括:积极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
  "国务院已经批准,肯定如期在年内推出,在进行相关的价格改革同时,将重视通胀水平,会整体考虑控制通货膨胀。"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今日在通气会上透露,年内将完成成品油调价机制、阶梯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连启华透露,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根据资源情况、国际市场、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更符合市场的开放水平。就媒体提问"石油等能源上游开发能否引入社会资本"的问题,连启华回应说:"上游按照国务院的方案执行,没有变化的信息。"
  连启华透露,相关方面在做阶梯电价方案。针对"迎峰度夏期间推出阶梯电价"的市场传闻,他回应说:"目前还没有消息说会在迎峰度夏期间推出阶梯电价。"
  此外,连启华透露,国际板由证监会安排,已经酝酿了一些时间,今年考虑在上交所择机推出;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将重点在规范化等方面推进,全国性的场外交易试点尚无计划。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7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金刚88

11-06-09 15:45

0
(本文没有再展开,主要原因是2008年后期,扬韬曾写过一系列关于宏观经济的分析文章,可参考。)
金刚88

11-06-09 15:30

0
第三,独特的投资拉动。

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了近40万亿元,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28万亿,相当于GDP的近7成。这是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投资带来的是完美的数据,却没有从实质上改善居民生活,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福利。

举例来说,假如中国修造一条高速公路,花费1000亿元,看起来GDP的数字很美,但分摊到老百姓个人头上的钞票和福利却是少得可怜,因为它们的绝大多数物化成了钢筋水泥和机械了。现在,中国人每人享有半吨钢的产能,每人享有2吨水泥的产能,但它们带来幸福了吗?没有。相反,未来如果投资萎缩,所有过剩的产能带来的都只有痛苦。

按照孙明春的模型去算,到2020年,中国的GDP肯定超过了80万亿元人民币,就算当时的投资占比少一点,达到6成吧,那也意味着差不多有4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我们的问题是:那时候的中国投资,干啥呢?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大的投资规模呢?

此前一段时间,扬韬也倾向于中国经济会逐渐走高到2016-2017年,其依据是日本经济的发展路径。但从最近几年看,我们透支了发展空间。主要原因在于:2008 年底的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使得本应进行调整的投资规模反而变本加厉地扩大了。按照原有的中国铁路和公路发展规划,在2017-2020年,中国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中长期规划基本完成。但四万亿计划出炉后,最稳妥的投资就是铁公鸡,这使得中国铁路和公路投资可能提前5年左右基本完成,时间就是 2012-2015年。

值得警惕的是,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的两大重要行业开始显露疲态:汽车和房地产。到2011年中期,中国的铁路建设开始收缩战线,其中就包括高铁降速(本来有动车,又造高铁,造完之后跟动车差不多,这不是重复建设又是什么呢)。同样到2011年中期,中国的公路建设开始面临压力,这一点,从高昂的物流成本就能看出来,而昨天,国务院会议明确要求降低物流成本。既然如此,还有多少高速公路是等着修造的呢?除了汽车、房地产、铁路、公路外,核电建设也面临压缩的趋势。中国的投资规模,很可能已经达到了历史性顶点。以后,再也不会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的盛举了——转折点很可能就是2012年——从最新公布的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投资额的趋势看,投资增速下滑是必然的。

中国经济的困境在于:一切都只靠投资拉动,一旦投资不行了,消费和进出口根本就补不上来。

消费只与收入正相关。现有经济模式下,富人的收入始终是饱满的,消费是稳定的。穷人的收入是很低的,尽管消费率高,对消费总量的拉动却很小——相比一瓶茅台 1500元,很多人的月收入还不到1500元!富人一餐饭可以有数万元,穷人一年的工资都吃不起这样的一餐饭。所以,中国的消费是没法弥补投资带来的不足的。

进出口似乎短期没有指望。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收入的相对提高,因为物价涨的更快,尤其是房价)、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背景下,进出口顺差持续的希望很渺茫。

如果是这样,那2012年的投资增速会降低到多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速会降低到多少?如果经济滑坡,最近几年的信贷泡沫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一切,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想未来的政策调整,似乎可以继续苟延残喘。但能够设想的措施无非是:进一步的信贷扩张,饮鸠止渴;进一步的消费扩张,掏空钱袋。还有呢?

还有技术升级,技术进步,科技创新。遗憾的是,现有的教育体制,注定了我们缺乏科技进步的人才——过去30年,中国在近乎完全竞争的消费品市场,不管是服装餐饮还是电子汽车,可曾出现过哪怕是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没有好的教育,怎么会有好的人才?没有好的人才,怎么会有好的企业?

当然,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现在的希望在于,2012年并非世界末日,哪怕真的是末日了,人们也总是憧憬着会有诺亚方舟。既然如此,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方舟在哪里呢?
金刚88

11-06-09 15:24

0
第二,独特的人口结构。

看好中国房地产的人还是很多,但不管怎么乐观,都无法不面对一个现实:中国适婚人口的数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后,将长期下降,甚至于20年内都看不到转暖的迹象。如果新人购房量下降,谁来购买这日益庞大的新房屋呢?

每一个将中国经济与美国简单类比的人(包括简单地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6-8%增速的人),都不要忘记一个铁的事实:过去80年,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是平稳的,人口结构是合理的,人口数量也是在逐渐增长的。正是人口的这种增长,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相对持久而平稳的增长。

反过来,在人口结构方面,中国与日本是最相似的。奇特的是,日本虽然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但日本的出生率在二战后短暂升高,随后就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路下滑。到 1990年代经济顶峰时,日本的人口增长已经基本停滞了。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恰恰就与日本1990年代前后非常相似——出生人口数量下滑,死亡人口数量上升,总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力人口甚至进入下滑阶段。

按照易富贤的观点,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可能在2012年就出现下滑,进入拐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间点——在日本,劳动力人口1990年达到顶峰,到 1995年前后保持稳定后逐渐下滑。而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下滑可能始于2012年。既然如此,你怎么能指望中国经济2012年继续走好下去呢?

扬韬此前的分析显示,中国适婚人口在2011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长期下滑。这一点,与易富贤的观点倒不谋而合。如果说,适婚人口下降、劳动力人口也下降、但老年人口持续上升,这样的国家经济,能持续走好好多年吗?

那种看好中国房地产到2030年的人,倒是有必要想一下:2010年,中国建了1200万套房子,到2020年每年总可以造2000万套了吧,但那时候新结婚的人口总数也不到1000万对,多余的房子卖给谁呢?卖给城镇化的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根本就没门啊!

所以,如果看人口结构的话,只怕中国经济不用到2020年,2012年都走不好!
金刚88

11-06-09 15:17

0
第一,独特的贫民阶层。

所有简单类比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地经济的人,都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贫民阶层。这是中国经济的拦路虎,是城镇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所谓贫民阶层,就是积蓄非常少,保障非常差,收入非常低而又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成果的一个大的社会群体。在中国,这个群体不低于3亿人。去年3月,官方媒体曾指出,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人群有2.7亿人。今年3月,中国有专家指出,我们的贫困标准可能提高到年人均收入1500元人民币以下(约230美元,每天0.6美元),那我们的贫困人口将接近1亿人。如果按照世行的标准,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相当于年2300元人民币)就算贫困人口了,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怕还要提高。因为按照统计局的数字,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919元,相当于每天2.5美元。

中国的贫民阶层,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居民。按照六普的数据,2010年农村居民还有6.7亿人。此外,城市居民也有大量低收入者。在中国,如果贫困人口有1亿人,则贫民阶层不低于3亿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以前统计的低收入人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居民虽然占比49.68%,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肯定会走别的国家和地区曾经的路线——城镇化率逐渐提高到75%。而是可能恰恰相反,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目前已经达到了顶峰。指望城镇化过程带动中国经济继续发展,是不切实际的。

何以做这样的判断呢?

因为目前农村居民中的6.7亿人口很大一部分已经来到了城市,是城市中的贫民阶层。另外一些老弱病残,根本就没有能力进入城市,即便被城镇化也是如此。

本质在于:中国的土地没有私有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居民或者城市的贫民阶层享受不到级差地租带来的收益,贫民就将始终是贫民。

比如日本,甚至于印度这样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价值逐渐提高,一无所有的农民只需要卖掉一些土地,就可以变成中产阶级,大的农场主甚至可以由此变成富翁。那些不愿意到城里去的人,占有大量耕地之后,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国家补贴的提高,也使得种地变得有利可图,收入水平也会由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中国,情况甚至是逆反的:当地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城郊居民的土地越容易被廉价征收,住房被廉价拆迁。拆迁过后,即便一些人住上了好一点的房子,仍然没有高收入,生活境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在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周边,现在拆迁的环境好一些了,一些居民被拆迁后甚至变成了富裕阶层。但这是少数。现在,中西部一些地方的矛盾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只要土地和宅基地没有私有化,低收入人群的困境就无法得到改善。贫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就容易被*化。

所以,每一个看好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人,都应该想一想,面对3亿以上的贫民阶层,你们设计的城镇化之路怎样走呢?他们买不起房子,即便被安置到城镇里(所谓新农村建设的被城镇化),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极低,要一直等到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学有成走出贫民窟,才可能得到改善。而这,需要20-30年的时间。

既然如此,中国的城镇化就可能已经走到了瓶颈区域,未来纵深发展的余地就并不大,中国经济回旋的余地也不大。何以能乐观地期待在未来10年再有2亿人城市化呢?
金刚88

11-06-09 15:13

0
中国经济的困境
2011-06-09 14:38

有一种观点,对中国经济是长期看好的,代表人物大约可以算*先生了。在一次公开讲演中,他从境内外的经济对比和房屋开发建设对比等角度入手,提出了中国房地产投资可以看好到2030年的观点。这种观点,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长线乐观派”。另一种观点,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是看好的,这主要是国内证券界一些人,在判断中国经济走势时,借鉴日本经验或者美国经验,尤其借鉴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提升的过程,认为中国城镇化道路还很漫长,所以对202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中线乐观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当前没什么大问题,但在2016年就可能遭遇麻烦,其代表人物是孙明春先生。他认为,投资一定要抓住2011-2015年这五年的机会,因为那以后就麻烦了。这个,可以称之为“短线乐观派”。

上述三派乐观论者,各有其道理。不赘述。

只不过,无论哪一派观点,可能都无法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困境:
金刚88

11-06-09 15:03

0
还是发改委牛B,轻轻放个屁大盘就崩溃鸟
金刚88

11-06-09 13:26

0
美国是消耗石油最多的国家,也是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以前一直以为中东是主要来源地、沙特是最大供应国。事实上美国第一大石油供应国是加拿大,输入石油是沙特2.7倍;第二墨西哥,沙特第三。中东只占美国石油进口的17%。说来好笑,许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金刚88

11-06-09 13:22

0
去年伊始,中国统计机构因其编制的房地产数据,而遭遇了一场“信心危机”.当时,官方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即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仅上涨了1.5%.据国有媒体报道,网络上对此批评如潮.《北京晨报》援引一位人士的话:“你能相信吗?肯定是小数点放错地方了.”
金刚88

11-06-09 13:19

0
上海B股的两大权重股跌幅较大,拖累了B股指数下跌近3%。一个是华新B,跌幅8%,是国资减持的水泥股。一个是伊泰B,跌幅6%,是煤炭股。大约反映了B股投资者的投资意趣。那就是不看好中国的周期股的机会。
金刚88

11-06-09 13:01

0
华新水泥第一大股东5-6月减持900万股股票,按照均价算,平均减持价格估计是50元(除权前)。在历史最高价附近从容卖出,何其爽也。相比一年前,股价涨了2倍。相比6年前,股价涨了20倍。在全流通时代,只有产业资本大股东才是最大的赢家。比如,粤宏远今日则宣布二股东减持,但大股东增持。玩死小散户。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