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英国央行森泰斯:小幅升息可避免伤及复苏

10-09-28 09:50 2780次浏览
黑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英国央行森泰斯:小幅升息可避免伤及复苏

  英国央行(BOE)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委员森泰斯(Andrew Sentance)周一(9月27日)重
申道,从现在开始,通过逐步升息,央行就能够避免后期突然收缩货币政策,从而避免使
经济复苏限于不稳定的风险。
  
  森泰斯认为,通过现在微调利率,可以避免将来突然收紧利率时的风险,为避免使企
业和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受挫从而拖累经济复苏,英国从现在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政策。
  
  森泰斯指出,不断上升的物价曾是推高通胀率的原因之一,而英镑的显著下滑放大了
这一冲击。
  
  森泰斯指出,进出口总额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英国应该认真的对待输入
型通胀,且不应该只将它视为是"小小的不方便"。
  
  他还指出,商品价格的上升反映出全球需求的复苏,且预期会更加强劲。英国需求已
经反弹,这也允许使企业将上升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森泰斯表示,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最近关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调查均显示出物价正
在以强劲和越来越快的速度上涨。有迹象显示,零售商将会在1月份上调销售税之前上调物
价,从而将加剧市场对物价的担忧。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6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黑石

10-11-10 21:58

0
目前两市真正的流通市值应该在10万亿左右,每天成交量近5000亿,20个交易日换手一遍,都是赌场筹码,击鼓传花,天量往往是到底的特征,因为后续难有更大的量推高了,走高一定要量的.基金仓位已经满了,顶一般也是基金买出来的

----乔治黄的观点
黑石

10-11-10 21:54

0
yaboro 

  从9.29地产二轮调控,到10.19首次加息,到央票利率上行5个基点
  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改为半年一还,到银行准备金率上调0.5%
  从机构基于流动性一致看到4000点以上,到公募仓位90%、私募绝大多数仓位8成以上
  也明白无误的说明,紧缩已经提前展开!
黑石

10-11-10 21:53

0
而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主要还是体现为利率过低的问题
  低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的过低
  导致了中国的投资和投机过热
  使得资金到处寻找宣泄口
  在楼市和农产品等民生领域兴风作浪
  要抑制中国的通货膨胀
  最好的办法还是加息
  尤其是抑制投资和投机过热的贷款利率

-----黄山的这个观点认同
黑石

10-11-08 14:38

0
罗杰斯:伯南克不懂经济学只懂印钞票

  国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吉姆·罗杰斯近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发表讲话时说:"不幸的是,伯南克先生不懂经济学,不懂货币,不懂金融……他只懂印钞票。"
  "他全部智力开发是以对印制钞票的研究为依据,"罗杰斯说,"给这个人一台印刷机,他将竭尽所能让它以最快速度运转"。
  美联储3日宣布到明年6月额外购买6000亿美元财政部债券,以期降低失业率并预防通货紧缩。
  美元印钞机启动向市场注入一针兴奋剂。随着美元汇率滑落至今年最低水平,全球股票和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冲高,其中金价触及历史新高,美国纽约股市报收于两年多以来最高点位。
  但罗杰斯不屑一顾:"贬值你的货币从不管用。"
  美联储发言人戴维·斯基德莫尔拒绝回应罗杰斯上述言论
黑石

10-11-08 14:14

0
盖特纳和伯南克不知羞耻

谢国忠

 盖特纳和伯南克这样的人不知羞耻。他们信奉或支持的政策招致了1929年以来的最大泡沫,摧毁了美国经济。然后,他们花了数万亿纳税人的钱来拯救金融体系,理由是:金融体系崩溃将导致另一次大萧条,救助才能将经济带回正轨。因此,对于纳税人来说,出手救这些损害他们养肥自己钱包的人,仍然是为自己好。目前,金融体系已被保住,比以前更精简。但它们不贷款,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当然,大银行从来不贷款给中小企业。历来都是小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而且一直活的不易。中小型企业雇用大多数人。失业率那么高,难道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吗?盖特纳和伯南克这些人的救市政策促成了失业危机。现在,他们试图通过美元贬值解决问题。不管美元能走得多低,新兴市场泡沫变得多大,首先必须要能够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 
 
  每个国家在经历巨大泡沫后都会进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因为它需要时间来调整。美国也不会是一个例外。应该接受这个现实,采取真正调整经济结构的实质性措施,这将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也对每个人有益。任何妄图速胜的计划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世界的混乱。
黑石

10-11-08 14:11

0
美国60%债券在未来三年到期,伯南克有需要在未来三年维持低利率。QE2(第二轮量化宽松)如果搞不掂,便来个QE3。换言之,美国未来加息机会十分渺茫。
黑石

10-11-01 10:28

0
加息意味着资产价格存在下行风险

加息表明货币政策开始既防通胀又防泡沫,近期资产价格下行的风险增大,但还没到崩盘的地步
  【财新网】(专栏作家 黄益平)年初以来,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呼吁货币政策紧缩。然而,10月19日央行决定提高一系列的存贷款利率,还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本次政策调整距上次加息已经将近三年,而且,当前全球和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都处在观望状态。因此,中国央行的加息举措显得颇不寻常。 

  央行这次加息,可能向市场传递了一些重要的政策信号。第一,对通胀的担忧也许超过了官方数据所指示的程度;第二,中国政府或许正在努力避免重走日本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严重的资产泡沫的老路;第三,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会持续下去;最后,“热钱”压力可能会增加。因此,不能排除政府临时收紧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的可能。

  当然,政策调整刚刚才开始,这些趋势究竟会不会持续,还有待观察。不过,如果上述解读准确的话,货币政策已经在10月中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货币政策走出简单地害怕影响经济增长、担心加大升值压力的境地,转而积极采取紧缩措施防通胀、防泡沫。这一转变,对于保障经济的长期增长和避免重蹈日本覆辙都是十分关键的。

  央行对加息一直持谨慎的态度,一种解释是担心加息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背后的逻辑就是政府不愿意让货币显著升值,据称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目前的利润边际非常窄,货币升值可能令出口企业受到打击,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将会失去工作而不得不返回乡村,而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国内甚至有不少专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的根本原因。

  不愿让货币升值的另一个理由,是升值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资产泡沫,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资产泡沫膨胀,几乎与日元升值同步发生。国内有些专家指出,中国的房价泡沫也是从2005年央行实行汇率政策改革前后开始快速形成的。其结论是,抵制货币升值,保持汇率稳定,不仅能够支持经济增长,还能够帮助避免资产泡沫。

  这样一些不准确的观点,可能对一些官员产生了影响。许多事实证明,实体经济包括出口部门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并不会因为货币适度升值而垮掉。货币升值自然会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预期,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但是,如果长期抵制升值,一旦汇率开始上升,调整的幅度就会相当大,资产价格的风险也就更大。日本经济20年停滞不前,并非因为货币升值,而是因为政府一直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宽松的货币政策恰恰是造成超级泡沫的源头。

  正是由于受到这样一些观点的影响,某些官员和学者中出现了“升值恐惧症”,认为升值就是件坏事。从1998年初到2010年初的12年间,中国的实际人均GDP增长了200%多,但实际有效汇率的水平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失衡却愈演愈烈,尤其是庞大的经常项目顺差,被看做汇率低估的证据,成为中国国际经济矛盾的根源。现在,中美汇率战几乎一触即发,美国人所关注的就是两条:非常保守的汇率政策和十分庞大经常项目顺差。

  好在汇率政策从今年6月19日开始已经出现了松动,到现在为止,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2.5%。当然,这一升值发生的时间区间非常窄,大部分是在9月10日之后的一个月里发生的。但是,如果按四个月折算成年率大概是7.7%,这个升值步伐与2005年-2008年汇改期间的变化速度相当。

  货币升值了,利率就更不敢动了,接着,就真的发生了日本过去发生过的情形。去年一季度以后,房价涨势非常迅猛。不过,中国政府对房价泡沫保持了一定的警惕,从今年年初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但是,几乎所有的措施都是直接干预需求,包括限制第二套房、第三套房等,却一直没有动用利率、流动性等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一个没有货币工具的房价调控政策确实相当奇怪,实际效果也不理想。但无论如何,当局要避免房价泡沫的意图已经十分清晰。

  这样看来,10月19日的加息决定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这可能说明,当局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尤其是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已经有所消退。原先曾经有过“先升值还是先加息”的争论,现在表明,两者基本上是齐头并进。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加息来防通胀和防泡沫,开始偏离日本当年的政策轨迹,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当然,货币政策紧缩可能刚刚开了头,接下来,央行应该会比较持续地采取全方位的紧缩政策,包括加息、控制贷款增长速度和调增存款保证金比例,等等。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应该也会保持下去。

  货币政策紧缩自然意味着资产价格存在下行的风险,但是,资产泡沫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未必。如果中国政府确实不走日本的老路,就可能避免过于严重的资产泡沫。目前,住房按揭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接近12%,相当于每年居民新增的储蓄。这样看来,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比较健康,对于银行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因此,货币政策平稳之后,资产价格也许还有适度上扬的空间,毕竟过去两年流动性如此泛滥,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机会。但是,价格上去了必定要下来,这是客观规律。投资者能否赚到钱,就看能否适时退出。■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黑石

10-11-01 10:23

0
学者称中国存在巨大财富“黑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指,2009年,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财政收入约11万5千亿元,占了GDP的三分之一
  【财新网】(记者 符燕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收入倍增”的概念,对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没有好的机制保证,“收入倍增”的幻想不过是变成“支出倍增”的现实,比如物价上涨和税负增加。 

  他指出,虽然中国农民近几年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这种底层的改善是和对中层的剥夺的相关的。症结是中国可以腾挪的空间非常有限,所做的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因为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巨大的财富“黑洞”。

  10月31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十二五”改革国际论坛上,孙立平称,这个“黑洞”,将发展成果的相当一部分吸收进去,因此剩下能够分配的非常有限。这个“黑洞”有多大,据他估算,2009年,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财政收入约11万5千亿元,占了GDP的三分之一。据另一名学者王小鲁的计算,2008年,中国有9万亿元的财富不清不楚的“分丢”,就是“分没”了,这部分也占三分之一。“加起来就是GDP的三分之二。令人震惊。”

  孙立平认为,正是这个财富“黑洞”导致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总是在打架。而这种事情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就是机制出了问题。”

  他说,谈收入分配,已经不能用工资的概念来理解了,而是应该考虑怎么解决中国资源和财富分配的问题,建立新的资源分配机制。他也告诉财新记者,如果“利益集团”不打破,社会力量无法介入,这个问题无从解决。“中国已形成一种趋势,即权力在强化。”孙立平说
黑石

10-11-01 10:04

0
中国式通胀的货币逻辑

刘煜辉

  我知道,很多意见反对中国物价上涨与货币超发的关系。

 
  但若把时间跨度从2003年拉伸至当下。发现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来自城市服务性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

 
  故此,中国式通胀的逻辑线条变得异常清晰。

 
  第一条线条是:货币超发-资产泡沫(楼市飙涨)-城市服务性价格快速上涨,商业中最大的成本来自的地价,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百货商店的销售价格比网购商品的价格贵出好几倍,在中国销售的品牌商品的价格比西方国家的售价至少要高出百分之五六十。

 
  第二条线条是:城市生活成本快速抬升-城市用工就有了涨薪的需求-城市工资的上涨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上涨-从而牵引着农产品价格趋势性涨。

 
  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数据实证来分析近年来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我们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与劳动密集型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暗示农产品价格上涨远非结构性原因:气候、灾害而减产,而是劳动力成本上扬,可以看到蔬菜、棉花等劳动力耗费多的作物的价格涨幅远高于小麦、稻谷。

 
  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背后的因素有哪些呢。

 
  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拐点的确在迫近,一致数据研究认为这个点在2015年。

 
  经济学上讲,当经济体越过“刘易斯拐点”,劳动报酬有可能会加速上升。因为这意味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

 
  “刘易斯拐点”是工资水平的转折,还是劳动力供求的转折?在学界争论很多。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当拐点临近和到来时,所引发的工资的上涨应是像"沙丘"一样平缓和持续的过程,日本经验数据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但中国蓝领工人的薪酬自2006年以来的上涨却像"峭壁"一样陡峭。

 
  中国的劳动力红利的释放完全有条件更均匀、更持续一些,甚至我们广袤的国土和区域差异可以使得这一过程有足够的纵深,因为资方可以将工厂迁往内地,或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工,但当下内地的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同时快速的上涨,所以薪酬上涨变得全局性的异常刚性。

 
  刘易斯也认为,一个国家在拐点之前也会出现工资上涨,主要是因为维持生存线的工资水平上涨。所以,我们不得不回望货币的泡沫,某种程度确是泡沫吞噬了中国的劳动力红利。

 
  超发的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被迫倒逼着的推动工资涨。这种东西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地涨.反转过来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的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当下中国“宽货币、紧信贷”搭配的金融政策选择,使得资产泡沫软着陆前景难现,而通胀却愈发严重。在我看来,“宽货币”拐点出现前,中国式通胀已经演变成一种长期压力。
黑石

10-10-14 15:23

0
中国官方智囊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会上调

据《中国证券报》周四报导,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难以收紧,加息不太可行,但不排除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报导称,王建表示,年内人民币升幅可能达到5%。

王建还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通胀压力,在这种局面下,加息将难以遏制通胀。

他说,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贬值令热钱涌入,导致流动性过剩。他不希望调整利率,但不排除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的可能性。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