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000151 信息跟踪贴

10-08-11 09:24 198406次浏览
honeywood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俄罗斯大鳄欲整合俄罗斯的钾肥公司 形成规模庞大的钾肥生产企业 然后提交价格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所以 0151走出去获得资源很急迫也很重要 未来钾肥及农产品趋势看涨。
==========================================================================
Vancouver — Globe and Mail Update
Published on Monday, Aug. 09, 2010 7:30PM EDT
Last updated on Monday, Aug. 09, 2010 7:33PM EDT

A reclusive Russian billionaire is attempting to create a rival to Potash Corp. (POT-T116.49----%), a move that could buoy fertilizer prices and consolidate control of the global potash market.

Suleiman Kerimov, an oligarch who has a seat in the upper house of Russia’s parliament, wants to combine potash producers that had been split apart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Soviet Union.

If he succeeds, his combined company would be nearly as big as Potash Corp.,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potash, a key fertilizer for crops such as corn. The two companies could control supply and steady prices.

But it’s not yet clear whether Mr. Kerimov wants to win market share by selling larger volumes at lower prices or if his aim is to propel fertilizer prices higher with his expanded market clout.

“We don’t know how they’re going to act,” said analyst Charles Neivert of investment bank Dahlman Rose & Co. in New York.

“Russia is always difficult to handicap, in terms of how things will go, because you don’t understand all the connections, where sovereign and political issues might take precedence over economic issues.”...

...Reports from Russia indicate the Kremlin wants Belaruskali, another potash producer, to also become part of Mr. Kerimov’s potash empire...

----------
Well, it seems to become even more urgent for China to become independant from the arch rival Russia in the case of future food production.
打开淘股吧APP
30
评论(153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jibaiwan

10-12-09 10:33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国投给中成定位走出去的工程+投资
工程好说,拉活儿呗,找爷爷爹爹要单子都行
投资进行合资合营,这个虽然好,但是相应的肯定过程慢、时间久
像刚钾这样的,7月看底牌→11月看底牌→***时候看底牌。。。
jibaiwan

10-12-09 10:24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还行吧
这个项目算是上市公司接的,但几乎都是实际控制人在搞了,国投可以就行
不算大阻碍
闲聊

10-12-09 10:00

0
国投已经在2月份封杀了一年内注入钾肥的可能。。。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honeywood

10-12-09 09:42

0
也是国投重新定位中成的机会。。。。
但是中国的政策喜欢一刀切 所以短期刚钾的签约前景还真说不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闲聊

10-12-09 09:10

0
此外,国资委还将按照“投资主业”的原则,对央企进行海外投资进行资格限制,原则上,限制央企投资不符合主业的海外项目。
honeywood

10-12-09 09:07

0
技术上看09年大涨n倍 10年横盘整理一年 很正常 基本面为啥这么配合技术面呢 搞不懂 期待2011.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honeywood

10-12-09 09:04

0
最近没啥很重要的事情 信息面很平静 懒得翻译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honeywood

10-12-09 09:03

0
个人感觉这才是最近刚钾不签的原因所在

央企4万亿海外资产被指流失严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03:52  舜网-济南日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传出国家拟针对中资企业海外资源并购进行资质认定后,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也获悉,国资委将采取系列措施对央企海外资产加大监管。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近日对记者表示,国资委“一定会出台一部规范央企境外产权的政策法规”,以加强对央企境外资产的监管。

  据国资委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户央企投资涉及境外单位5901户,央企境外资产超过4万亿元,当年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37.7%,甚至有的企业境外项目利润占公司利润的50%。一家央企的总法律顾问在11月底的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座谈会期间告诉记者,目前,除了五矿、华润等少数央企外,大多数央企的境外资产的安全和增值都存在隐忧。该法律顾问还表示,近年来,央企境外资产流失已成为国资保值增值的大敌,这是国资委痛下决心规范央企境外产权的主要原因。

  个人代持纳入清理范围

  记者获悉,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央企纷纷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境外资产风险凸显。国资委自2009年开始,对央企的境外资产进行了一系列排查工作,此次排查涉及近6000家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驻外子企业的境外国有资产。中铁建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国资委对各大央企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清理规范境外投资中个人代持产权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资委在《通知》中要求,中央企业及其各级控股子公司、境外分支机构以个人或个人公司名义代持境外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股份、物业或其他资产等行为(以下统称个人代持境外产权),均纳入本次清理规范范围之内。实际上,个人代持境外产权是央企境外资产最大的“出血点”,也是一大监管难题。

  据记者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便于境外投资的顺利开展,允许一些国有企业采取对外以民间投资的形式,由高管人员代持国有股份。国资委成立后,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以产权为纽带的管理关系,但据审计署的审计调查反映,“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中,个人代持股份的有关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存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产权争议的风险”。

  一位央企副总告诉记者,境外企业可能是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以个人代持股的境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整合、战略调整等方式,将集团内部资产装入海外公司。”据记者获悉,目前,国资委对央企境外资产排查工作依然在进行,大多数央企已向国资委上报了个人代持境外产权的情况。此外,国资委还将对央企境外资产运营情况、资产类别、潜在风险作出全面统计。

  盲目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境外国有资产目前基本是一本糊涂账,这是国资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基本认同的一个现实。继中航油、中信泰富海外巨亏事件后,不久前,中铁建由于沙特轻轨项目实际工程量比合同工程量增加,亏损高达41.53亿元。记者从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个内部讲座中获悉,呈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央企海外亏损仅是境外国资亏损的冰山一角。我国境外资产虽然庞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不少境外企业存在经营失误、债务沉重、经营亏损等问题。国资委领导在内部会议批评部分央企主管“为创造政绩”、“营造自己的王国”、“打造知名度”、“情况不明决心大”,盲目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境外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大致分为,境外人员挥霍、浪费、携款潜逃;未经批准在境外进行高风险投机经营造成巨额损失;未经批准或未办理有关法律手续,将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在外注册;任用外籍人员不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此外,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性国有资产以及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大量隐性资产,如商标、企业信誉、专利等的流失状况也很严重。

  2009年4月21日至30日,国资委副主任李伟率团赴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对中央企业境外机构管理现状和两国相关法律与监管制度进行了考察调研。考察调研的结果显示,主要问题是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整体上不健全,境外投资存在无序竞争,管理人才缺乏,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及派遣人员薪酬待遇等;受金融危机影响,新澳两国经济继续下滑,需求萎缩,境外机构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

  酝酿系列监管措施

  记者从国资委获悉,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央企境外资产监管办法,包括限定企业的境外投资资质、规范央企海外产权、改革海外投资审批办法、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等。国资委还将继续对央企海外投资的资产结构进行监管,重点支持央企进行资源、能源、基建等方面的海外投资。据统计,2008年、2009年,中国的海外资产结构已发生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在增加,证券投资的数量在减少。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上述海外资产结构调整“为规避损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国资委还将按照“投资主业”的原则,对央企进行海外投资进行资格限制,原则上,限制央企投资不符合主业的海外项目。

  黄淑和还对记者表示,规范央企海外投资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外汇局、财政部、商务部也正在研究规范央企海外投资的监管办法。然而,多部门监管也加大了境外资产的监管难度。虽然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却被分割在不同的部门,包括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使得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的信息被不同部门分解,造成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境外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honeywood

10-12-09 09:01

0
我相信上面陶冬的分析 明年通胀是主旋律 只有持有上帝制造的东西才是赢家。而国内资源企业明年将面临资源税的困扰 如果中成能真正走出去 成为国投的外还资源平台 那就是明年的大赢家。
honeywood

10-12-09 08:56

0
明年通胀成定局 只有上帝可以制造的产品,如资源、农产品,是赢家!!!!

陶冬:中度持续通胀,2011年主旋律 2010-12-09 
最近4年内,中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通货膨胀预期再起,物价攀升,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风景线,成为2011年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预测,2011年中的CPI可能高达6.3%,全年通胀率则平均为5%。年中6.3%的CPI,未必是此轮通胀的顶点,只是下半年的CPI走势受夏粮收成、全球经济复苏、美元波动及中国房地产调控等多项因素影响,一时难作预言。

拉动明年通胀的有四大因素。一是食品通胀,农业减产、成本走高、热钱窜动,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暴涨,由此改变了价格预期,造成农民囤积、消费者抢购,中间流通环节趁机加价。相信食品通胀会在2011年提供400个基点的CPI涨幅。二是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加价。工资上涨、人手短缺,正迅速地在低端服务业蔓延。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有能力加价。三是国际市场能源、大宗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拉动的压力。四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公用事业、成品油价格所带来的上行压力。

价格上涨,可能由供应、需求上的变化造成,也可能源自流动性过剩及通胀预期。中国政府的通胀监察与管理,几乎全部聚焦于供应与需求,对流动性的管理与整治明显不足,对通胀预期管理则严重滞后,许多方面近乎空白。

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假定货币供应不变,货币周转速度不变,购买力不变,一种商品的需求大过供应,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但是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则应该下降,哪怕它的供需是平衡的。只要货币供应不失控,理论上讲,只会有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会有绝对价格水平的上涨。

然而,如果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则整体价格水平早晚出现上移,由此牵动价格预期的改变,带来囤积、抢购等行为变形,供求进一步失衡,并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在通胀管理上只注重供需(管得好不好另当别论),无视流动性及心理预期,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一错再错,其实是自然的、必然的。

央行的另一个政策失误,是忽略资金的价格调整,听任负利率长期存在。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接近2%的差值,储蓄搬家乃是理性的行为。2010年10月,定期存款离开银行的速度为近年所罕见,加大了资产通胀的压力,也加大了民间的通胀预期。

笔者看来,通胀预期已然形成,目前的政策工具对农产品、流动性拉动的通胀治理效果未必理想,政府在流动性正常化上面(尤其是利率正常化)又是谨小慎微、缓步推进。2010年的通胀走势令绝大多数人吃惊,2011年的走势相信还会令绝大多数人吃惊。当CPI冲向6%时,一轮手忙脚乱的货币政策紧缩也许就会开始。

当然,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双位数通胀,估计暂时不会出现。中国毕竟不再是短缺型经济,产能过剩仍困扰着多数制造业。不过在农产品通胀之后,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服务业通胀的威胁不容低估。笔者将本次通胀定性为流动性驱动的中烈度通胀。由于工资的连锁上涨,以及流动性正常化速度较慢,估计这轮通胀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过一般人的预期。

中度、持续通胀下的投资应对策略,应该是远离政府之手所及之处。银行储蓄、债券均为输家,可能被价格管制的产品、企业也是输家。只有上帝可以制造的产品,如资源、农产品,应该是赢家,在通胀中具有加价能力的产品、企业,应该是赢家。房地产站在上帝与政府的中间,从通胀角度看是值得投资的,从加息与资金链的角度看,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看官量力而为。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