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邮政资本运营的途径和方式
中国邮政资本运营的途径和方式
1.直接上市
从国外邮政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邮政企业上市既能筹集到企业发展投资所需的资金,也可以促进改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邮政上市是我国邮政企业发展的必然。2006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邮政改革方案》中关于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方案,这标志着我国迈出了邮政政企分开的实质性的一步。中邮集团是在原国家邮政局所属的经营性资产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主要经营国内和国际邮件寄递、报刊等出版物发行、邮政汇兑、邮政储蓄、邮政物流、邮票发行等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是信息产业部管理的国家邮政监管机构,实行政企分开,继续行使政府对邮政监督管理职能。这次重组在我国邮政打破传统的政企合一、政资合一、政事合一的管理体制上迈出了一大步,为逐步建立健全邮政行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墓础。也可以说,这次改革为邮政上市做好了准备。
关于中国邮政上市,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如下4种。
(1)整体上市
邮政整体上市是指邮政企业改制后,全国各省(区、市)邮政企业及各类邮政主营业务一同上市。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体现了邮政全程全网的特性。第一,邮政网是邮政运营的基础,以这种模式上市不用拆分邮政网络,保全了邮政网的统一性,可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二,如果以此模式上市,上市规模较大,可为邮政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而不会因为盘子小,需要通过几次增股扩资才能筹集足够的资金;第三,此模式对现有邮政运营机制的冲击最小,可保证邮政改制的平稳过渡;第四,这种模式有利于全网各地区以一种相对均衡的速度发展,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落后都有可能对邮政全网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要想顺利实现整体上市,还存在一些问题:①中国邮政要整体上市,可借鉴中移动、中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的经验,即先考虑在海外上市,再伺机返回国内A股。如将上市地点选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比较合适,但纽交所规定公司必须有连续3年的赢利记录。这对于中国邮政是个不小的难题。②邮政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涉及冗员及主辅分离。这些问题国家邮政局已着手解决。2004年5月中旬,国家邮政局出台并下发了《关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整个邮政系统的主辅业分离。
(2)分地区整体上市
这种模式是仿照当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海外上市的做法,将早已赢利、专业结构调整合理的省(区、市)邮政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邮政局作为发起人出资,进入证券市场。如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整体邮政业务为主体,组建一家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邮政总公司,争取到香港上市。分地区整体上市的优点是:第一,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市)是邮政收入较高的地区,效益较好,这些地区的邮政上市容易吸引投资者,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第二,将整个“地区”上市,避免了邮政分拆业务上市造成的条块分割,而不必过分担心该地区业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为邮政未上市地区将来上市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中国邮政将来也可采取上市公司向母公司陆续购买各省业务进入上市公司业务的做法,这样可以为母公司发展后继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分地区整体上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地区之间的核算。邮政网络是全程全网,不可能用其他办法来解决结算问题。日前,全国邮政各支局均实行的是收支差额考核制度,一个地区局的收支净额不能反映利润的真实情况。国外已经上市的邮政没有一家是按地区进行分拆上市的,因为同样面临成本细化核算难以处理的问题,如德国邮政与荷兰邮政都是全网整体上市的。电信企业之所以通过划分地区进行分拆上市,是因为电信在按地区划分上拥有良好的核算体系,可以通过计算机以较低的成本做出清晰的划分。而邮政企业则不同,由于信函自动分捡机不能普遍应用,包裹等业务只能利用人工进行操作,所以在核算上存在着不准确的问题。
(3)分业务整体上市
分业务整体上市是指将一些赢利性和发展势头较好的业务(如速递、物流等)从邮政企业中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专业公司,进入证券市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发展前景比较明朗,收益可以预期,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大,可以筹集到大量资金,而且单独将某一项优质业务拿到证券市场上市,操作难度相对小一些。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把速递业务从邮政业务中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由邮政部门控股。
分业务整体上市存在的问题还是专业之间的核算问题。邮政有网络效应,邮政体系的核算也是收入、支出全国统一“一本账”,各业务间成本收益核算不清。该上市方案会造成不同区域利润分配不公平。
(4)分业务分地区上市
分业务分地区』:市模式是对分地区整体上市模式和分业务整体亡市模式的综合,即选择一些经济发达省(区、市)的邮政企业,从中把那些赢利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业务拿出来,由这些省(区、市)的邮政企业作为出资人,将这些业务“打包”进入证券市场。如将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快递、物流等业务从中国邮政中剥离出来,成立一家由各省(市)邮政企业作为投资人的股份公司,然后上市。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由于所选地区及业务都是“优质”的,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日光,筹集到资金,也为今后中国邮政其他地区与业务的上市留下空间。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从纵、横两个方向对一部分邮政业务进行了分离,对邮政全程全网特性的破坏性较大;由于上市的地区与业务均有限,因此力量相对较弱,所筹集的资金有限。
2.买壳上市
中国邮政企业无论整体上市还是分地区分业务上市,当前面对的上市机遇和部分产业状况都难以确定,所以在积极争取直接上市的同时,买壳上市是另一种选择。买壳上市虽要花费较多的收购成本,但省去了企业申请上市过程中的许多丁作,节省了时间成本,加之中国邮政独具的行业优势易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名牌效应会受到资本投资机构的欢迎。所以对中国邮政来说,在有效防范可能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购买两市的壳资源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此外,由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组上市公司并通过资产置换改变其主营业务的可视为新上市公司,重组一年后允许增发新股,因此,重组成立的邮政电于商务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买壳上市。
3.积极开展上市公司的资本逼营
中国邮政可通过上市的邮政公司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配股、增发新股,以及吸收合并、并壳让壳等多种新型的资产重组方式开展资本运营活动,将全国邮政的相关业务逐步注入上市公司,最终达到邮政整体上市的目的。
4.发行企业债券
邮政企业发行债券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融资手段。此外,可转换债券兼具股票和债券的双重特点,是一种混合型的融资品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比较适合邮政业,因而邮政企业还可积极争取发行可转换债券。
5.利用邮储优势做资本的中间业务
资本运营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就是开展中间业务,因为这项业务投入的资本少、见效快、收益稳定。由于邮政拥有邮政储蓄的业务资源,开展中间业务是可行的。加之中国邮政改革目标中,已经将成立由国家邮政局作为控股方的邮政储蓄银行提上日程,在未来,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邮政储蓄都能开展,当然包括在开展中间业务。从开展中间业务的状况来看,邮储开办有关的资本运营业务应把重点放在代理各种有价证券业务上。发展代理有价证券业务,有利于邮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完成邮政金融服务,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开辟邮政企业新的收入渠道,改变目前邮政金融业务收入单纯依靠储汇业务的不利局面,减轻储汇业务收入变动给整个邮政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6,邮政业主辅分离
一直以来,我国邮政部门承担着很多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下设很多事业单位,负担非常沉重。2004年,国家邮政局结合邮政企业实际,出台了《关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邮政主辅业的范围进行了初步界定,确定了北京、湖南、云南、海南4个省(市)局和国家邮政局科学研究规划院作为试点单位。此项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逐渐剥离邮政企业中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将宾馆、学校、医院等部分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争取彻底解决邮政企业办社会问题,使邮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出让邮政企业辅业资产,主要以进场交易为主,这对于盘活资产,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缓解资金不足和增强中国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