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英国央行森泰斯:小幅升息可避免伤及复苏

10-09-28 09:50 2776次浏览
黑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英国央行森泰斯:小幅升息可避免伤及复苏

  英国央行(BOE)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委员森泰斯(Andrew Sentance)周一(9月27日)重
申道,从现在开始,通过逐步升息,央行就能够避免后期突然收缩货币政策,从而避免使
经济复苏限于不稳定的风险。
  
  森泰斯认为,通过现在微调利率,可以避免将来突然收紧利率时的风险,为避免使企
业和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受挫从而拖累经济复苏,英国从现在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政策。
  
  森泰斯指出,不断上升的物价曾是推高通胀率的原因之一,而英镑的显著下滑放大了
这一冲击。
  
  森泰斯指出,进出口总额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英国应该认真的对待输入
型通胀,且不应该只将它视为是"小小的不方便"。
  
  他还指出,商品价格的上升反映出全球需求的复苏,且预期会更加强劲。英国需求已
经反弹,这也允许使企业将上升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森泰斯表示,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最近关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调查均显示出物价正
在以强劲和越来越快的速度上涨。有迹象显示,零售商将会在1月份上调销售税之前上调物
价,从而将加剧市场对物价的担忧。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6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黑石

10-11-18 09:40

0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近期周小川有关"筑好蓄水池"的表述,或能折射出货币政策实操者的心态。
  "'池子'的概念很明显表明了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怎样把钱装起来,这个是数量控制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价格影响的概念。"
黑石

10-11-18 09:39

0
管理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利率由负变正。选择什么节点、以什么样的节奏让利率负转正,已成为市场的一块心病。与市场传闻一次性大幅加息50或75个基点相比,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缓慢、有节奏地加息。
黑石

10-11-17 11:31

0
差别存款准备金暗中实施


至2011年2月15日到期;银行有通过最后一个季度做大规模来做大基数,以获得来年更多信贷额度的冲动
  11月15日,是被央行本年第二轮提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的银行缴款日。受此待遇的银行包括交行、光大银行等,期限为三个月,至2011年2月15日到期,提高幅度为50个基点。 

  相对于央行公开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述举措更具指向性。

  “银行都是在拼市场份额,客观上需要资金的企业还是很多,没有贷不出去的问题。”某大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加之大行对明年信贷政策收紧已有预期,银行有通过最后一个季度做大规模来做大基数,以获得来年更多信贷额度的冲动,这也是9月、10月信贷增长连续超预期的原因之一。

  “总行的领导班子也许要考虑仕途,强调规模控制,但分行长需要考虑的是经营效益和市场份额,毕竟能上调总行做行长或者到政府为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位农行地市分行长对个中原因直言不讳。而货币与监管当局、银行总行及分支行身处不同利益出发点,即便最终调和出一个各方接受的“目标”,却往往与现实背离,历年莫不如此。

   如一名大行基层信贷员所言,对他的个人考核使其他规定都形同虚设,银行对他在存、贷方面的考核,是以“时点”为计算标准的,冲“时点”就不可避免。而“以贷吸存”是该信贷员及同事惯常使用的方式,即给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后,存款就放在这家银行。■

  (详见2010年第45期《新世纪》周刊《明年信贷缩水》)
黑石

10-11-17 11:23

0
加息胜过加薪!
2010年11月17日 

  说明:此博客系今天参与CCTV财经频道《对手》节目录制,围绕面对通货膨胀加息和加薪究竟那个更有效的录音纪录。由于制片人设置的非黑即白的辩论逻辑,所以只能选择一个方面,其实在应对通货膨胀中,这两个办法都有效。节目的播出的时间是本周五晚上21:55,CCTV-2。

 
  发言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说到底还是个货币现象,钱多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两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年和1989年,CPI分别达到18.08%和18%;而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发生在1993∽1995年期间,这3年的CPI分别为14.7%、24.1%、17%.纵览这两次严重通货膨胀,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是此前都发生过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1987年M2增速27.3%,而1992年至1994年,每年的M2增速更是高达30%以上。目前中国2009年M2增速27.36%,是导致最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而加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抑制流动性过剩,从而降低通货膨胀。

 
  第二,通货膨胀最关键的并非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通货膨胀的预期。美国最近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还没有购买国债,立马就对商品价格产生了影响,这就是预期在起作用。通过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可以给外界进入货币紧缩通道的印象,打消通货膨胀预期,让那些想进一步炒作商品价格,推高通货膨胀的资金有所顾忌,不太敢再敢为所欲为、助纣为虐。

 

 
  第三,目前,非公经济是主体。政府要求非公经济加薪难度很大,周期很长。如果一味要求非公经济加薪的话,在目前实体经济回报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反而容易导致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逃出来,进一步变成炒作资金,加速各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而由于实体企业的关闭,也将会增加更多的失业率,所以,这样做,不但不能达到加薪的目的,反而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场!如果最终结果,加薪只是一句空话的话,那还不如不提了。

 
  第四、如果不实行加息,那居民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加息自然能够提高居民的存款收入的利息,直接提高居民收入。
黑石

10-11-17 11:19

0
黄金管得住超发货币的冲动吗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二十四

  周其仁/文

  本周实在热闹,美联储第二波定量宽松(QE2)出笼,加上G20峰会开锣,全球经济究竟怎么了,中国当如何应对,引发评论无数。我读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出的辩护,是说QE2虽属非常规但毕竟还是宽松货币政策中的一种。依作者之见,只要行货币宽松之策,长期债收益率下降,股价上扬,美元汇率走低,当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至于此举是不是引发通胀预期,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下美国经济,与其担心通胀,不如担心通缩。

  类似“宁冒通胀之险,也要先保经济增长”的论点,我们早就耳熟能详。金融危机以来,这也差不多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共同的主旋律。美国的麻烦,在于即使进入所谓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还是步履蹒跚,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既然宽松货币已帮美国渡过金融崩溃的难关,再来一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批评意见的主要着眼点,是美国又一波宽松货币对全球的影响。那可是好大一个“外部性”。因为美元一身二任,既是一个国家的国别货币,又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倘若美国只以本国物价指数为依归,在CPI还没有升到令公众和政客不安之前不断大手宽松货币,那美元作为一种可以流出的货币(outsidemoney),大肆流向增长较快、通胀压力较大的新兴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会不会把别人淹掉了一大片、自己还毫无感觉呢?

  另外一个外部影响,是美元走贬等于别国货币升值。这对增加美国出口或许有利,至少很多人是这样以为的,但对他国出口就有抑制作用。如果这些受影响国家还担心经济走弱或“二次探底”,那QE2也将造福美国、遗祸他人。

  不过再次定量宽松对美国自己的影响究竟如何,在一流的专家那里也很有些不同的看法。本周二,格林斯潘的前任PualVolker在2010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讲,美国的失业压力需要几年时间逐步化解,大手松货币无济于事。这位前任的美联储主席,本专栏曾经介绍过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以坚定的货币紧缩力挽美国通胀狂澜的了得人物,当然知道高失业是对付高通胀的一种代价,舍不得付出必要的代价,就没有美国经济的未来。芝加哥期货市场的总裁也认为,在QE1的效果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急急推出QE2实属不智之举。

  比较根本的,是世行行长佐立克关于重回某种修订过的金本位制度的意见。不谈细节,重建金本位的建议在每次重大的全球性危机后都出现过。其实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多少年前就坚持非金本位不足以解决法定纸币的问题,因为管不住货币当局超发货币的冲动,市场经济的根基动摇,那就万事皆休。

  从这次危机及应对的经验来看,仅从货币政策讨论问题的确不足够,有必要到货币制度的层面观察现象、讨论问题。这当然不是说,货币政策是松还是紧、特别是各国货币松紧力度之间的协调不重要。问题是,靠开会、辩论、投票等等来决定货币政策的松与紧,定对了好办,定错了又怎么办?货币政策有时滞性,等到发现后果不佳,再评论、再开会、再辩论、再投票?至于各国之间的货币协调,像最近美联储的第二波宽松,选在G20之前出台,摆明就是一个不交付国际讨论的事项。对他国有影响吗?影响到谁、谁去对付就是了。

  于是诉诸金本位,以此约束货币当局。倘若各主要国家的货币都受到黄金的约束,全球金本位卷土重来,金融麻烦当然少得多了。以QE2为例,如果还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金本位,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直接就是黄金量的表达,那么除非美国财政部突然多出一大块黄金储备,伯南克就算有天大本领,也发不出6000亿美元来购长期国债呀!在承诺以黄金为本的货币制度下,例如1971年以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联储也不容易如此宽松货币,因为持有美元的各国,不但可以口头问责,还可以凭券到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看看山姆大叔的承诺究竟值多少钱。

  金本位也根除了汇率战。既然各主要货币都以金为本,或与承诺金本位的货币以固定汇率相联,那就无须做什么动作也可维系汇率的稳定,国际间又何来汇率的纷争?在此环境里,国际贸易得到“黄金-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甲国若对乙国有了贸易顺差,等于多赚到乙国的钱 (黄金是也),钱多导致甲国物价上扬,直到贸易品成本增加,把顺差减下来。反之,逆差国货币外流,物权下跌,不需要逼别人升值也可恢复平衡。

  简言之,金本位有效约束各国政府对内无从乱抽“通胀税”,对外不能通过操控货币汇率以邻为壑,以此构造和平发展经济的环境,当然是上佳的货币制度。这也是长久以来,“重返金本位”的主张屡屡出头的原因吧。

  像讨论其他经济问题一样,良好的愿望不但令人尊敬,而且也拥有格外强大的感召力。不过,为了让良好的意愿真的通向天堂,我们还是要重视实现此种愿望的条件和机制。对于种种金本位的构想,我们要提醒一点,千万不要以为是黄金的物理特性,才约束了人类超发货币的冲动。

  没错,黄金和其他贵金属储藏有限、开采不易,充作货币的本位,随便多供应货币的想头就受到了约束。不论多么大事不好,打别的主意可以,开货币笼头大肆放水是没门的。因为货币币值稳定,所以物价稳定,不会动不动相对价格风起云涌,物价总水平涨落无度,弄得投资者、生产者无所适从。这也是金本位制度最明显的优势。人们赞美金本位,要求回到金本位去,根据也在这个地方。

  但是,并不是黄金具有不易增加的物理特性,才成为金本位货币制度的主角的。让黄金当上货币的,是人类的选择。要不是人类有意愿,至少愿意接受保值程度高的商品来充当交易媒介和储存手段,黄金的物理特性又有什么用?是为了交易的方便和公道,人们千选万选才从很多不同自然物质中选中了黄金的。这是说,选可靠的交易媒介是因,黄金被选中是果。倘若造物主从来没有“造出”过黄金,会不会没有其他东西跑出来满足人类关于货币的要求?我想还是有的,货币史上充作货币的可以开出一张单子来,而货币史并没有终结。

  废除金本位的也是人类。远的不说,经典金本位那样尽如人意,为什么坚持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体系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达成协议——据说是第一个靠协议运行的货币体系——为什么仅仅二十多年后就漏洞百出,最后以美国食言、金本位崩溃而告结束?黄金的物理特性没有改变,金本位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货币制度变化的命运?

  通过这次危机,我以为关键在于人类具有害怕疼痛的倾向。作为斯密认定的天生倾向交易的动物,人们需要交易媒介(货币),又担心货币币值不稳定损害交易的进行,这一种“怕痛”心理,引发了不断寻找更可靠、更保值货币的持续努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超发货币——让货币贬值——也同样成为减轻短期疼痛、避免经济调整代价过大的一种手法。当企业破产、机构转型、工人失业和政府从现存经济结构收取的税收和其他利益的难度陡然加大,超发票子能够减少 “结构改革”的痛苦的时候,“准则至上、不通人情”的金本位就容易遭到唾弃。

  这样看,实际的货币制度取向,似乎服从“两痛相权取其轻定理”。货币和物价不稳定的痛苦更大,货币制度就向金本位靠近;经济调整的痛苦更大,则向易于放水的货币制度演变。当今世界的麻烦在于,虽然全球化把主要经济体联成一气,但各国经济的“痛点”尚有不小的距离。缺乏对不同的痛点加以权衡的大体一致的感受,全球重回金本位的难度极大。如果这个判断对头,货币汇率的协调恐怕还要另辟路径。

  (曾刊经济观察报)
黑石

10-11-17 10:41

0
基本金属周二大跌逾5%,受累于忧虑中国可能采取新行动令经济降温和欧元区债务担忧导致的避险情绪推高美元。升息可能导致民间金属持有者卖出,因持有无利息回报的资产如商品的机会成本增加...
黑石

10-11-17 10:40

0
报称中国明年计划新增信贷规模比今年减少人民币1万亿-2万亿元;该消息对股市或有打击,虽然市场对于国内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已有预期,但该数据仍将会强化市场对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判断,进而将累及股市资金面预期。从银行层面到监管当局,明年6万亿至7万亿的信贷增量,确已成为参与讨论各方普遍接受的区间
黑石

10-11-17 10:37

0
谢国忠:第二轮量化宽松是另一轮投机浪潮的开始

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全球政治都已进入动荡年代。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主要经济体几乎不可能解决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都坚信这些问题应该而且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解决。他们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而这些假象被误认为是经济复苏的迹象,不过只会转瞬消失殆尽而已。一旦金融市场受挫,各国央行又会旧戏重演。但这种虚假繁荣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一旦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受到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感染,这个过程将立即结束。老故事结束,新故事开始,其标志为美国国债市场出现严重下跌。时间很可能在2012年。 
  QEII不解决根本问题
  美联储刚刚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II)。对于那些不熟悉央行套路的人来说,此举实际上就是增印钞票来购买美国国债。现有的国债持有人将可有6000亿美元现金。出台该政策的理由是,可以把这笔钱花在别的地方,比如借贷给家庭部门消费,或借贷给商业部门投资。对美国经济的再刺激可能会鼓励商业和家庭部门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进而消费。美国经济随后可能会进入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辩护是说不通的。美国家庭部门杠杆化率过高,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50%。现在还不到新一轮借贷和消费狂欢的时候。美国的大公司坐拥2万亿美元现金。他们正在投资,只是未投在美国。他们会因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转而对美国经济持乐观态度,并在美国投资和雇佣劳动力吗?我对此表示怀疑。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倡导者认为,这些公司不愿意投资是心理作用。美国的中小型企业雇用大部分劳动力,且的确需要信贷。但传统上为他们服务的小银行实力太弱,无法给他们更多帮助。第二轮量化宽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美国的问题就是需求不足,这个看法有很大缺陷。美国贸易逆差惊人,这通常是供不应求的迹象。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国经济只有持续疲软,才能减少其贸易逆差。盖特纳和伯南克的看法是,贸易逆差问题应通过美元贬值解决。美元贬值幅度越大,对美国经济越有利。我将在下文讨论,美元疲软将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扩大贸易逆差。这将增加美国的贸易逆差。很奇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竟被头脑如此简单、思维如此不缜密的人操纵。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将导致另一轮金融投机。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前后,全球股市飙升,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只是另一轮投机浪潮的开始。
  美联储认为,经济疲软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因此,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以通过大量发钞而提振信心。如上所述,这一点也不会奏效。相反,它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过去20年,美联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它导致了纯属心理影响引起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一旦受到坏消息的打击,它会造成深深的心理恐慌。结果,资产价格崩溃,放大了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而一旦它相信有政策将拯救世界经济,又会使市场持乐观态度。金融市场已成为经济波动的放大器,而不是指导性经济指标。
  跨国公司挑战民族国家
  世界正经历深刻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挑战极其棘手,对发达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决策者除了等待,别无他法。全球化、技术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这三股势力,短期和长期内都将影响世界。现代跨国公司是21世纪的部落,再过两个世纪,它们将成为民族国家的严重挑战。
  今天的现代民族国家主要是一个地理概念。移民的活跃、宗教的衰落以及英语的普及使得原有的国家基础越来越薄弱。跨国公司是一张全球网络。这张网络把所有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如果有政府试图抵制全球化,他们会发现其实很难,因为负面影响将通过多种渠道迅速反弹。
  跨国公司和信息技术领导全球化进程,为世界各地的劳动力市场设立公平竞争的标准。优越的生活水平已不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第一世界或第三世界也不再是描述民族国家的概念。在美国这样的富裕国家,大部分人口过的是第三世界的生活。而在中国和印度,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堪比第一世界。两者相同之处仅在于过着两类生活的人口比率相同。一看就知道谁的压力更重。
  由于法规限制,发达国家生活成本高,压力更重。为了减轻社会压力,他们需要降低低收入工人的生活费用。沃尔玛就是这种力量的代表。它用第三世界的工资雇人,又以第三世界的价格出售商品。沃尔玛采取这种市场化解决方案,应对日益严重的不平等,却往往遭到政策法规的打击。选择这种方式的社会,必须建立完善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使得那些领取第三世界工资的人,能够负担第一世界的生活成本。
  欧洲属于这个阵营。其政策是一致的。通过公司福利,日本也进入了这一阵营。美国希望其低收入人口,即大部分人口,享受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但又不具备实现的手段或政策。于是,它尝试刺激经济增长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是否愿意付给工人第一世界的工资。实际上他们并不愿意。美国决策者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需求问题,所以,采取近乎疯狂的政策,令全世界惊恐万状。
  许多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支持者说,政策是有效的。这太奇怪了。货币政策变化和经济影响之间的滞后期约为18个月。他们怎能知道政策是否有效?原因是他们看到股市上涨,并认为这是一个指导性指标。但是,2007年金融危机前,股市也曾暴涨。他们怎么能够确保这次和上次不一样呢?在我看来,这是另一轮投机行为。当经济未能如预计得那样有所改善,他们还将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随着共和党在众议院拥有多数席位,美国政府未来两年内不可能解决任何重大问题。但是,美联储无论如何都会背负振兴经济的重任。它只能做一件事情:印钞票。美联储就像一个玩火的孩子,会不停玩下去,直到出事。坏事是通胀抬头,美国国债市场崩盘,或许还有美元。许多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倡导者说,不存在通胀。那就看看石油和食品价格吧。这些人怎么能证明他们的观点?美国大多数人都穷得很。汽油和食品消费占了他们支出的一大部分。过不了多久,价格上涨的情况就能在加油站和超市看出来了。过去一直就是这样。这次为什么就会不一样呢?当然,有人可以在核心通胀问题上做文章,因为核心通胀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但不久,成本上涨也将蔓延至核心通胀。这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的决策者没有透过21世纪的棱镜看待当前的挑战,而是再次抓住曾经失败的凯恩斯主义这根救命稻草。现实情况是,跨国公司将在全球经济中变得更强大。他们会挑战民族国家,成为另一个权力中心。他们将在多国设立总部,在多个市场上市,并相应地扩大他们的领导,这只是时间问题。任何国家,即使像美国一样强大,想要打破这一现实,必将陷入困境。
  美国的政策思想家往往认为欧洲和日本是失败的案例。他们应该三思。欧日现在适应新世界比以前好得多。西方人嘲笑日本不愿意花钱。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缘于通缩预期,又是出于心理作用,相应的政策失败。但是,现在日本人到亚洲旅游,发现其他亚洲人只赚日本人十分之一的工资,却在做和日本人同样的工作。他们的收入预期因此将相应调整。因此,他们认为如今的薪水水平难以为继。这种预计合理吗?恐怕是这样。美国人总是期待明天会更好。并非总是如此。盖特纳和伯南克等人的出发点就不对。
  欧洲使人感到惊讶。尽管公众普遍抗议,但法国成功地将退休年龄延长了两年。法国正试图解决老龄化的成本问题,而这个问题是21世纪第二大挑战。德国此前采取过同样的措施,并已削减了其公司部门的成本。德国公司正全力接受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正在德国公司萌芽,并将在未来几年走向繁荣。英国正着手削减成本。英国正朝正确方向迈进。但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被掏空了。它现在比"大香港"好不了多少,核心业务仅为金融投机。除了削减成本,英国需要重塑经济。
  发达经济体的最佳策略是:(1)保持经济缓慢增长,保值财富;(2)实施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稳定。美国仍然认为,解决失业和收入微薄问题的最终办法就是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美国在拥有庞大的经常项目赤字的情况下,仍继续实施刺激政策。
  美国试图通过操纵汇率解决赤字问题。有些人只是自以为了不起。恐怕盖特纳和伯南克就是这种人。如果美国国债市场急剧下跌,游戏就该结束了。
黑石

10-11-10 23:39

0
中俄欧猛批美联储“印钞机”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周一说,美国没有承担起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责任。他说,美联储的措施没有考虑到这种过剩流动性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的首席经济助手说,俄罗斯将在G20会议上坚决要求,美联储在采取重大政策决策前应该征求其他国家的意见。

卢森堡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也抨击了美联储的行动,他说,我认为这个决定不好,他们在用更多债务来对抗已有债务。容克还是欧元集团主席。

美国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美联储理事沃尔什(Ken Warsh)是贝南克的首要助理官员,他在为《华尔街日报》撰写观点文章时对美联储的行动深表怀疑。共和党政客萨拉•佩林(Sarah Palin)周一将矛头指向美联储,要求贝南克停止购买债券计划。她说,难以确定该计划是否将奏效,并暗示购买债券举动将带来通胀问题。

加剧这一争议的是人们越发感觉国际外汇体系行将就木。国际外汇体系是过去30多年来多数国家基于浮动汇率机制的汇率体系。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的作法长期以来导致同外界关系紧张,近期紧张关系加剧,因其他国家希望通过出口恢复自身经济发展。目前批评声音也将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归为人民币政策的同类。
黑石

10-11-10 23:35

0
亚当斯说,我认为这个海水淡化项目无利可图,而且不切实际,这就是一个没有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督的政府才会想出来的一个项目,更不要说对其贯彻执行了。

--------
中国政府疯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