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匪仔
谢谢你提醒,其实对我自己而言所意味的长线投资,其实能够达到我的目标价就可以了,根据股价及公司当前基本面做出相应的持股调整时间,不是持股几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化的.在我的帐户里能够翻一倍资产就是我近期目标.
0
科伦药业企业本身不错,但如果寄予太高的增长预期必然给自己的投资埋下隐患,将来的科伦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最好的预期发展,确实也可能占有到全国50%以上的份额,但如果不好的预期,份额下跌也有可能,因为科伦的发展是靠市场推广和营销做起来的,而不是因为其产品本身的高壁垒,所以这部分变数是比较大的。
在长线考虑投资科伦的时候,能在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一下这些潜在的可能隐患也许会让你的投资之路更加顺畅。
0
2010.11.04科伦药业的成交回报,机构有进一步加仓,显然游资也参与操作,估计炒年底的高送转概念
买/卖 会员营业部名称 买入金额(元) 卖出金额(元)
买1 机构专用 35,660,189 0
买2 机构专用 24,827,770 0
买3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灵桥路证券营业部 11,888,015 616,757
买4 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长春珠江路证券营业部 8,405,747 0
买5 国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延安路证券营业部 7,752,148 0
卖1 机构专用 0 16,315,798
卖2 机构专用 0 12,743,121
卖3 机构专用 0 10,648,414
卖4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萧然东路证券营业部 5,486,520 8,196,101
卖5 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迎春路证券营业部 461,507 7,640,125
0
回复52楼:短期股价很难预测,缩好筹码吧,看看年底高送转预期。
0
昨天涨停,今天呢?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大输液由于其体积较大,所以在物流运输上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的,科伦聪明就通过融资,进一步收购外省很多制药企业、或在外省建立新的产房,不断地向全国其他地方扩张,减少运输成本,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的知名度。现在医疗机构都是通过统一招标采购药品的,包括大输液在内,作为市场拳头产品的科伦输液在质量、知名度上明显占有很大的优势,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以上的医院中标没有悬念,不然科伦也不会用到断货、供不应求。中国慢慢步入老年化社会,随着医疗保险体制进一步健全,老年病不断增长趋势以及人们预防保健知识增强,医药行业未来几十年是企业增长的黄金时期。科伦也不例外,作为基础用药,就像人们离不开水源一样。“可立式”是专利产品,其包装、使用的特殊性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更容易被医务人员所接收,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包装变化,但对于大输液和对于企业来说是个极大的竞争优势,凭借这个优势可以打败很多竞争对手的。还是那句话用时间来证明一切,我相信长期持有科伦药业会有不错的收益的,比那些天天追涨杀跌的朋友们稳定多了,因为心里有底就不怕它涨不起来,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买好它后紧紧握住它,不要弄丢筹码了,当然申明下,我不是职业股民,所以大部分仓位我就在科伦身上,所以耐心持股是关键、信心比黄金珍贵。
0
上市以来第一板,加油。
0
【 · 原创: 爱吃江边鱼 2010-10-28 23:50 只看该作者(-1) 】 原帖由eccoer在2010-10-28 19:59发表
鱼兄认为科伦扩大市场份额不是靠成本,而是靠并购,或者是啥? 至于天花板,看很多报告都会指向百特BAXTER的80%占有率,这个在中国有可能么?
是不是和苏宁沾边,我觉得不是最重要。BBY肯定是大牛,这个并不妨碍美国医药股走牛
科伦称 直立式软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难道是文字游戏
科伦药业的核心优势在我看来http://www.taoguba.com.cn/Reply/355150/5313876#5313876
此外,科伦药业假如占有大输液的百分之60左右当然是很了不起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太不容易了。
退一万步上说,哪怕是拿到大输液的60%份额还是现在的3倍而已,到时候成长性在哪里?此时可能容不下40倍的市盈率。
还是那句话,人是最活的,说不定人家能找到更大的市场;只不过我现在看不见。
悲观的看:哪怕是现在大输液的市场容量是100亿,但是发改委的一纸文书就可以把她缩减为30亿。
到时候,科伦药业的帝国要瞬间倒塌的。
------------------------------------------------------------------------------------------------------------------------------------------------
发改委会把一个大输液的龙头企业用一张文书毁掉?开玩笑吧,除非公司的产品在质量上出大问题,老兄,科伦目前主要是大输液产品,占全国市场22%,经过上市进一步融资、收购,扩张,未来的市场占有率会更大,用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0
什么样的文书或者什么样的政策性调整可能查收这样的结果? 我认可政策性的风险,但是不知道可能是什么样的政策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