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曾经告诫我们,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旗帜鲜明,因为政府的立场是公众形成经济预期的重要因素,如果政府的立场含混不清或出尔反尔,公众就无法形成清晰的行为预期,它会导致经济活动的迟疑和混乱,从而严重损害经济效率。
------一切根子都在体制上
0
样本三:创投冲动
典型案例:沈南鹏、邵亦波、雷军、吴鹰
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史渐渐被融资史覆盖的年代。
一手成就了UT斯达康神话的“小灵通英雄”吴鹰,是被迫“退役”的。人们曾期待他东山再起,但是复出之后,他的角色却转变成了和利投资集团(CTC)的资深合伙人。
“四五十岁创业,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你做具体的实业不能综合运用你的资源,总有一些资源是浪费的”,吴鹰分析说,“但是从投资来讲,同时能做几个公司,你何必做一个呢?中国机会这么多,应该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他的理想是再造几个UT斯达康。
吴鹰是从企业家中途转身为投资家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途转身投资家的,只是那些功败垂成的企业家。
雷军的转型几乎与吴鹰同时。这位金山软件前CEO,在金山整整做了16年,其中耗费了8年时间运作金山上市。最终他却于金山香港上市70天后毅然辞职,随后开始在中关村扮演新角色——天使投资人。据说,当时金山创始人之一张凯龙曾因此16年来第一次对雷军大发脾气。
显然,与“吴鹰们”相比,雷军走的是另一条轨迹:依靠实力与勤奋一步步走向高位,直至担任CEO,并在巅峰时刻激流勇退。
这似乎让人联想到当下创业板高管的集体辞职套现。
他们或将选择的,是一个近几年异军突起而又充满诱惑的行当——沈南鹏、唐越、杨镭、张醒生、周鸿祎、邓锋、林欣禾……都是些业内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们更愿意中途转身为投资家,将自己的资源、经验以及教训,跟后生们分享,让其少走一些弯路,成就另一个“自己”——这远比等到“退役”后才去进行有效得多。
有钱了的时候,与其辛辛苦苦打江山,不如另辟蹊径转型投资,桃李满天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这些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正在试图摆脱实业之心的牵绊,转投到资本运作大军的帐下。让天平倾斜的砝码是什么?那些让实业陷入困境的要素,究竟在哪里?
实业之心为何冷却?
这的确是一场实业之心与资本逐利之心的激烈博弈。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实业之心正在逐渐冷却,而资本之心正在汹涌躁动。他们中的代表,无疑正是那些处于实业与资本中间地带的上市公司。
力量的天平,正在倾斜。那么,让天平倾斜的砝码是什么?那些让实业陷入困境的要素,究竟在哪里?
投靠资本的上市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公司有对外投资行为的有近千家,2009年共计获得投资收益近千亿。总体来看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大起大落。2008年A股上市公司投资净收益近2200亿元,2009年又跌至1000亿元以下。以雅戈尔为例,由于市场波动造成资产缩水、投资收益减少,2010年上半年净资产缩水20%,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了59%;
二是分布不均。对外投资的主力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信证券、西南证券等金融机构和中石油、长江电力等巨型央企。多数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仅限于用“闲钱”打打新股。非金融机构却热衷于对外投资的主要有雅戈尔、复星医药、大众交通、外高桥等几家;
三是有赔有赚。仅2009年报披露出现亏损的就达140家。这些是炒股或参与定向增发造成的、已经“纸里包不住火”的亏损。没有任何地球人知道,暂时能包住的,以及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到底有多少潜在亏损。
雅戈尔与复星医药是A股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两大金刚”,下面的简表说明了两家股权投资与实业规模的情况。
0
那些“不务正业”的企业和企业家们
这是一个实业家变身投资家的大转型时代。
国资委勒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无疑是2010年上半年的重磅消息。然而时隔半年,此消息却再无下文。央企为什么恋战房地产?一连串简单的数据就足以揭晓答案:2009年,房地产开发业务的营业收入仅占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营业收入的9%左右,却因为其高达22%的平均利润率,贡献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48%的营业利润——这绝非特例。房地产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高风险投资区域。高风险自然有高利润。
无利不起早。事实上,不只央企,那些曾被看作国内实业企业典范的著名企业和企业家们,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他们在自己曾经主业的光鲜外表下,已然开始闪转腾挪,暗暗布局投资领域——这些非主业投资在有的企业中占据的份额,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的主业。
样本一:家电巨头抢滩房地产
典型案例:格力、美的、海尔
格力本是一心一意做实业的绝好案例。资本暴富大势下,单纯“卖空调”很容易心情浮躁。但董明珠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工业精神”,“格力是用自己的产品创造效益,这个虽然来得慢,但作为制造业,必须静下心来,我不会去搞资本运作。”
四年后再看这句话,却有些别样的味道。
2009年11月才完成借壳上市的格力地产,2010年8月发布中报显示,其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比上年增长913.5%——足足翻了9倍!进军地产业不足一年,格力地产就成为格力集团三大产业结构中当之无愧的一个重要板块。
为什么口口声声一心一意做空调的格力会去投资地产?
一方面,传统家电企业毛利润5%已经非常惊人,但跟房地产行业35%左右的毛利润率一比,顿时相形见绌。对比家电业与地产业各家龙头企业的2009年度业绩可知,格力、美的、海尔的2009年净利润,分别为29.13亿元、18.9亿元和11.49亿元,而龙头房企的年度净利润,几乎是家电龙头的一倍以上——利差摆在那儿,这是个巨大的诱惑。
另一方面,格力现金流稳定,又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还有长期经营下来跟各个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这三大资源一结合,看似再高风险的房地产业也变得风险极低,格力地产假以时日,或成大器。
但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做实业与做投资目的不同,路径绝对不同。其一,如果格力仅仅是以一种短跑的姿态去做房地产,那么对把房地产作为主业来做的实业企业,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不会扰乱正常的房地产市场?其二,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如果作为格力主业的空调利润越来越薄,利润增长几乎靠房地产业务拉动,格力会不会反过头来放松甚至放弃做空调,专注地产?倘若如此,从更深层次上说,就意味着中国轻工业尤其是家电领域一大拳头产品的失语!
这两大拷问,无疑揭示出格力抢滩房地产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
除了格力,美的、海尔……几乎所有的家电巨头都在房地产领域布下了自己的棋子。
样本二:转型“英雄会”
典型案例:刘永行、刘永好
坊间戏言,当年刘氏兄弟创业时,银行连1000块钱都不肯贷给他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之后,刘永好就要捣腾出一个股份制银行跟国有银行抢饭碗。
这两兄弟都是内地富豪榜上10年未下榜的“传奇人物”。但是面对实业升级转型的压力,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刘永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饲料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平均利润低至1%,偏偏刘永行的东方希望就能把饲料利润率控制在5%左右。与此同时,2002年,当饲料行业利润不断走低,刘永行谋求转型升级,仍然选择了投资实业——生产电解铝。电解铝行业看似与饲料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刘永行撮合,两者竟然产生了神奇关联——热电厂用煤发电,蒸汽是主要的副产品,而刘永行的饲料业务中,赖氨酸是饲料的主要成分之一,生产赖氨酸必须用到蒸汽。如此一来,刘永行设计了从铝电复合—电热联产—赖氨酸—饲料这样一种循环经济的解决方案,节省产业联动的成本。
刘永行这种“不务正业”,始终围绕产业链做文章,甚至强行打通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在试图转型升级的实业企业中堪称难得一见。
相对而言,刘永好就做得很轻松。刘永好最为人称道的是对民生银行的投资。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正式挂牌,创始股东刘永好出任副董事长。若干年后,这笔投资为他带来数十亿元回报。
不仅如此,1995年兄弟分家之后,刘永行认为“过于宽松的资金容易让人头脑膨胀,我们希望用钱最好紧一点,还是花自己的钱比较安心”,因此拒绝上市,而1997年,刘永好就率领新希望集团在A股上市。此后十数年,刘永行坦承自己的长项不是做公关、拿土地,地产业不是自己能干的,面对诱惑不为所动,而刘永好却在房地产、金融,甚至天然气和化工能源领域投资颇有斩获。就在最近,刘永好还参与投资了原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和马云组建的“云锋基金”。
显然,同样作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兄弟二人同样历经数次风波而不倒,同样成功,但是“轻松指数”却截然不同——这似乎给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实业家们,一个转向投资的“完美”理由。
0
实业之死:企业家玩圈钱游戏 产业资本挪移热炒VC/PE
2010-11-02
《商界》彭靖 白灵 李彤 周文明 唐雪娟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最近几年来,我们的工业增速正在逐步放缓,这是不是意味着,那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制造”已经穷途末路?
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蓦然发现,我们已经与自己的苹果、西门子、松下擦肩而过,而诞生中国的乔布斯与稻盛和夫,更将成为无稽之谈……如果实业家都热衷于赚快钱,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要从何而来?建筑在流沙上的高楼大厦,又能扛住几级地震几次风暴?
实业家的圈钱游戏
也许我们不应当去责怪企业家们的浮躁心态。
苏泊尔卖与老外、雅戈尔涉足房地产开发、联想转向PE、创业板公司高管集体辞职套现……当人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接连易手,当那些中国实业的代表频繁“不务正业”,当企业上市堕落成为“圈钱游戏”,当“实业报国”这个昔日鼓舞无数中国人的词汇不断被创业者们抛诸脑后,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泛起一丝苦涩与无奈。
毕竟一点一滴的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经年累月地赚辛苦钱,让任何实业家都难以忍受,于是,做实业的人总是处于一种焦虑无力的状态之中。而多年以来积累下的实业“瓶颈”,又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实业目前的尴尬处境。
另一边,实业家们眼前的诱惑却在不断放大:中国的资本市场风起云涌,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使得实业家们利用“钱能生钱”来赚快钱、赚大钱,几乎是一种完全合乎理性的选择。
然而,当实业家们让“圈钱”成为最高行动准则,曾经鼓舞人心的梦想也逐渐走向了凋零。
从当初豪情万丈的实业报国,到如今纷纷萌生退意、黯然离场,这种江河日下的低迷景象,却与中国经济的实际需要产生了极大落差。事实上,在这个中国产业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时刻,在这个内需外贸都亟待提升的关键节点,更需要实业家们披荆斩棘、全力以赴。但我们看到的是,实业依旧弱小。而没有实体的支撑,资本市场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
的确,中国企业再一次站在了风云际会的当口,投机之风却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资产泡沫化隐忧,以及中国实业随时可能面临的大萧条,带来一种“过把瘾就死”的恐惧。
这是一种冰与火的煎熬。实业、资本?投资、投机?无疑是两难的选择。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转型当中,中国实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们为什么需要实业?因为只有实体经济才能增加社会总财富。郎咸平认为,真正拉动经济往上走的只能是靠实体经济。
聚焦浙江实业转型
什么是实业?对实业的定义五花八门,但是只有能够增加社会总财富的产业才叫实业。而虚拟经济只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但是30年改革开放至今,游资以及游资心态正像流感一样,侵染并且毒害实业。堪称民营实业样本区域的浙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
尴尬的实业家
“缺钱”,当记者询问一位浙江服装老板近况的时候,他回答得很干脆。
这是一家典型的浙江企业。金融危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他想转型做内贸。但是“做外贸只做工厂,做内贸却要建渠道,到处都差钱”。
一度浙江民营实业之兴,源自活跃的民间资本。在那个投资渠道缺乏的年代,很多当下风生水起的浙江民营企业,正是靠着筹措民间资金走上正轨。现在却恰恰相反,面对其他来钱更多更快的领域,民资已不再愿意为利润微薄的实业企业铺路。
这位浙江老板最终选择留守外贸。
2010年上半年经济复苏,外贸业务的又一次井喷似乎给他带来希望。然而与之相对,尽管销量增幅明显,企业的利润却持续下降。“以前浙江服装企业总体的平均利润在15%左右,今年可能连10%都不到,有些只要有1%~2%的利润就肯开工生产,除了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和外商压价,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几乎把企业本就不多的利润抵消殆尽”。
就连大名鼎鼎的奥康鞋业,“一双卖20~30美元的皮鞋,以前能赚4~6美元,现在却只有2~3美元,如果是给国际大牌贴牌加工,一双鞋只能赚0.8美元左右”。
这就是当下仍在苦苦坚守实业的浙江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试图转型升级,但是缺钱,往往转型不成,到最后又开始拼成本。为此,很多浙江老板都把工厂迁往了产业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地。
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再压缩,又进一步导致企业实业投资意愿减弱。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统计,2009年9月,温州市工业投资仅完成135.55亿元,同比下降10.4%,已经持续14个月处于负增长态势。
最能反映工业景气程度的是温州市厂房出租价格,从2007年最高时候的25元/平方米一路下降,目前已经跌至个位数——与疯涨的商业地价形成了鲜明对比。
0
曹仁超:“资产”时代走向“无产”时代
1987年10月股灾后,请不要说股市疯狂,只因你仍相信“buy and hold”而被“buy and sell ”玩死;不相信价值投资法已被趋势投资法取代。对不起,你的思想早已落伍矣。许多时候,投资者受困于不合时宜的观念而不自觉。“Anachronism”一字来自希腊文的ana(对抗)及chronos(时间)。例如1950、60年代储蓄是美德,1971年8月当美元宣布同黄金脱钩,那时有多少港人不再相信储蓄是美德而走去理财?
1980年代,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首先出现改变的是“零存货”(或叫Just-in-time)概念。货物从工厂到零售点中间毋须货仓储存,因此节省不少开支,无法做到零存货的企业渐受市场淘汰。随之而来是“零生产”,美国企业将制造业外判到其它国家,自己只负责设计同市场推广业务,除了无法外判的高新科技外,其它生产工序一律外判,总公司只注重核心业务,透过外判节省开支,令企业纯利自1982年起狂升,带来二十五年美股牛市。然后是“零国界”,随着各国大幅降低关税,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资金自由地在各国流通,成功的企业生意愈做愈大。2009年1月起进入“零利率”时代,即资金接近没有成本,人们再不能依靠收利息度日,大企业利用廉价资金去扩大市场占有率,令各行各业进入“零利润”时代,即小本经营者被大企业吃掉,例如超市取代士多、快餐集团替代小食店、连锁经营替代小店。超市、快餐集团、连锁店的经营方式都是微中取利,令小店失去生存空间。工厂则进入以“快”打“慢”时代,十年前生产VCD的利润率是100%,现在是5%;二十年前生产彩电利润率100%,现在已跌至1%。因为VCD、电视机等产品,较中国工资更便宜的国家都加入生产行列,令中国生产彩电、VCD等工厂无利可图,只有生产高科技产品如iPhone、手提电脑等才可获利,但速度亦要快,因担心几年后利润率可能降至只有5%甚至1%。
未来投资大方向,则是由“资产”时代走向“无产”时代。过去四十年哪些人发大财?答案是地产商或矿产拥有者,理由是1971年8月至今美元贬值,令全球资产拥有者手上的资产价格不断升值。可惜,此时代于1990年在日本结束、1997年在香港见顶,2006年在美国亦过去,相信不久将来在中国亦过去。新一代的财富来自知识产权,例如百度、阿里巴巴、、李宁、思捷环球、ZARA等品牌拥有者。这些企业拥有的只是“品牌”,而不是“资产”。品牌较资产更值钱,例如HSBC这四个英文字价值超过汇丰在香港总行的物业价值,例如《信报》两字亦超过《信报》所拥有所有有形资产加起来。我们早已进入投资“无形资产”时代!
1987年5月格蛇出任联储局主席,因大幅加息而引发当年10月股灾,从此全球投资环境起了很大变化,投机取代投资。例如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每次危机爆发后格蛇便减息去对付,例如2001年1月起把利率由6.5厘下调至2002年的1.75厘,令美股从2002年10月起止跌回升,2002年贝南奇加入联储局后再把利率降至2003年中的1厘。人为地压低利率,令基金亦只有加入投机行列,因为基金需要每年提供7%到9%回报率,才能吸引投资者继续持有基金。1995年债务抵押证券(CDO)开始普及化,令美国楼市火上加油,引发1995年到2006年中美国房地产炒卖狂潮。美国房地产泡沫在2006年爆破,2007年10月出现CDO危机,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联储局虽然再次将利率推低至0.25厘,仍无法阻止金融海啸出现。2009年3月美国政府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利用美元贬值去刺激股市上升。过去几十年联储局所做的一切,不但没有熨平经济周期,反而扩大其波幅,酿成惊涛骇浪。投资者必须自行建立风暴预警系统,不然便有如在沙滩上建堡垒,一个大风浪便摧毁一切。
美国的次按证券化及Alt-A按揭贷款由1995年到2005年最为普及,它们大幅跌价,是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原因之一,资金流向国债,令利率进一步回落(但借钱十分困难).Bridgewater(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管理860亿美元)认为,自2007年10月起OECD国家“去杠杆化”,代表“有形资产”时代的结束。他们的投资策略正朝此方向发展:一,睇好国债,估计短期利率在接近零水平有一段很长日子。二,睇好日圆,主因是美元弱势。三,睇好黄金,相信QE2很快出台。四,新兴工业国例如中国等继续转强,OECD国家例如美国等继续转弱。五,最终通缩压倒通胀,引发另一次股市大跌潮,即Double Dip将会出现,只是不在短期之内,估计在2012年至2014年之间
0
小心信贷危机重临
政府借钱杀鸡取卵
我们不能靠制造另一个泡沫去抵消前一个泡沫爆破。今天美国的问题是2001年起透过减息、美元汇价下降及减税所制造出来的地产泡沫,虽然在2003年到2007年曾抵消了科网股泡沫爆破的影响,但当地产泡沫爆破便带来了金融海啸,破坏力更大!透过增加负债令资产价格上升而令GDP增长的游戏,1985年到1990年日本玩过、1990年到1997年香港玩过,2001年到2007年美国亦玩过,结果都大同小异。2009年美国GDP 14.34万亿美元,较2008年升0.1%;私人负债42.45万亿美元,较2008年升3.5%(增加1.44万亿美元);政府负债8.6万亿美元,较2008年升17.6%(增加1.29万亿美元)。上述情况可维持多久?如果靠借钱消费便可长期维持经济繁荣,这个世界实在太太太太太美好矣。透过增加财赤去刺激经济,短期有效,长期害多于利。
货币学派理论存在缺点
弗里德曼2006年逝世,他的货币学派理论到2007年面对批评,普林斯顿大学的Alan Blinder及哈佛大学的Martin Feldstein已展开猛烈攻击,一如70年代货币学派猛烈攻击凯恩斯学说,而伯南克相信将是最后一位信奉货币学派的联储局主席。首先,各位须明白‘金钱’的三大功能:1. 交易中介;2. 计算单位;3. 储存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人变得专业化,已无法自给自足。利率下降会减少储存欲望、增加消费欲望;如利率高于通胀率2厘,却会增加储蓄欲望,利率低于通胀率又会刺激消费欲。政府正是用此方法去调节供求,压抑通胀或阻止通缩出现。但当利率跌至接近零后,上述作用便消失。另一方法是增加货币供应或抽紧银根,令人们担心手上的钱购买力下降而去投资房地产或股票,藉此影响经济景气或增加储蓄。
货币学派的缺点是:此举无法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或生产力。每次危机过后政府透过增加信贷,把资金塞到不应获得资金的人手中,透过他们投资,假装一切无事发生,但实际问题从没有解决。到最后,通用汽车必须重组,房利美、房贷美亦出事……政府补贴美国人提早换车、向供不起楼者提供低息贷款,以及向金融界购入永远不会归还的呆坏账,是否便可解决问题?长期应用增加信贷方法,结果令资金流失到别国,产生贸易不平衡即目前的状况。当人民或政府负债升到某个水平,货币学派理论便不再生效(当你已经没有钱,不会再担心它贬值或升值而去投资或消费)。今天美国新屋建造量只及全盛期一半、汽车销量只及五年前的60%,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如何能好起来?
日本迷失二十年只影响自己,因为日本只是一个出口大国,入口以原材料为主。美国是入口大国、世界经济火车头,带动不少国家(包括中国)GDP增长,美国一旦陷入失落世代,影响遍及全球。
现代社会应看清形势,再不是勤勤力力便可致富。那些不信高通胀期来临者,过去四十年已付出沉重代价。
0
隐形的税负
“通货膨胀是一种税。而且这种税比我们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种都更具毁灭性。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两种情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税。”
———巴菲特《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当人们为4万亿叫好,对政府的强大能力无限崇拜时,殊不知,这些巨额投入,这些强大的能力其实来自于每一个人,最终会以隐形税负的方式降临到每个人头上, 通胀正静静的收走每个人的购买力。
0
要GDP, 要花钱, 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 印钞票,实在是最简单的办法
0
带病复苏
就个别经济数据而言,中国经济早就复苏了。
然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中国管理层的态度很暧昧。他们似乎并无意愿在2012年前真正解决结构性问题。解决结构性问题,必须要深化改革。他们避开了改革。他们继续选择“刺激”。在“吗啡”(滥发货币)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正在“无痛”前行。
一般性的道德批判,对中国的管理层是没有影响力的。
严谨的技术性论证,普通人又无法独立完成。例如,普通人无法精确计算,中国政府持有净资产存量的变动状况,以及中国政府持有净资产回报率变动状况。我们很难用坚实的数据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严重的透支状态了。事实上,中国政府真实持有的净资产存量正在迅速流失。他们用表外巨额资产损失支撑高达两位数的GDP数据。请注意,中国政府在损失表外资产的同时,并没有增加表内负债。这与大多数主权债务危机国家在形式上增加负债的做法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政府的负债水平仍然是健康的。而我们的管理层正是在这种假象下,将这种严重透支的结果,当成是自己的工作成果。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在对抗国际金融风暴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确理解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理解政府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关键之所在。中国政府没有受到强大的预算约束压力。中国政府甚至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他们会用另一种方法(例如联汇制度),滥发货币,从而实现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这种暗中透支表外资产,掏空人民币币值的方式,要比主权债务危机隐蔽得多,后果也严重得多。一国政府的信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资产存在形态,这一点并不为常人所注意。但是,如果有人认真研究中国政府的真实资产负债状况,特别是用通货膨胀还原法还原真相,就会无比恐惧。我们的问题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猪五国的主权债务危机。
中国已经发行了超过实体经济运行所需通货至少3倍的货币数量,我们竟然仍能得出通货紧缩的结论。我们甚至竟然坐视房地产价格的剧烈膨胀。我们甚至仍然敢于在“洪峰”中继续释放流动性。
我始终认为,复苏是一个伪命题。我看到的是,一个苍白的病人在药物刺激下,手舞足蹈。
说来有趣。有关方面,认为我对美国经济的看法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他们希望我提供理论依据、逻辑过程、数据来源。显然,他们并不认同我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提供关于美国经济的看法相对容易一些。如果要提供对中国经济认识的理论依据、逻辑过程、数据来源,那是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的。我确实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因为无法完成,所以我一些分析和建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我和一些朋友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建立一个大型数据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分析师团队,建立一个强大的民间智库。我们希望独立提供关于中国经济状况的系统分析。不过,那确实需要强大的行政资源和雄厚的资金支持。这需要很多志同道合者今后共同努力。
0
谁在滥发货币,制造泡沫---人民币和美元发行量对比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媒体批评美联储利用世界货币发行权的地位滥发美元稀释财富,掠夺世界人民“铸币税”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事实上,美联储在危机中“救市”一直克己自律,一直避免额外增发货币。直到几乎穷尽所有手段后的2009年3月19日,才宣布将在未来的6个月内购买至多 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链接:http://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bst_fedsbalancesheet.htm)
2009年3月11日 美联储资产为1.9万亿美元,负债为1.857万亿美元,资本为439亿美元。其中流通中的美元货币为8482亿美元,美联储手里的美元货币为1765亿美元。资产负债额比3个月前下降17%。
而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总额在2006年就达到了12.8万亿人民币,按当时汇率算,约为1.56万亿美元,而同期的美联储资产负债总额为8734亿美元。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总额比美联储高78.6%。
到了2008年12月份,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总额膨胀到了20.71万亿人民币,约3万亿美元。而同期,也是历史最高水平的美联储的资产负债总额为2.31万亿美元。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总额比美联储高30%。
美联储是世界经济的神经中枢,担负着给世界各国提供贸易和储备货币的任务。美联储所发行的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发行规模应数倍于人民币发行量,是容易理解的事情。自从美联储成立以来的95年中所发行的8000多亿美元货币中,约有60%以上被海外持有,也就是说美国境内所持有的美元货币不到3200 亿美元。而人民币的海外持有量不到0.1%,也就是说中国境内所持有的人民币货币超过5200多亿美元,比美国多62%以上。
美国的经济规模比中国大3倍,照常理来说,美联储所发行的美元货币应该比人民币多6倍以上才行( 3/0.4 =>6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具体见下:
中国的人民币货币: 2009年1月份,流通中的人民币现钞量为5942亿美元(4.1万亿人民币),M1货币量为2.39万亿美元(16.5万亿人民币),M2货币量为 7.19万亿美元(49.6万亿人民币)(注释:按照1:6.9的汇率折算)。至于M3货币量,中国央行从来没有公布过。
美国的美元货币: 2009年1月份,流通中的美元现钞量为8341亿美元,只比人民币货币多40%; M1货币量为1.575万亿美元,反比人民币货币少33%; M2货币量为8.244万亿美元,只比人民币货币多14.6%。至于M3货币量,美联储在2006年3月宣布停止监测,统计和发布M3数据,当时的M3货币量大约为16.7万亿美元。
美联储拥有8134吨黄金储备,却迄今一共只发行了8000多亿美元的货币,年均不到100亿美元,却被一些人称为“大规模滥发货币”。美元还被一些人说成是没有任何支撑物的“白条”。
中国央行拥有约600吨黄金储备,却发行了相当于6000亿美元的人民币的货币。如果说美联储是“大规模滥发货币”,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岂不就是“大规模泛滥灌水”?如果美元是“白条”,那么人民币岂不就是“空气
我早就说过,克己自律的美联储是各国央行的“模范生”之一,美元至今仍被各国首选为贸易和储备货币当之无愧。
关于美联储的“铸币税”,笔者在《深入浅出地介绍美联储的神秘性和私有性》一文中早已详细披露:至2007年年底,自从美联储成立以来的94年中,美联储一共获得7600多亿美元的总收入(铸币税),上缴美国国库6089亿美元,平均每年65亿美元;被美联储“神秘”的股东瓜分97亿美元,平均每年 1.1亿美元;其余用于印钞防伪和维持美联储运作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