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十二招寻找未来的伟大企业!

10-11-21 09:41 34204次浏览
豆豆基金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十二招寻找未来的伟大企业

--------------------------------------------------------------------------------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始终在跑道上加速,中国起飞、升空、穿越云层,出现一些伟大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这些伟大的企业将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

  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选择未来能够成为伟大的企业的股票。
好企业可分为优秀企业、卓越企业、伟大企业三类。优秀企业是行业里干得不错的企业,卓越企业则是行业的龙头;伟大企业是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企业。
  如果买入了优秀企业,明天变成了卓越企业,后天成为了伟大企业,那就会获得丰厚的收益,丰厚的程度可能让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
  按照下列方法选择可能成为伟大企业的企业:
从公司层面去选择
  一、必须是自己民族的企业
  这是因为只有本民族的企业才具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合资企业的技术、产品、订单所有的东西都是二手的,外资股东不可能把自有知识产权留给合资公司,所以合资企业永远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企业。
  二、必须是行业龙头,独一无二最好
这是因为行业龙头、或者独一无二的企业,它们具有品牌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它们会获得超额利润,股票也会得到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高估值。此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极强的抗风险的能力,在行业的冬天里不至于冻死,反而能够收购对手,扩大市场份额。
可口可乐是第一,但还有百事可乐与其竞争;茅台第一,但还有五粮液、国窖、水井坊、国汾与其竞争;招商银行第一,但还有浦发、深发展、华夏、民生与其竞争;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是独一无二的。
  三、必须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次之,中游回避
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获得利润的能力大,所以,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伟大企业。如宝钛股份、厦门钨业、南山铝业、盐湖钾肥是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宝钛股份是我国钛行业的龙头,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其中高档钛材和军工钛材占有率高达80%以上,是全球行业第三强,生产规模仅次于美国的timet和俄罗斯的vsmpo,与波音公司、美国古德里奇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是名副其实的伟大企业。厦门钨业是我国的钨业龙头,掌握全球最先进的钨及炭化钨粉料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硬质合金坯料和钨材料制造商之一,世界原钨消耗量25%来自厦门钨业,全球70%以上节能灯都装上了厦门钨业的“中国芯”(钨丝),厦门钨业与宝钛股份一样,是名副其实的伟大企业。南山铝业是全球铝行业唯一的在50平方公里内完成从冶炼到铝箔的产业链企业,成本优势世界第一、设备先进性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铝业龙头,很可能会成长为伟大企业。盐湖钾肥是我国的钾肥龙头,是亚洲最大钾肥生产企业,钾肥市场占有率约为25%。拥有氯化钾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垄断了我国的钾肥资源,07年公司氯化钾毛利率达70%,只要政策允许(出口),成为伟大企业不是没有可能的。
如果不能找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至少要选择上下游企业。
上游企业控制资源,凭借资源的稀缺性占据主动、甚至垄断。如包钢稀土控制着世界稀土资源的62%、中国的87%,垄断世界绝大部分的稀土资源,是中国的稀土之王,也是世界的稀土之王,等于掌握着世界未来高尖端合金材料的“维生素”,只要管理层出色,毫无疑义会成为对世界有影响的伟大企业。
下游企业接触最终用户,很容易建立品牌,可以靠品牌卖出高价。
中游企业即制造型企业,受制于上下游,绝对不会成为伟大企业。在制造型企业里,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稍好,生产零部件的企业最差,它们只能配合其他企业,自身没有议价能力。下游终端产品涨价,零部件未必能分一杯羹;下游终端产品受挫,零部件生产很可能完蛋。例如,汽车行业的整车企业优于生产零部件的企业。又如,中科三环虽然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钕铁硼磁性材料供应商,是高速增长的节能环保朝阳产业中的龙头公司,产品用于风电、混合动力车、核磁共振等高端设备,但它只是一个配件生产企业,既受制于上游的稀土原材料,包钢稀土不断对稀土材料提价蚕食了中科三环的利润,又受制于下游的整机厂商。所以,中科三环如果不能做到世界第一、垄断世界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很难成为伟大企业。
  四、必须有定价能力
  定价能力有两个含义:
  一是消费者在加价的情况下仍然要消费,替代品少或者根本没有替代品。比如二锅头的价格翻了一番,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其它品种,但如果茅台价格翻一番,可能消费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如果云南白药或东阿阿胶价格翻一番,消费者则只能被动接受,因为它们没有替代产品。名牌产品的消费量对价格变动不敏感,也就是具有价格刚性,这样就能不断地提价,提出来的价格是什么?全部都是利润,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二是价格不能受管制。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不太可能出伟大的企业,因为政--府不会让这些企业获高额利润,例如,电力、自来水、高速公路等公用事业。
  五、必须是持续、稳定、增长
  指每股收益、毛利率、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数据首先要持续、其次要稳定、最后要增长。
  六、管理层必须非常优秀
仅具备垄断性资源的企业,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层去经营,很难成为伟大的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品牌、专利、技术、资金规模、、垄断性资源、政策壁垒等,但是最有活力的核心竞争力是出色的管理者、优秀的企业文化、高效的管理模式、优秀而稳定的员工队伍。企业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伟大的过程主要靠企业家推动的。伟大的企业都有一个卓越的企业领袖,如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克莱斯勒的艾柯卡、微软的比尔·盖茨、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等。
从这一点来说,买股票的最大好处在于,不仅仅买入了土地、资本和劳动,而且买入了企业家才能,这种投资里包含了最活跃、最积极、也最有创造力的因素,这是黄金、房地产投资所做不到的。
  说得通俗一点,买股票就是当股东,就是雇人打工,我们是雇能人还是雇笨蛋?所以,选择股票就是选择企业家。
从产品层面上选择
  七、必须是市场容量足够大、市场占有率足够高
市场容量要足够大,才能养大鱼;市场占有率足够高,表明公司就是这池中的大鱼。市场容量就像一个池子,池子小了,很难养大鱼,更不要说孕育蛟龙了。
我们可以这样想:多少人喝茅台酒?多少人用吉列刀片?多少人抽万宝路香烟?多少人喝可口可乐?多少人用微软的系统?这就是市场容量。
  八、必须是消费偏好稳定,至少不能萎缩,能够扩大最好
  茅台酒、可口可乐的消费偏好很难改变,不容易被其他的产品替代,这就保障了市场是稳定的,至少不是萎缩的。
从行业的层面选择
  九、必须有很高的进入壁垒,垄断性壁垒最好
没有进入壁垒的行业无法造就伟大的企业,因为人人都能做的产品卖不出高价来,既然卖不出高价来,谁还愿意把产品做得完美呢?就像打火机、皮鞋。
虽然有壁垒,但是壁垒不高,也无法造就伟大的企业,因为壁垒不高,竞争对手进来容易,一进来行业利润就会被平均化。
壁垒包括品牌、行政许可、资源、专利、资本规模等。极高的壁垒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垄断性壁垒让竞争对手根本进不来。比如茅台受到国家保护、阿胶垄断了全国90%的驴资源、云南白药有国家保护配方也具有垄断性、可口可乐都有专利技术别人很难模仿、招商银行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先权,而且享有国家金融的垄断壁垒。振华港机有长达2公里的海岸线,作为生产基地,全世界没有人能及,有钱都进不来,这就是极高的壁垒。包钢稀土拥有的稀土资源,属于国家特许,任何人都不能在它控制的区域内开发稀土资源,因此,属于垄断性壁垒。
  十、所处行业必须是实实在在赚钱的行业,即叫好又叫座的行业
  有些行业关乎国计民生,虽然很重要,但叫好不一定叫座。比如,电力行业虽然很重要,但电价受政--府管制,所以是叫好不叫座的行业。又如,火力发电企业是烧煤发电的,煤炭价格政--府没有管制,电发得越多,煤炭用得越多,煤炭企业赚得越多,所以,煤炭行业是叫好又叫座的行业。
  再如,风力发电不一定赚钱,但做风力发电设备的企业一定会赚钱。就像淘金的未必赚钱,但卖铲子的一定赚钱。
十一、国家新政策扶持的行业孕育重大机会
国家为了增强国力而新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可以获得税收、政策的扶持,可以实现快速的发展,有助于企业迅速壮大,有助于发展成为伟大企业。比如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重大战略涉及到的16个重大装备专项行业,很有可能从中产生伟大企业。其中数控机床行业是重中之重,沈阳机床凭借其行业龙头地位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具有成为伟大企业的潜质。又如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中的晋西车轴也有可能获得快速发展,从而成为车轴的世界领袖。
十二、国家投资重点建设的行业孕育重大机会  
国家为了改善基础设施而大量持续投入资金重点建设的行业,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地扩大,其中的企业可以实现快速的发展,有助于企业迅速壮大,有助于发展成为伟大企业。例如,国家的铁路建设、几年前的电网设备建设、未来几年的电网建设(特高压电网)都是国家投入了上万亿的行业,其中的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商业机会,东方电气已经成为卓越企业并正在向伟大企业迈进,而特变电工已经成为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的伟大企业。
打开淘股吧APP
94
评论(21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yinzedong

10-12-10 09:45

0
失策了吧。还是市场错误了?
豆豆基金

10-12-10 09:20

0
集合竞价涨停,估计4-5个板!
豆豆基金

10-12-10 08:38

0
1、中信真是资本运作高手,旧设备一卖套出4.5个亿,再分4年租回来,退市肯定不会了,能让民生租赁做融资租赁,背后若不是央企背景,和金融背景,谁敢担保?
2、通过出售房地产公司变相增持了8.06%股份,应该属于利好,保壳成功股份增持应该高开涨停,不知道有几个?
豆豆基金

10-12-10 08:28

0
巨额经营资产先卖后租 *ST中葡打响“保壳大战”


  前三季度亏损1.69亿元,面对今年惨淡的业绩,早已经因为连续亏损而实施 “退市风险警示”的*ST中葡已经被推到了暂停上市的悬崖边。而就在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公司即将和A股市场说再见之时,一则资产出售的公告正式宣告,*ST中葡的“保壳大战”已经打响,而选择的方式则是将经营资产先卖后租。

  4.5亿出售经营资产

  *ST中葡今日公告称,公司于2010年12月6日与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买卖合同》,计划以4.5亿元的价格将公司所有的玛纳斯酒厂、阜康酒厂的部分资产出售给民生租赁公司。

  *ST中葡表示,通过出售公司部分机器设备,可以有效盘活公司现有资产,缓解流动资金压力,提升运营能力,为公司战略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ST中葡还特别指出,此次出售的机器设备是公司日常使用的经营性资产,而公司将继续聚焦葡萄酒产业,将根据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添置相关设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资产的出售价格应该算得上十分合理,因为相关设备基本上都是从1998年和1999年起购入,这批使用时间最长达10年之久的设备,评估的原值约为5.33亿元,而累计折旧达到了3.72亿元,但是,最终的评估价格却是4.51亿元。

  对于这批资产评估升值的原因,*ST中葡给出的解释是,相关机器设备建设时期处于材料价格的历史低位,较现行市场价格有较大差距,且公司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会计处理方面较为谨慎。同时,与建设期相比较,市场现行的加工费、安装费、人工成本等费用均有较大升幅。

  保壳或是主要目的

  那么,*ST中葡真的就不需要拟卖出的这部分资产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公司同日发布的一份公告称,公司于12月6日与民生租赁公司签署了《设备租赁合同》,将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向民生租赁公司租用机器设备,租期4年,每年的租用金额为4300万元,且可每年分四次支付。需要指出的是,公司所租下的,正是刚刚卖出的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ST中葡之所以做这样一笔先卖后租的交易,或许就是为了避免暂停上市的风险。由于2008年和2009年连续亏损,公司已经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果今年继续亏损的话,就会被勒令暂停上市。而今年以来,公司业绩依旧没有太大起色,前三季度巨亏1.69亿元的业绩几乎已经将公司推向了退市的边缘,出售资产成为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除了出售上述资产之外,*ST中葡今日还披露了另外一桩交易,公司控股股东新天集团拟购买公司持有的新疆新天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8.33%的股权。经协商,新天集团支付22104万元后,将其所持有的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公司8.06%的股权作为此次交易支付对价的一部分转让给公司。也就是说,加上这一笔交易,*ST中葡出售资产累计套现额将在6亿元以上.
wlxjliukai

10-12-09 22:31

0
600084的出消息了  可惜大盘不给力呀。
豆豆基金

10-12-09 10:52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晋西车轴真成了优秀企业了,高铁龙头,很遗憾,没进!
豆豆基金

10-12-08 22:14

0
中石化开卖法国葡萄酒
  
中石化与法国骑士庄园葡萄酒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加油站除了加油还能干什么?其实你还可以购物、就餐、休闲等等。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加油站的非油品业务将成为油品企业努力的新方向。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石化与法国骑士庄园葡萄酒庄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近日,中石化与法国骑士庄园葡萄酒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法国知名酒庄骑士庄园出产的忘忧堡葡萄酒将在中石化旗下110家“易捷”便利店全线上市。而此前,中石化已与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品牌“联姻”,目前已有2000余种名优商品进驻易捷便利店。

  非油品业务也给中石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据了解,目前该公司非油品营业额已突破亿元大关,成为该公司各业务板块中的增长“明星”。下一步,中石化还将利用“易捷”便利店这个平台,将旗下加油站演变成集加油、餐饮、购物、汽车保养、休闲、银行网点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服务站。

  加油站搞“副业”,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正成为大势所趋。今年2月,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部关于促进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大加油站“积极发展非油品业务”,建设加油、购物、用餐、休息、汽车保养与维修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以方便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升土地和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在商务部的倡导下,目前除了中石化外,其他油品销售企业也纷纷涉足并加大非油品的经营。

  零售行业专家也指出,随着国民汽车保有量的日渐增长,车主们需要加油站能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而加油站不仅网点众多,且拥有“有车一族”这一高端客户资源,加油站进军服务行业潜力巨大。
豆豆基金

10-12-08 22:12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我现在9成仓位600211,一成仓位600084,84我成本很低,基本都是盈利,出来后还会适当补仓。
豆豆基金

10-12-08 22:10

0
再解葡萄酒行业潜伏密码默认分类 2010-12-07  
  
  繁荣景象下危机四伏  

  关税下调带来进口葡萄酒的“繁荣”景象 

  任何商业活动都是有必然的商业目的和客观存在的契机的。自2005年进口葡萄酒关税大幅下调以来,进口葡萄酒总量的增长态势是极为惊人的:2006年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中国的葡萄酒达到11.46万千升,较之2005年几乎取得了百分之百的增长;而2007年前9个月进口葡萄酒进口总量12.3万千升,已经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总和;2008年进口总量则达到16万千升左右。

  细心的从业者不免对数字背后所蕴含的问题产生思考,这些数字是否真正体现了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实际情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是一片坦途?应该说,行业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迅速,但逆市而行、发展如此之热会不会存在一些隐患?面对竞争逐渐激烈、管理相对混乱、消费缺乏理性的中国市场,从业者又该如何调整,从而适应行业的发展,在未来可能的变革中求得生存空间呢?

  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从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寻找解读进口葡萄酒运营的潜伏密码。

  在进口葡萄酒行业,以进口葡萄酒关税下调为契机,很多原本对葡萄酒产业特点不甚了解的“新军”加入了这个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民众与国外的联系逐步加强,在国际经济日趋疲软的今天,中国酒类市场庞大的消费能力足以刺激国外的酒庄绞尽脑汁的进军中国。这样一来,入行的门槛变低,但凡能与国外的酒庄拉上一点关系,有时甚至不需要太多资金,就可以进入这个领域,这就吸引了许多具备一定条件的人进入了这个领域。但个人的心态和想法都不尽相同,在进口酒领域里,不同的人决定了不同经营理念的存在:有些人在传统酒类行业浸淫已久且熟悉中国酒类市场游戏规则;有些人则盲目到完全不了解酒类市场运作情况,先冲进来再说;也有一些人想把进口葡萄酒作为一项事业,投入热情和信心;也有一些利字当头,只是把它作为敛财的一个手段而已。可以说在这个行业里,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信心满怀的有志青年、利欲熏心的投机者、冷眼旁观的世外高人……形形色色的人应有尽有,而葡萄酒行业就如同一位迷失在人海中的妙龄少女,今后她会走到什么方向,就看她会遇到什么样的领路人了。

  “摸石头过河”引发诸多隐患 

  然而中国的进口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历史相对还很短,真正懂得中国酒类行业游戏规则,掌握完善的销售渠道、资金和人力资源能力的“世外高人”大都是围绕传统产品,如白酒和啤酒起家的,这部分人显然至今没有、短期内也不会把重心转移到只占酒类销售总量不到2%的进口葡萄酒这一领域,更多的只是对进口葡萄酒产业持观望或是冷眼旁观的态度,寻找机会提高自己或是借机赚个沟满壕平。而真正把进口葡萄酒当作主营项目的企业,就目前来看多数还是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市场现实和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

  1.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作为新兴行业,市场对行业缺乏宏观调控和管理,业内经销商基本上也都是不太懂得市场运营法则,自己做自己的,缺乏对市场的整体认识,多数企业如同在黑夜里摸着石头过河的跋涉者。在表面的繁荣背后,显露的是进口酒经销商的规模之小、构架之散、力量之弱,虽是四面开花,但几乎毫无效果可言。

  2.推广手段滞后。市场推广的手段仍然停留在产地品牌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产品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无法形成品牌忠诚,进而培养稳定的消费群体。进口品牌的推广缺乏持久的体系化,只是沿用了别人的推广元素,提起波尔多、拉菲人尽皆知,深入的文章却没人肯做,导致消费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间接导致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极度混乱。然而经销商总热衷于强调自己产品品质上的特点如何的无法比拟,但当所有人都在强调产品差异化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具备差异化了。

  3.营销方式偏离轨道,渠道单一。客观上受到资金和市场控制力的局限,也因为缺乏主观能动性,大多数进口商的营销模式还停留在招商阶段,苦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脱离了产品的文化背景,缺乏对渠道的规划和管理,陷入照搬传统中国酒类产品的推广和招商模式之中,却找不到市场突破口。目前国内市场的营销模式可以分成好多种,今天是保税区模式,明天是供应链整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任何一种现存的模式都局限于在内部运作机制上出花样、做文章,任何一种现存的模式都无法突破一个根本瓶颈——没有形成社会主流消费文化和消费者惯性消费。

  4.市场缺乏引导和理性规范。一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行业道德约束,利用进口酒市场的混乱浑水摸鱼。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新兴行业更需要从业者的良性引导,面对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上消费者的非理性,从业者不应该用同样非理性的手段去利用,而是应该对之加以理性的引导,促进行业规范化进程。大环境好了,生意才好做。

  这些问题集中到一起,反映在市场上,其弊端就集中体现为:

  1.经销商权利过大,代理商之间竞争内耗严重,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机制和能力;

  2.市场管控混乱,价格体系混乱,掌握渠道可以漫天要价。

  3.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只考虑利润,忽略品质要求。

  4.销售渠道和手段极为单一,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

  有些数字很有意思,据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统计,中国13亿人口中,属于惯性饮用葡萄酒的人群仅为1000万人,虽然大城市的人均消费量仅为0.7升,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把中国葡萄酒消费总量放在这1000万人身上,我们就会发现,人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换句话说,我们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只是工作方向和重点已经不是现有的消费群体,而是开发全新的消费领域和发掘全新的消费群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年进口葡萄酒总量和实际消耗量并不对等,多数被购入中国的葡萄酒并没有被消耗掉,而是仍然静静的躺在某个经销商的库房或者其它角落里。

  不难发现,不断加大的库存量正是这场潜伏游戏的风险所在。当现有市场渐趋饱和,代理商和商品总量越来越多,泡沫越变越大,当从业者都没有将能力与态度放在致力于开辟新消费领域的时候,前景就变得异常危险了。

  营销期待改革,危机亦是转机 

  进口葡萄酒行业变革的“三年大限”

  市场经济允许产业发展有一个从盲目到理性的过程。从2009年开始,进口总量则只是达到17万千升,同期增幅仅为4.93%,可以看到,进口葡萄酒的总量虽然还在增加,但增幅已经开始放缓。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所谓的井喷或爆发的阶段,但种种迹象都表明,进口葡萄酒行业已经进入市场变革的临界点,是泡沫压力逐步减小,消失于无形,还是如同1998年的台湾葡萄酒市场一样崩盘?可以预见,未来的三年左右,是决定进口葡萄酒行业在中国市场走向的三年。产业调整的序幕已经拉开,不管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不管它曾经是多么的强大,也不管它曾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三年同样是留给我们缓冲的三年,只有利用好这段时间,强化自身、做足功课、为变革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它的到来。

  也许有人乐观的把这次可以预见的变革看作是河水积蓄能量的过程,谓之为“井喷”,而冷静的去看,实质上,这将是市场对我们一个筛选的过程,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毫无人情可言,你忽略它的存在,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些实在无法让我们保持乐观。

  那么,变革之后的进口酒市场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企业又该如何调整,以应对这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变革呢?

  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笔者认为,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在未来具备如下特点,这同时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变革核心之一:渠道建设体系化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初级渠道市场,还属于被动引导性消费市场。在产品的主流消费文化和惯性消费没有形成,又无人致力于在主流层面推广的时候,企业就只能凭借蚂蚁吃大象的精神在伸手可以触及的范围内依靠现有的渠道做销售了。初级渠道还只停留在各级经销商和团购的层面上,一些品牌商家抢经销商如抢救命稻草,甚至不顾自身发展,尽可能压低利润空间让利给经销商,导致经销商的权限过大,却使自己却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循环,投入越大套得越紧。可以说目前现存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是业内众多企业营销的一根救命稻草,可一棵稻草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和企业安全逃生的希望,想要生存,只有把稻草变成船,甚至是邮轮、巨轮,才能承载这么多人求生的希望。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渠道体系更大更健全的时候,我们的生存才更有保障。现代巨轮的安全性已经非泰坦尼克号时代可比,同时装备了内部安全自救系统、求救系统、定位系统等等,点线面甚至空间全方位三维安全系统都保障了乘客的安全。未来对渠道建设的要求同样如此,在我们的产品成为主流消费品之前,市场出路不是建立在酒类销售领域内各级经销网点的建立和争夺上,而是在行业外部其他领域的开发上。很多参观过行业展销会的朋友都有相同的感觉,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是行业内部商品交流,甚至已经有些人开始抱团互相取暖。显然这些方式收效甚微,几乎很难对实际的销售产生影响力,要知道,如今年复一年的展销会,大家都在争夺那有限的、可怜的渠道,寻找经销商、加盟商,就如同一大批落水的人在疯抢那根稻草。可惜很少有人领悟:内部渠道也同样已经趋近饱和,不管通过何种渠道,出钱消费的终究还是那批人。终端渠道打不开,销售渠道没有立体化,体系化,未来的路将举步维艰。

  所谓渠道体系化、立体化,就是在行业外部寻找渠道资源和市场。当我们的产品还没有成为主流消费产品的时候,不妨找一种主流产品作为突破口,整合人力物力跨行业联合营销,谁在其他领域寻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谁就会在开发和争取这个领域的酒类销售对象的工作中占得先机,甚至形成对该领域的局部垄断。所谓功夫在诗外,这个文章谁做得好,谁就有了巨大的生存空间。面对变革,谁的渠道体系更健全,谁就更安全。

  变革核心之二:产品品牌化

  品牌的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相对中长期的市场推广的计划和具备一定水准执行力的团队的具体运作。这些不是现在一些有没有枣子先打一杆子的代理商能做和愿意做的,如果一年利润不好,他们明年就可能转做它行了。市场会淘汰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企业,生存下来的必然有一部分会注意到品牌运作的问题。如果说开辟新的渠道和营销模式是在打天下,那么品牌化的建立,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就可以称之为坐天下甚至是蚕食天下了。古语说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守得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江山,才有可能求生存、谋发展。

  在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很多不同品牌,甚至不同领域的产品,同质化步伐也加快。面对数以十万计品牌的同类产品,不突出品牌的力量,你的产品就如同钢针掉进了大海,难有出头之日。

  那么,运作品牌又应该如何寻找切入点,展开工作呢?

  仍然是功夫在诗外。前文所及,目前,行业内多数企业的品牌推广仍旧局限在产地品牌阶段,借用国外酒庄几十年、几百年来的推广经验。可是,当所有国内商家都在强调自己的产地品牌和品质差异化的同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品牌差异化就完全被抹杀,消费者的观念中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即所有人卖的都是产区酒、名庄酒,只是产地不同而已,没什么特别的。未来的品牌推广将是一个相对细化的、本土化趋势逐步加强的、多层面的文化诉求。

  之所以说品牌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原因就在于此,要满足消费者购买一类商品时决定选择倾向的品牌诉求,靠的不是去说这商品本身的什么特别之处,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某一类产品没有形成完全的价值和品牌认知之前,酒就是酒,拿来喝的,满足了口舌之欲以外,你还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特别的哪怕是能让其产生共鸣的东西就成了左右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决定性因素。你可以拼服务,可以拼附加值,只要是有能力在某个环节做到最专业,都有利于品牌的树立与形成。

  产业链有N多个环节,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优势都只能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有谁敢说自己的酒品质最好、价格最低、服务最有特色、供应最稳定、品牌影响力最大?当你的企业在某个环节具备了优势的时候,那么恭喜了,你的企业也具备了品牌推广的先天条件,要做的就是为你的企业在这个环节树立品牌,进而使之成为该环节其他人争相模仿的行业标准,并通过适当的渠道让消费者了解,你的企业能力在这个环节是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于是,你的品牌个性、品牌核心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得以树立,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得以形成。没有品牌的情感利益,把葡萄酒当做大白菜、大米一样去卖,以“物流”代替营销,用“比价比值”混淆、偷换和代替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价格体系,这样的企业迟早要被品牌驱动型企业所淘汰。

  谁的营销模式多样化,谁在服务环节就相对容易树立品牌形象,从而更容易争取消费者。当然要注意一点,你的核心能力越居于产业链的上游,可能控制的范围就越大,你的核心能力越靠近消费终端,效果来的就越快。

  变革核心之三:消费文化本土化 

  完全纯粹的舶来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与本土文化融合,让本土消费者在心理上找到共鸣,才会被本土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是说,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本土文化的存在,必须足够的尊重它。在普遍认为与葡萄酒文化接轨程度最高的广东,也有人曾在很正式的场合看到,宴会主办方为了向外宾展示诚意,将价值万元的拉菲,以嘴对瓶,一口气干掉,外宾看来倒也熟悉一些中国国情,准确接受到了牛饮者要传递的信息,同样斟满整杯拉菲,一饮而尽。

  中国的饮酒文化和饮食文化同步,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靠一个舶来品,在几年的时间内就想从根本上去改变它是不聪明也不现实的。所以尊重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并将它为我所用,才能保证主流消费群体的接受度和忠诚度,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中国饮食文化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表面看来,在中国名目繁多的菜系中,只有广东粤菜吃的是原味,适合葡萄酒的引用,而其他菜系重在调味,无法与葡萄酒共存。其实不然,所有的路在有人走之前都不能称之为路,民以食为天,我们不能忽略饮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想要让产品进入主流消费层面,成为主流消费品,不与中国的饮食文化融合是不聪明的做法。目前已经有人在深入研究葡萄酒和中餐各式菜品的搭配,这将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契机。

  变革核心之四:行业规范化 

  因为管理机制不健全,一部分企业在产品推广的时候打一些擦边球,混淆了一些基本性的概念,比如对原装酒的定义。在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国家对饮食产品监管力度逐渐加大的明天,葡萄酒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将逐渐加强。

  结束语: 

  重新洗牌后的进口葡萄酒市场,核心的工作任务将从初级渠道的争夺转移到新的消费领域的开发上来,目标是逐步形成社会主流消费文化和消费者惯性消费。现有终端经销商的权限和作用将被分割,上游企业将更加注重核心能力的建设和自身的良性发展。在整个产业链中,几个品牌将得以树立,没有品牌特色的企业将被逐渐淘汰。产品在终端的价格体现从一个长期范围来看,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将更加周到、细化、人性化。

  市场赋予我们发展的机遇,也要求我们承载其中的风险,中国市场仍然是一个机会市场,存在很多产业机会,而中国的产业周期,每隔3--4年就会出现一个拐点,找到它,并正确对待它,也就找到了真正的行业切入点。
豆豆基金

10-12-08 21:53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我在葡萄上的仓位很少,成本也很低,这次有可能是农业银行免息的公告,到年底了葡萄不盈利就要退市了,应该是好消息!否则不会停几天!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