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10-07-15 10:36 5017次浏览
黑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还要摔跟头。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当前这场席卷整个世界的巨大危机。那么危机背后的教训是什么?答案是由信贷推动的房地产周期。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民众全都成为了土地投机者。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毒害了世界经济。

我在1984年买下了伦敦的这幢房子。我估计,以今天的价格衡量,当时那幢房子所在的土地价值10万英镑。如今,其价值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而如此大幅的增值,完全不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是拥有一块土地的回报,是他人的努力使这块土地变得更加值钱,限制重重的规划机制和慷慨的税收规定(房地产税率很低,而增值税则免于征收)又放大了这种效应。我成为一个土地投机者——一个小小的贵族,在这个国家,私人占用他人努力的果实,一向是通向财富的主要途径。这种将土地增值部分据为己有的做法,不仅有失公平:我何德何能,可以坐拥这些额外的财富?而且将造成可怕的后果。

首先,这使得政府必须对努力、独创性和远见卓识征税,以获取资金。对劳动力和资本征税,必然会减少其供给。但土地税只会减少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收益。

第二,这套体系会催生灾难性的的政治动机。如今,人们要大举借债才能拥有一处居所,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享受到价格攀升带来的好处,更会努力避免土地价格下滑。因此,报纸才会为房价攀升欢呼喝彩——而居者有其屋本应是一切福祉之根本。房价上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土地投机者;他们还是操纵市场行为的狂热支持者。特别是在英国,他们欢迎通过规划控制,来人为造成土地稀缺的做法。这是财富从年轻无产者向年老有产者转移最重要的方式。在英国政府大臣大卫•维莱茨(David Willetts)的新书中,强调了代际间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性*。土地市场受到操纵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土地投机的机会既会驱动信贷周期,也受到信贷周期的驱动。记者弗雷德•哈里森(Fred Harrison)的新书是一部出色的哀叹史,他在书中指出,这个历时18年的周期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也有人预测到(至少他自己就猜中了)**。他指出,本质上,购房者是在向银行租房,以此押注于房价上涨。形形色色的代理机构通过安排、打包以及分销这种投机性交易的果实,获取佣金收入。当市场长时期处于上升趋势(英国最近一次上涨延续了11年),随着信贷和债务的快速增加,所有人都会同时变得富有起来。而一旦市场崩盘,借款人、金融机构和纳税人都会遭受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庞大的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其恶果我们屡尝不止。

长久以来,一直有人试图让我相信,资源租金应该社会化,而不应成为个人所有者的收益。然而,正如哈里森所言,“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将私人所得收入(工资与薪酬)社会化,而将社会化收入(来自土地的收入)私有化。”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种安排的公平性,其后果已变得令人畏惧。难道我们真的希望,当前这场危机的残垣断壁刚刚清理干净,就再次开启由信贷驱动的新一轮房地产周期吗?

如果说“危机不能白白浪费”,这里有一个紧迫的理由,表明政府应立刻采取行动。将土地的全部租金价值社会化,会摧毁整个金融体系和很大一部分公共财富。但如果将从土地租金中获得的收益社会化,破坏性就会小得多。这或许能浇灭土地投机行为的狂热。同时也能转移税务负担。或许同样重要的是,随着不劳而获的前景不复存在,英国或许能够重新审视其在发展规划方面的立法。有人担心此举会给农村地区造成可怕的后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很少:仅将伦敦城区半径增加3英里,就能使首都面积扩大50%。难道英国翠绿怡人的土地真的只有这么多吗?

我不指望哪届政府敢于让英国人放弃对土地投机的依赖。但我可以心怀希望。现在是时候进行重大改革了。

*《困顿》(The Pinch),大西洋书局(Atlantic Books)出版。

**《审讯》(The Inquest),Discovered Authors出版。

译者/管婧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5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黑石

10-08-19 11:33

0
房产泡沫-崩盘-大量失业-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降低社会福利-缩减公务员  

  中央银行人为创造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大量信贷,由此带来的繁荣必定是虚假的繁荣。

  房产泡沫的产生和破灭是典型的因货币政策引发的经济周期。  

  中国的M2增幅在过去20年始终处于快速膨胀状态中。1990年,M2余额为1.53万亿元,1998年10.45万亿元,2007年,中国的M2进一步膨胀到40.3万亿元,2009年末已经达到60.6万亿元,19年的M2增长了39.6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36%。最近三年:07年我国M2同比增长16.73%,08年同比增长17.79%,09年同比增长27.68%。
  而美国1990年M2为3.28万亿美元,2009年末也才达到8.41万亿美元,19年M2仅增长了2.564倍,M2年复合增长率仅5.08%,远低于中国。最近三年:07年美国M2同比增长5.68%,08年同比增长9.68%,09年同比增长3.06%。

  如果我们的财富不能和M2同步达到或超过21.36%的年复合增长率,那么就是相对贬值,  中国人很勤奋,而且消费很少,但我们大部分人感觉生活压力很大,不是我们的工资没涨。而是我们的工资增长幅度以及家庭财富的增长幅度远低于M2增长率,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通过大量印钞票被隐形的转移走了。
  财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前进的慢都不行。
  当我们整个社会财富以人民币计量时以每年21.36%的速度增长时,如果我们自己的财富不能保持同比增长(资产收益+工资积蓄为每年的财富增量资金),那么我们就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M2的增量一般等于GDP增速加CPI。欧美国家这方面还是比较平衡的,一般GDP增速加上CPI增速一般和M2增速相当,而我们国家则完全不同,M2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和CPI之和
黑石

10-08-19 11:12

0
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 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 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黑石

10-08-19 11:10

0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 
  M3---M2+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 
  L----M3+各种有价证券 
  在这三个层次中 :  
  M。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黑石

10-08-19 11:08

0
滥发货币才可怕

与其他国家相比,过去十年我国货币过量发行,超过美国等国,如果不改变货币发行机制,我国的资产价格还会上升,虚拟经济将彻底压倒实体经济,而粮价与房价一样,反映了货币发放超过实际财富之后的恐慌性上涨。

日本竟然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滥发货币的国家

怎样算是滥发呢?我的理解是M2或M3同比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长速度(非名义GDP),就是滥发

由于各个国家公布的数据有一定的缺口(中国不公布M3并缺少1990年前的数据,日本1996年前没有公布M3,美国2006年后也不公布M3),所以本人对比的是1990年到2005年的M2和M3数据
  
  日本2005年的实际GDP为1990年1.17倍,M2为1990年的1.42倍(缺1990到1995的M3)
  美国2005年的实际GDP为1990年1.59倍,M2为1990年的2.03倍,M3为1990年的2.45倍
  中国2005年的实际GDP为1990年4.26倍,M2为1990年的19.53倍(无M3数据)
黑石

10-08-19 10:41

0
金融“棉花糖”

21世纪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像是一个巨大的棉花糖。银行家在切割债务工具、随后在众多交易中对其重新加以使用上极其熟捻,事实上编织成了一张杠杆和交易行为的大网——和不停转动机器制作棉花糖的方法颇为相似。远远看去,这种行为令人惊叹。但其基础资产的规模却小得惊人。

-----表面繁荣,结果就是泡沫的破灭, 当然,在天朝,就是屁民的焦虑和被掠夺

全球第二经济总量, 除了山寨, 除了一堆钢铁水泥,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跟日本有得比吗?
时务

10-08-19 10:41

0
大背景是全球化趋势下,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钱多的没地方花。
富人红榜:山姆,小李,查理
富人黑榜:穆勒,渡边
黑石

10-08-19 10:32

0
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折合9.9万亿美元左右。2010年6月末,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8.6万亿美元。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美国整整高出1.3万亿美元!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美国的M2包含非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中国的货币总量比美国还要多更多

而美国的GDP总量,是中国的3倍多,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多!

----- 这说明了中国投资的所谓质量,,也说明这些钱都转移到了地产业了. 财富大转移, 对屁民的大掠夺
wallace

10-08-19 10:28

0
不怕,咱们国家的肛性需求的,房价之坚挺唯我东方不败,号称房地产日不落帝国。
黑石

10-08-19 10:20

0
中国要真正抑制房价,首先应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

时寒冰

中国要真正抑制房价,首先应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一边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边要求抑制房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让民众有幸福感,过得有尊严,也必须确保人们持有的货币(财富)购买力保持增长而不是仅仅货币这种虚幻的符号增长。 

  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到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老国八条”。而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6.5万亿元。房地产调控声中,房价为何持续上涨呢?下面的数据给出了答案: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7年与2003年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近一倍! 
 
  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让房价下跌是绝不可能的。 
 
  再对比一组数据: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换句话说,2007年到2009年两年间增加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货币增速之快前所未有!而2007年与2003年的4年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也是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换句话说,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量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的两倍!! 
 
  在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房价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而买房,这个时候,房子不再是普通的房子,而变成了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为了保值而被动选择的品种。在这种情况下,空置率、供应等等,都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至少在货币飞速增发的前提下如此。 
 
  另一个更震惊的数据对比在下面: 
 
  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折合9.9万亿美元左右。 
 
  2010年6月末,世界超级经济强国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8.6万亿美元。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美国整整高出1.3万亿美元!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美国的M2包含非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中国的货币总量比美国还要多更多——注意,这是从绝对值比较的。别忘了:美国的GDP总量,是中国的3倍多,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多!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 
 
  1990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3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人民币,20年间,M2增长了44倍。 
 
  1990年,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28万亿美元,2010年6月末,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8.6万亿美元。20年间,被全世界批评为滥发货币的美国M2增长2.6倍,远低于中国(严格而言,需要考虑货币基数问题和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对货币的放大效应)。 
 
  上面的数据,可以帮你找出房价的趋势,而数据同样可以帮我们找出房价的涨幅。 
 
  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始于1998年,1998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45万亿元(1990年,中国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07年为40.3万亿元,2009年末达到60.6万亿元,2010年6月末为67.39万亿元。 
 
  2010年6月末与1998年相比,M2增长了6.5倍,这就是我此前演讲中多次提到的“六倍原理”。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在此次调控中保持坚挺,甚至逆势上涨,也源于此。
黑石

10-07-21 15:32

0
现在所有的利益(打工也好,经商也好)基本上都给地产了,太畸形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