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警惕创业板套现潮 何时买入最佳?
2010年11月10日 03:34国际金融报
11月9日,处于解禁风暴中心的创业板低开高走跑赢主板。截至收盘,创业板指[1148.54 6.13%]数报1115.65点,上涨8.59点,涨幅为0.78%。业内人士指出,介于部分解禁的创业板个股正处于套现期,投资者要介入还需缓一缓,最佳买入时机应该在股票解禁后的2至3周内
套现压力仍很大
12.4亿元!这个数字是11月1日至11月8日,大宗交易平台显示的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套现的额度。加上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套现减持的3500余万元金额。创业板解禁首周共有13亿元资金成功套现。
然而,根据资料显示,第一批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有27家企业的限售股在11月1日解禁,解禁市值高达224亿元。因此,13亿元的减持很可能只是个开始。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相比一年之前,如今的创业板估值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其存在的泡沫还是比较严重,而这批限售股股东大多是创投机构,这些机构减持套现的意愿比较强烈。”
在目前的创业板中有73家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累计获得了97家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支持率高达56.2%。而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创投机构投资创业板企业的平均回报率为10.82倍。因此,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创业板解禁后遭遇套现的几率也随之增大。
截至昨日收盘,上周遭受减持压力较大的网宿科技[18.13 4.74%]、华谊兄弟[30.38 3.58%]依然“跌跌不休”。上述分析师指出,“对比创业板与主板的成交量也可以发现,尽管离解禁已经过去了一周,但市场对这些创业板股票的顾虑还在持续。”
整体估值仍偏高
尽管创业板经过了前期调整,但整体估值仍然偏高。平安证券[0.00 0.00%]分析师邵青指出,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整体市盈率分别为49倍和66倍,与沪深300成分股市盈率的比值分别为2.88倍和3.88倍,仍处于相对高位。
然而,民生证券分析师张琢认为,创业板的高PE现象虽然明显存在,但创业板PE已从刚上市时超过100倍降至现在的60倍左右,而60倍PE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并不是过高的估值。张琢认为,“从PE与PEG复合估值的角度来看,2010年仍有40%的创业板股票优于沪深300整体估值的水平,而2011年85%的创业板股票将拥有估值优势。”
张琢认为,“在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创业板仍然存在上行动力。”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的政策和资金都有利于市场氛围,因此一些因限售股解禁而受到连续调整的个股,如果有着比较确定的成长性,还是值得“冒险”介入的。
何时买入最佳?
从11月9日的盘面上看,创业板股票分化明显,但大部分股票已经在逐步走出阴霾,近六成个股收涨,立思辰[23.96 3.72%]再封涨停报收22.40元;太阳鸟[47.81 3.28%]、赛为智能[28.94 6.79%]涨幅超7%,中瑞思创[81.50 9.10%]、莱美药业[31.42 4.18%]、宁波GQY[33.77 10.00%]等涨逾5%。跌幅榜上,南风股份[55.80 5.28%]收跌4.4%,跌幅居首;南都电源[0.00 0.00%]紧随其后收跌3.02%;中能电气[36.30 -1.94%]、智云股份[29.18 3.40%]等跌幅超2%。
目前,创业板解禁股减持仍然对相关股票造成波动加剧的影响。对此,不少投资者提出疑问,究竟何时介入这些估值较低的,但却有解禁概念的股票呢?
对此,民生证券在最新出炉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经过多番对解禁“冲击模型”的测算,创业板股票在解禁后的2至3周内进入最佳买入时机。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对于调整充分后的创业板,投资者还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新兴产业上。
0
创业板年考危机:扶优板变身圈钱板
2010年11月12日 20:10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晏琴 报道
11月开始的解禁大潮面前,接连上演的“套现大戏”正在背离创业板设立的初衷。
首批创业板原始股股东限售开禁已有一周多。来自深交所公布的大宗交易统计数据,截至11月8日,27家有原始限售股的公司中至少有14家遭原始股东减持,合计套现数额达13.0359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上市公司的高管与创投机构成了减持的“领头羊”。
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限售股解禁后,肩负着“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使命的创业板,俨然已沦为套现机器。
“情况不妙,‘落袋为安’已成为很多人的共同看法。这也是创业板存在‘怪相’的原因,很多公司在上市前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可一旦上市成功没多久,高管就离职套现。”香港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郑磊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其实很多企业并没那么好的成长性。
根据深交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创业板整体估值为61.95倍,远高于中小板的50.15倍和深市主板的31.72倍。从个股的情况看,市盈率超过100倍的股票高达17只。
然而,与高高在上的市盈率相比,创业板交出的成绩单却黯淡无光。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创业板113家企业的业绩同比增长25.8%,低于同期主板56.9%、中小板46.8%的增幅。顶着“高科技”“新经济”光环的创业板,却排在了“垫底”的位置。
“创业板市场最需要的是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创业板市场所缺乏的。”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孙飞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创业板“亢奋”的估值为持有限售股的投资者提供了减持动力,而在解禁潮的压力下,一些基本面与股价严重不符、前景模糊的公司自然会成为原始股东急于减持的对象。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及高募集资金的“三高”病症,就一直伴随着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观察者看来,究其根源是现有的审核发行体制。
孙飞告诉记者,创业板本应建设成为一种准入门槛较低的“集贸市场”,利用资本选择,淘洗出优质的创新企业。但目前,中国创业板上市门槛较高,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自然会受到市场的热捧,进而忽视了公司本身的成长性。正因如此,“三高”病症有增无减,现在解禁又引发了套现冲动。
“尽管现在监管层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倘若不进一步改革,这些问题仍很难彻底解决,创业板现在是‘圈钱板’,以后还会照样圈。”郑磊告诉记者。
“首先是当前的发行机制,应依靠市场而非行政。”孙飞表示,再者就是要建立退出机制。
实际上,直接退市机制尚未建立,被认为是创业板市场制度建设的重大缺失。金融专家们认为,要进出自由,能让投资者自行筛选淘汰,而现在是很多公司进不去,一些进去了的业绩差的公司又“死”不了,给炒作留下了空间。
“此外,从监管方面讲,应在事前应对,而不是事后‘灭火’,比如这次等出现了高管套现的行为,再出台相应对策。同时,也要加强立法,保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真正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环境。”孙飞告诉记者。
0
深交所“突击锁定令”见效 创业板继续击鼓传花
2010年11月15日 01:01《新世纪》-财新网
在深交所的一脚刹车后,创业板的高估值泡沫暂时并未被解禁潮引爆
□ 本刊记者 沈乎 | 文
创业板首次大规模解禁开闸已两周,但解禁即暴跌的局面并未如期出现。此前,各方普遍预计“解禁即减持”,理由是创业板时下估值处于高位,而风险投资机构入股的成本又相对低廉,因此会尽早落袋为安。
截至11月11日,在创业板挂牌的股票达到137只,总市值接近6700亿元,平均市盈率约77倍。首批上市的28只股票中,有27只股票的12亿股在11月1日进入流通,解禁股份数量相当于之前27只个股流通盘10.4亿股的1倍多。
在创业板137只个股中,截至11月11日收盘,有15只已跌破发行价,其中5只是首批上市的股票。
然而,由于近来的资金面宽裕,通胀的预期造成了股市“小牛市”之势,加之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针对董事、监事、高管的持股锁定期延长,机构投资者的撤退节奏放慢,基金等待进场的想法愈加强烈,创业板的高估值泡沫并未被解禁潮的到来而引爆。
突击锁定令
11月1日是解禁首日,当天创业板出现普涨,创业板指[1148.54 6.13%]数强劲上涨,涨幅超过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12808.09 0.64%]。在大宗交易平台上,金亚科技[16.66 4.52%](300028.SZ)、华谊兄弟[30.38 3.58%](300027.SZ)、吉峰农机[33.00 5.84%](300022.SZ)和银江股份[27.80 6.07%](300020.SZ)四只股票发生了九笔转让,成交264.25万股。
11月2日,创业板出现下跌,首批个股尤其是头天遭到减持的个股跌幅更为深重。与此同时,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成交的创业板股份数量翻番,达到543.7万股。3日,跌幅继续加深,大宗交易平台上的成交量达到363.37万股。
到11日为止,17只个股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发生的75笔交易,共套现13.6亿元,其中套现股份最多的是金亚科技(804万股)、中元华电[23.66 4.00%](300018.SZ,510万股)、网宿科技[18.13 4.74%](300017.SZ,500万股)、华谊兄弟(450万股)和吉峰农机(436.51万股)。
从价格来看,创业板个股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折价率普遍较高。到目前为止,折价率最高的一笔交易是11月1日银江股份的成交,成交价较当日收盘价低15.02%。同日,吉峰农机的成交价较收盘价亦低了14.37%。首日较高的折价率,显示出机构或高管急于甩卖的心态。后面几天折价率逐渐降低,但仍有多笔成交的折价率超过一成。
撤退之势似已成形。值此当口,深交所急中生智,形势急转直上。11月4日盘后,深交所发布了一份突击锁定令,将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下称“董监高”)持股的锁定期延长至两年。
按照此前规定,创业板公司“董监高”所持的股票,在一年锁定期满后,每年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能超过自身持有数量的25%,即全部出清需要四年。但公司上市后半年内离职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可以在一年的锁定期满后减持50%股份,上市两年后全部解禁。
最新通知则完全堵死了通过离职实现提前套现的捷径。这份突击锁定令规定,上市一年内离职的“董监高”,股票要全部锁定到上市后的至少18个月。如果不离职,则一年锁定期满后,还可以解禁25%。如果仅仅为了套现,不离职反而是“董监高”的更优选择。
这份通知还鼓励上市公司“董监高”追加延长锁定期、设定最低减持价格等承诺,但并未说明是否要回溯到此前已离职的“董监高”。
高管离职潮是创业板成立一年来的独特现象。根据深交所的统计,创业板推出近一年来,共有33家公司的67名高管辞职,其中持有股票者22人。深交所选择解禁后的第四天紧急刹车,亦证明套现诱惑之大和离职影响之巨。
深交所此前迟迟不完善规则,事到临头却出此奇招,一位证券业人士对此摇头无奈。
但这一脚刹车产生了作用。4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的股份数尚达364.47万股,5日便急降至127.81万股。
跌不动?
虽然一些创投机构已起身离场,但解禁的冲击却比想象中要和缓得多。从集中竞价交易系统看,解禁个股虽未出现普涨,但部分个股却领涨板块,走势强劲。创业板指数仅经历两天超过3%的下跌,随后就逐步走强,并创下历史新高的1163.70点。
从大宗交易平台看,截至11月10日,大宗交易平台减持的股份共计4913.04万股,不到解禁股份数的一成。
“本来想跑的一些股份,看到近期强势的大盘,转而观望一段时间再说。”中金公司一位策略师说。一位基金方面的人士亦作类似看法,认为近一阶段“十二五”规划的利好和资金面的充裕,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解禁的影响,造成了跌不动的局面。
“自股票上市后,我们对股价的变动就跟得很紧。”深圳达晨创业投资公司(下称达晨创投)副总裁及合伙人邵红霞对本刊记者表示,退出主要两个原则,一是市场的情况,二是企业自身的素质。退出是有步骤有规划的,规划大约在解禁前一两个月制定,退出也会在一个阶段里陆续完成。
达晨创投是电广传媒[26.47 1.81%](000917.SZ)旗下一家创投企业,主要投资中小型民营企业,目标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截至目前,创业板七家已上市和两家已过会的公司,背后有达晨的身影。
首批28家解禁个股中,达晨创投通过旗下关联公司共持有三家的股份。仅这三笔减持,达晨创投就回收了1.1亿元,其入股价格却是相当低廉的。
以网宿科技为例,达晨财信作为发起人股东获得了230.99万股,达晨财智则是在2009年以7.1元的价格,接受了关联公司达晨财富成本为7元的285 万股的转让。
邵红霞说,由于回报率较高,IPO目前还是主要的退出渠道。在退出时,有些占比较小的股份会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出掉,而一些比较大的股份就会使用大宗交易平台。
“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成交,对股票市场几乎不造成冲击,部分因为这已经在市场的预期当中。”民生证券策略分析师张琢说:“创业板的股票现在虽不能说便宜,但跟发行的时候相比也不是那么贵。40%的股票在合理的价位。”
“在解禁之后的10天至14天,是受解禁冲击最大、价格最低的时候,是最佳投资时机。”张琢通过对178只中小板限售股解禁过程价格相对于指数的变化得出结论。
分化的基金
数据显示,基金在创业板的投资市值占比已经超过了主板4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9月底,公募基金持有178亿元的创业板股票,占创业板流通市值的16%,而同期,基金投资A股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仅为11.9%。
与此同时,QFII和保险公司投资创业板占比明显低于A股。QFII投资创业板占比仅为0.94%,投资A股占比为1.4%,而保险公司根本没有参与创业板投资。
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证监会允许但并不是鼓励基金公司投资创业板,基金公司应按基金契约规定,适当投资创业板的股票,但要严控风险。
面对当前的创业板,基金的看法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多家基金公司认为,创业板估值依然偏高,风险太大,因此敬而远之。
但也有基金认为创业板可投。诺安基金研究部副总监梅律吾表示,创业板估值较中小板和主板高,这是其特性决定的。他认为,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在1倍至2倍之间比较合理。
但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PEG倍数在1倍左右比较合适,尤其是考虑到目前创业板公司往往出现上市后净利润增长率猛降的现象。
有一些基金在等待解禁后较大的波动进场,但此次调整并未达到想象的深度,因此“他们挺郁闷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本刊记者。
截至目前,基金似未大举加仓创业板。
不过,市场上传出公募基金“接盘”私募基金的现象,证监会亦表示已注意这一现象。“证监会已监控到几只公募基金和私募疑似‘对倒’的交易行为,正在对这些基金和基金经理进行调查”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
0
创业板股东12日零减持 大宗交易未见成交
2010年11月15日 11:22全景网
全景网11月12日讯据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11月12日未有创业板股东公告减持事宜。
而创业板的大宗交易也出现近期罕见的未有成交的情况,上周五的大跌或是交易缺失的主要因素。
自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以来,共有15家公司有过大宗交易纪录,合计交易金额达到14.41亿元。金亚科技[16.66 4.52%]成为交易量最大的公司,达到1.78亿元。 (全景网/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