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10-07-15 10:36 5019次浏览
黑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还要摔跟头。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当前这场席卷整个世界的巨大危机。那么危机背后的教训是什么?答案是由信贷推动的房地产周期。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民众全都成为了土地投机者。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毒害了世界经济。

我在1984年买下了伦敦的这幢房子。我估计,以今天的价格衡量,当时那幢房子所在的土地价值10万英镑。如今,其价值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而如此大幅的增值,完全不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是拥有一块土地的回报,是他人的努力使这块土地变得更加值钱,限制重重的规划机制和慷慨的税收规定(房地产税率很低,而增值税则免于征收)又放大了这种效应。我成为一个土地投机者——一个小小的贵族,在这个国家,私人占用他人努力的果实,一向是通向财富的主要途径。这种将土地增值部分据为己有的做法,不仅有失公平:我何德何能,可以坐拥这些额外的财富?而且将造成可怕的后果。

首先,这使得政府必须对努力、独创性和远见卓识征税,以获取资金。对劳动力和资本征税,必然会减少其供给。但土地税只会减少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收益。

第二,这套体系会催生灾难性的的政治动机。如今,人们要大举借债才能拥有一处居所,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享受到价格攀升带来的好处,更会努力避免土地价格下滑。因此,报纸才会为房价攀升欢呼喝彩——而居者有其屋本应是一切福祉之根本。房价上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土地投机者;他们还是操纵市场行为的狂热支持者。特别是在英国,他们欢迎通过规划控制,来人为造成土地稀缺的做法。这是财富从年轻无产者向年老有产者转移最重要的方式。在英国政府大臣大卫•维莱茨(David Willetts)的新书中,强调了代际间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性*。土地市场受到操纵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土地投机的机会既会驱动信贷周期,也受到信贷周期的驱动。记者弗雷德•哈里森(Fred Harrison)的新书是一部出色的哀叹史,他在书中指出,这个历时18年的周期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也有人预测到(至少他自己就猜中了)**。他指出,本质上,购房者是在向银行租房,以此押注于房价上涨。形形色色的代理机构通过安排、打包以及分销这种投机性交易的果实,获取佣金收入。当市场长时期处于上升趋势(英国最近一次上涨延续了11年),随着信贷和债务的快速增加,所有人都会同时变得富有起来。而一旦市场崩盘,借款人、金融机构和纳税人都会遭受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庞大的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其恶果我们屡尝不止。

长久以来,一直有人试图让我相信,资源租金应该社会化,而不应成为个人所有者的收益。然而,正如哈里森所言,“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将私人所得收入(工资与薪酬)社会化,而将社会化收入(来自土地的收入)私有化。”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种安排的公平性,其后果已变得令人畏惧。难道我们真的希望,当前这场危机的残垣断壁刚刚清理干净,就再次开启由信贷驱动的新一轮房地产周期吗?

如果说“危机不能白白浪费”,这里有一个紧迫的理由,表明政府应立刻采取行动。将土地的全部租金价值社会化,会摧毁整个金融体系和很大一部分公共财富。但如果将从土地租金中获得的收益社会化,破坏性就会小得多。这或许能浇灭土地投机行为的狂热。同时也能转移税务负担。或许同样重要的是,随着不劳而获的前景不复存在,英国或许能够重新审视其在发展规划方面的立法。有人担心此举会给农村地区造成可怕的后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很少:仅将伦敦城区半径增加3英里,就能使首都面积扩大50%。难道英国翠绿怡人的土地真的只有这么多吗?

我不指望哪届政府敢于让英国人放弃对土地投机的依赖。但我可以心怀希望。现在是时候进行重大改革了。

*《困顿》(The Pinch),大西洋书局(Atlantic Books)出版。

**《审讯》(The Inquest),Discovered Authors出版。

译者/管婧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5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黑石

10-07-21 15:23

0
现实社会和资本市场一样,看对了,不一定做对,人性的贪婪永远会制造危机的,对的事情往往太理想主义,实现不了,而错的,最是顺应权势者的自利贪婪的人性,执行起来最顺当
黑石

10-07-21 10:48

0
中国不要再次阻止经济的自然减速

  (本文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提供) 

刚刚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多项指标出现明显减速,很多政策放松的鼓噪再次兴起.在我看来,经济减速再正常不过,目前中国经济不过是重回2007年周期高点的回落阶段. 

有时候要回头看看,才清醒些. 

中国经济2007年6月增长动力实际上就已经见了顶,劳动生产率出现减速,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拐头,说明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已明显放慢,企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成本上升的难度加大,利润增长被明显挤压. 

大家现在都把当时的中国经济下行的帐算到央行的紧缩货币头上,最後金融海啸一来,刚刚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被“反危机"政策全面推翻.世间没有後悔药,往往一些历史的偶然事件的发生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国家原本正确的轨迹. 

当下中国经济真的再次面临"二次探底"吗?减速很正常,现在这个速度是违背经济的内生规律硬推上去的.但经济一时半会还掉不下来.短期内再现一次去年1季度马鞍形的崩跌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大家可能淡忘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是两年的,中央投资留有後手的,只要需要,钟摆效应随时可能再次摆到"保增长"的一端. 

去年的新开工项目涉及投资规模高达29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0%.今年新开工增速仍然高达29%,而这是在去年翻一倍的高基数上的再次增长.即便未来房地产投资热情或会冷却,但中国的高投资未来数年也难退下来. 

当下实体真的缺钱吗?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至2009年以来,企业部门从银行借出的钱超出其投资实际支出高达2.1万亿, 

看看银行体系如火如荼的表外腾挪.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下,信贷资产腾挪活跃,2010年1-4月,信托理财产品发放金额高达1.88万亿. 

再加上正规渠道要放出的7.5万亿的核定的信贷规模.今年供实体支用的资金规模绝对不在去年之下. 

要想防止短期的所谓"二次探底",很简单,稍稍放开平台和房地产的行政管制,但这个经济体除了这两个原本就极度扭曲方向以外,其他部门长期增长的动力早在2007年就开始渐次枯竭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过往中国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正在消失:一是劳动力红利,一般而言,经济体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才会有劳动报酬加速上升.而中国的工资的快速上升似乎比人口结构的"刘易斯拐点"还要提早了四五年(学者测算中国的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要发生在2015年後).个中缘由,只能是泡沫经济吞噬掉了上天赐给中国的这一禀赋. 

超发的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被迫倒逼着的推动工资涨.这种东西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地涨. 

反转过来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的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二是市场化改革所累积的制度红利被近十年愈来愈强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消磨殆尽.越刺激,私人资本生存得越发艰难. 

三是全球化红利的迅速衰退.本世纪中国承接了世界的工厂获得了巨大的贸易,2001年至2007年内,中国GDP中出口份额从20%跃至36%,几乎涨了一倍,同期全球GDP中出口份额也从24%升至31%.换句话说,中国对时机的把握近乎完美.而後危机时代,全球化的主题被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所替代.中国的出口面临着全球的“围剿". 

中国的加息决策之所以如此艰难,并非宏观决策者不清楚早已是"负利率"的事实.中国经济中最强势的部门意愿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取向. 

中国的地方政府经过过去一年的高歌猛进的投资冲动,早已债台高筑,今年馀额很可能迈上10万亿的平台贷款,加息一个点,地方政府每年将为此多付出1000亿人民币的利息.如果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额外的成本负担将接近他们目前的盈利.银行希望拖延更多时间,将储户的利息率压制在低位,这样能为未来可能的坏账潮多准备一份弹药. 

随着CPI随後数个月将冲到年内新高,央行加息或许会意思那麽一下子,当然也就仅此而已.这个时点越来越变得没有意义,随着今年时间的推移. 

"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即便是储备货币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只能讲,宏观决策者心底里面仍冀望于无痛疗法,既不想升值也不想加息,或是一种无奈.的确中国经济一旦放缓脚步,很多棘手的问题会立刻化身为幽灵从盖子下冒出来,没有把握处理的情况下,只能捂住,但谁又能保证更长的时间内,这些幽灵会进一步演变成更加难以对付的魔鬼呢. 

宏观管理者迷信用微观手段(定点行政调控、精确制导)来管理宏观问题,"不全面收紧货币解决泡沫问题"不符合经济分析的常识和结论.水位降不下来,即便一个泡沫摁下去,另一个又会出现(如债券、如黄金、如蔬菜、如大蒜、如绿豆……?) 

在这个格局中,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担心政府调控对于经济的冲击,我们深知政策的"机会主义"和"绥靖主义"的情结,中国经济泡沫从内部刺破的可能性很小.我们最担心的是外部世界的变化:一是美国因油价失控而加息(这个今年可能性小);二是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而这两个却都是中国宏观决策者所无法掌控的.这将决定着中国"宽货币"的拐点. 

一方面美国工业再造的战略布局的进程.美国重新恢复其"重构、创新和再投资"的活力,带动创业和就业活动的集群式迸发,美国重归可支配收入增长之路. 

而另一方面中国过去十馀年成功的三要素在消失:低成本、市场化改革(制度红利)、运气好(全球化的红利),逐步为本币累积着未来贬值的压力. 

如果现有的模式没有变化的话,一旦趋势逆转,结果很简单:一段持续上涨的美元牛市,资产泡沫化的经济体或是一场灾难,成为全球再平衡的牺牲品. 

可以讲,救赎的机会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壮士断腕,义无反顾的改革的决心.(完)
黑石

10-07-15 10:49

0
贺铿:无需出台第二轮刺激政策

 《财经》:最近“再次出台第二轮刺激政策”的观点鹊起,您是否赞同?

  贺铿:我不主张再搞类似去年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以及极度扩张的财政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我现在非常担心再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听说上海等地又要放松第三套房贷限制措施,我认为这个消息要警惕。

  《财经》:之所以出现“再刺激”论,是因为市场担心下半年经济下滑。目前一些反映中国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如PMI、发电量等,已出现掉头回落的趋势。从4月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开始减慢、贸易顺差下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等,这些数据增加了对经济下滑的担忧。

  贺铿:经济下半年出现回调趋势是必然的。现在经济已经到了“两难”境地,房地产不调控不行,不调要出危险,泡沫要崩溃。可是调整了必然影响经济增速,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家具、钢铁、水泥等行业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去年出台那么大盘子的刺激计划,开工了那么多的项目,信贷去年也达到近10万亿的规模,这些不收缩不行,但是要收缩,基础设施建设等就必然受影响。

  《财经》:前六个月总的趋势仍是高增长,但能看出增长的动力在下降,增速连续三个季度逐步回落。那么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房地产、产能过剩等调控政策的叠加效应,您是否担心多重下滑力量会在第四季度集中爆发,甚至出现“二次探底”?

  贺铿:我不担心有什么“二次探底”。总的判断是,下半年经济依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增速放缓,但无需担心。经济回调一点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能草率采取过激的调控政策。经济增速放缓一点就放缓一点,尤其房地产正处在胶着期,开发商、地方政府等各利益主体都在“扛着”,房地产往下走,地方政府、地产商、银行等的利益受损失,因此希望让政策松一松,但是我认为,目前是政策观察期,看一段再说。

  《财经》:上半年宏观局势非常复杂,陷入了多个“两难”局面。我有一种观察,宏观调控似乎在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等多个目标间纠结、平衡;目标之间也有矛盾,又是很难达到平衡的。

  贺铿:的确是这样。今年形势复杂多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下半年宏观调控的目标要更加明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应是下半年主要的政策目标。调整必然使经济增速下降,因此,需要注意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调结构。

  《财经》:谁都觉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挺急迫的,可喊了这么多年也转不动。您认为转变的难度究竟在哪里?

  贺铿:实际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思想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叫“外沿扩大再生产,内沿扩大再生产”,后来又叫“生产方式转变”,再后来又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管叫什么,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转变不过来?关键是在“转变什么?”、“怎么转变?”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我认为转变的关键在于:

  一是经济发展动力要转变。从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需求拉动,这里面包括内需与外需兼顾,现在很多学者对外需存在偏见、误解,没有意识到外需对一国经济模式提升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外需而发展起来的。

  二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强调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二次分配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改革劳动者报酬的分配结构。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健康增长,许多社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三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式到节约环保 式转变,改变以前过度依赖资源、能源以及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提倡科技创新。四是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增速转变到以民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方向。

  《财经》:反思近年调控,有人总结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总是处在矫枉过正的状态、而且总是滞后于市场。松的时候过松,紧的时候又过紧,您如何评价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

  贺铿:以往的宏观调控方式的确需要反思总结,要汲取2008年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总结过往的宏观调控经历,可以更好地把握下半年的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

  2008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下滑,一揽子刺激计划出台,下达了4万亿的总盘子,现在回头看当时有些太急了。我当时就在人大财经委的会上说,我们的各个决策部门的宏观理论研究太不足,人民币汇率机制怎么改革?外贸到底怎么发展?要仔细研究个透。2008年经济下半年突然下滑,不单纯是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我看也有宏调政策不恰当的因素。各部门缺乏深入研究,也缺乏担当勇气。

  2008年一季度已经有先行指标下滑,不能再继续实行“双防”政策了,但是政策很迟钝,并没有调整,沿海外向型出口企业已经出现成千上万的的倒闭潮,但仍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是产业升级,东部“腾笼换鸟”的结果,直到10月底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又下猛药来施救,4万亿下马,这药下得过急过猛,就像一个人得了感冒,打喷嚏的时候你不吃药,等已经发高烧了你吃再多的药也没有什么用,这个周期是必须经受的。

  《财经》:您觉得未来宏观调控思路应该怎么调整?目前争议很大,有的专家从总需求的角度强调保增长,但有的专家则强调在可容忍的增速下降水平下,咬牙坚持调结构。

  贺铿:我认为宏观调控的思路需要转变,从应对危机时期的“通胀预期管理”转到“后危机时代”的防“滞胀”。不要单纯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这个目标唱得太高调,对经济把握没有好处。2009年二季度以来,社会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浓烈,这对现实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我并不是说不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只是想说不要把这种通货膨胀的预期唱得太高,对经济没什么好处。过度的通胀预期既缺少现实依据,又可能把人们的思想搞乱,甚至可能形成“预期通胀”。

  《财经》:预期通胀的确令人困惑,上半年大蒜、绿豆等涨价,涨薪潮起,大宗商品价格攀升,这些是否就是通胀来袭,其实关于通胀的概念比较模糊。学者依据的经济理论不同,评判通胀的标准似乎也千差万别。将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胀往往导致中国式“通胀预期”自我实现。

  贺铿:有学者预期今年一定出现高通胀,主要依据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通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点,去年那样宽松的货币,过多的流动性一定造成今年的通货膨胀,但是,中国10万亿的信贷并没有变成老百姓的财富收入,如何通胀?百姓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啊!去年增加的收入还没有前年绝对收入比高呢。不过,10万亿下去,基础设施建设被扩张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造成对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之势,加上今年农产品价格的回归补涨和灾害天气的影响等因素,一定程度上的确推高了CPI。这是“胀”的因素,另外,对房地产投机的调控,信贷规模下滑等,这是“滞”的因素,如何防止通胀又不出现经济出现“滞”,只有将宏观调控从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以供给管理为主。

  《财经》:请您谈谈具体建议吧

  贺铿:我想主要有三个手段:

  一是收入政策的调整。一方面企业提高薪酬水准,另一方面是不是考虑减轻企业经营成本,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多的但利润又不高的,可实行差别税率,减免税收。同时,对企业职工的五项保险,原来规定是企业交一半,职工交一半,是否可以考虑财政缴纳,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也同时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

  二是人力政策,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百姓的收入。只有需求增大才能刺激企业提供供给,扩大投资。增加就业,特别是让低收入者,失业的群体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保障收入并提高消费需求。

  三是调整经济增长政策。在生产要素组合上调整,从房地产、基建等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技术创新。

  《财经》:目前房价调控也陷入“两难”。这么高的房价,不调控容易引发资产泡沫。但如果房地产和房地产投资萎缩厉害,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依赖的一大增长引擎折戟。

  贺铿:抑制房地产投机的调控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执行的二三套房贷限制等政策有些治标不治本,我认为要根治还是要启动房地产税,把炒房者的囤积成本提升上去,把泡沫彻底挤出来,让炒家因此远离房地产。目前,房贷政策的行政色彩太浓,只有房产税开征了,才能使房地产的信贷政策回归常规化。

  《财经》:你预计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会进一步加码还是松动?

  贺铿:我认为房地产政策不能反复, 2008年房地产政策反复,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一方面影响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反弹将形成更大的泡沫,泡沫蓄积会导致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那样的危机境地,值得警惕。■
黑石

10-07-15 10:44

0
居者有其屋本应是一切福祉之根本

在东欧国家,住宅成本一般占家庭预算的40%。而降低这一比率,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中其它领域的需求。该比率降至20%(这是德国通常的标准,该国负债率较低,在放贷上责任心更强)

------二战以来,德国再没制造过危机,反而是英美体系鼓励投机的体制制造了一次次的周期性危机
黑石

10-07-15 10:40

0
我们应当记住,对“免费午餐”(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征税,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和美国进步时代改革者最初自由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这才应该是正道
黑石

10-07-15 10:39

0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将私人所得收入(工资与薪酬)社会化,而将社会化收入(来自土地的收入)私有化。”
  
  
  ------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永远不会改变的,有权者一定会倾向于自己的利益的
黑石

10-07-15 10:38

0
这个标题起得非常的好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