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几倍pe的汇丰控股来A股了,你让四大行日子怎么过?只有先贱价大甩卖了.大盘跳水跳得有道理
0
扩展阅读:
1
上海国际板的推出也于近日出现加速之势。
2
一位长期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的专家4日透露,证监会将会同其他部门为上交所的国际板制定专属的上市规则或指导意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国际板公司如要将募集资金拿到境外使用、该如何结算的问题。”
3
该专家说,国际板的推出在几年前就已克服了所有技术问题,“法规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是看监管层决心。从目前来看,有了显著进展。在实体经济搞跨境贸易结算之际,再在虚拟经济方面搞国际板,将加速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4
各方人士均向记者指出,上交所酝酿的“国际板”将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发行方式目前来看更倾向于直接发行A股(即首次公开招股,或说IPO)。
5
“预计推出初期,国际板在A股募集的人民币将用于该企业在中国境内的投资。”上述专家指出,这样就不会涉及货币兑换的问题,且境外公司在境内的业务拓展也能得以规避外汇风险。是开设一个独立的“国际板”还是并入A股交易?一业内人士称“这不是大问题”:“无论是独立设板还是并入主板,国际板公司的大部分交易准则都会和A股主板公司相一致。”
6
对国际板的估值问题,上述专家认为,将会参照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大家不用担心A股的高估值重心会被国际板拉低,只要是国内投资者购买,不论这些境外公司在哪个板块上市,发行价格都有可能被推高。”一外资投行人士认为,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境外公司在哪个“摊位”卖股票,而是谁来买他们的股票。
7
目前,无论是从总市值还是股票交易量来考量,上交所均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交易所之一,全面推进国际化的条件已逐步成熟。
开放分类:
0
姚刚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推动国际板的建设国际板是对外开放重要一步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近日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推动国际板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重大法律问题。在中国资本市场成立20周年之际,国际板的话题被提到议事日程,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首先解决法律问题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27日在第二届北京律师论坛上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推动国际板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重大法律问题。
“什么是国际板?就是让境外注册的公司,既包括境外的公司,也包括中国移动这种业务在境内、但注册地和上市地在香港的公司,到境内的交易所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姚刚说,推出国际板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现在正在加紧研究推动。
姚刚表示,国际板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重大法律问题。《公司法》、《证券法》在2006年修法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境外的公司到境内上市这种情况。因此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针对这样新业务的法律规定。如《公司法》要求公司组织架构须有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而在国外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属于不同的治理结构,人家没有监事会来中国上市怎么办。
从姚刚的表述来看,在创业板、股指期货相继推出之后,下一个重要的创新举措就是推出国际板了,只是国际板更为复杂,还需要时间解决这些重大法律问题。
20年不断对外开放
今年12月19日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20周年的日子,在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成人礼”的时候,把推出国际板提到议事日程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向世界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很年轻,但这短短的20年里,对外开放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一年上市股票只有8只的情况下,上海就在酝酿专门向海外投资者发行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1992年2月21日,第一只B股——上海真空B股上市,2月28日,深圳南玻B股上市,标志着中国B股市场的形成,中国股市创立伊始就开始对外开放,境外投资者就可以参与中国股市的投资。
1993年6月29日,中国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至今已有161只H股。2001年2月,境内居民获准可投资B股。2002年1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至今获得批准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QFII已经超过百家。2007年6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中国境内居民可以通过QDII形式投资海外资本市场。
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
即将迎来中国资本市场20岁生日的时候,证监会研究推动国际板的建设,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重大举措。虽然面临一些法律障碍,目前没有一个国际板推出的具体时间表,但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以中国资本市场前20年高速发展速度来看,可以相信推出国际板的时间不会很长。
经过20年高速发展以及市场逐渐规范,中国股市已经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整合B股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的开放度将越来越高,并受到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0
评论:国际板作“池子”是有前提条件的
每日经济新闻
黄湘源
有人非要说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池子”是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股市。不过,把股市尤其是国际板当作对付国际热钱的理想“池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最近,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和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关于国际板的两个谈话,显然支持了后一种看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板的“池子”功能和作用想抹杀也抹杀不了。
不过,国际板作“池子”也是有前提和条件的。
首先,不管国际板是单纯的国际企业融资场所,还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一个提升人民币购买力、对冲投机性热钱的蓄水池,人民币计价的定位是不可回避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尽管一直就有人认为,人民币计价将导致境外投资者无法参与国际板,进而将真正的跨国公司阻挡于门外,但来自B股的教训告诉我们,外币计价方式非但使B股成为“玻璃缸里的金鱼”,限制了B股市场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使得B股的走势更容易受到地下资金的冲击,有可能成为便于热钱、黑钱进出的通道。那么,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今天的国际板如果重蹈B股的覆辙,岂不有沦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美元附庸之嫌?
在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的条件下,国际板在A股募集的人民币才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该企业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在目前的结算体系内较为稳妥地处理货币兑换的问题也才迎刃而解,境外公司在境内的业务拓展也才有可能得以规避外汇风险。就此而言,国际板在提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同时,也为包括国内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在内的人民币持有者提供更理想的投资渠道,这同成为一个让国际热钱进得来、放得下和在它需要撤退时也出得去的“池子”,可以说是本质上一致的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要使国际板成为对付热钱的理想“池子”而不至于成为国际资本疯狂圈钱的“老虎机”,第二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发行定价的真正市场化。被称之为“二次改革”的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没有改出人们所期望的市场约束机制,反而催生出了一个一级市场发行市盈率透支成长性、二级市场交易一开始就是接连三个警示性停牌的“疯狂榨菜”。这也是人们格外担心国际板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圈钱超募的创业板,成为国际资本提款机的一个大问题。
其实,在笔者看来,衡量圈钱不圈钱的标准不是融资额度的大小,而是发行定价是否价有所值。无论是创业板也好,国际板也好,既然讲市场化定价,那么,可取的定价方向和标准就应该同国际市场接轨。例如,像中国香港地区和境外成熟市场那样采用市净率定价方式。如果新股发行定价反映的是价格和净资产的关系,相对于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市盈率定价方式、尤其是就高不就低的高市盈率定价模式而言,不是更有利于避免“超募变破发”的产生么?
国际板新股发行定价应与国际市场相接轨:一是参考这些股票在国外市场的发行价格,二是不仅要参考其当前的价格,还要和半年或一年内的平均价格综合起来考虑;三是也可以考虑定价发行的模式,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一般应控制在10倍或15倍以内。也就是说,在国际板推出之前,目前的新股发行体制早晚非来个第三次改革或第三阶段改革不可。
此外,国际板要成为“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的“池子”,它本身的流动性设计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基本条件。现在一提国际板,有些人目光就不约而同地盯着中移动之类的红筹股。不过,如果红筹股回归仅仅是为了圈钱,那么,对于国人来说,它们和当初的中石油又有什么区别呢?香港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能够让市场都赚足了眼球,并且还给投资者提供了高额回报的,不是微软、戴尔等所谓的“纳指七雄”,而是越南制造、蒙古南戈壁、俄铝、美国友邦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仅作为第二上市的国际板与IPO上市的国际板,在流动性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流动性决定成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流动性活跃的国际板。国际板固然欢迎全球500强,更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欢迎那些对投资中国有兴趣的和有潜力的优秀企业,包括红筹股回归。如果为了照顾红筹股回归,或者为了用全球500强来装点门面,而使国际板只剩下跛脚的CDR功能,或成为一个徒有国际化市场化虚名而成交不活跃的死水微澜,那么,不要说谈不上什么提供人民币回流机制和体现人民币购买力的投资场所,所谓对付国际热钱的“池子”设想,岂不更是成了空中楼阁?
0
刘鸿儒:加快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 建立国际板
2010年12月01日10:16
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在第八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发言
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市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2010年12月1日在深圳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腾讯财经全程图文直播。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在会上表示,应加快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继续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行股票,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兼并,推动交易所建立国际板,吸引优质企业来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世界成长的机会。
以下为刘鸿儒演讲的文字实录:
各位同事,围绕会议主题尚福林主席和其他几位演讲嘉宾讲的全面又透彻,我就为了节省时间,我讲几个看法: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解决中国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今年夏天,日本一个跨国大银行的董事长跟我交换意见,我就讲中国的经济必须转型。他当时就跟我说了,他说日本经济也面临着转型,而且给了我一些资料,他说日本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正在下降,占世界人均GDP从2000年的第3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23位。日本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14.3%下降到2008年的8.9%,存在着三个结构性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模式和困扰企业基础设施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转型调整的措施。
中国和日本不同,他们是解决世界经济力问题,我们是解决能不能持续发展问题。十二五规划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坚持”。前两个坚持明确提出,那就是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的支持,实现这个要求,资本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我加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十分的重要,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这是第一点。
第二,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贡献;历史性的贡献主要有两条:一是探索了在中国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防止全盘私有化,又能走市场化道路的这个资本市场之路,20年来取得巨大成功。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实现转型和改制。这就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大家知道,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活了,经济就活。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路怎么走,探索多年,最后认定唯一的道路是实行股份制,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上市,建立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新的体制。使企业做好了、做大了、做活了。
大家知道,银行稳,经济才能稳。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最后认定了一条路,就是改组为国有银行、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并发行上市、股票上市,建立了防范风险和稳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的基础。
大家回想这一段,企业活了、银行稳了,才能支持国民经济连续地高速增长,而且平稳地渡过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资本市场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的资本市场,从前20年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转型改制,转向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当然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我认为,这是历史性的转变。在这个转型中,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十分重要。对这点我补充几点:
1.在发展主板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板、创业板,“三板”等多种市场元素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刚才很多领导都讲过了,我们建立了中小板,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推出创业板,支持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创业板刚刚一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家有些争论,我看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前进中的问题,会在发展中去解决。今后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我们会继续解决。全世界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就是市场创新,出了问题加强监管、加强立法;再出问题,再创新、再发展;再出问题,再加强,完善立法、加强管理。这是一个客观的市场规律,不要觉得奇怪。
2.大力推进债券、商品期货、经营期货,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完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我要特别提到债券市场之后,这个局面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要解决好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连通问题和多头监管、规则不一、发行审批手续繁琐、评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加快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继续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行股票,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兼并,推动交易所建立国际板,吸引优质企业来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世界成长的机会。
0
T+0必须的
0
国际板正在加速推动建设以构筑热钱“池子”
2010年12月01日11:02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安邦咨询
央行官员突然“催促”证监会主管的国际板尽快推出,这给市场带来不少微妙的解读。近日,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央行希望国际板能够尽快推出。而就在11月27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证监会正在加紧研究推动国际板建设,着力解决相关法律问题。两位官员对国际板的高调表态,联系起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提出的“池子”说法,不少业界人士将国际板解读为“池子”的一部分。
而由于国际板涉及到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马德伦特意解释说,沪深交易所的国际板建设是由证监会主管,但他乐意作为中俄金融合作委员会的中方主席来推动国际板建设。马德伦认为,国际板的推出有其市场需求、业界需求,这种需求不再是潜在的,而是现实的,证监会作为监管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推进。
而姚刚则在上述论坛表示,国际板建设是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步骤,让境外的公司,也包括像中国移动这样业务在境内但注册地在香港、上市在香港的公司,到内地的交易所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目前证监会正在加紧研究推动。而对于国际板能否有效发挥“池子”功能,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国际板在对冲外汇占款方面,的确能发挥不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