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号线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环境激素”惊现长江野生鱼体
两种物质可能导致性早熟,专家否认目前含量影响健康
一家国际环保组织日前发布调查报告称,在长江野生江鲶和江鲤体内,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而这些物质目前尚未被中国纳入监管体系。
网友们纷纷呼吁政府部门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监管,以减少、限制和最终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野生江鲤与江鲶“有毒”
8月25日,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在其网站上发布调查报告《“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称,在长江重庆、武汉、南京及马鞍山河段的野生鱼类体内,发现了对人体有害的“环境激素”。记者今天在该网站上看到了这份长达24页的调查报告。报告分概述、调查方法、调查主要结果、分析与结论等。
调查报告说,今年1月至3月,该组织的工作人员在长江沿岸的四座城市——重庆、武汉、马鞍山、南京采集了长江中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作为调查样本,每座城市每种鱼分别采集4条,收集到之后用锡箔纸包装,冷冻避光保存,送至位于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的研究实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鲤鱼与鲶鱼体中均发现了持久性的全氟辛烷磺酸与壬基酚、辛基酚等有机污染物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艾智慧介绍,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和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可导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而全氟辛烷磺酸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产品中,它对神经、内分泌等亦有干扰。
“环境激素”不在日常检测范围
壬基酚是此次被检测出的主要的烷基酚类物质——除马鞍山一条鲤鱼的样本外,壬基酚在所有样本中均被测出。除一条重庆鲤鱼样本和一条马鞍山鲤鱼样本外,其它所有样本均被检测出辛基酚。壬基酚检出含量最高的是武汉的鲤鱼样本,辛基酚检出含量最高的是重庆的鲶鱼样本。
对此,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环境毒理学专家周炳升表示,国内淡水鱼包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鱼类,由于水污染的影响,体内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比较常见的。目前检测仪器可以检测出鱼类体内很轻微的壬基酚和辛基酚含量,但国内还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在食品中的含量上限设定相关标准。
武汉市农业局负责人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汉市去年水产品产量达42.1万吨,主要由养殖水面生产,江城市民消费量为29万吨,产量远大于需求,长江野生鱼仅占市场销售的极少部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养殖鱼类也存在着这一问题。
他介绍,我国淡水产品通常只检测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物质的残留,每次一般抽检15批次,不定期抽检硝基呋喃,法规尚未对壬基酚、辛基酚的使用和检测进行规定,监管尚缺乏法律依据。
专家认为目前无需恐慌
上述调查报告称武汉的鲤鱼样本所含的壬基酚含量最高,达85.0微克/千克。对此,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谭锦泉教授表示,这一含量,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认为,长江水体中确实存在壬基酚和辛基酚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市民没必要因此恐慌。
他解释,只有当壬基酚和辛基酚积累到一定量时,才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而野生鱼体内所含的“环境激素”量非常少,只要控制好摄取野生江鱼的量,对人体是没有太大危害的。
对此,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潘思轶教授认为,壬基酚和辛基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影响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他也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线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偏低的,应该逐步提高,以保障国人的食品安全。不过,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士则表示,在事态明朗及全国性新规出台之前,市民少吃点长江野生鱼类,也不失为“防患未然”的安全之举。 发布者称要引起决策部门重视
这份调查报告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网友认为现在食品安全已经让人闻“毒”色变,许多人表示再也不敢吃鱼了。也有网友表示,食品安全除部分原因是由于无良商家的惟利是图外,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呼吁政府部门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监管,以减少、限制和最终消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据这份调查报告的发布者说,报告并没有说吃了含有“环境激素”的鱼类会对人体有立竿见影的危害,报告只是想证明一个事实——长江流域鱼类体内含有这三种有毒物质。发布这一报告就是希望以此引起民众及决策部门的重视。
《文汇报》2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