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些记者,胡搅蛮缠的,瞎扯的都是什么东西?
什么玩意啊?
0
9-30至11-12铁幕:A股主导权争夺战打响 机构全面迷失(3)
告别那些失效的规律和思想
上述新的逻辑,已经深刻改变了A股的生态环境。在此前我们已有不同侧面的叙述。
就资金结构而言,存量的股市资金遭到极大挑战。在《解密4万亿天量交易幕后》中,我们讲述了热钱和社保的大规模提前布局,在《揭秘A股事件的全球策划传导内幕》中我们梳理了国际资本如何提前构建做空链条。此后我们更获知,暴跌之前三个星期,社保就有20个点左右的大减仓。
此后我们调查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保险资金的仓位,在暴跌之前整体仍保持相当高仓位。临阵撤出者寥寥。这样的屠城场景是空前的。机构的迷失是整体性的,提出的拷问是全面而严肃的。
以社保为代表的特殊资金,和国际背景的热钱资金,从视野角度看,类似于A股市场最大的“消息盘”。这段行情它们表现出了它们的贵族性,传统的主流机构不过是等而下之的鱼肉。
因此,我们需要告别如下失效的传统规律与想法:
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思维。由于大量新增资金的不规律运动,国内机构盯着对手盘的思路面临挑战。譬如,一些顶级私募本轮运作屡战屡败。国家队和热钱盘在新市场结构中空前的信息和逻辑优势,将进一步把传统机构的话语权蚕食。机构的边缘化和散户化将加剧A股的追涨杀跌和震荡幅度。9.30逼空和11.12之后的非一般连续暴跌,不过就是这种背景下主流机构们的“抢购”与“挤兑”。
对市场流动性的封闭性判断。譬如此前大量使用的居民储蓄与市场流通量之间的比较。以目前接近9万亿的自由流通市值,相当于2008年同等点位的约3倍,已出现如此逼空的行情是传统思维难以理解的。
唯大盘指数论。指数失灵,尤其是,沪深300指数衰微。沪深300一夜打回原形的悲剧在于蓝筹和周期性板块的整体边缘化。这是整个经济结构决定的。目前的大盘指数已不能充分反映宏观经济的整体方向,而沦为多重工具。蓝筹行情(二八转换)的正在日渐缩短,依附在指数上的投资工具,如指数基金和指数投资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还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指数去描述市场结构的过渡性状态。
过于单纯的思维。譬如唯国内政策论,譬如认为天量流动性决定大牛市。我们坚持认为,这不是大牛市,是牛尾巴市。在全球资本铁幕多重博弈下,考量的是反应速度和视野宽度。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方法,是精选个股。
0
9-30至11-12铁幕:A股主导权争夺战打响 机构全面迷失(2)
A股铁幕:话语权争夺与新四轮驱动
若干年后看“9·30-11·12”行情,相信只是A股市场性质变化中的一段浪花。它只是宣告了全球中美欧三角冷战的全面开始。资本市场话语权的争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18日,国务院罕见的以多部委的联手发布的名义,发布了《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发布的时点、形式和内容(其中尤其着重提到了股指期货)值得踌躇。我们知道,行情暴跌中的股指期货明显是有预谋的提前做空,在上期的《揭秘A股事件的全球策划传导内幕》一文中,我们也分析了,热钱将国内机构“集体包饺子”手段。可以说,除了社保和某些特殊资金,国内对这一轮行情是丧失了主导权的。因此,这一文件的出台应是有所指。
本轮行情即可视为中国以“自杀式”报复(加息、指导物价等)和妥协(人民币升值)阶段性的扳回了几近失控的话语权。而中国之所以要付出如此代价,是因为必须控制住这一装流动性的池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9·30暴涨不同于5·19,因为美元在2007年之后已经极大的左右了市场节奏,正如我们在上期《揭秘A股事件的全球策划传导内幕》所述,A股已经不是A股,而是“A-L-H-A”股。而11·12暴跌不同于5·30,则在于2010年之后的股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国家意志——管理流动性的工具。
中国未来两年的M2很可能达到100万亿天量,加之不菲的热钱,已是个极大的管理难题。中国把流动性放在哪里?市场已经讨论很多。池子可以建很多个,比如开国际板,把钱再兜回境外;比如通过央票对冲,但难度越来越大,再比如通过商业银行准备金通道存在央行,但18%的存款准备金率已是国际空前,最有想象力的是农地入市,但这一改革举足轻重。所以,就目前来说,股市始终是流动性最重要的蓄水池。
关于资本市场的国家布局,我们在《解密4万亿天量交易幕后》中已做充分论述,即利用股市将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银行,并通过国有股减持收进社保。近期证监会豪放的IPO放水,只是其中浪花一朵。
至此,我们对A股的逻辑系统应有一个全新的看法。A股市场已是如下四轮驱动:美元、流动性管理、政策、经济基本面。
在相当长时间内,上述四个要素将相互掣肘,轮流交错上升,以成A股的主要矛盾力量。全球经济政治冷战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四个要素都有自身悖论。美国不可能放任美元暴跌亦不能承受暴涨;中国既要维持股市流动性的充沛和吸引力,又要将流动性导出去;政策上的矛盾最为深沉在此不赘;宏观经济处于转型期,有新有旧,不新不旧。这都决定了,中期内A股市场不太可能走出单边牛市或熊市。
而本轮行情中,我们看到核心的矛盾即为美元与流动性管理之间的矛盾,美元占据压倒性优势,随着两国媾和,已退居次席,美元这根柴短期已抽去。此后一段时间美元的走势,很可能将以爱尔兰惹起的新欧债危机为由头,取决于美欧博弈,但短期已经不构成对资源品加剧上涨的催化力,它已经成为中期的行情逻辑,也就是人民币升值。
短期A股将视中央通胀管理意志而定。由于流动性被戴上了帽子,我们不能同意此次暴跌只是牛市小插曲而已,这必然是一个阶段拐点。虽然市场在此点位必有反复,比如沪深300几乎回到原形,这是市场对利空的消化。那么我们到底消化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是消化过高的通胀预期,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片面和表象的,因为我们上面的论述说明,这轮行情的“两个大庄”——美元、中央的流动性管理意志——都“变节”了。
那么,市场短期的逻辑,仍旧是要回到以基本面为主的路径中。通胀虽有余震,但既然是人造,就必被人治,是条辅线了,通胀题材的反复可能只是为了确认上述“变节”罢了。在阶段性的迷茫中,中小盘和题材股在年报行情的掩护下,可能完成一次较大的泡沫。这个泡沫的刺穿,有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次蓝筹行情,也有可能是紧缩的重新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