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10-07-15 10:36 5009次浏览
黑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还要摔跟头。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当前这场席卷整个世界的巨大危机。那么危机背后的教训是什么?答案是由信贷推动的房地产周期。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民众全都成为了土地投机者。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毒害了世界经济。

我在1984年买下了伦敦的这幢房子。我估计,以今天的价格衡量,当时那幢房子所在的土地价值10万英镑。如今,其价值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而如此大幅的增值,完全不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是拥有一块土地的回报,是他人的努力使这块土地变得更加值钱,限制重重的规划机制和慷慨的税收规定(房地产税率很低,而增值税则免于征收)又放大了这种效应。我成为一个土地投机者——一个小小的贵族,在这个国家,私人占用他人努力的果实,一向是通向财富的主要途径。这种将土地增值部分据为己有的做法,不仅有失公平:我何德何能,可以坐拥这些额外的财富?而且将造成可怕的后果。

首先,这使得政府必须对努力、独创性和远见卓识征税,以获取资金。对劳动力和资本征税,必然会减少其供给。但土地税只会减少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收益。

第二,这套体系会催生灾难性的的政治动机。如今,人们要大举借债才能拥有一处居所,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享受到价格攀升带来的好处,更会努力避免土地价格下滑。因此,报纸才会为房价攀升欢呼喝彩——而居者有其屋本应是一切福祉之根本。房价上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土地投机者;他们还是操纵市场行为的狂热支持者。特别是在英国,他们欢迎通过规划控制,来人为造成土地稀缺的做法。这是财富从年轻无产者向年老有产者转移最重要的方式。在英国政府大臣大卫•维莱茨(David Willetts)的新书中,强调了代际间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性*。土地市场受到操纵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土地投机的机会既会驱动信贷周期,也受到信贷周期的驱动。记者弗雷德•哈里森(Fred Harrison)的新书是一部出色的哀叹史,他在书中指出,这个历时18年的周期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也有人预测到(至少他自己就猜中了)**。他指出,本质上,购房者是在向银行租房,以此押注于房价上涨。形形色色的代理机构通过安排、打包以及分销这种投机性交易的果实,获取佣金收入。当市场长时期处于上升趋势(英国最近一次上涨延续了11年),随着信贷和债务的快速增加,所有人都会同时变得富有起来。而一旦市场崩盘,借款人、金融机构和纳税人都会遭受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庞大的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其恶果我们屡尝不止。

长久以来,一直有人试图让我相信,资源租金应该社会化,而不应成为个人所有者的收益。然而,正如哈里森所言,“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将私人所得收入(工资与薪酬)社会化,而将社会化收入(来自土地的收入)私有化。”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种安排的公平性,其后果已变得令人畏惧。难道我们真的希望,当前这场危机的残垣断壁刚刚清理干净,就再次开启由信贷驱动的新一轮房地产周期吗?

如果说“危机不能白白浪费”,这里有一个紧迫的理由,表明政府应立刻采取行动。将土地的全部租金价值社会化,会摧毁整个金融体系和很大一部分公共财富。但如果将从土地租金中获得的收益社会化,破坏性就会小得多。这或许能浇灭土地投机行为的狂热。同时也能转移税务负担。或许同样重要的是,随着不劳而获的前景不复存在,英国或许能够重新审视其在发展规划方面的立法。有人担心此举会给农村地区造成可怕的后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很少:仅将伦敦城区半径增加3英里,就能使首都面积扩大50%。难道英国翠绿怡人的土地真的只有这么多吗?

我不指望哪届政府敢于让英国人放弃对土地投机的依赖。但我可以心怀希望。现在是时候进行重大改革了。

*《困顿》(The Pinch),大西洋书局(Atlantic Books)出版。

**《审讯》(The Inquest),Discovered Authors出版。

译者/管婧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5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黑石

10-11-19 09:35

0
爱尔兰十年经济繁荣催生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危机来袭后,高度放贷给房地产市场的银行纷纷遭受巨亏,10月底欧盟领导人商讨即将建立的永久性危机解决机制,德、法领导人坚持,未来若再发生类似的金融危机,不能指望纳税人承担全部的救助成本,私人投资者必须接受部分损失,具体说就是对还债额进行“折让”(haircut),折让被认为是债务违约的一种。

领会了这一“精神”的投资者们担心手里的爱尔兰国债就是第一批被“折让”的,于是开始抛售。屋漏偏逢连夜雨。上周三,欧洲最大的清算所LCH Clearnet要求在该所用爱尔兰国债作抵押品进行融资的金融机构,为手上的爱尔兰国债净头寸多付15%的保证金。这本身就反映了清算所认为爱尔兰政府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加大。

------是泡沫总归要破,看谁买单罢了, 让普通公民,纳税人而非投机者买单,是不公平的
黑石

10-11-07 10:15

0
末日博士:房价下跌将会在全球引爆一场空前灾难
  

    因成功预言次贷危机而声誉鹊起并被冠以"末日博士"头衔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星期二在南非开普敦出席一个会议时发表讲话说,如果美国房价再次出现下跌,因抵押贷款违约而带来的冲击将使世界经济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因为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全球房价已经被高高托起,美国房价下跌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将如滚雪球般激增。他说,这场金融风暴带来的危害和冲击将远远超过次贷危机。
    鲁比尼在讲话中说,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真正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许多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措施不仅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他说,导致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是超低利率政策,这种政策不仅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而且也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
    鲁比尼指出,一旦全球主要国家中央银行迫于通货膨胀压力而加息,房地产抵押贷款将会因资金链断裂而崩溃,抵押贷款违约将会激增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大面积坏帐。他说,目前就断定2008年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结束还为时尚早,因为许多国家推出的刺激措施只是延缓了危机的深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引起危机的矛盾。
    鲁比尼说,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央行都在推行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政策,这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酝酿一场更大规模的危机。他说,一个危险的信号是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几乎蔓延到所有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一旦物价上涨失去控制,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将会被迫加息。这种加息将会连续多次进行,最终会刺破房地产泡沫。 
  □ .王.红.娟  .中.国.经.济.网
黑石

10-11-07 10:01

0
伯南克一续任,俺感觉就很不好

怎么能让错误者继续其错误行为
黑石

10-11-07 09:58

0
但是奥巴马将“救市”压倒性地放在医改之上,低强度、广泛性和普惠式的医改是构筑社会安全网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本应当让医改变成一种协助市场自然调整的政策。“拿别人钱冒险”的华尔街应当“最终埋单”。即使经济下滑的数字再恐怖也要沉住气,真正的洞察力恰恰是建立在对原则反复而苛刻的坚守之上。但是奥巴马令人失望,他被既得利益者恐吓式的“大萧条往事”所挟持,同意美联储无节制“印钞”拯救、消费大量财政资金去保护那些错误的企业。他丧失了原则,也让支持其普通选民认识到他不过是“华尔街黑色衍生品”,这些选民用自己的税收和接受未来通胀“吞噬”收入流为“华尔街”埋单。而刺激经济的再次无效让失业率还是保持近10%的水平,支持其选民既看到奥巴马背叛原则,又没有得到实惠,于是他们“离开”。
黑石

10-11-07 09:56

0
美国资本主义原则是“只能拿自己的钱冒险”。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最大悲剧不是市场的自然调整造成大量失业,而是失业人口没有社会保障,无法“熬过”一段艰难的岁月,从而导致了全世界对自由市场的恶性怀疑。而罗斯福主义最辉煌的部分不是用货币和财政来实施经济刺激,实际上经济刺激是失败的,它“挤出”了私人投资和妨碍了市场的复苏和更新,它最重要的是提供了社会保障,让劳动力市场大量失业的暂时悲剧能够“熬下来”,提供民众救济,从而设置了人力资本的“缓冲期”,让市场自我调整时能够更弹性,构筑社会安全网来协助市场的调整。萧条期不是病态,也是伟大企业诞生期和经济孕育期,因为新生代企业家可以利用低靡的生产要素,从而更多的人在压力下创业,也更容易扩散新的技术和思想。
黑石

10-11-03 11:48

0
知名影评网站时光网突然关闭 曾获德丰杰等投资


知名影评网站“时光网”(http://www.mtime.com/)14日突然被关闭,至今尚无法打开。

  时光网的关闭引发诸多网友猜测,有网友认为可能是时光网犀利的评论风格导致了其被关闭的命运。

  时光网于2006年获得宽带资本投资;2007年获得德丰杰投资;2009年9月,时光网获得老虎基金和德丰杰的联合投资。
 

  时光网是中国电影门户网站,200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提供四大类电影服务:中国最大的电影/电视数据库服务,国内最大的电影审查和评价服务,全国唯一的电影院和上映时间搜索,以及最大的电影市场营销和推广服务。时光网尊重知识产权,不提供下载服务业也不提供网民下载服务。

  时光网的“杯具”并非个例,去年,在国内专业影迷中同样人气很高的电影资料、评论分享网站“IMDB中文网”也被关闭,与诸多非法下载网站被叫停不同的是,IMDB中文网与时光网并无任何提供非法下载、在线收看的行为。

  相关新闻:

  时光网被停止域名解析据称与涉黄有关

  万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万网是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的通知,称时光网“传播色情、淫秽”,因而停止了对该域名的解析,该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该通知并没有明确恢复解析的期限,“如果想恢复,必须找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或者工信部。”
黑石

10-11-03 11:41

0
“我”看中国实业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近年来专心实业似乎已经十分“落伍”。当年曾被视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等实业家不再时髦,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索罗斯和李嘉诚。“用钱生钱”显然比实业来得轻松愉快。

  滕斌圣(经济学家):如果中国企业总是在取得一定成功后戛然而止,中国几经割裂的商业文明就无法传承,小草将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如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将是巨大的。

  马津龙(经济学家):浙江等地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主要是在制鞋、服装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资本边际效益正在降低,民营资本希望转移到新的行业中,以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新行业的资本壁垒、人才壁垒、技术壁垒甚至是政策壁垒,都比原有产业高许多。现在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联盟化,其实是在冲击壁垒。

  柳传志(企业总裁):从实业运作到资本运作是有一定规律的,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IBM公司董事长郭士纳后来都转向投资领域,在做过实业之后,这些管理者过去的经验能让他们把企业看得更深透,把项目看得更宏观,我自己也是这样。

  樊纲(经济学家):没有哪个行业更高级,没有哪个行业永远的利润率更高,制造业利润来的慢一点,可能风险更稳定。世界过去这几十年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业发展严重泡沫化,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产生了大量的风险,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观念被撒向了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金融业赚钱快,一等的人搞金融,三等的人搞制造等等,然后就攀比。我们中国金融业是落后的,我们继续发展,但是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贺军(投资专家):为什么从做实业转向做投资?每个实业家可能都有各不相同的原因,但从宏观上看,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的繁荣。现在中国实业乱相纷呈只是一个过渡状态,只有当优胜劣汰的机制促使产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回升到一定的平衡点,那些脱离产业的资本才会回到产业当中去。
黑石

10-11-03 11:40

0
国外实业发展模式之对比

  美国模式:投资为私营实业主体服务

  美国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高效、有利于投资,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这种模式中,资本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

  美国模式中企业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围是一大批中型企业,边缘是数以万计的小企业,私营实业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美国企业筹措资金,比较侧重于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美国模式中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大多数公民手中都握有公司股票和债券。美国证券公司种类很多,股票价格的升降,反映企业经营的好坏,推动实业企业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日本模式:交叉持股,以资促产

  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注重企业技术进步,出口主导,贸易立国。

  日本企业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指导企业运作。日本企业筹集资金,主要依靠储蓄和银行,企业资金筹措大约有60%以上是商业银行提供,只有10%~12%来自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因此在日本,银行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往往是交叉持股,中小投资者力量相对较弱。

  这种模式使得日本企业的眼光通常都比较长远,不过,这些既不差钱,又受到政府保护、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力量之下的日本公司,其高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得尽量多的利润。

  德国模式:银行服务实业

  德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银行和公司间关系密切,银行以股东和放款人的双重身份对公司实行监督。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比较小。德国与日本同样重视储蓄,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对企业放款中起关键作用,而股票、债券市场、社会集资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因此让大型实业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
黑石

10-11-03 11:33

0
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

  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是什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才是根本。

  出口、消费、投资,这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我们仍处在二元经济时期——城乡二元、沿海内地二元、国企民企二元。出口不行了,中国的消费水平本来就低下。为什么?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不完善,所以人们要存钱,钱不敢乱花,所以导致消费不行。

  而投资怎么拉动?国有体制改革完成了吗?还没有,行业垄断还没有解除,民资不敢轻易进入。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正在进入一个大改革阶段,就是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镇化率45%,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30年之后可以达到75%。在这么大的国家中,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两千万农民要进城。城市要扩大建设,县城、镇要增加住房,办学校,办医院,搞公共服务设施,在全国范围内,这是多大的建设规模?又会拉动多大的实业投资?

  这意味着唯有体制改革,才能最终激荡起推动中国实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独立于实业之外的资本,固然是空中楼阁;而脱离资本辅助的实业,却也无法快速发展。唯有以实业促进资本,以资本反哺实业,资与产螺旋演进,才是不论资本还是实业的兴盛之道,也不失为政策尴尬层面下,实业家们的自我救赎之道。

  复兴VS联想: “资”“产”螺旋演进之道

  我们的企业出现种种问题,仅仅是因为企业家们处于实业的困境与资本的诱惑之间,失去了坚持实业的信心。但事实上,资本与实业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形势下,怎样给这些资本找到出口,从而形成对实业的助力?复星和联想,这两个中国的标杆企业可谓是“资”与“产”螺旋演进、相得益彰的范本。

  一、资本运作VS产业整合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曾公开表示,我们支持专业化,复星做的每个企业都是专业化运营的。比如说复星医药在全行业净资产排第二,上市的医药类公司中利润第二。复星对它的历史投资也就是六千万左右,现在从创业到今天,保持了14年,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在37%以上。同样,复地从1998年成立以来,全行业排前20名,上海市排前三。

  复星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驰骋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两个关键词,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通过不断的扩张、并购,“复星系”进入了钢铁、金融、地产等众多行业。然而,复星“不务正业”的同时,并没有因此放弃把每个行业都做成“正业”。

  看复星的资本路径: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合作成立联营公司或者以原始法人股的方式介入,这些方式在复星控股或者参股上市公司里,屡见不鲜。多年来,复星集团始终以一种极其敏锐的眼光寻找着合适的产业,“复星系”的急速扩张、瞬间长大,靠的是实业经营和资本运营两条腿走路。也正是在这不断的扩张、并购的产业整合中,形成了复星的核心竞争力。

  复星集团的壮大,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实业之路——不断进入新行业,根据情况决定是自己操盘、进行管理支持,还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这样的灵活组合,既兼顾实业和投资两者之长,又能糅为一体。

  二、只有资本和产业的融合,才能支撑一个产业帝国

  综观中国民营企业界,投资控股模式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复星集团,而另一个,就是联想控股。从生产、销售电脑开始,近年柳传志打造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三驾马车,同样是构建联想控股“实业+投资”的“相关多元化模式”:旗下的产业公司之间可以相互支持,金融公司又可以成为产业公司的资金来源。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联想20多年扎扎实实地在制造业领域里边摸爬滚打的经验,是从事投资成功的重要前提。正是对行业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做好一个企业的管理基础,为联想后来能够帮助被投企业打下了基础。他认为联想控股旗下的两家投资公司,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他们有能力去帮被投企业增值,而这些都和联想的制造业出身有关系。

  因此,从复星和联想做投资的理念来看,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投资以后的财务回报,而是要在若干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企业。也只有这样,企业的产业帝国梦才逐渐变为可能。

  三、资本与实业的螺旋演进逻辑

  观察复星系、联想系的发展轨迹、产业布局,透析他们在资本与实业之间的辗转腾挪,风云跌宕,我们认为,两家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既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遵循着以下的产业演进逻辑:

  1.阶段性内在动力和外在引力

  当实业已然壮大,并形成比较强大的资本平台的时候,尤其是在现有业务进入一个相对饱和和成熟期时,有理想的企业领导者必然会寻找新的机会。企业在稳固并创新发展现有业务的同时,资本会流向其所看好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资本运作的开始:一方面,可以选择从头做起,创建新的项目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并购或重组等方式“短平快”地获得项目。这就是资本富余带来的内在投资动力。

  与此同时,产业的演进带来的巨大机会,形成了资本演进的外在引力。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兴产业和企业不断涌现,带来了大量的兼并和重组的机会。对于这些精明的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与其从头开始搞一个项目,跟别人竞争,不如利用资本手段和管控实力实际“吃”掉项目或从中分一杯羹。

  2.“资”“产”之间的价值平衡

  不过,尽管资本有扩张的冲动,却也不能“想吃就吃”。联想与复星所做的,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好取舍,掌握“资”“产”的平衡。是坚持实业还是偏向资本,抑或是“资”“产”互动,都需要站在企业本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复星和联想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可谓都是在“资”“产”之间导演了一个螺旋演进的过程,既要把每个项目都做好,又强调实业的整体性,还要不断发现和整合新的机会。在“资”“产”之间,两个企业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张弛有度、能进能退,有时候为了战略需要,甚至不惜出售一些项目,在长期、中期、短期寻求一种价值最大化的平衡,

  3.金融的工具性价值和实业的本体性价值

  从实体经济的本身而言,金融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资本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为实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单纯的虚拟资本经营,带来的只是一串串虚无飘渺的数字。企业的本质目的都是在创造商业价值,实业的本质目的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金融应该更多地发挥其工具性价值,而不能作为价值追求的目的,实业才是价值追求最直接的载体。

  在欧美和日本,很少有正身处壮年的实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激流勇退,转向投资。韦尔奇在GE,格罗夫在英特尔,乔布斯在苹果,都是经年累月屹立不倒。即使IBM的郭士纳,也是在59岁退休后才进入私募投资,成为凯雷集团的董事长。

  与典型以实业立国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实业家与投资家显示出的是双重的青涩。在国外的实业发展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
黑石

10-11-03 11:31

0
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

  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是什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才是根本。

  出口、消费、投资,这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我们仍处在二元经济时期——城乡二元、沿海内地二元、国企民企二元。出口不行了,中国的消费水平本来就低下。为什么?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不完善,所以人们要存钱,钱不敢乱花,所以导致消费不行。

  而投资怎么拉动?国有体制改革完成了吗?还没有,行业垄断还没有解除,民资不敢轻易进入。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正在进入一个大改革阶段,就是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镇化率45%,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30年之后可以达到75%。在这么大的国家中,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两千万农民要进城。城市要扩大建设,县城、镇要增加住房,办学校,办医院,搞公共服务设施,在全国范围内,这是多大的建设规模?又会拉动多大的实业投资?

  这意味着唯有体制改革,才能最终激荡起推动中国实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独立于实业之外的资本,固然是空中楼阁;而脱离资本辅助的实业,却也无法快速发展。唯有以实业促进资本,以资本反哺实业,资与产螺旋演进,才是不论资本还是实业的兴盛之道,也不失为政策尴尬层面下,实业家们的自我救赎之道。

  复兴VS联想: “资”“产”螺旋演进之道

  我们的企业出现种种问题,仅仅是因为企业家们处于实业的困境与资本的诱惑之间,失去了坚持实业的信心。但事实上,资本与实业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形势下,怎样给这些资本找到出口,从而形成对实业的助力?复星和联想,这两个中国的标杆企业可谓是“资”与“产”螺旋演进、相得益彰的范本。

  一、资本运作VS产业整合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曾公开表示,我们支持专业化,复星做的每个企业都是专业化运营的。比如说复星医药在全行业净资产排第二,上市的医药类公司中利润第二。复星对它的历史投资也就是六千万左右,现在从创业到今天,保持了14年,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在37%以上。同样,复地从1998年成立以来,全行业排前20名,上海市排前三。

  复星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驰骋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两个关键词,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通过不断的扩张、并购,“复星系”进入了钢铁、金融、地产等众多行业。然而,复星“不务正业”的同时,并没有因此放弃把每个行业都做成“正业”。

  看复星的资本路径: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合作成立联营公司或者以原始法人股的方式介入,这些方式在复星控股或者参股上市公司里,屡见不鲜。多年来,复星集团始终以一种极其敏锐的眼光寻找着合适的产业,“复星系”的急速扩张、瞬间长大,靠的是实业经营和资本运营两条腿走路。也正是在这不断的扩张、并购的产业整合中,形成了复星的核心竞争力。

  复星集团的壮大,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实业之路——不断进入新行业,根据情况决定是自己操盘、进行管理支持,还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这样的灵活组合,既兼顾实业和投资两者之长,又能糅为一体。

  二、只有资本和产业的融合,才能支撑一个产业帝国

  综观中国民营企业界,投资控股模式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复星集团,而另一个,就是联想控股。从生产、销售电脑开始,近年柳传志打造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三驾马车,同样是构建联想控股“实业+投资”的“相关多元化模式”:旗下的产业公司之间可以相互支持,金融公司又可以成为产业公司的资金来源。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联想20多年扎扎实实地在制造业领域里边摸爬滚打的经验,是从事投资成功的重要前提。正是对行业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做好一个企业的管理基础,为联想后来能够帮助被投企业打下了基础。他认为联想控股旗下的两家投资公司,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他们有能力去帮被投企业增值,而这些都和联想的制造业出身有关系。

  因此,从复星和联想做投资的理念来看,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投资以后的财务回报,而是要在若干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企业。也只有这样,企业的产业帝国梦才逐渐变为可能。

  三、资本与实业的螺旋演进逻辑

  观察复星系、联想系的发展轨迹、产业布局,透析他们在资本与实业之间的辗转腾挪,风云跌宕,我们认为,两家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既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遵循着以下的产业演进逻辑:

  1.阶段性内在动力和外在引力

  当实业已然壮大,并形成比较强大的资本平台的时候,尤其是在现有业务进入一个相对饱和和成熟期时,有理想的企业领导者必然会寻找新的机会。企业在稳固并创新发展现有业务的同时,资本会流向其所看好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资本运作的开始:一方面,可以选择从头做起,创建新的项目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并购或重组等方式“短平快”地获得项目。这就是资本富余带来的内在投资动力。

  与此同时,产业的演进带来的巨大机会,形成了资本演进的外在引力。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兴产业和企业不断涌现,带来了大量的兼并和重组的机会。对于这些精明的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与其从头开始搞一个项目,跟别人竞争,不如利用资本手段和管控实力实际“吃”掉项目或从中分一杯羹。

  2.“资”“产”之间的价值平衡

  不过,尽管资本有扩张的冲动,却也不能“想吃就吃”。联想与复星所做的,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好取舍,掌握“资”“产”的平衡。是坚持实业还是偏向资本,抑或是“资”“产”互动,都需要站在企业本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复星和联想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可谓都是在“资”“产”之间导演了一个螺旋演进的过程,既要把每个项目都做好,又强调实业的整体性,还要不断发现和整合新的机会。在“资”“产”之间,两个企业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张弛有度、能进能退,有时候为了战略需要,甚至不惜出售一些项目,在长期、中期、短期寻求一种价值最大化的平衡,

  3.金融的工具性价值和实业的本体性价值

  从实体经济的本身而言,金融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资本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为实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单纯的虚拟资本经营,带来的只是一串串虚无飘渺的数字。企业的本质目的都是在创造商业价值,实业的本质目的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金融应该更多地发挥其工具性价值,而不能作为价值追求的目的,实业才是价值追求最直接的载体。

  在欧美和日本,很少有正身处壮年的实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激流勇退,转向投资。韦尔奇在GE,格罗夫在英特尔,乔布斯在苹果,都是经年累月屹立不倒。即使IBM的郭士纳,也是在59岁退休后才进入私募投资,成为凯雷集团的董事长。

  与典型以实业立国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实业家与投资家显示出的是双重的青涩。在国外的实业发展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