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么快就调准备金率,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cpi当初的预测基本实现了,加之外汇占款的下降(当初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基础),短期也许会有准备金率下调的预期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引用扬韬先生的博客
五一节经济随想
2011-05-03 14:55
1、全国库存。每经新闻报道称:据发改委网站消息,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23671亿元,同比上升23.2%;增幅比上月末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22.3%、23.6%和26.2%,增幅比上月末提高0.4、1.8和3.1个百分点。这个消息告诉我们,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正在从西向东蔓延——西部的库存上升最快,而东部最慢。但即便如此,比去年同期上升23.2%,是一个应该让我们谨慎的数字。
2、上市公司库存。根据统计,在剔除不可比公司后,2010年一季度1802家上市公司平均存货14.2亿元,2010年中期到了15.3亿元,三季度16.3亿元,去年年底达到了17.5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19.2亿元。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近10%。按照季度的情况看,存货呈现递增趋势。上市公司算是各类企业类型中经营情况不错的,它们的存货同比增长35%,多少有点恐怖吧。
0
万亿存货压顶 上市房企降价动力大增
www.eastmoney.com2011年05月05日 00:48张晓玲 魏懿21世纪经济报道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239) 点击查看>>>地产股行情
上市房企存货压力露出冰山一角。5月3日,万科公布了前4月销售数据,其中4月销售环比3月出现下滑,万科称,3月以来楼市成交显著放缓,房企存货压力上升,此为调控显效所致。而与万科类似,绝大部分上市房企4月销售均环比下跌。从北京、上海等上市房企布局的热点城市来看,可售房源也出现持续攀升状况。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 在楼市调控进一步收紧政策下,开发商迫于存货、市场和资金压力而降价促销,目前看来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前4月存货近万亿
从2月到4月,上市房企的销售和去化状况渐趋恶化,成交逐月下滑,存货不断攀升。
据统计,截至2011年一季度,两市136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存货金额高达9865.14亿元,与2010年同期的7041.46亿元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40%;环比2010年报显示的合计数据,也增长了9.07%。
其中,招商、金地、万科、保利2011年一季度的存货数据分别为407.79亿元、522.45亿元、1508.52亿元、1270.61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四家公司合计金额占1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存货的37.6%。
与存货上升相对应的是,上市房企销售显著放缓。数据显示,剔除ST公司后,2011年一季度113家房企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46.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74.39亿元下滑4.86%。
4月的去化情况也不容乐观。5月3日,万科公告显示,4月份万科实现销售面积67.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79亿元。与前3个月相比,4月份万科销售增幅有所收窄。对此,万科董秘谭华杰表示,调控对于市场的影响十分明显。“成交速度普遍放缓,随着新增供应的不断上市,行业的存货压力将进一步上升,万科会继续坚持快速销售的策略。”谭华杰说。
业内人士表示,4月销售进一步放缓加上新增供应,预计上述136家房企的存货继续攀升在万亿左右。
据谭华杰介绍,虽然万科前4月存货约达到1500亿,但截至1季度末,万科各类存货中,现房占比仅3.10%,环比2010年底的4%又有下降,显示万科去化率跑赢大市。
供给压力成共识
房企存货大增之下,楼市供应继续增加,而需求不断萎缩。
“相比之前两轮调控,第三轮调控直接抑制了过半需求。”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说。
在4月28日安信证券内部由安信证券分析师徐胜利、万科证券事务代表梁洁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人士参与的讨论会上,供给压力成为共识。
安信证券调查80余家样本公司显示,2011年一季度,样本公司销售回笼资金同比增速明显低于2010年同期,15家大公司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为38.8,而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速为83.1;50家小公司一季度同比增速仅8.3,而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达86.2.
德邦证券分析师黄玉梅表示,从4月下旬开始,楼市供应量已经开始明显回升,去化率下降,价格整体水平保持稳定。目前政策的效力还在观察中。
进入2011年第18周,德邦证券调查的样本城市整体成交同比下降19.68%,与第17周相比,样本城市整体可售量环比增加2.98%,可售面积已经达到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大量。其中深圳、上海、南京的可售量增加幅度最大。黄玉梅认为,市场供应将在2季度末和3季度达到高峰。随着供应逐渐增大,价格将面临小幅调整。
万亿存货压顶上市房企降价动力大增
另一方面,楼市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张大伟对记者表示,叠加的加息、取消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等,使得炒房者利用资金压力大涨,投机投资需求已被逐出市场。在持续的限购、限贷政策下,一季度,个人按揭贷款出现明显的下降。
降价成必然选择?
东方证券分析师杨国华微观调研显示,5-6 月开发商推盘将增多,而初次推盘大多会采取“低价开盘,以价换量”的策略。杨国华认为,未来市场将呈现“量升价跌”的局面。
这几乎是近期分析师们的共识。申银万国报告显示,目前地
产股的估值仍然处于较低,一线公司动态PB为2倍,处于2008年历史最低水平,市场整体RNAV 折价幅度为15%,隐含房价下跌10%-15%的负面预期。
10%-15%,跌幅是否到此为止?申银万国分析师殷资认为,房地产行业2011-2012 年业绩增长幅度预计在25%-30%左右,不存在房价大幅度下跌的压力。
市场方面,五一期间深圳中海推出千套房源促销,虽然最终价格仅比市价低10%左右,但仍然受到市场热捧;在广州,5月1日开盘的碧桂园清泉城也降价10%以上。
上述两个项目均位于广深远郊区,尚未带动主城区和核心区域房价下调。不过,有深圳业内人士认为,后期将有开发商继续跟风中海降价。
张大伟认为,从2010年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的亏损现象,而房价最先降价很可能出现在这部分楼盘中。市场的均价往往由中小公司的行动来决定。他预计二季度将开始区域性的价格下调。
上市公司一季度存货金额3.53万亿引发市场担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创出历史新高。其中,有色金属、房地产、能源类企业库存数量最多。一旦大宗商品价格或通胀水平下降,这部分库存将面临跌价的风险,进而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制造业PMI数据已经从去年11月份的55.2的高点持续下降,4月份PMI数据已回落至52.9,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已然降临到上市公司头上。
4月30日,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披露正式落幕。统计显示,2146家A股公司今年前三个月共实现净利润4776.29亿元,较去年同期3807.52亿元增长25.44%。
但是这份看似亮丽的成绩单中却依然透露出一丝隐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刷新去年末的历史纪录。
越积越多的存货令市场开始担忧。一旦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增速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很容易出现滞销、存货跌价的情况,从而双重挤压盈利。2008年次贷危机后,企业盈利大幅下滑就是“前车之鉴”。
如今宏观经济形势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有所类似:同样是高油价、高通胀,同样外围环境错综复杂,那么上市公司是否会重蹈2008年的覆辙呢?
存货随CPI连续走高
数据显示,2010年上市公司存货一直在节节攀升。年初时存货金额仅为2.35万亿元。到去年一季度末增加至2.56万亿元,6月末又增加至2.82万亿元,9月底时为2.97万亿元,到了年底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22万亿元。而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据已经高达3.53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经过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存货量增减速度与CPI关系密切。去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市公司存货增加值为0.21万亿元、0.26万亿元。而彼时CPI正是处于由正转负的初期:2009年11月,CPI指数在经过连续8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后首次转正,至2010年5月达到阶段高点3.1%。
2010年6月,CPI回落至2.9%,至9月又上升至3.6%。在此过程中,企业备货也有所谨慎,三季度存货较二季度仅增加了0.15万亿元。10月至今,市场的通胀预期增强,CPI则出现加速上扬,到今年3月时达到5.4%。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连续增加备货,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存货的环比增加值分别为0.25万亿元和0.31万亿元。
一位私募人士指出:“买涨不买跌,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上的思维定势,实体经济中,许多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制定生产计划时,也往往有这个趋势。如果大家都判断未来通胀会加剧、大宗商品会走高,那么就会大量采购原材料,以求降低成本;并且可能会加大生产,以求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若是经济向好,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一直保持高存货也伴随风险,因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时候,许多企业往往由于惯性思维无法立即改变存货策略,甚至由于判断错误而继续增加备货,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很悲催:市场需求下滑,产品卖不出去或售价大跌,企业很容易陷入资金困境。”
前车之鉴:高存货吞噬盈利
而在高通胀预期下连续加强备货,这样的行为与2007~2008年极为相似。
2007年1月,我国CPI指数为2.2%,其后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为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达到8.5%的高点。随后开始走低,并在2008年9月次贷危机后加速回落,至2008年12月已经跌至1.2%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及去年以来的CPI走高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关系。2007年年初,纽约NYMEX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60美元附近,到2008年7月则飙升至约每桶150美元,2008年12月在经济危机的乌云下又一度下跌至不到每桶50美元。而随着经济复苏、特别是近期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原油又重新回到每桶100美元上方。
2008年9月以前,市场上关于原油要冲上每桶200美元的声音不绝于耳,带动了其余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和CPI的走高。而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囤积存货。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底,当时的1602家A股上市公司存货数量达到1.91万亿元,较2007年年底增加了约4780亿元。
2008年上市公司的高存货导致了严重后果。即使在2008年中期,上市公司还维持较好盈利,但是到9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企业先前囤积的存货出现大面积滞销,收入萎缩;再加上价格暴跌,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必须在财报中计提减值准备,最终导致2008年众多上市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关注存货周转次数
这一次上市公司会否再因高存货而陷入困境?
兴业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2007~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彼时供给缺口是造成油价上涨、CPI走高的重要原因,而目前的通胀则更多的是货币现象。2009、2010年为了刺激经济,全球都在压低利率、增加贷款,导致流动性泛滥,推高了商品价格,中国银行业也同样借出了大量贷款。目前央行一直在着手控制流动性,并且决策层在制订经济发展目标时也不再一味追求GDP高增长,而是转入调整经济结构,这样来看,上市公司高存货可能会面临一定风险。不过可能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极端情况,“毕竟2008年那样内外交困的局面历史上都较为罕见,并且全世界也不愿意重蹈2008年次贷危机的覆辙。”
而另一位分析师则表示,从财务分析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存货问题仍然值得警惕。2010年,A股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共计发生营业成本11.89万亿元 ,用年末存货估算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9次;今年一季度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4次,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市公司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仍然保持着4.38次的水平。虽然存货周转次数分析较为复杂,每家公司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存货周转变慢常常意味着存货占用资金的增加,特别是在流动性趋于紧缩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资金面不利,投资者应该保持关注。(每日经济新闻)
0
10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宏观方面的情况比原先预期的还要复杂。
通胀继续,房价居高不下,外汇占款不减,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资产证券化率目前在62%,可上可下。
中东局势不稳,高油价负面影响大。
上市公司的库存不断攀升,这些都要重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cpi和ppi应该在6~9月份见顶,大蓝筹应该关注
0
顶
0
楼主真是高人啊!
0
楼主不再继续了吗,很期待,谢谢!
0
好贴!!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