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dianhua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人民币升值永远都是一个伪命题。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生俱来的是纸币的泛滥。在这种情况下,还奢望什么人民币升值呢? 这个命题只有那些没有脑子的人才相信。 人民币一直都在贬值,使劲的贬。 看看物价,谁会相信人民币在升值呢? 但是很多人就是天天挂在嘴上。
美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工业文明的洗礼。工业文明养成了西方人相对严谨的治理经济的做法,他们崇尚人的基本价值,进而崇尚人权,进而对经济的符号纸币比较审慎。美国人过去几十年纸币贬值了多少呢?我相信也是在贬值的,看看美元指数就知道了。不过美元指数1985年的时候是 129,现在也不过是80附近而已。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确立了全球的主导货币地位,那个时候山姆大叔就扛起了全球的经济起伏重任。四十年来,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这中间伴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比如中国。如果按照占全球经济GDp的总量比例来说,目前的美国GDP为全球的18%左右,1985年最高的时候是33%,目前减少了45%,而美元指数减少的幅度是39%.什么意思呢?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超过其经济实体,也就是说,美国人目前的纸币政策都还是没有贬值的,而是升值的。 再看看中国吧,1820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28%。1948年,中国GDP总量下降到世界GDP总量的7%。1949年,中国GDP总量下降到世界GDP总量的5.7%。过去的一年2009,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达到7.3%,列世界第三位。目前,中国的GDP大约是5.5万亿到6万亿美元之间,美国是15万亿,中国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其实,中国目前的GDP占全球的比例,和1949年刚解放的时候差不了太多。什么概念呢?虽然美国在日益衰落,虽然中国在日益“强大”,但是全球新兴国家都在崛起,崛起的速度还挺快,使得中国的GDP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中国相对美国是提高了,但是相对全球而言并没有提高多少。
看了上面的数据,我们回到话题:纸币。对比中美GDP而言,美国人其实目前还是在强撑着美元的面子,虽然其经济地位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光景了。而人民币与美元所谓的升值,也就是这么来的。从纸币币值比较看,中国GDP在过去三十年提高了大约50%的地位,因为GDP全球占比提升了50%的地位,与30年前的美元相比,中国目前的人民币与美元比值应该是1:6左右,因为三十年前大约是1:10的样子。 但是美国的地位衰落了多少呢?从33落到了18%,掉了45%。 也就是说,人民币应该在1:6的基础上再提高45%,应该是1:3左右。
为了应付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个措施就是使劲人民币对内贬值。 广义货币与GDP的比值现在是2.6倍,普通水平应该是1倍。这就是中国的对策。 所以,人民币现在也就仍然维持1:6到7的水平了。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内物价的大涨。其实国际资金动不动围绕一种商品进行炒作,根本的原因是来自中国纸币的泛滥。因为你中国需要这种东西,你中国纸币又大幅泛滥,所以国际上就大炒。 其实,美国佬长期以来经常嚷嚷的人民币升值是绝对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而且美国佬早就看透了中国人过度发行纸币抵消对美国升值压力的伎俩了。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的通货膨胀。 有意思的是,美国佬一旦抗不住,进行量化宽松,我们就开始抨击人家了。 。。。。。。 希望大家能看明白事情的原委。
问题是:接下来政府会怎么办呢? 我的预期是-- 中国政府要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大幅加息,收缩流动性。低利率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我预感,人民币利率会重返两位数时代。 这会不会是“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真实意义呢?我不知道,但是我会紧密关注事情的发展。
如果利率会到两位数时代,高房价首先将成为泡影,很多资金会溜回银行储蓄起来吃利息,房屋价格会打回本来面目。没有过渡的流动性,中国的房屋价格不可能搞到如此地步! 如果利率回到两位数,过度的流动性必然会被紧锁起来,除了楼市,股市也会遭遇困难的流动性障碍。加上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流动性紧锁会让很多企业上市公司被迫出卖大非。然后,一个低迷的周期开始长期困扰股市,有人会悄悄进场,搜集筹码,为下一次大规模的扩张作准备。不可否认,创业板中小班有很多好公司,但是估值都不低。只有系统性的清洗,才可能让多数人交出筹码。
如果不实行提高利率的办法而是继续宽松,过度宽松的流动性热钱会让中国股市资产膨胀到1万点,可能不用等太久。然后是暴跌。好在政府已经看到问题严重性了。
说点技术层面的东西: 3000点上方,短短二十天累计了5万亿的资金,这些我相信都是套牢盘了。股市没有解放军,股市是绞肉机,上涨如此,下跌也如此。 10月份开始市场大盘股的放量拉升,是一次看似逼空的出货逃跑,与2004年9月有些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