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稀土钢品牌——访包钢总经理李春龙

10-10-29 19:01 2510次浏览
闲云16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稀土是包钢的特色,打造稀土品牌是包钢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必须实施的差异化战略,对于提升包钢产品的知名度、跻身高端产品竞争行列意义重大。为了让全公司干部职工深刻认识稀土钢品牌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工作步骤,了解稀土钢的概念、渊源和优势特点,调动打造包钢稀土钢优势品牌的积极性,记者采访了公司总经理李春龙,请他全面阐述包钢稀土钢应用的历史背景、现状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记者:包钢为什么要进行稀土钢品牌建设?

李春龙:对包钢这样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言,不断推出市场需要的适销对路、高档次、高附加值、独有的产品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包钢拥有独特的稀土资源优势,所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包钢就开始尝试在石油管中添加稀土,已经形成了稀土钢产品。 80年代,包钢又开发出知名的稀土钢轨,在国内国际市场广受好评。钢中有了稀土后,其性能得以提高,表现在深冲性能、抗腐蚀性、耐磨性、拉拔性等。用户普遍反映包钢的钢材具有这种性能,并询问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除了我们有意识地开发含有稀土的钢种外,其它钢并没有添加稀土,但也体现出有别于其它钢材产品的优良性能,所以,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用户对我们的钢材有如此好的评价?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自身的稀土资源优势,加快稀土钢品牌建设,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包钢是稀土之乡,研究稀土在钢中的应用,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记者:包钢稀土钢开发的途径是什么?要走什么样的路?

李春龙:无论是有意识地添加稀土,还是矿石、铁、钢自然留存的稀土,都体现出有别于其它钢厂产品的优良性能,所以,我们要从自主和非自主两个方面入手开发稀土钢。所谓自主,就是主动研究钢中加入稀土量,研究在哪些钢种中适合加入,进而替代一部分合金。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非自主方面,通过稀土在矿石、铁水中的留存来研究普通钢材的特殊作用机理,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总之,要走两条路,一是自主开发、另外是非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要形成系列,充分利用稀土资源,减少合金用量,并把稀土资源推广到全会;非自主开发要发现稀土在钢中的优良性能,很好地研究其机理。

记者:国内国际稀土钢应用研究处于什么水平?

李春龙: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对稀土钢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钢中的有害杂质,提高钢的纯净度。70年代中后期,国际层面上才开始研究稀土在钢中的机理和作用。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钢冶炼工艺的优化、钢精炼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纯净度钢水的情况下,杂质降低,对钢材产品的危害减少,所以,国际方面对稀土在钢中的应用几乎停滞。稀土作用的发挥大量体现在航天器件方面。所以我们要加大稀土钢的研究。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的前列,这需要我们自主研发。

记者:包钢稀土钢应用的前景如何?

李春龙:目前,在包钢的“板、管、轨、线”四大系列产品中,除了板材外,无缝钢管、线材、钢轨系列稀土钢打造开发均有成效。今后,我们坚持“自主和非自主”两条腿走路,通过稀土钢开发,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且,随着公司研发中心的成立,我们有信心做好工作,同时号召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投身到稀土钢品牌建设中来,抓住机遇,做出成绩。

记者:稀土钢品牌建设与新产品培育是何关系?

李春龙:稀土钢品牌建设与新产品培育不冲突、不矛盾,只有融合和结合,双方都是从不同角度提高产品档次。稀土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功能,但不是万能的。在稀土钢开发上,我们的原则是适合加稀土的就加,不适合的不一定非加不可。稀土钢品牌建设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体现会责任。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闲云168

10-10-29 19:03

0
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对铁路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国内重要的铁路用钢材生产厂家,多年来,包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依靠自主创新,始终站在了国内铁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前列。为适应铁路高速重载对钢材性能的要求,包钢与清华大学合作,相继研发生产出每米60千克钢轨、每米75千克钢轨和60AT钢轨,并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由于包钢生产的贝氏体钢轨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包钢贝氏体钢轨受到了铁道部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用户的青睐。 


为推进贝氏体钢轨的应用和促进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与贝氏体钢轨研发同步,包钢协助北京铁路工业总公司和北京特冶公司完成了全贝氏体钢组合辙叉及尖轨的设计和生产,并于2004年11月在沈阳铁路局上道试用。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新型辙叉安全可靠的性能受到了用户好评。2005年8月,用包钢每米60千克全贝氏体钢轨生产的组合辙叉和尖轨通过了铁道部上路评审,2006年4月相继在石太线、丰沙线和大秦线试铺。目前,铺在石太线和丰沙线上的全贝氏体钢辙叉已经稳定运行了16个月,远远超过了传统辙叉只能运行3至9个月的寿命,得到了铁道部的高度评价。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