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来个板就好了
0
378要上
0
平稳但进取不足,重点不够突出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四万亿投资影响节能减排 负面效果2014年可消失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然收官。一片紧缩声中,4万亿投资对节能减排的影响被忽略了。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对气候和能源的影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详细地解释了四万亿投资对近期和长期节能减排的影响。《报告》称,由于4万亿的81%都投向了新建住宅和基础建设设施,带动了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增长,所以从短期内来看以负面影响为主;但由于高耗能产业的高额投资不可持续,再加上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的节能优势,在2014年之后四万亿投资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将由负面转为正面。
同时该《报告》预计,到2020年,四万亿投资将带来2.7亿吨左右的年减排能力,使得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模型理论预测的96.3亿吨下降到93.6亿吨。
“这一减碳效果,相对2020年要实现的单位GDP降低45%的强度目标而言,贡献率可达到10%左右。”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任杨富强告诉本报记者。
结构减排受阻
在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国的投资规模折合近59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7870亿美元。
“这一计划恢复经济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由于建设周期的延迟效应,其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会释放出来。因此其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也亟待评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评估结果对十二五的节能减排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根据公开信息,4万亿的具体投向是:住房保障 0.4万亿,农村建设0.37万亿,节能与碳减排0.21万亿,基础设施建设1.5万亿,社会事业0.15万亿,产业结构调整0.37万亿,汶川灾后重建1万亿。
从这一结构来看,其投向偏重于新建住宅和基础设施,总投资额高达3.25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尤其是机场、地铁带来的GDP回报比一般的固定资产投资更低,因此短期内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在基础设施投资中,6000亿的铁路投资带动了2830万吨的钢铁和1.2亿吨的水泥消费,折算成能耗量为3060万吨标煤;6000亿的公路投资带动了1500万吨钢铁、13350万吨的水泥和2835万吨沥青的消费,折算成标煤为2925.7万吨标煤;3000亿的地铁和机场投资带动了555万吨钢铁、1120万吨水泥和3220万方混凝土的消费,折算成能耗量为810万吨标煤。
“这一测算还是保守的,实际投资超过了1.5万亿。”杨富强说,“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铁路、公路和城市公共交通三项目投资总额高达19241.8亿元,创历史最高。”
《报告》指出,由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高耗能工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几个月的短暂减缓后迅速反转。与此同时,从2009年6月开始,原煤产量和发电量超过了最高水平。
“这就导致结构减排受阻,这方面的倒退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了技术节能的成效,所以国家定的节能约束性指标未能如预期完成。”杨富强指出。
资料显示,2008年完成了5.2%,到了2009年下降到3.61%,再到了2010年上半年节能指标不降反升。
“由此看来,4万亿如一剂猛药,对刺激经济增长有帮助,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至少在十二五之内,其负面作用会逐步暴露。”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记者指出。
《报告》透露,节能减排的拐点或许出现在2014年后。
尽管从近期来看,4万亿的投资不利于节能减排,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高耗能产业增长的放缓,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步消除。
《报告》估计,到2020年,中国交通领域能耗可能将从2006年的占全国总能耗的7.7%增长到12%左右,在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会承担很大一部分运力,凭借其相对公路交通的能耗优势,预计将为交通领域带来20%的能耗节约,合2.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同时,4万亿当中2100亿直接投入到了节能环保领域,其中1000亿用于核电建设,407.9亿元用于节能领域。
后者的带动作用不容低估。有研究表明,每单位中央财政用于节能的支出可以带动十个单位的社会投资,即带动系数为10。以此计算,未来几年内将会带动社会投资4079亿元,这笔逐步投放到市场的资金将促进节能产业长期快速的发展。
《报告》指出,节能领域与核电领域的投资将带来510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再加上前面交通领域的节能效果,到2020年4万亿投资整体将带来2.7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但这一效果对到2020年实现45%的碳强度目标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对本报记者说。
为此,《报告》也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报告》建议,“一方面加大节能与碳减排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低碳产业代替传统高耗能产业。”
结构调整最为艰难,“4万亿带动的社会资本大量涌向高能耗产业,会沉淀为社会资本,形成事实上的产能过剩,这必然带来重复建设。”林伯强指出。
《报告》强调,应严格审批高耗能领域的新增项目,特别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和水泥行业。在4万亿投资项目中,尽量充分利用已有的高耗能工业产能,并优先采购经过节能化改造之后厂家的产品。
0
西南院以创新出专利获效益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0年12月24日]
(通讯员 谢昭萍)“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近5年申报专利74项、获得授权专利39项,发明专利和专利成果转化率均达80%以上,80%以上的销售收入与利润均来自专利技术和产品。西南院走出了一条创新出专利、专利创效益的发展之路。”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贺化副局长12月8日到西南院调研后的评价。
西南院存续部分近几年销售收入和利润都保持稳定增长,其中80%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来自于专利技术和产品。如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专利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已转让给云维集团等8家企业,并向大型跨国公司塞拉尼斯实施技术许可,该技术转让与许可费累计超过5亿元。目前采用西南院醋酸专利技术建成的20万吨/年羰基合成醋酸工业装置已有5套建成投产,醋酸产品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N-甲酰吗啉生产工艺”专利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西南院自行投资建成了1000吨/年全球唯一的甲酸甲酯法工业生产示范装置,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广泛用于国内石化企业与焦化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85%以上,出口伊朗等国。
近几年,西南院更是强化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把专利战略与企业研发战略、经营战略、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专利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落实专利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研立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过程中,定期进行专利与文献检索和分析,提高科技创新的起点和水平,确保申报专利项目的新颖性与创造性。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自行投资实施专利技术,形成了N-甲酰吗啉、二甲醚催化剂等优势科技产业,并大力实施专利许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家企业使用西南院的专利技术与产品。
0
西南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1年1月18日]
(通讯员 姚璐)1月7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牵头中科院有机所、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所、高校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在北京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自评价报告和各课题的汇报,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认真讨论后形成验收意见:该项目全面完成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提供的验收材料规范、内容完整,符合验收要求;项目和课题设置科学合理,组织管理规范;项目实施有力促进了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的技术进步,为节约与部分替代石油资源、加快化工原料多元化及工艺路线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显著。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建议,对已完成的中试成果,进一步开展工业化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并向国家申请支持。
该项目是由中国化工集团组织实施,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牵头承担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包括天然气或煤层气制乙炔、丙烯酸中试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非石油路线含氧化合物制备关键技术,石油路线大宗含氧化合物综合利用技术,低浓度乙醇制乙烯工艺技术开发,天然气制芳烃等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工艺技术研究五个课题。项目旨在顺应能源资源结构变化趋势,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废气,加快化工原料多元化发展步伐;节约与部分替代石油资源,降低化学工业发展对石油的依赖;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为化工原料多元化及工艺路线变革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项目部分共开发了10项单元技术,申请28项发明专利,不仅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改善了科研装备条件,更促进了科研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了外部交流与产学研合作,扩大了行业影响力。课题实施期间,甲醇制二甲醚新技术转让58套(其中十万吨级以上30套);采用黄磷尾气深度净化与提纯CO技术,在贵州磷都化工公司建成投产黄磷尾气年产2万吨甲酸装置,这是全球首套黄磷尾气深度净化工业示范装置。随着这些新成果不断工业化应用,将会带来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0
发改委于近日发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
记者8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以促进《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指导各地科学编制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通过规划加以引导规范,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是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点,为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指明方向和提供保障的有效措施。
这位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指南》要求各地谋划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力推动循环型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培育和促进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相关地区建设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强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绿色消费模式;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指南》还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建议缺水地区重点在规划中体现对水的节约、循环利用、污水减排、海水淡化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等情况;产业比较落后,能耗高,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在规划中重点体现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的相关指标。
这位负责人说,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
2010年,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上市融资、利用国外资金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谢谢2位了 比较关注这个品种 做了一波 应该是融资类 但是打了2波后有没有3还不好说 围绕13-14做个扩散后 看在哪出融资公告吧 也许是这样
0
梦里花落兄,火电脱硝,378有份吗?垃圾焚烧气体回收,应该也成为378的卖点
0
看好是没问题的 关键是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