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行水泥公告出来后在14.17和14.32的价位各买了800股,一共1600股太行水泥 和 117501股000629
*ST钢钒一直没做差价 有点可惜 记录下
10年七月太行水泥在10块时没买,选了潘潘 当时认为潘潘的时间确定性更强
本命年希望老妈的账户市值突破200万 自己学业和工作顺利
各位网友新年快乐!
0
【 · 原创: 勇辰 2010-12-19 16:02 只看该作者(-1) 】
最惨的时候,也许,在未来。
0
拜伦说:“未曾长夜痛哭,不足以语人生。”
0
2007年入市 至 2010年 统计:
2010年1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 入账49300元
从07年账户总投入:144900+901300+49300=1095500
现账户有117501股 *ST钒钛 市值1355961元
盈利为1355961-1095500=260461 260461/1095500=23.77%
希望下年有三成收益 操作次数小于4次
0
11左右加了点仓一共117501股,成本8.2927,明年的收益就看这只股了,坚决不乱动,耐心拿着
0
真正成功的交易客,或者就靠交易能生存的老手高手都明白:股市里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确定性。
0
现在满仓000629,成本8.2571,一共115901股,昨天没有做差价,有点小郁闷,但一直想拿到四月份,10.55基本保底,入市三年扭亏了,很开心!
祝大家平安夜快乐!
0
德隆大师谈非系统风险,小概率事件和心理压力
先从远一点的话题开始谈,投资如何才能赚呢,大家都知道:收益大于风险。
我们来看债券:收益,有限;风险,损失100%。
靠,好像明显不符合收益大于风险的原则啊。
但是别忘了概率问题,所以应该这么算:收益*取得收益的概率-风险*产生风险的概率
由于取得收益的概率是很大的,结果还是正值
大家注意,最后的那个公式采用的是统计学的计算方法,前提是“统计样本足够大”,如果你投资时只抽取了一个样本,嘿嘿
大家在实际投资中是怎么干的呢?我看都是只投资一两个债券吧,而且还是没担保的那种。这其实也好理解,买债当然是买收益率最高的呗。抽取一两个样本需要直面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小概率事件
有没有可能通过“分析”而躲避小概率事件呢?
包括看评级,看报表,看股价?绝不可能。尤其是我们个人的投资者,更加不具备条件
利用分析报表,分析股价的方法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我打个比方:一个企业还不错,发了债券。过一年以后,企业遇到了困难。报表难看了,评级下降了,股价也跌了不少。当然,债券价格也下来了。那么这个企业以后是每况愈下最后咯屁着凉呢,还是走出困境,越干越好呢?
崩溃往往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但崩溃并不是最糟糕的。初始阶段是价格的慢慢下滑,然后开始逐步加速。对投资者而言此时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判断导致价格下跌的因素。正常波动?流动性问题?企业完蛋?
此时投资人面临着巨大的心里压力:买入还是割肉?导致价格下滑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是企业问题还是只是投资人的?
价格开始下跌时,投资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买入,收益率高了嘛!随着价格不知原因的继续大幅下挫,投资人的心里压力会越来越大。
如果只是由于恐慌情绪导致的下跌,买入收益当然可观,如果是企业问题则一无所有,要不计损失立刻卖掉。
投资人的心里压力会越来越失控,失眠,焦躁,坐立不安。拼命查资料,打电话,开始想什么“一生的积蓄,养老,看病”,最后的结果是痛苦不堪,心理完全崩溃,此时往往比企业真的完蛋还要难受。
我在上面谈的不光光是小概率事件的问题,我更加注重的是投资人的心理压力问题,这个比小概率事件更可怕。
一方面我们坚信我们的特殊国情,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信用问题早晚会发生。这一点想必大家没什么异议吧 。
我们看看攀钢,这是一个心里崩溃的例子。小概率事件并没有发生。
其实到目前为止,已上市品种中从来没发生过小概率事件,心里崩溃事件倒是出了不少,全成了赚钱的好机会
但是小概率事件一定会发生,这一点我坚信。而且如果我们还按照目前的投资方法买一两个最高收益品种的话,那么踩地雷的那个一定就是你了。
如何回避小概率事件和心理压力问题呢?这里可以先把结论说一下,其实简单又可笑:买债券基金。
如果非要自己买的话,我建议:
1.买有担保的
2.如果是无担保的,必须构建组合。数量的多少和单只品种的收益率有关,自己算吧。
收益肯定是要打个折扣啦,但这个代价我认为是完全值得的。
企业违约的风险是3%(有统计数据,外国的),
有担保的就是0.09%,然后根据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水平
就可以大概算出两者的差异
系统性风险其实不可怕。当然了,用不可怕这个词可能不恰当。因为系统性风险是投资人必须承担的,你想避免也不可能
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其实没有想的那么可怕,这和股票的特点有关,以后有空再详谈吧
0
德隆大师谈学术分析与心理分析
我个人认为,投资主要的拼杀的是理念和心态,这两者如果搞错的话,分析就是瞎扯蛋了,分析的越多赔的越多。
我个人也是有个发展的过程,从技术分析到基本分析,现在主要遵从心理分析和学术分析,在加上资金管理,前两者已经基本不用了。
我认为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情绪控制是最重要的,大约要占到90%,资金管理占9%,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分析,我觉得充其量占1%。对我来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其实关于什么基本分析、技术分析都是都是蒙人的,对于一只股票的主要分析一两句话就足以(次要分析也不会超过5句话),其他的洋洋洒洒的几千乃至上万字的研究报告都是糊弄领导和投资人的。人家几十万乃至上千万的资金投进来,你的研究报告就写三五句话,面子上实在交代不过去。
大家别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死胡同。技术分析在逻辑上有问题。逆势交易肯定是死路一条,顺势交易好点,但长期看也无法战胜指数。我不信技术分析,有理论上的基础,也有统计数据上的支持。
基本分析在原理上是对的,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很多,成本也很高,所以自身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成功率。而且我认为股票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这里不详细谈了。而且还要判断牛市啊,熊市啊什么的。说实在的,要是能知道是牛还是熊,随便谁来操作都行吧。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根本就不信。
心理分析主要分析投资人在各种情况下是如何思考的,情绪失控是他们和我们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心理分析说白了就是抓对手的漏洞,其实大家一直在用。转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抓住了上市公司不想还钱这个漏洞。
学术分析是指:投资人不可能长期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最佳的策略是分散买入后持有不动。又分两类:一是除非要用钱,否则永远不卖出;二是只有在达到事先设定的条件时才卖出。学术分析是一种令人比较难接受的观点,不但在感觉上不合理,而且不被大家接受,也不符合人的心理,但正因为学术分析是一种最痛苦的投资过程,所以收益反而是最大的,这个有统计数据支持。
我大概是5年接触这种理论的。当然,开始的时候觉得纯粹是胡说八道,学术分析完全否定了技术分析,否定了基本分析,否定了研究报告、研究员和公司考察的必要性。最后在大量的统计数据面前我却不得不接受这个理论,当然,这令我极度的失望,因为这个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投资中的作用。
学术分析说白了就一句话:人是无法战胜市场的,所以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是一种最好的投资策略。
当然,这个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你投资股票,那你就不可能获得高于股票指数的收益;如果是转债,那就不可能取得高于转债市场的平均收益。
当然了,投资不光是要收益,心理上也得高兴才好。挣钱不就是找乐嘛,要是整天都那么难受,赚钱又图什么呢?干脆还是分批买入,分批卖出吧,心理舒服点。
每个能坚持到最后的投资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93年入市,开始的时候在股市门口的书报摊上买到了一本关于RSI指标的小册子,以为捡到了宝贝。那时候电脑还没有,天天手工计算,干了好几年。
现在想起来不由得哈哈大笑,那书要是真那么灵,门口的大妈还卖什么报纸啊!
现在是把技术和基本分析都扔了,我信奉的是“越简单的就越好”,最好是是个人就能懂的理由。
理由有时候太简单了,自己都含糊了。为什么其他人看不见呢?
我做个一个实验,把转债,0061,0708等推荐给其他很多投资者。他们都认为我说的对,可是没一个人肯买。借口有两个,一是嫌等的时间太长,他们要的是买了马上就涨的那种;二是嫌赚的太少,他们要的是肯定能涨多少多少的股票
这更加坚定我走”心理分析“这条路。我发现,人一旦进入到这个市场里,智力水平,哈哈,不说喽。
我不判断大盘趋势,因为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办法,对与错的概率都是50%。这是学术分析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
对于无风险的东西,有就买,没有就算了,余钱就申购了。
对于有风险的东西,我采用下面的办法。
我把大盘化成若干区域,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但我并不预测指数在这个几个区域之间如何运动。我只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才买,这样虽然肯定会丧失一些机会,但不会赔大钱。
具体的操作流程可以这样
1、写出买入理由。别超过5句话,100个字,多了肯定不对头
2、确定好买入价或买入条件。一次买和分几次买都行
3、评估风险,确定每只股票的最大仓位
4、评估大概的持仓时间
5、确定卖出价或卖出条件。同一类的品种一定要采用统一的卖出条件。比如说对于0061这类,卖出条件可以设定为拿到最后一天,或者涨50%等。涨10%就卖肯定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可以以后谈)
6、数钱,享受生活
当然了,操作的时候还会碰上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说每一只股票的仓位问题。就拿0061来说,你打算占总资金的多少呢?
全仓买入?是的,赶上0061就发了,但要是碰上018呢?没赚到钱,还失去了大把的机会。
0061多少钱卖呢?5元?8元?12元?
当然了,这两个问题处理不好,到不至于赔。
其实学术分析可以处理上述问题,但关于学术问题的研究,我刚刚起步,大部分时候处理的并不好。
假设我们做了个投资组合,包括农产品、大冶特钢、上港、深能源等等,一种10只。
策略一:涨10%就卖。可能大部分都最高价都涨了10%,各别的没到。这样你的总收益率肯定不到10%。
策略二:涨多少都不卖,直到最后的交割日。这10只股票的差别就大了,有象深能源这样的,先到了10%,后来有下去了,最后只挣了3%;还有象上港这样根本没涨,收益为0;但是也有象农产品这样的,涨了200%,它一个就导致总收益率提高20%。
策略二的投资方法并不是运气好,赶上了农产品,而是它是符合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概率的(前提必须是组合投资)。你想想,如果你碰上的是一只涨5倍、10倍的呢?
策略一的方法貌似安全,但永远挣小钱。
策略二就是学术分析的主要操作方法,它是按统计学的规律来,根本不管什么基本面,技术面。说白了就是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真正挣钱的就是涨的最多的那一、两个,剩下的都是无用功。
关于目前市场机会减少的问题,我也有同感。但也和大盘整体涨幅比较大也有很大关系。
耐心等待是必不可少的美德,肯定会有机会的。什么时候彩票没人买了,春节民工不回家了,促销的商品没人看了,女士们不逛商场不戴首饰了,那时候才是真的没机会了。哈哈
申购虽然挣不多,但别忘了七赔两平一赚这个定理啊,咱们先捞个第二名再说
贴中德隆大师其他话语
但是有些网友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我们可以解释的更不妨再通俗一点
咱们国家的股市是社会主义的股市,和资本主义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虽然目前是全流通了,但上市公司还是不会去追求股东价值或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它追求的在不失去控制权的前提下的“可控制资产规模的最大化”。因为资产规模越大,可捞的油水就越多。所以股权融资还是公司的最爱。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不入流的观点。
其实是有报酬的。你在债谈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别人来评论乃至批判,从中可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有收获的啦。
0
如何分辨“疯子的行为模式”“正常人的行为模式
正常人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人干的事”呗, 疯子的行为模式就是“疯子干的事呗” ,这两种行为其实非常好理解,但是一放到证券市场中就容易犯迷糊 。
首先你要保持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模式,对投资品种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这个分析个大概其就行,不算太难。其次要对市场中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进行预估,这个就是心理分析了。我就是把对手看成疯子看待,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是正确的。这个市场中的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很奇怪的,当然了,债谈里的人除外喽。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疯子大部分时间的表现还是正常的,你什么时候见过疯子举着菜刀永远不停的在砍、砍、砍?具体到证券上的表现就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范围里波动,小部分时间突然向上或向下大幅跳跃。但是:运动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不可测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跳跃一定会发生我喜欢操作转债等衍生品种,因为这类东西可以做到一定的量化,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是不是有人在抽风。
如果你是“正常的思维”,你把对手也当成“正常人”,在价格波动比较理性的时候操作起来会比较顺手。一旦对手开始发神经,价格开始大幅跳跃,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头脑一热,心理就容易失控。其实只要咬牙抗过去,价格很快就会回到理性波动范围。
“正常人的思维”思考“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赚小钱容易,只要你抗的住。
“正常人的思维”思考“疯子的行为模式”,有可能赚大钱,你得死等机会。
“疯子的思维”思考“疯子的行为模式”,大赚大赔。除非干几票赶紧收手,否则早晚被提出局。
“疯子的思维”思考“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这个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